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大運河與無錫詩歌

    2020-01-19 16:36:14曲金燕
    淮陰工學院學報 2020年6期
    關鍵詞:泰伯惠山大運河

    曲金燕, 賈 愚

    (1.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濱江學院 人文法政學院, 江蘇 無錫 214105;2.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商學院,南京 210049)

    1 運河孕育了無錫文化

    “支骨離別,垂私南隅。瞻望荊越,涕淚交流。伯兮仲兮,逝肯來游。自非二人,誰訴此憂?!盵1]這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一首無錫詩歌——創(chuàng)作于商朝的《哀慕歌》,作者季歷。季歷,吳泰伯的弟弟,泰伯是周太公的長子,有弟仲雍和季歷,季歷之子姬昌有賢才,為了讓位給季歷以便再傳位于姬昌,泰伯攜弟仲雍一起逃于江南,季歷唱《哀慕歌》以感懷之,眼睜睜看著兄長奔逃到未知的不虞之地謀生,季歷心里充滿了無限的悲傷與不舍,歌辭哀婉感傷,如泣如訴,表達了骨肉相離的悲痛心情。

    泰伯與弟仲雍奔吳后,始建句吳國,為了發(fā)展當?shù)氐霓r(nóng)業(yè)生產(chǎn),他們帶領百姓開鑿了一條人工運河,以御旱澇,即今天的泰伯瀆,泰伯瀆也是江南運河最古老的河段之一。元代王仁輔《無錫志》載:“此瀆始開于太伯,所以備民之旱澇,民德太伯,故名其瀆,以示不忘,瀆上至今有太伯廟?!盵2]今學界普遍認為,泰伯瀆是運河的先祖,比邗溝的開鑿早了1000多年,因此也使得大運河無錫段成為京杭大運河的發(fā)軔之作??梢哉f,無錫最早產(chǎn)生的詩歌和大運河的開創(chuàng)者有關,泰伯將中原文化帶到了江南地區(qū),泰伯精神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吳地百姓。

    今存無錫泰伯詩歌主要有:唐代陸龜蒙《泰伯廟》、宋代范仲淹《泰伯祠》、明代袁凱《賦得泰伯廟送倪元稹》、明代張籌《泰伯祠送張守》、明代莫止詠泰伯廟詩、明代邵寶和泰伯祠詩、明代王永積和泰伯廟詩。以上詩作的重點都在歌頌泰伯的“至德”精神,比如陸龜蒙:“邇來父子爭天下,不信人間有讓王?!?《太伯廟》)將泰伯尊封為“讓王”;范仲淹:“至德本無名,宣尼以世評。能將天下讓,知有圣人生?!?《泰伯祠》)是用了孔子對泰伯的評價:“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3]泰伯謙廉辭讓的高風亮節(jié)與刀兵相見、骨肉相殘的爭權奪利斗爭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泰伯既是民間百姓所推崇的清心寡欲、淡泊名利的道德偶像,也是封建統(tǒng)治者借以維系倫理綱常、穩(wěn)定社會秩序的精神信仰。

    2 大運河與無錫詩歌素材來源

    今天所能見到的無錫詩歌絕大多數(shù)都與大運河有關,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主要有惠山、梁溪、芙蓉湖、城中直河沿岸景觀、大運河北塘段。這些山水經(jīng)過數(shù)代人的雕琢與加工以及文人墨客的游覽品題后,具備了獨特的文化氣質(zhì),散發(fā)出不同尋常的精神魅力。

