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最根本的創(chuàng)造力,是民族歷史道德傳承、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tài)的總體表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不僅思想深邃圓融,內容廣博,更重要的是為國人提供了立身處世的行為規(guī)范,以及最終的精神歸宿。儒家以仁義教化為核心,為歷代儒客尊崇;道學以順應自然為核心,強調無為而治,內心自由;佛學以慈悲、大愛、解脫為核心,強調“眾善奉行”。在儒、佛、道三家文化基礎上派生出的各種藝術如繪畫、雕塑、書法、戲劇、節(jié)日等,是其具體而多面的表現(xiàn)形式。
中國文化概論
◎張岱年 方克立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形成有兩個重要的基礎:一是小農自然經(jīng)濟的生產方式;二是國家一體,即由國及國的宗法社會政治結構。在此基礎上產生的必然是以倫理道德為核心的文化價值體系。因為家族宗法血緣關系本質上是一種人倫關系,這種關系的擴展就形成了社會倫理關系。家族本位的特點,一方面使得家族倫理關系的調節(jié)成為社會生活的基本課題,家族倫理成為個體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礎;另一方面,在家國一體社會政治結構中,整個社會的組織系統(tǒng)是家族——村落——國家,文化精神的生長路向是家族——宗族——民族。家族的中心地位使得倫理在社會生活秩序的建構和調節(jié)中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在傳統(tǒng)社會中,人們的社會生活是嚴格按照倫理的秩序進行的,服飾舉止,灑掃應對,人際交往,都限制在“禮”的范圍內,否則便是對“倫理”的僭越。這種倫理秩序的擴充,便上升為中國封建社會政治體制的基礎——家長制。家長制的實質就是用家族倫理的機制來進行政治統(tǒng)治,是一種倫理政治。與此相適應,倫理道德學說在各種文化形態(tài)中便處于中心地位。中國哲學是倫理型的,哲學體系的核心是倫理道德學說,宇宙的本體是倫理道德的形而上的實體,哲學的理性是道德化的實踐理性。因此人們才說,西方哲學家具有哲人的風度,中國哲學家則具有賢人的風度。中國的文學藝術也是以善為價值取向的?!拔囊暂d道”,美善合一,是中國文化審美性格的特征。即使在科學技術中,倫理道德也是首要的價值取向。中國傳統(tǒng)科技的價值觀是以“正德”即有利于德性的提升為第一目標,然后才考慮“利用、厚生”的問題。因此,中國文化價值系統(tǒng)的特點是強調真、善、美統(tǒng)一,而以善為核心。
中國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為萬物之靈”。而人之所以能為“萬物之靈”,就是因為有道德,因而中國文化特別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道”,以及遵循這種“道”而形成的“德”。老子曾從本體論的高度說明“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的道理?!白鸬蕾F德”的基本精神,就是強調人獸之分,以德性作為人獸區(qū)分的根本,突顯人格尊嚴。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币蚨袊硕家猿傻陆I(yè)、厚德載物為理想。早在孔子前,魯國大夫叔孫豹就提出過“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思想,在此基礎上,一種以道德為首要取向的具有堅定節(jié)操的文化人格就逐漸形成了?!熬又\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為追求仁道,雖簞飯陋巷,不改其樂,這是一種道德至上的價值取向和文化精神。
(選自《中國文化概論》,有刪改)
●一讀一練
1.與“家族”有關的內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家族是宗法社會政治結構中社會組織系統(tǒng)形成的基礎。
B.家族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文化精神的生長道路上的起點。
C.家族倫理關系的調節(jié),構成了傳統(tǒng)社會生活的全部內容。
D.家族倫理成為個體在社會生活中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礎。
2.下列對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第一段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形成的基礎入手,論述了源于家族宗法血緣關系的倫理關系對中國傳統(tǒng)的社會生活秩序的建構和調節(jié)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B.第二段以中國的哲學、文學藝術、傳統(tǒng)科技為例,論證倫理道德學說在各種文化形態(tài)中處于中心地位,最后強調中國文化價值體系是以善為核心的。
C.第三段首先強調人與獸之分在于有無德行,再論述中國人的文化人格是以道德為首要取向的。在此基礎上指出成德建業(yè)、厚德載物是中國人的理想。
D.全文首先闡述倫理在社會生活和政治結構中的重要性,再論述各種文化形態(tài)中倫理道德學說所處的地位,最后引古代哲人之語論述人格尊嚴問題。
文化自信的底氣
◎陳先達
