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冰
卵白釉與甜白釉的工藝分析以及鑒定要訣
薛冰
(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xué),江西 景德鎮(zhèn) 333000)
元代國俗尚白,蜚聲中外的樞府瓷便以卵白釉而著稱,這種釉失透、色白、乳濁感強,呈現(xiàn)一種無玻璃質(zhì)感的“木光”效果。隨著技術(shù)的改進,到了明代永樂年間,一種“半木光”、光澤感和反光度恰到好處的新型白釉被發(fā)明出來,這種釉給人一種溫潤甜美的感覺,被稱作“甜白釉”。研究從“卵白釉”到“甜白釉”的轉(zhuǎn)變,不僅對元、明之際白釉瓷器的鑒定大有裨益,同時,也可以明晰景德鎮(zhèn)官窯體系技術(shù)傳承和變革的脈絡(luò)。
白釉;元末明初;卵白釉;甜白釉
成熟的白釉瓷器誕生于北朝末年到隋代初年。但在發(fā)展之初,白瓷的白度并不高,時有泛青和發(fā)黃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最先開始大量生產(chǎn)白瓷的窯口是鞏縣窯??墒牵性貐^(qū)土質(zhì)普遍較差,燒成后的瓷胎疏松多孔略呈粘沙狀,吸水率和顯氣孔率都比較高。胎質(zhì)的缺點自然不利于釉的呈色和性能的提高。白瓷的第一個頂峰是由邢窯創(chuàng)造的。陸羽《茶經(jīng)》云“邢州瓷白”“邢瓷類銀”“邢瓷類雪”。李肇《國史補》載:“內(nèi)丘白瓷甌,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盵1]之后,位于邢州以北的曲陽縣定窯繼承了邢窯白瓷的生產(chǎn)技術(shù)和產(chǎn)品特征。同時,還生產(chǎn)出了帶有刻花、劃花和印花裝飾風(fēng)格的白瓷,并深刻影響了周邊以及南方眾多窯口。后期由于戰(zhàn)亂和工匠南遷,定窯瓷器質(zhì)量下降,其覆燒工藝造成的芒口也并不被世人普遍認可。古籍記載,徽宗時覺得定窯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燒造青瓷。宮廷棄定用汝,導(dǎo)致定窯地位下降,定窯失去官方支持轉(zhuǎn)向民間 市場[2]。
隨著元代統(tǒng)治地位的鞏固以及上層社會對瓷器的大量需求,至元十五年于景德鎮(zhèn)設(shè)立的浮梁磁局開始,源源不斷向朝廷進貢瓷器?!对?百官四?將作院》:浮梁磁局,秩正九品。至元十五年立,掌燒造磁器,并漆造馬尾棕藤笠帽等事。大使、副使各一員[3]。史學(xué)家分析,早在新時期末期,東胡諸部落便開始流行“蒼狼白鹿”的傳說。所以對白色和藍色情有獨鐘,表現(xiàn)在瓷器產(chǎn)品之上。就是白瓷的盛行以及包括后來出現(xiàn)的青花、霽藍釉等都成為了元代皇室和貴族大量使用的器具,主要器型包括:高足杯、碗、盤、碟、盆、罐、匜等等。
元代景德鎮(zhèn)主要向皇室和貴族進貢一種白瓷,它們大多以模印紋飾進行裝飾,圓器習(xí)慣在內(nèi)口沿相對稱的地方印上“樞府”二字。所以,這種白瓷又被泛稱為樞府瓷。這類瓷器的釉料中,長石含量和硅鋁比與宋代的青白瓷不同。通過分析景德鎮(zhèn)元代卵白釉若干瓷器標(biāo)本,得到其成分范圍為:SiO2:70.09 %—73.41 %,平均72 %;A12O3:13.68 %—15.63 %,平均14.95 %;Fe2O3:0.78 %—0.95 %,平均0.86 %;CaO:4.03 %—6.4 %,平均5.2 %;NaO:3.13 %—3.6 %;TiO2:0.1 %—0.22 %,平均0.15 %;KO:2.99 %—3.22 %;MgO:0.18 %—0.24 %??梢姡寺寻子砸酁槭摇獕A釉,而著色元素鐵、鈦的含量都不高[4]。卵白釉的成分中鈣的比例下降而鉀長石與鈉長石的含量增加,這就導(dǎo)致了釉的粘稠度較高,燒成溫度范圍更寬。同時,釉面光澤度下降而顯現(xiàn)出一種“木光”的效果。而景德鎮(zhèn)生產(chǎn)的另一種精品——青花瓷在國內(nèi)的受歡迎程度遠不如卵白釉瓷。相反,它們大部分出口到了東南亞和西亞與中東的伊斯蘭世界。
