顧茜
【內容摘要】教學模式傳統(tǒng),教學組織單一成為了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最為巨大的阻力。教師在進行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時對于學生的主體地位了解得不夠全面,導致在課堂上無法突破以往的教學局限。針對此種狀況,教師也應該探索出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新型教學策略,將人文素養(yǎng)教育融入其中。本文探討了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人文素養(yǎng)發(fā)展道路,并由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做好學生關懷、進行課外活動等相關策略展開教學。
【關鍵詞】人文素養(yǎng) 初中道德與法治 學生
人文素養(yǎng)即學生了解文化傳統(tǒng),認知民族精神,作為文化選擇的一種重要素養(yǎng)。教師在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過程中需滲透好這些良好元素,通過提高學生的思想認知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學習實踐過程中了解實際發(fā)展的相關要求。在課外活動參與過程中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讓學生在實踐探索路途上踐行自己的人文精神。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滲透人文素養(yǎng)教育的相關意義
人文素養(yǎng)具體是指人文科學的研究認知能力,人文素養(yǎng)的核心內容是對于人類生存以及價值的欣賞[1]。中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自我價值觀形成的初級階段,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進行人文素養(yǎng)教育對于學生的整個學習幫助是很大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以學生為本的教學原則。
關注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的整個學習體驗,從各個層面對學生做好文化教育。將相關的道德觀念、價值觀念融入課程教學過程中,由此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生活價值理念,滿足社會發(fā)展的實際需求。從具體層面來看,教師也可以通過人文素養(yǎng)教育使學生了解到我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開拓學生的視野,使學生成為一個行動的先導者。學生能夠在人文素養(yǎng)教育融入過程中知曉自己的價值觀、人生觀,他們會在課堂上對課本中所學習的一些內容產(chǎn)生更為深刻地理解。由此,學生也會形成一種屬于自己的知識發(fā)展體系,這也是人文素養(yǎng)教育的目標以及出發(fā)點。
二、人文素養(yǎng)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滲透的不足
1.教學模式太過傳統(tǒng)
初中學生的年齡較小,他們對于事物的認知能力也不是太過全面。在思想價值觀形成過程中,還處于自我的轉型時期。這時教師的引導作用會成為學生學習道路上的良好指引,教師也可以通過合適的課堂改革幫助學生了解人文價值。
但是從實際教學情況來看,在進行教學時很多教師卻并沒有重視好整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工作。一些教師甚至只是把道德與法治課程當作一門副科進行教學,課堂上的教學模式也只是停留在單純的理論灌輸方面。這樣的教學模式重復內容較多,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不高。學生難以在課堂上表達出自己對于課堂的實際情感,他們的相關品質也得不到體現(xiàn)。同時,由于互動交流較少,學生在學習時的溝通作用也被大幅度削減。他們無法在高效的課堂上進行學習發(fā)展,這樣的教學模式也難以促進學生的 健康成長。教學模式太過傳統(tǒ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無法得以體現(xiàn)。
2.教學組織形式太過單一
與初中階段的其他課程相比,道德與法治課程更為關注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而相關的教學目標也是要求教師通過課堂講授培養(yǎng)學生的整個人文素養(yǎng)[2]。
但是目前的課堂教學形式仍然局限于板書式的呈現(xiàn),教師難以認識到新型多媒體工具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的應用優(yōu)勢。即使一些教師應用了多媒體技術,但是他們也僅是停留在播放PPT層面。教師在進行教學時無法做好主題課堂、情景課堂、分層課堂的有效打開,這也導致了學生無法理解課本上的一些實際知識。學生在情感認知方面存在著較大的缺陷,在學習過程中人文素養(yǎng)教育也難以發(fā)揮其實際價值。
3.缺少與生活的實際聯(lián)系
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很多案例都是來源于實際生活的,在實踐過程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以此提高學生的整個人文素養(yǎng)。
但是從現(xiàn)實角度進行考慮來看,很少有道德與法治教師能夠將書本中的教學內容與生活進行串聯(lián)、做好延伸教學。教師的整個教學模式過于應試化,他們難以保持教學內容與生活的聯(lián)系。一些教師也沒有運用好經(jīng)典寓言、名人故事的引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無法體會到書本中所蘊含的具體人文價值,這造成了學生學習的認知不足以及分析發(fā)展問題較慢等情況。同時初中階段學生所能夠參加的社會實踐時間也較少,他們在遇到具體問題時不能夠從人文素養(yǎng)的角度去思考這些問題。在整個學習道路上處于一種被動狀態(tài),這也導致了學生的整體人文素養(yǎng)不是太高。
三、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滲透人文素養(yǎng)的相關方法
1.創(chuàng)新人文素養(yǎng)教育方法,關注學生的整體綜合素質
課堂教學是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傳承教學知識的重要陣營,而他們的教學模式也直接決定了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學習狀況。在教學時教師應該創(chuàng)新人文素養(yǎng)的培育方法,提高學生的整個綜合素養(yǎng)[3]。通過課堂內容的自學、互學、展學活動,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之下去探索自己的學習地位。教師也必須轉變課堂教學角色,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問題討論過程中。幫助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問題,由此提高學生的人文內在品質。
