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素月
(泉州經貿學院, 福建 泉州 362000)
杜威提出的“從做中學”理念,認為人掌握得最扎實、最牢固的知識其實都是關于如何“做”、怎么“做”的知識,人本能對活動有興趣、感興趣?!皬淖鲋袑W”就是“從體驗中學”“從經驗中學”“從活動中學”。在實際活動中,為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便需要去搜集相關資料,確定問題所在,并提出各種假設,解決問題驗證假設,這種過程可以豐富自己的經驗,在實踐經驗中獲得成長成才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所需要的牢固知識和技能[1]。杜威提出“從做中學”的五步教學法主要包括:第一步,創(chuàng)設情境?;顒舆^程應有真實的情景,有一個能實現(xiàn)“做”的情境。第二步,明確問題。在情景中要有一個真實的問題,作為刺激思維的課題,即有一個可“做”的內容。第三步,提出假設。有可利用的資料以作出解決疑難的假定,有一個實現(xiàn)“做”的必要支撐。第四步,解決問題。評估各種假設的結果,從中選擇最合適、最有利、最可能解決問題的假設,從活動中去驗證假定,有一個“做”的過程。第五步,檢驗假設。驗證假設是否成功解決問題,有一個“做”的結果的檢驗[2]。“五步教學法”表面上是一個“做”的過程,但在“做”的過程中卻是對“學”的積累、提升和蛻變。
大學生處于“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發(fā)展”的人生關鍵發(fā)展階段,處于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重要階段,“從做中學”理念倡導要求學生干部親自了解、接觸事物,運用各種感官去感受、感知事物,然后根據所獲取的感性知識提出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最后動手解決問題,正好契合大學生的人生發(fā)展征程。高校學生干部如果能在活動中進行學習,有利于他們獲得“怎么做”的知識,這將會是大學生有利的轉折期。
“從做中學”理念不僅注重學生興趣和能力展現(xiàn),還注重對環(huán)境、資源等方面的整合能力,使學生干部的智力、探索力、創(chuàng)造力不受限制地自由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干部在變化的環(huán)境下獨立學習、發(fā)展能力。改變培養(yǎng)學生干部只是簡單注入知識和方法,而是誘導學生干部在實踐中學習和發(fā)展自身的能力,使學生干部主動成為學習的主體。這為高校培養(yǎng)學生干部提供新視角,有助于學生干部培養(yǎng)觀念的更新和改變。
教育是以“培養(yǎng)人”為使命,將學生培養(yǎng)成社會有用之才是學校義不容辭的責任,培養(yǎng)人就是要培養(yǎng)綜合素質強的人?!皬淖鲋袑W”理念實質上是強調加強對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探索問題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要求學校教育要培養(yǎng)學生實際工作能力,積累工作經驗,把“被動學習”變成“主動學習”,從做中學,通過“做”,形成“思”,最終實現(xiàn)“學”,以適應社會生活的需要,為高校人才培提供新觀念。
社會競爭不再是簡單的勞動力數量上的競爭,而更大程度是在理論知識與實踐結合程度的競爭。“從做中學”理念重視人的興趣和需要,重視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重視動手實踐能力,重視人的探索性,重視學習的遷移運用,重視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合作、反思等方式實現(xiàn)“從做中學”,從新時代所提倡的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來看,其符合新時代人才培養(yǎng)需要,符合社會發(fā)展需要,生活中處處在學習,學習在生活中“隨時隨處”進行。
