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瑩
(黃山學院,安徽 黃山245041)
美國語言學家薩皮爾在他的《語言論》中說,“語言有一個基礎……語言不能脫離社會文化而存在,也就是說,語言不能脫離社會流傳下來的、塑造我們生活的制度和信仰而存在?!闭Z言學習的內(nèi)容不僅是符號本身所記錄和傳遞的信息,而且是符號所承載的文化心理和文化習俗。[1]2010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當今世界正處于大發(fā)展大變革大調(diào)整時期。世界多極化、經(jīng)濟全球化深入發(fā)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人才競爭越來越激烈。”按照面向現(xiàn)代化、世界和未來的需求,應“加強國際理解教育,促進跨文化交流,增進學生對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認識和了解。”因此,為滿足經(jīng)濟全球化、教育國際化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高校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需求,發(fā)揮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優(yōu)勢,提升日語專業(yè)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是很有現(xiàn)實意義的。
2018年教育部出臺的《外國語言文學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定義是:“學生應該能夠通過語言學習了解世界的多樣性,并對多元文化現(xiàn)象持開放態(tài)度;能敏感地感知和解釋文化差異;能夠靈活運用策略完成跨文化交際任務;促進中日兩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士進行有效的跨文化交流?!盵2]
教師在實際的日語教學中應注意對學生三個方面的能力培養(yǎng)。首先是謙卑能力的培養(yǎng)。作為教師本身要注意文明用語,在與學生交流時要注意眼神之間的交流,充分給與對方話語權,讓對方能夠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和被認可,從而達到交流最基本的目標。其次是隨機應變能力的培養(yǎng)。這需要學生充分理解中日文化的差異與背景,提煉學生的思維敏捷性以及應變能力,在交往過程中注意對敏感字眼的把握,掌握基本的社交禮儀,讓交流順利進行。最后是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能力的培養(yǎng)。[3]交往對象的原生家庭、生活環(huán)境、職業(yè)、文化背景、性格等都會對交往的效果產(chǎn)生直接的影響,在與對方的交往過程中要及時把握細節(jié)與本質,拉近交流雙方的距離與關系,使交流目標與談判目標順利達成。
按照教育部改革方向,全國普通本科高等院校1200所中,將有600多所逐步向應用型大學轉變。[4]應用型本科是指以應用技術類型為辦學定位,而不是以學術型為辦學定位的普通本科院校。應用型本科院校不同于研究型的大學,也不同于職業(yè)學院,因此與以往傳統(tǒng)的日語教學相比,應用型日語人才培養(yǎng)應更加注重學生的語言實踐運用能力,注重畢業(yè)之后如何更高效地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當中??缥幕浑H能力的培養(yǎng)對應用型本科高校日語學生來說尤為重要。目前應用型本科高校日語教學在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過程中存在以下問題。
在教學理念方面,傳統(tǒng)的日語教學課堂總是以教師為中心,采取填鴨式教學和滿堂灌的方式,根據(jù)教學進度讓學生圍著教師聽,沒有考慮到學生在專業(yè)、思考、接受等能力上的差別。
在教學模式方面也比較傳統(tǒng)。首先,日常的日語教學注重學生的聽、說、讀、寫、譯能力,而忽視了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大部分學校的日語專業(yè)前三學年的課程安排主要是筆譯理論與實踐、飯店情景日語、基礎日語、高級日語、口譯理論與實踐、日本概況、日本文學概論、日語會話、日語聽力、日語閱讀、日語基礎寫作等課程。后期可能開設商務日語和跨文化交際課程。可以看出,涉及跨文化交際類的課程所占比例很小。即便前三年的課程有飯店情景日語、日本概況等文化交際類課程,但在課堂上教師很少會涉及跨文化交際類的案例,導致理論無法聯(lián)系實際,影響了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授課效果。其次,過于強調(diào)應試能力。對日語專業(yè)的學生來說,目前主要是通過參加“日本語能力測試”等相關等級考試來判斷自己的日語學習水平,但是這并不代表過級的學生將來就一定能夠很好地與日本人交流,不了解對方的文化背景和個人喜好等,也無法保證交流能夠順利進行。