    最早引起文人關注的是位于運河西岸的惠山,惠山三面環(huán)水,運河、梁溪、芙蓉湖將其緊緊環(huán)繞,明代談修的《惠山古今考》詳細記載了當時登游惠山的兩條路徑:“從陸者出試泉門,過梁溪橋轉(zhuǎn)西,過新板橋;從舟者有出北水關,過長安橋,由芙蓉湖抵黃埠墩,墩有閣,可登山間之臺殿,”[4]即陸路和水路,對于文人雅士來說,當然是水路更適合他們,乘舟沿運河一路載歌載酒、焚香烹茗,一邊欣賞岸上的風景,一邊對酒當歌,好不愜意的旅行生活!正因文人都選擇水路,所以惠山詩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舟船”的影子:“驛樹云仍密,漁舟自往還”(唐·郎士元《登慧山北樓》)“梁溪停短棹,帶月步西關。”(元·湯仲友《題惠山寺》)“幾度扁舟過慧山,空瞻紫翠負躋攀?!?明·文征明《游慧山》)四通八達的水網(wǎng)為游客游覽惠山提供了十分便利的交通條件,詩歌中的“舟艤”“短棹”不僅指實際乘坐的交通工具,其實也隱含著一種釣叟漁樵、漁舟唱晚的文化意向?;萆筋}材詩大多蘊含“歸隱”“避世”等文人情結,惠山翠霞幽谷,山嵐靄靄,既有古寺佛煙裊裊、竹木森森的肅穆幽靜,又有二泉鏗金鳴玉、清流潺潺的林籟泉韻,這種泉林俱佳的自然環(huán)境恰好契合了詩人頤養(yǎng)性情、娛情逍遙的“歸輒青山”之意。

    另外一處受到文人青睞的勝境是被稱作“母親河”的梁溪,無錫的別稱梁溪,由此而來。梁溪是一條連接運河和太湖的主要河道,光緒《無錫金匱縣志》卷三“水利”條云:“梁大同中浚溪因名梁溪。咸淳志引吳地記:古溪極窄,梁大同中重浚,故名。嘉慶志:大同元年繞惠山濬溪?!盵1]由此得知,梁溪并不是一條純粹的自然河流,它是在極窄的原河道基礎上,經(jīng)過人工拓寬重浚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梁溪也具備運河的特征,也可以算是一條人工運河。明代的李湛將“梁溪曉月”納入“錫山八景”之一,從他創(chuàng)作的詩歌《梁溪曉月》中,可以領略梁溪的風采,詩云:

    西溪幾曲環(huán)西城,城頭斜月澹朝清。金波光搖碧玉碎,銀蟾影浸玻璃明。雙河北接流脈遠,雉堞樓臺眼中見。五里橋東曙色分,微茫煙樹連芳甸。

    梁溪之所以被當?shù)厝艘暈椤澳赣H河”,是因為有俗語云:州人不能遠出,出輒懷歸,以此水有回性。李湛將梁溪勝境提煉為“梁溪曉月”,可謂抓住了人們所賦予梁溪河的人文含義,因為在我國的古典詩詞中,“月”本身就代表著“思鄉(xiāng)”和“離愁別緒”,今所見到的梁溪詩歌,很多都會寫到月色,比如:“梁溪一片月,搖蕩綠蘿煙?!?元·柳貫《梁溪謠贈盛高霞道士》)“漁子相傍宿,月明歌滄浪?!?明·王立道《泛梁溪》)“淡煙寂莫明踈柳,水流月落正愁人?!?《錫山景物略》所選王達詩)

    無錫人普遍“戀家”,很多在外為官的無錫人都以家鄉(xiāng)銘物來自取名號,比如宋代的抗金名臣、民族英雄李綱,字伯紀,號梁溪先生,即以“母親河”梁溪為號。李綱文武兼?zhèn)洌敲鹿?,出可為將帥,入可為丞相。他將自己的作品命名為《梁溪先生文集》《梁溪詞》;再如明代著名藏書家、學者邵寶,字國賢,號泉齋,別號二泉,從他的號和別號中足以見出他對家鄉(xiāng)“二泉”的深深眷念之情。邵寶曾親手編訂《惠山記》,他在《惠山記·序》中說:“今夫山與天地俱生,而事之所傳,乃自六朝以下,晉魏希矣;漢以上,無聞焉?!盵5]為了留存、繼承家鄉(xiāng)文化,他不僅編訂《惠山記》,還輯錄《惠山集》,據(jù)《惠山集·敘》記載,他將《惠山集》攜至京師,“由是海內(nèi)之人,聞茲山而未至者,亦得覽焉而知其概?!盵6]可見邵寶在對家鄉(xiāng)文化的傳播與弘揚上,起到了廣而告之的重要作用;還有唐代的李紳,無錫梅里人,少貧寒,曾在惠山苦讀,后中進士,官至宰相。他屢次在詩文中稱梅里的山為“家山”,也經(jīng)常作詩回憶當年惠山肄業(yè)時壯志未酬的少年心情。所謂“號以寓懷”,這些在外為官的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紀念家鄉(xiāng),懷念故土。