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文化自信底氣之根。我們的祖先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中華傳統(tǒng)文化在發(fā)展的早期,各種思想學派精彩紛呈,多角度地體現(xiàn)中華智慧的全面性和豐富性。中國歷史上思想學派眾多,各有持論,各有輝煌,雖有差異,但不是彼此隔絕。《易傳》云:“圣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薄疤煜峦瑲w而殊途,一致而百慮?!焙投煌?,海納百川,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由各派思想從各種角度切入的關于宇宙人生、治國理政、立德樹人相異相成的大智慧,取之不竭,常用常新。
以儒學為主導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本質是人文文化,它最關注的是現(xiàn)世而非來世,是人間而非天堂——它是人的文化,而非神的文化。中國歷來不是政教合一、皇權與神權共治的國家。傳統(tǒng)中國的治國理政、立德教民,是依據(jù)思想家的教導和智慧,而非神諭或上天啟示。在中國,戰(zhàn)國時期諸子百家和歷代思想家的學說主要是現(xiàn)實的智慧,而無關來世。范仲淹的“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和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體現(xiàn)的都是這種世俗精神、人世情懷。
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實關懷,并非沒有超越性和神圣性。中華傳統(tǒng)文化把為國家為民族而勇于犧牲作為最高價值,其自身就包含超越性,即超越個人的利益,心中有“大我”而不是“小我”;具有神圣性,因為它懷有崇高的理想和信仰,殺身成仁,舍生取義,以身殉道,以身殉國,而不是臨難圖茍免,貪生怕死。中華民族沒有發(fā)生過宗教戰(zhàn)爭,也沒有宗教殉教者,沒有對宗教戰(zhàn)爭殺戮者的贊美,有的則是對為國犧牲者的歌頌。屈原的《九歌·國殤》就是對戰(zhàn)死沙場的勇士們的歌頌,“旌蔽日兮敵若云,矢交墜兮士爭先”“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習近平總書記說過,“中國人獨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讓中國人具有很強的民族自信心,也培育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
中華文化是極具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性的文化,一部中華文化史,同時是一部中華文化思想創(chuàng)造史。各個時代都有各自作出突出貢獻的思想家和傳世經(jīng)典文本。至于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都是代表自己時代性的文化珍品。中華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和時代性特征,中華文化的生命力,是我們文化自信的底氣。我們的文化博大精深,歷經(jīng)5000年發(fā)展從未中斷,全賴這種創(chuàng)造力。尤其處在發(fā)展迅速、風云變幻、競爭激烈的當代世界,一個國家僅僅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產而無創(chuàng)造性,不能創(chuàng)造出與時代相符合的當代文化,不會擁有足以自信的文化底氣。文化遺產是歷史,它代表先人的創(chuàng)造和智慧。一個民族的文化不僅要源遠,還要流長;不僅要根深,還要葉茂;不僅要有傳統(tǒng)性,還要有現(xiàn)代性。因為傳統(tǒng)文化遺產能夠保存,能夠發(fā)揮它澤被子孫后世的作用,不能只依靠祖先的蔭應,而應該是后世子孫的繼承、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
(摘編自《論文化自信的底氣》,《光明日報》2017年9月11日)
●一讀一練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大量非物質文化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主體構成,它多角度體現(xiàn)了中華智慧的全面、豐富。
B.傳統(tǒng)中國的治國理政,立德教民,集中體現(xiàn)了思想家的智慧和上天啟示于一體的特點。
C.中華文化沒有宗教殉教者,沒有對宗教戰(zhàn)爭殺戮者的贊美,而是有對為國犧牲者的歌頌。
D.北非、西亞等文明古國的當代命運啟示人們:沒有創(chuàng)造力的文化,只會導致國運衰微。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從中華文化的內涵和特點兩個角度,闡釋文化自信來自中華文化的特質的中心。
B.第二段闡釋了以儒學為主導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本質是人文文化,它關注現(xiàn)實與當下。
C.第三段采用了比喻論證和引證等論證方法,闡釋了中華文化具有超越“小我”的特性。
D.作者在第四段指出中華文化自信的底氣不僅來自傳統(tǒng)的輝煌,而且有賴于現(xiàn)實的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