卵白釉瓷器表面幾乎沒有玻璃質(zhì)感,用手撫摸起來也沒有潤滑的感覺,就如同煮熟的雞蛋殼內(nèi)包裹的那層膜一樣。同時,由于這種瓷器的釉質(zhì)透明度差,導(dǎo)致釉層下面的模印圖案若隱若現(xiàn),似有似無,而用手拿起后對著日光又會清晰地看到這些圖案,頗有雅趣。
除了常見的“樞府”二字款之外,還有“太禧”、“東衛(wèi)”“昌江”“南水”“福祿”“福壽”“白王”“天順年造”等銘款。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元代景德鎮(zhèn)所有瓷釉配方的比例構(gòu)成幾乎一致。所以,包括這一時期的霽藍釉、銅紅釉以及其他單色釉瓷器的釉面都呈現(xiàn)一種接近“木光”的效果。這一特點一直延續(xù)到了明代建國初年洪武時期的單色釉瓷器之上。但洪武時期由于政局方穩(wěn)、御器廠初建,所生產(chǎn)出來的瓷器釉質(zhì)普遍較差,釉層較薄,施釉不均勻,這是它與元代同類瓷器的不同之處。
明永樂時期,國力昌盛,政局穩(wěn)定,景德鎮(zhèn)制瓷業(yè)也開創(chuàng)了新紀(jì)元。這一時期,單色釉的基礎(chǔ)配方發(fā)生了一些改變,鈣含量比例相應(yīng)增加,同時,窯溫也有所升高。所以,此時的白釉瓷和其他單色釉瓷器的釉面相比于元代同類產(chǎn)品顯得更為瑩潤,玻璃質(zhì)感也略強一些,手感更細潤,鐵含量的下降使得釉的純凈度也更高。永樂帝見到此種白瓷之后,盛贊不已,直言“潔素瑩然,甚適于心”?!睹魈趯嶄洝酚罉匪哪晔露∥礂l有這樣一段記載:“回回結(jié)牙思進上碗,上不受,命禮部賜鈔遺還。謂尚書鄭賜曰:‘朕朝夕所用中國磁器,潔素瑩然,甚適于心,不必此?!瘺r此物今府庫亦有之,但朕自不用”[5]。這類瓷器釉面如同白糖一樣細潤,細細觀察給人一種甜美的感覺。所以,它又被后人稱為“甜白釉”。
“甜白釉”透明度高,釉面較為細潤,釉層特別薄。其實從景德鎮(zhèn)御窯廠出土的永樂地層瓷器來看,這一時期所有器皿的釉層都很薄。不僅僅是相比于前朝,與宣德和成化時期相比也尤為透薄,部分精致小巧的器物已經(jīng)達到了半脫胎的效果。迎光透視,胎釉呈現(xiàn)肉紅色或粉紅色,著實令人贊嘆。同時,永樂時期由于受西亞文化影響較大,所以制作出來的器皿多有異域風(fēng)格。比如折沿盆、花澆、浮雕蓮瓣紋束腰器座、三壺連通器、高足深腹大碗等等。
卵白瓷無光失透,乳濁感強,釉層較厚,裝飾多采用凸印花和堆塑技法。圖案以龍鳳紋、雙魚紋,纏枝花卉紋為主。甜白釉瓷的紋飾一般以極細的針狀工具刻于內(nèi)壁和盞心。元代瓷器普遍為厚胎重器,卵白釉瓷也一樣。相同造型的瓷器,元代的要明顯比后朝的更為厚重敦實。而永樂時期的甜白釉恰恰相反,它追求的是一種薄、透、光、輕、亮的藝術(shù)效果。所以,單從造型和外觀上,也很容易將兩者區(qū)分開來。
其次,從兩種釉面的效果來看,卵白釉無論是視覺還是觸覺效果,都和蒙古包的氈布有點相似。而甜白釉則有點像綺羅一樣光滑透薄,這也是兩者較為顯著的區(qū)別之一。
除此之外,我們通常認為,真正意義上的白釉有兩個特點:一是失透;二是色白。目前來看,在古代只有元代的卵白釉符合,而之前的青白釉之中鐵元素尚且較多,并不能做到色純白。明代出現(xiàn)的“白釉”嚴(yán)格意義上說更像是一種透明釉。它的玻璃質(zhì)感強、透明度高、澄凈而氣泡舒朗。所以,我們所看到的甜白釉不過是透過表面的釉看到的潔白胎色而已。