    李紳對家鄉(xiāng)“特產(chǎn)”的推廣比邵寶更早一些,他在弘揚家鄉(xiāng)文化、打造“家鄉(xiāng)品牌”方面,可以說是居功至偉。史載李紳進京做官,不忘帶上家鄉(xiāng)的泉水,贈予親朋好友,結交權貴,他的好友丞相李德裕就十分喜愛二泉之水,他雖然沒有到過惠山,但曾寫過一首《惠泉》詩來贊美二泉:“茲泉由太潔,終不畜纖鱗。”[7]北宋蔣瑎在《通惠亭記》中也提到:“昔唐相李文堯,既貴重其服御飲食,必欲極四方之怪珍,常喜飲惠山泉,置驛以取水?!盵2]在李德裕的引領下,飲用二泉水就成了當時京城圈權貴階層的一種文化時尚,而且這種“千里寄泉”的時尚一直延續(xù)到宋代。蘇軾在杭州為官時曾多次游覽惠山,他對二泉更是情有獨鐘,甚至不止一次地寄信給時任無錫縣令的焦千之,拜托焦縣令寄送二泉水給他,詩歌《寄伯強知縣求惠山泉》即為此而作。在眾多文人雅士的大力追捧下,到了宋徽宗時期,皇帝趙佶便將惠山泉水列為貢品,由兩淮、兩浙路發(fā)運使趙霆按月進貢。有道是:“吳王好劍客,百姓多瘡瘢;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有了宋徽宗的推崇,惠山二泉更是人盡皆知、名滿天下。

    可以說,無錫這個偏安一隅的江南小縣第一次為世人所知就是因為惠山二泉,那么,惠山二泉為什么到了宋代才名揚四海呢?原因有二:一是宋代文士階層對茶文化的癡迷與崇拜;另外一個,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即得益于京杭大運河溝通南北的便利交通條件。前文提到的始于晚唐、盛行了數(shù)百年之久的千里“運泉業(yè)”,就是依靠運河水上交通才得以實現(xiàn)的。北宋統(tǒng)治者定都汴州,隨著京城周圍汴河、五丈河、蔡河、金水河“四水貫都”運河網(wǎng)的形成,水上運輸極為便利,《宋史》載:“建隆以來,首浚三河,令自今諸州歲受歲租及箢榷貨利、上供物帛,悉官給舟車,輸送京師,毋役民防農(nóng)。”[8]運河運輸不僅承載量大,諸貨皆可運,而且走專用河道,絕不會妨農(nóng)擾民。宋徽宗時作為貢品的惠山二泉,也是通過運河來運送的,《東京夢華錄》“河道”篇:“(汴河)入淮,運東南之糧,凡東南方物,自此入京城,公私仰給焉?!盵9]《宋史》“汴河,……及至東南之產(chǎn),百物眾寶,不可勝計?!盵8]北宋周煇的《清波雜志》記載,他的家鄉(xiāng)人經(jīng)常給他郵寄惠山泉,但是由于長途運輸,泉水難免有“瓶盎”氣,為了去除“瓶盎”氣,還專門發(fā)明了“拆洗惠山泉”法,惠山二泉,隨著大運河而享譽全國。

    3 大運河為文人游覽無錫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條件

    唐代以前,無錫只是個不起眼、連名字都被隨意地改來改去的無名小縣,據(jù)聶厚載的《常州無錫縣志》所記:“后漢有樵客于山下得銘云:有錫兵,天下爭;無錫寧,天下清;有錫沴,天下弊;無錫義,天下濟。故順帝更為無錫縣。又按圖經(jīng),本隸會稽,王莽改為有錫,至吳時改為無錫?!盵2]百余年間,數(shù)易其名,人口戶數(shù)不足兩萬,“主客戶共一萬六千九百有一,而主戶嘗二倍于客。”鮮為人知的地理位置使得無錫在歷史上一直默默無聞,因此,在今天所能見到的典籍中,唐代之前的無錫詩歌數(shù)量甚為寥落,僅存8首。無錫詩歌的真正起步,應該從唐代算起,這當然要歸功于大運河的溝通與開鑿。