黨的十九大提出“加快生態(tài)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被確立為新時期社會主義建設的重點,垃圾分類管理作為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重要一環(huán)。高校作為為社會輸送人才的源地,作為培養(yǎng)國家合格接班人的陣地,理應成為國家實施、推進垃圾分類的重要切入陣地。 相關數據表明,現(xiàn)階段高校垃圾分類現(xiàn)狀主要表現(xiàn)為高校學生對垃圾分類知識有一定了解,但不全面、不夠深入,對垃圾分類缺乏行動意識和實際執(zhí)行力,高校垃圾分類工作有待于進一步重視和落實。高校學生干部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一支特殊的、重要的隊伍,是高校實施垃圾分類一個重要的切入群體,以學生干部為點,由點到面從而帶動當代高校大學生實施垃圾分類。
學校要將垃圾分類納入學校校園文化建設、教育教學的整體規(guī)劃,認可并且重視學生干部在這個活動中的作用以及可以取得的成效。首先,由校團委牽頭組織組建一支綜合素質強的學生干部隊伍,負責相關部門的聯(lián)系、協(xié)調和溝通工作,使學生干部在垃圾分類工作中可以有領導、有組織、更規(guī)范。其次,其他部門需配合校團委在垃圾分類工作中的總體規(guī)劃、安排,把垃圾分類活動,變成既有組織紀律性又有部門配合的活動。最后,學校要投入必要的資金,不遺余力地支持學生干部在垃圾分類工作中活動。
合理開發(fā)具有綜合性和實踐性的垃圾分類活動內容是落實“從做中學”理念的基礎。主要依據學校垃圾分類目標要對學生干部活動內容框架有個整體規(guī)劃和設計,有利于普及垃圾分類知識,有利于踐行垃圾分類,有利于垃圾分類獲得好的成效。
首先,學生干部是校園垃圾分類活動的骨干力量,要通過體驗和學習,增強學生干部自我認同感,讓學生干部首先成為校園垃圾分類的“小老師”,帶動垃圾分類活動的開展和實施。其次,要將學生干部的動機、需求置于重要地位,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干部積極、主動開展活動,參與到活動中來。
加強垃圾分類活動有效方法的指導,可從學生干部垃圾分類活動的目標確定、實施方式方法,輔助的資料設備,活動的開展,團隊合作方式,活動成果展示方式,原始資料的積累保存,學生自我評估、反思等方面入手,加強“從做中學”過程的指導,圍繞如何發(fā)現(xiàn)問題,如何界定問題,如果提出問題,如何設計活動方案,如何搜尋與加工處理資料,如何撰寫活動總結,如何加強表達與交流,如何開展調查、訪談、實驗等方面問題進行基本方法的研究和指導。
根據“從做中學”的內涵,恰當的評價垃圾分類活動應該包括目標指標、條件指標、過程評價、效果評價四位一體。目標指標是對學生干部垃圾分類活動規(guī)劃的評價,主要圍繞垃圾分類活動內容的范圍、深度等,明確目標和質量要求,進而確定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務。條件指標主要包含兩方面內容:一是學校層面是否在師資、經費、場地、設備等方面提供便利條件;二是學生干部在校園垃圾分類活動中是否充分利用、使用、運用了這些條件。過程評價主要指學生干部在垃圾分類活動中是怎么開展的,有什么好的方式方法,有什么需要改進的,有什么優(yōu)點,有什么不足等問題。效果評價是學生干部校園垃圾分類活動的總結性評價,主要對從學校、對社會、對學生自身有什么意義和作用等幾個維度來評價。
“從做中學”不意味著讓學生“做”就可以,而是必須教師合理引導下“做”與“思”的過程。換言之,“從做中學”是把純粹、機械的“教”的過程融合到學生“做”的情境中,是讓學生干部在教師的正確引領下,給學生自由的選擇權利和主動探索權利,讓學生干部可以自由地探索、發(fā)揮和創(chuàng)造,做到實踐中解決問題,最后實現(xiàn)“學以致用”。所以,教師要明確地知道讓學生干部進行垃圾分類活動的目的、目標,知道學生可能會采取什么方式進行,知道這過程中存在什么問題,知道可能要怎么解決,才能密切注意學生干部在問題界定、提出假設、活動操作、成果展示、經驗總結等環(huán)節(jié)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水平、優(yōu)勢、不足等問題,將學生干部納入到“做”有所“思”,“做”有所“學”“學”有所“得”的過程中來,幫助他們梳理在過程中獲得的知識和技能,為下一個“活動”積累知識和經驗。
每一項偉大的創(chuàng)新,偉大的成就,都來源于大膽的幻想,積極的探索,努力的實踐,面對日新月異的新時代、新世界,需要具備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才能及時獲取得新知識、新本領,為自己爭取良好的生存、發(fā)展空間。“從做中學”引領學生干部愿意“動”起來,充分“動”起來,在生活、學習中用眼觀察、用耳傾聽、動腦思考、動手操作、用口溝通,以實際行動感知新知識、習得新本領,同時反過來服務于學習、生活、工作。以“從做中學”培養(yǎng)高校學生干部是一個值得努力思考和努力踐行的課題,也為社會、為國家培養(yǎng)可靠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