例如在教學《家的意味》這一課程時,在新課開始之前,教師就應該設立一個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目標。讓學生感悟家庭對于一個人的重要性,并激發(fā)出學生愛家盡孝的相關情感。在課堂上教師也應該通過具體問題使學生明確辨析自己的日常行為是否屬于盡孝行為,提高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實踐能力。讓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得以在課堂上進行豐富,保證學生的整個學習質量。為了讓學生對家的意味產(chǎn)生更為深刻地理解,教師也并沒有直接帶領學生深入課文,而是先通過多媒體播放了《打工者春節(jié)回家過年》的相關影像。通過影片的播放,將學生的注意力重新集中在課堂上。過后,教師再次提出問題――在你們心中家到底是什么樣的?你們有過春運的經(jīng)歷嗎?中國人回家過年體現(xiàn)出了怎樣的人文素養(yǎng)?在教師提出問題之后,學生也會積極跟隨問題去進行思索。他們會帶著問題展開積極想象,從感性的認知變?yōu)槔硇缘厮伎迹罱K了解到中國人對于家的那一種思念。教師在講解完本節(jié)課程之后也可以繼續(xù)對課文中所蘊含的文化作出探索,使學生認識到孝親敬長既是傳統(tǒng)美德,也是每個公民的法律義務。學生在課堂上感受家的意味,教師也通過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方法完成了人文素養(yǎng)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融入。
2.做好對于學生的人文關懷,幫助學生積極探索人文素養(yǎng)
教師的知識決定著教學內容,而教師自身品格則影響著整個教學的實際方法。教師良好的素養(yǎng)會對學生產(chǎn)生潛移默化地影響,這也是其他知識教學無法類比的。在課堂上教師在融入人文素養(yǎng)時也可以從自身的經(jīng)歷進行展開,做好對于學生的人文關懷[4]。
例如在教學《自由平等的追求》這一課程時,在課堂上教師就可以分享自己的一些生活趣事。將自己看到的一些與自由平等的追求相關的內容進行分享,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大膽發(fā)言。在此基礎之上,教師接著引入了本節(jié)課程的重要案例并進行了改編——八年級學生田某有疼愛他的父母,升入初中后,遇到了很多關愛他的老師們,享受到好的教育條件,是因為國家給予了我們很好物質支持,例如免費的教材等。進入八年級,學習壓力較大。班里的班委和老師,發(fā)現(xiàn)他出現(xiàn)了問題。他經(jīng)常上學遲到,不按時完成作業(yè),老師督促他,他卻說:“什么時間上學、做不做作業(yè)是我的自由?!?在使用網(wǎng)絡時讓他感受到了更大的自由,他學著網(wǎng)絡上辱罵詞語,開始任意放肆他的情緒和語言,攻擊網(wǎng)上的陌生人。 后來,通過老師和同學們的幫助,他又變成了給別人帶來快樂的模樣。
在案例列舉完畢之后,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田某享有哪些權利?他是否真的擁有這樣的自由?他對于自由平等的追求是否正確?在教師的引導之下,學生能夠感受到珍視自由就必須珍惜憲法和法律賦予我們的權利,必須依法行使權利。為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必須知曉自己的權利,正確的認識到權利的價值。但是田某的行為明顯不是追求自身自由的有效典范,他的某些作為甚至是違反法律的。在教學時教師應將所教學的知識講透、講清楚,使學生理解――實現(xiàn)人與人之間的平等自由是人類追求的美好愿望,而它也需要我們每一位公民將其落實。在此教學步驟完成之后,教師可以接著通過報刊、網(wǎng)絡等多種渠道搜集踐行平等自由的相關案例。在課堂上進行展示,讓學生在案例了解過程中明了自由的真正含義。教師可做好對于學生的人文關懷,幫助學生積極探索人文素養(yǎng)。避免學生對于知識的死記硬背,由此落實好新時代的素養(yǎng)教學。
3.創(chuàng)設適當?shù)娜宋乃仞B(yǎng)課外活動,做好學生的知行統(tǒng)一
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的主要內容來源于實踐,教師除了教學課本中所強調的一些知識之外,還要將課堂帶入生活之中。通過舉辦一系列的豐富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得以提升。
例如在教學《服務社會》這一課程時,教師可以結合社區(qū)活動,開展文明宣傳員活動,讓學生到社區(qū)領取傳單后進行宣傳,通過活動培養(yǎng)學生關注社會,服務社會的親社會行為。教師應引導學生對社會中的一些不文明現(xiàn)象做出屬于自己的看法,通過提出解決路徑使學生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去認識問題,促使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得以提升。又如在教學《我國基本制度》這一課程時,教師則可以在課后要求學生舉辦一個“我國基本制度知識搶答活動”,通過列舉出相關的知識點讓學生在課堂上勇于舉手回答。這樣一來,學生大多也會在課后認真整理與我國基本制度相關的資料。他們在課后學習過程中會通過自身的實踐探索了解到中國基本制度對于維持中國穩(wěn)定的重要性,了解中國制定的一些基本制度。教師也借此方式幫助學生做到了知行統(tǒng)一,使學生成為了一名合格的中學生。相關的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教學課堂內容時也不應該僅僅局限于單一課本知識教學,應做好課外活動的創(chuàng)設。幫助學生做到知行統(tǒng)一,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當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開展情況仍不是太過良好,許多教師在進行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時也無法結合具體的教學方法對學生做出針對性地引導?;诖朔N教學狀況,相關的道德與法治教師也必須落實好課堂改革。通過創(chuàng)新課堂方法、做好人文關懷、進行課外活動等教學方案,幫助學生在互動探究式學習過程中完成彼此交流。提高學生對于本節(jié)課程的學習興趣,由此落實好初中階段道德與法治課程的人文素養(yǎng)教育。
【參考文獻】
[1]胡靈芝.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人文素養(yǎng)教育的策略[J].中學課程資源,2018(6).
[2]陸冬東.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J].新課程(中學版),2018(11):73.
[3]張新亮.如何在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8(11):241.
[4]王理宏.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滲透[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7(43):193.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熟市辛莊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