    作為江南運河航線上的一個必經(jīng)中轉(zhuǎn)站,很多由南向北,或者由北向南的文人墨客,都借途經(jīng)的機會游覽無錫,從而留下了大量的詩歌篇章。著名的“三唐人詩”就是這樣產(chǎn)生的?!叭迫恕敝柑拼娙送跷淞辍⒅焖?、竇群。貞元四年(788年)秋,朱宿從陜西回家鄉(xiāng)嘉興,途經(jīng)無錫,即邀請好友王武陵、竇群同游惠山寺,登游途中,三人各賦詩一首,并題于寺中,“三唐人詩”即:王武陵《宿惠山寺詩并序》、朱宿《宿惠山寺同王晦伯竇丹列作》、竇群《宿惠山同王晦伯朱遐景作》。“三唐人”在詩中均表達了視富貴如浮云的遁世之志和隱逸情懷。二十年后,斗轉(zhuǎn)星移,世事變遷,王武陵已作鶴仙逝,竇群又故地重游,不禁感慨良多:“諫列朱遐景方詣行車,王晦伯尋卒郎署,余自西掖,累遷外臺。復此躊躇,吁嗟存沒?!盵7]“三唐人詩”既有世事無常、傷時嘆逝的凋零之感,又有官途蹭蹬、宿草憐笛的仕宦之悲。此后,“和三唐人詩”之作層出不窮,較為著名的要屬蘇軾、秦觀、釋道潛三人同游惠山時的九首唱和詩,蘇軾在《和三唐人惠山詩》詩前小序中說:“余昔為錢塘倅,往來無錫,未嘗不至惠山。”[10]在任杭州通判之前,蘇軾為京官,仕途上一帆風順、如魚得水,自王安石為相后,蘇軾屢受排擠,外調(diào)“錢塘倅”便是其官途開始走下坡路的肇始,想必蘇軾在乘舟往來于錢塘至無錫之間的運河上時,也像“三唐人”那樣做了許多樂天知命、怡然自得的塵外之想吧!

    沿運河途經(jīng)無錫而稍作停留的文人不在少數(shù),他們以敏銳的目光捕捉到了這座江南小鎮(zhèn)的動人之處,并用詩化的語言記錄下對它的第一印象:“濁浪勢奔吳苑急,疏鐘聲出惠山寒。”(唐·羅隱《夜泊毗陵無錫》)“二年常州不見山,惠山一見開心顏。”(宋·楊萬里《惠山云開復合》)“村落皆通水,人家半系船。”(元·張以寧《無錫道中》)“橫山斷尾若龍蹲,煙雨平蕪勢獨尊?!?明·湯顯祖《梁溪》)當然,在途經(jīng)無錫的詩人眼中,不僅只有扁舟蕩漿、山泉入澗的安寧與祥和,也有金戈鐵馬、白骨露野的烽火與滄桑,南宋文天祥曾三過無錫,第一次乃未仕之時,第二次在徳祐初年,元將伯顏舉兵南下,沿大運河直取臨安,文天祥主動請纓,宋軍與元軍在虞橋展開了殊死搏斗,由于提軍張全的無能與失職,致使宋軍全軍覆沒,文天祥為數(shù)萬陣亡將士痛哭流涕,懷著無比沉痛的心情寫下了《吊五牧》,五牧,即無錫洛社鎮(zhèn)西沿大運河九里許的五牧驛,詩云:“我作招魂想,誰為掩骼緣?中興須再舉,寄語慰重泉?!盵11]文天祥第三次過無錫是與元帥伯顏談判,途中被脅迫至運河之中的黃埠墩,重返故地使他觸景生情,他不禁想起了十八年前攜弟赴廷試時的情景,還是那條運河,還是那些景色,可當初意欲大展鴻圖的豪情壯志與今日無力回天的無奈心酸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他在《無錫》詩中說:“英雄未死心為碎,父老相逢鼻欲辛。夜讀程嬰存趙事,一回惆悵一沾巾?!盵11]仿佛又看到了一個“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巾”鞠躬盡瘁的“蜀相”。

