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惠華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精彩瞬間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4—0463(2020)13—0148—01
新課標要求教學應以學生為主,把學生從被動的受教育者轉變成主動的求知者。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更要引導學生自覺尋求知識,獲取知識與能力。因而,我們要尊重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讓語文課堂成為學生展示獨特個性的舞臺,讓語文課堂“活”起來。
一、課堂開放的瞬間,使語文課堂“活”起來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闭n堂上,千萬別讓我們的“告訴”扼殺了屬于孩子的一切,應讓他們去體驗、探索、感悟、展示自我。在 上《語文天地》時,我突然有個想法:我做好課件,讓學生來上這堂課,小老師由學生自薦產生。上課時,我說了我的想法后,學生們覺得新奇,都想試試,最終黃亞蕾自薦成功。她先叫了聶文陽上臺主持課前三分鐘,之后由她按課件組織學生學習《語文天地》。整堂課學生積極性很高,紛紛爭著上臺領讀、提問、回答,正是有了開放的課堂,才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課堂自由爭論的瞬間,使語文課堂“活”起來
以生為本的語文課堂,要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關鍵是要學生在課堂上獨立思考,敢想,敢說,不受約束地去探究思考,讓學生充分展開想象的翅膀。作為語文教師,我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把握學習的疑難點,及時捕捉學生的興奮點,讓學生進行討論,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給課堂注入生機。如,在學完《井底之蛙》后,我讓學生分成兩派(蛙派和鱉派)進行辯論。蛙派以楊子涵為首,以課文內容為基調闡述他們的觀點:我呆在井底,無憂無慮,安靜又舒適,多美呀!我要好好享受我獨處的樂趣……鱉派以黃亞蕾為首,她們與蛙派針鋒相對,同樣闡述她們的觀點:我生活在大海中,有無數的朋友,大海遼闊,無邊無際,我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更重要的是,我知道的比你多得多,你呀只知道天有井口那么大,你太可憐了……這時就連一向不愛說話的李昕也坐不住了,不由自主地站起來加入蛙派說出了自己的觀點,同學們都為她鼓掌。之后的學習中她像變了個人似的,積極參與討論,大膽發(fā)言,成績也大幅度提高。
三、課堂好奇的瞬間,使語文課堂“活”起來
好奇心是一把打開創(chuàng)新之門的鑰匙。在教授《裝滿昆蟲的口袋》一文時,我出示了法布爾觀察昆蟲的一點資料,讓學生了解法布爾對昆蟲的癡迷,同時筆者向學生介紹《昆蟲記》這本書。學生對書中的昆蟲產生了興趣,于是,筆者趁勢積極引導,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望,保護他們的好奇心,鼓勵他們去讀這本書。此時,讀過這本書的學生大顯身手,竟然給同學們講起蟋蟀的故事來,同學們紛紛投去羨慕的眼神,學生們的思維被激活了,課堂教學效率也提高了。
四、課堂質疑的瞬間,使語文課堂“活”起來
學貴有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課堂上,我引導學生勤思、善問,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質疑氛圍,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讓學生發(fā)現問題,多角度思考問題,并發(fā)表見解。每上一節(jié)新課,我都會采用不同的方法調動學生的質疑興趣,他們認真讀文,努力提出與眾不同的問題。久而久之,學生慢慢形成了愛質疑的好習慣。如,學習《井底之蛙》一文,學完課文后,筆者引導學生質疑:1. 井底之蛙聽了鱉的話它會想些什么?2. 鱉走后井底之蛙會怎么想怎么做? 通過質疑,大家紛紛發(fā)表自己創(chuàng)造性的見解,在交流中學生不僅掌握了課文的內容,還使課文內容得到了延伸,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膽量和表達能力。
五、課堂讀文的瞬間,使語文課堂“活”起來
閱讀教學,以閱讀為主,重心應放在“讀”上。課堂上保證學生有充足的讀書時間,創(chuàng)設各種讀書環(huán)境,讓學生自由、充分、有感情地去讀,在讀中感知、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如,在學習《北京的橋》這首詩時,我沒多講,只是采用自讀、分組讀、師讀學生閉眼聽等方式,尤其是筆者讀讓學生閉眼聽,筆者剛讀完,李林濤情不自禁地說:“哇,好美呀!”同學們都笑了。筆者笑著說:“美嗎?”同學們齊聲說:“美”!筆者趁機說:“那就用老師這樣的語氣美美地讀一遍吧!”學生不由地精神振作,放聲讀了起來。就連平時最不愛讀書的馬文金同學也認真地讀著。讀完我讓學生談感受,學生變了,課堂活了,大部分學生舉手要說,其中聶文陽說道:“我好像就站在盧溝橋上,我數來數去,橋上的獅子多得真的數不過來?!焙罴砚f:“我好像站在玉帶橋前,看遠處就像有一條白色的帶子浮在水上,真美呀!”
至此,筆者想起了朱熹《觀書有感》中“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句詩。筆者知道激活語文課堂教學的“源頭活水”有許多,只要我們努力去研究、探索,就能找到更多語文課堂教學的“源頭活水”,讓這股“源頭活水”像清泉一樣,滋潤著學生的心田,讓我們的課堂教學充滿活力、充滿生機且精彩紛呈!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