明代景德鎮(zhèn)皇家御窯廠的瓷器于永樂時期首署皇帝年號。明清兩代傳襲,青花瓷采用鈷料書款,白釉瓷則采用陰陽印刻篆書“永樂年制”暗款,亦有將“永樂年制”四字分別開來署于器物頸部四面的方式,筆意圓滑柔潤[6]。
雖然無文獻記載甜白釉和卵白釉在工藝上的遞進與演變關(guān)系,但作為景德鎮(zhèn)白釉瓷器的代表,尤其是時代相隔不遠的同種類別瓷器,兩種白釉之間還是有著明顯的傳承痕跡。
首先從原料成分上看,上文已提到,卵白釉總體屬于石灰堿釉的一種。即在基礎(chǔ)釉料之中摻入一定比例的草木灰,增加釉料之中的堿金屬——鉀和鈉的成分,同時降低氧化鈣的含量。其釉色比影青釉略白,但不如它的玉質(zhì)感強;甜白釉的成分相比之下略有不同,這一時期釉料淘洗也極為細致。所以,其中的雜質(zhì)幾乎不存在。此外,釉面的玻璃質(zhì)感以及釉的理化性能和透明度主要是由二氧化硅含量決定的,甜白釉之中的硅鋁比要高一些,這也決定了它的機械強度和硬度不如卵白釉。其次,從施釉方法上看,元代使用的是浸釉和蕩釉法。而永樂時期的薄胎白釉已大量使用吹釉法,即書中記載的“截竹蒙紗吹釉其上”的方法。
但是,如果僅從釉的原料分析的話,不足以說明卵白與甜白為何在外觀之上會有如此不同的呈現(xiàn)效果。所以,我們有必要從兩個時期的窯爐構(gòu)造以及燒成制度上進行研究。元代使用的是脫胎于北方窯系的馬蹄窯,這種窯爐由饅頭窯演變而來,屬于半倒焰窯,升溫降溫慢,保溫性較好,可燒中性焰,適用于焙燒胎體厚重,高溫下釉黏度較大的瓷器;而明代開始,景德鎮(zhèn)地區(qū)大量流行葫蘆窯,這種窯結(jié)合了北方饅頭窯和南方龍窯的特點,屬于平焰窯的一種,升溫快,但保溫效果較差,適宜燒還原焰。因此,在窯溫上可以達到更高的溫度范圍。由此可知,影響兩種白釉最終呈色效果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燒成溫度,這也難怪卵白釉仔細觀察就像是釉面未完全“燒熟”一樣。而甜白釉由于燒成溫度高,還原時間長,使得釉面更為甜潤一些。
此外,將二者的胎質(zhì)和助溶劑進行對比,我們發(fā)現(xiàn)永樂甜白瓷在瓷胎中引入了較多的高嶺土,使Al2O3含量增加,從而使瓷胎的燒成溫度和機械強度提高,瓷胎更加潔白致密。瓷釉中以鉀長石做主要助熔劑,避免了釉面白中泛青,從而呈現(xiàn)甜白色外觀效果。甜白釉的表面滿布極細的孔眼,俗稱“棕眼”,并泛有不易覺察的桔皮紋。由于孔眼細小緊密,它們與釉層中的微小氣泡使光線散射,產(chǎn)生一種特別的柔和感,致使甜白釉與歷史上邢窯、定窯及德化窯白釉在感觀上明顯不同[7]。
無論是統(tǒng)治階級的刻意追求,還是技術(shù)的改良與進步所致,景德鎮(zhèn)官窯的白釉瓷器在不同時期都有著各自鮮明的特點,并且從元代末期至明代早期的發(fā)展與演變都存在著清晰的延續(xù)性關(guān)系。我們在進行傳統(tǒng)鑒定過程中,習(xí)慣性地將卵白釉瓷器和甜白釉瓷器完全割裂開來,區(qū)別對待。這種形而上學(xué)的,缺乏辯證觀和規(guī)律的研究方法只注意到了結(jié)果而忽略了過程。用變化、發(fā)展的眼光看待不同時期白釉瓷的異同之處,方為一種嚴(yán)謹(jǐn)和科學(xué)的治學(xué)態(tài)度。
[1] 張漢文. 漆沮遺珍: 銅川市考古研究所藏文物精品[M]. 西安: 三秦出版社, 2015: 90.
[2] 陳子達主編, 王英培著. 古陶瓷鑒定[M]. 杭州: 中國美術(shù)學(xué)院出版社, 2015: 85.