    與運河一起載入史冊的還有沿岸的無數(shù)驛站,比如,蘇州的楓橋,因張繼的一首《楓橋夜泊》而青史留名,無錫也有一個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詩人筆下的驛站,便是望亭,據(jù)史料所載,望亭為孫權所建,最初名為“御亭”,梁朝庾肩吾有詩《亂后行經(jīng)吳御亭》,在歷代的無錫詩歌中,“望亭”出現(xiàn)的頻率極高,有六朝庾肩吾《亂后行經(jīng)吳御亭》、唐白居易《望亭驛酬別周判官》、唐李嘉祐《自蘇臺至望亭驛悵然有作寄從弟紓》、唐許渾《宿望亭館寄蘇州一二同志》、元張翥《中秋望亭驛對月》。望亭驛位于蘇州和無錫之間,是蘇錫往來的必經(jīng)之路,驛站周圍白蘋落覆、遠樹蒼蒼,既適合餞行送別,也宜于詩人靜夜對月幽思苦想。

    4 大運河漕運推動了無錫詩歌的繁榮

    無錫是一座因“運”而生、因“運”而興的城市,大運河不僅帶來了經(jīng)濟的繁榮,也推動了詩歌的興盛與繁榮。明清時期,無錫詩歌以“井噴”的態(tài)勢急遽發(fā)展,具體表現(xiàn)為:一是,詩歌數(shù)量劇增,甚至出現(xiàn)了一些“專題”詩歌。比如,詠寄暢園的詩作,筆者根據(jù)《錫山秦氏寄暢園文獻資料長編》統(tǒng)計,大概有200多首;再如“竹爐山房”詩,歌者甚眾,包括百余位文人、僧人、書畫家、甚至乾隆皇帝,共留詩篇二百數(shù)十首(篇)。二是,題材不斷擴大,由最初只聚焦于惠山的自然景觀拓展到園林、祠廟、街市等人文景觀,唐宋時期,文人最熱衷的是山林和泉水,明清以后,亭臺樓閣,石屋巷陌無不入詩入畫。三是,詩歌形式更加多姿多彩,尤其是竹枝詞的大量出現(xiàn),從現(xiàn)有資料來看,最早創(chuàng)作無錫竹枝詞的是明代官員邵寶,此后,乾隆年間,外科世醫(yī)、著名文人杜漢階寫過《梁溪竹枝詞》百首。嘉慶年間,又出現(xiàn)三位文人楊掄、秦瀛、秦琦,他們寫了大量反映無錫風貌的竹枝詞。那么,為什么無錫詩歌會如此迅速地發(fā)展起來呢?歸根結底,這是大運河的功勞,“元、明、清三代全國最重要的經(jīng)濟都會有30多處,而南北大運河側(cè)畔就占了11處,……這些都會的繁榮和發(fā)展,都與南北大運河的存在和發(fā)展緊密聯(lián)系而不可分割”[12]。

    大運河的南北貫通為統(tǒng)治階級巡視、游賞江南提供了便捷、舒適的交通條件,正因如此,康、乾二帝才能得以順風順水、暢通無阻地六下江南??滴趿陆系脑敿毲闆r在《清實錄》《康熙起居注》、張英《南巡扈從紀略》中記載得特別清楚,今人可以通過以上資料領略到300多年前的盛況和江南風采。帝王及其扈從在游行中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運河詩歌,比如,康熙描寫無錫的詩歌大概有九首左右,乾隆創(chuàng)作的比較多,不下百余首,其他像隨行的納蘭性德、張英、高士奇、宋犖、查慎行也都留下了詩歌篇章。清前期的詩界名流和文學泰斗們幾乎都到過無錫并留下足跡,包括施閏章、汪琬、王士禛、朱彝尊、嚴我斯、邵長蘅、姜宸英、顧貞觀、梁佩蘭、錢大昕、朱珪、翁方綱,無錫這一風水寶地,終因運河而名聲大噪,享譽天下。