教師的教學水平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教學質量的好壞。由于日語教育整體起步就比英語教育晚,而且日語學習的難度也比英語要高,所以對日語教師的要求也就更高。首先是教師本身的跨文化交交際意識不夠。很多教師依然停留在日語的基礎教學方面,認為學生只要能說、聽得懂、能交流就可以了,不注重學生應該怎么說、說什么、怎樣說好,沒有意識到跨文化交流能力對日語專業(yè)學生的重要性。其次是教師本身的跨文化交際經(jīng)驗不夠。國內(nèi)很多日語專業(yè)的教師沒有赴日留學、進修或旅游的經(jīng)歷,平時也沒有多少與日本人接觸或交往的機會,缺乏生活實踐。而中日交流的內(nèi)容又很豐富,中日文化之間也有很大的差異。教師在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容易忽視學生的生活實踐,忽視學生在日語基礎學習階段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
由于跨文化交際研究本身起步較晚,所以這方面的教材不多,而適合日語專業(yè)的跨文化交際教材及資源更是少之又少。在當當網(wǎng)站上以“日語”“跨文化交際”為關鍵詞搜索,顯示有225 件商品,但除掉其中重復的書籍,其實只有9種相關書籍;在亞馬遜網(wǎng)站上以“日語”“跨文化交際”為關鍵詞搜索,顯示只有2種相關書籍。與日語相關的跨文化交流的教材、資源欠缺嚴重影響了跨文化交際方面的日語教學。
不少學生從小學甚至幼兒園就接觸英語,但是大多數(shù)學生是進入高校才開始接觸日語。大部分教師在日語教學過程中一上來就是日語單詞、日語語法、日語翻譯等傳統(tǒng)教學。其實可以在日語基礎學習階段加入跨文化交際能力知識。例如在講某個單詞的時候,不單單是講解單詞的意思和用法,還可以拓展與這個單詞有關的日本文化,讓學生了解這個詞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意思。另外還要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不僅輸入,更要輸出。輸出的同時既要注意學生是否存在語法錯誤,更要注意引導學生通過跨文化視角了解中日兩國國民在同一事情上可能會采取不同處理方式和態(tài)度的原因,由此來激發(fā)低年級學生對日語的學習興趣。進入日語專業(yè)課程學習階段后,在有了跨文化意識的基礎上,要注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要充分利用一切與跨文化相關的課程來引導學生,讓學生基于所學的日語基礎知識查閱相關文獻材料,深入理解日本以及日本國民,由此來反思中國文化和中國國民,將理論聯(lián)系實際,同時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水平,提高自己在國際人才競爭中的實力。
首先,從學校及院系層面多給日語專業(yè)教師提供自我提升的機會。包括學歷進修、赴日訪學、校際交流以及參加各種學術交流類會議,從教師自身開始增強跨文化交際意識。其次,可以將企業(yè)或者高校的跨文化交際方面的專家、學者請進學校,通過培訓、講座等方式來提高教師的跨文化交際素養(yǎng)。最后,教師自己本身也應該多關注中日交流新動態(tài)、多閱讀多欣賞日本文學文化作品、多參加與日本學者或專家的交流互動,提高自身的素養(yǎng)。
首先,適當提高跨文化交際類相關課程的課時,或者是調(diào)高相關課程學分,讓學生重視起來。其次,鼓勵學生利用多媒體、網(wǎng)絡來收集日語專業(yè)跨文化交際相關的資料,可以在課堂上與大家互相分享。同時課后可以開展跨文化交際類的課外活動,例如日語角、參觀日本企業(yè)、舉辦日本文化祭等,讓學生通過活動來加深對中日兩國交際的思考。再次,可以聘請校內(nèi)外著名的跨文化交際領域的學者、教授進校園給學生開展講座,鼓勵學生參加各類省級或是國家級日語類交流活動或會議,與不同學校、不同省份甚至不同國家的學生開展日語文化交流,拓寬自己的視野,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最后,可以利用學校的日本留學生或是外教,加強中日學生與教師的交流,在校園內(nèi)創(chuàng)建良好的跨文化交際氛圍。從學校層面為日語專業(yè)的學生搭建中日交流平臺,鼓勵學生通過學校項目赴日交換留學、研修或實習,同時吸引日本留學生來校留學,加強中日學生之間的交流,提高日語專業(yè)學生的跨文化交際實踐水平。
在經(jīng)濟全球化、教育國際化的今天,所有高校畢業(yè)生都應具備基本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來應對未來職場中跨文化交際的難題。尤其是日語專業(yè)的學生,除了要掌握日語的聽說讀寫譯能力,更應該加強自身跨文化交際學習,通過各種途徑和手段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以更好地來了解日本、應對與日人本的交往,為自己在將來激烈的國際人才競爭中爭得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