[3] 上海博物館編. 幽藍神采2012上海元青國際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第1輯)[C].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 99.
[4] 路甬祥主編, 何堂坤著. 中國古代手工業(yè)工程技術(shù)史(下) [M]. 太原: 山西教育出版社, 2012: 772.
[5] 蔡毅. 中國陶瓷器真?zhèn)巫R別[M]. 沈陽: 遼寧人民出版社, 2009: 51.
[6] 故宮博物院編. 故宮博物院十年論文選[C]. 北京: 故宮出版社, 2015: 1675.
[7] 中國文物學(xué)會專家委員會主編. 名家點金·文物知識系列——陶瓷卷[M]. 濟南: 山東教育出版社, 2013: 100.
Technological Analysis and Identification Key of Egg-white Glaze and Sweet-white Glaze
XUE Bing
(Jingdezhen Ceramic institute, Jingdezhen 333000, Jiangxi, China)
Shufu porcelain in the Yuan Dynasty was popular throughout the world for its egg-white glaze. This kind of glaze was opaque, milk-white, and showing a “wood light” effect without glass texture.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technology, in Yongle period of Ming Dynasty, a new type of white glaze with “half-wood light”, proper luster and reflectance was invented. This kind of glaze, giving people a warm and sweet feeling, is thus called “sweet-white glaze”. The research on the transition from “egg-white glaze” to “sweet-white glaze” is not only of great benefit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white glaze porcelain during the Yuan and Ming Dynasties, but also can clarify the context of the technical inheritance and transformation of Jingdezhen official kiln system.
white glaze; late Yuan and early Ming Dynasties; egg-white glaze; sweet- white glaze
TQ174.6+14
A
1006-2874(2020)04-0035-03
10.13958/j.cnki.ztcg.2020.04.008
2020?01?20。
2020?01?25。
薛冰,男,碩士。
2020?01?20.
2020?01?25.
XUE Bing,male, Master.
8737063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