    清前期還出現(xiàn)了令京圈文人轟動一時的無錫“竹茶爐”詩,竹茶爐的“前世今生”大概綿延了700余年,它始創(chuàng)于明初,屢毀屢新,在明清兩代曾四度引起“京圈”界的文化盛會。第一次是明成化十二年,無錫人秦夔為找尋久失的竹茶爐下落,作《聽松庵訪求竹茶爐疏》以昭示天下,一時唱和甚眾,遠在京師的李東陽、程敏政也寄來竹茶爐詩文,著名畫家吳珵亦作一幅松庵品茗畫,與上述詩文裝幀一卷,人稱“復竹茶爐唱和卷”。第二次是七年之后的成化十九年,著名畫家盛虞攜仿制的兩只竹茶爐赴京,為著名詩人吳寬所見,非常喜歡,接連賦詩三首,依吳寬韻而和作的還有盛虞、程敏政、李東陽、邵寶、謝遷等十余位名賢,人稱其結集為“竹爐新詠”。第三次發(fā)生在康熙年間,顧貞觀至京師拜訪好友納蘭性德,恰逢納蘭性德偶得一幅曰“竹爐新詠”的合卷,顧貞觀見之大為驚喜,納蘭遂忍痛割愛,將畫卷贈予他,康熙二十五年秋,顧貞觀攜仿制竹茶爐和“竹爐新詠”詩畫卷,拜訪好友朱彝尊,不久姜宸英、孫凱似、周青士三位詩人亦至,于是眾人圍爐而坐,一邊烹茶品茗,一邊作詩聯(lián)句,共成四十韻,題于詩卷畫冊之上。第四次與乾隆皇帝有關,乾隆對竹爐煮泉幾近癡迷,他自從見過聽松庵竹茶爐后便念念不忘,不僅請匠人仿制,還在北京玉泉旁仿建了惠山竹爐山房,為此他共寫了35首竹爐山房詩歌,“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皇帝的熱衷又引起了新一輪的唱和。

    5 結語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結論:無錫詩歌的產(chǎn)生依賴于大運河的開通,大運河的繁榮帶動了無錫詩歌的繁榮,二者是相互依存、共同發(fā)展的。詩歌不僅是精神領域的產(chǎn)物,更是物質(zhì)領域的成果。由運河而衍生的大量詩歌,稱為“運河詩”,其實,完全可以像“田園詩”“邊塞詩”那樣,將“運河詩”作為一個獨特的類型進行深入的研究?!斑\河詩”既有地域特色,也有時代特色,每個沿運城市的“運河詩”特色不同,即使是同一座城市的詩歌,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也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與其他沿運城市的“運河詩”相比,無錫詩歌呈現(xiàn)出:總體風格上政治色彩淡漠,早期的詩歌大多描寫隱逸生活和自然景色;題材選擇上,由唐宋時期吟詠自然景觀為主轉(zhuǎn)為明清時期人文景觀(物)為主,比如,唐宋詩歌多寫“二泉”“惠山”,明清時則關注園林,寄暢園、清溪莊、愚公谷漸成詩人的最愛;審美價值上,體現(xiàn)了由“雅”入“俗”的轉(zhuǎn)變,尤其是乾隆以后,出現(xiàn)了大量口語化、充滿市井風情的竹枝詞。

    猜你喜歡
    泰伯惠山大運河
    無錫惠山的“鳳羽龍”
    華人時刊(2023年11期)2023-07-29 06:27:16
    “僑”見惠山:“云”游桃花源 同筑“根魂夢”
    華人時刊(2022年15期)2022-10-27 09:06:38
    惠山泥人——須臾出手中 泥韻展風采
    華人時刊(2022年23期)2022-05-10 08:20:00
    秀美大運河 千年韻古今
    華人時刊(2022年21期)2022-02-15 03:42:16
    大運河:最后的絕唱
    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 00:54:42
    李泰伯:世間磨難,皆是砥礪
    莊嚴隆重的祭祀儀式與不可預知的祭祀效果*——論《紅樓夢》的除夕宗祠祭祀與《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紅樓夢學刊(2019年2期)2019-04-12 05:50:24
    三讓遺風百代揚
    ———無錫泰伯墓聯(lián)
    對聯(lián)(2017年7期)2017-05-22 06:04:53
    放歌大運河
    民族音樂(2016年4期)2016-12-06 02:50:37
    遇見“大運河”
    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 16:20:46
    辽阳市| 镇巴县| 灵寿县| 麦盖提县| 成武县| 远安县| 杨浦区| 随州市| 桦南县| 濉溪县| 肥西县| 汝南县| 灌阳县| 三原县| 凭祥市| 芦溪县| 平邑县| 辰溪县| 哈巴河县| 鲁山县| 博罗县| 汤原县| 吉隆县| 长寿区| 四会市| 万州区| 洛阳市| 屏东市| 沙坪坝区| 盐城市| 九寨沟县| 安阳县| 云阳县| 景宁| 府谷县| 遂平县| 遵义市| 土默特右旗| 湖北省| 清镇市| 双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