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清華
紅色文化資源作為一種特殊的歷史文化資源,是在中國共產黨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建立紅色政權的過程中保存下來的有形紀念物和無形精神財富,是在革命斗爭實踐中形成的并能夠開發(fā)利用的革命精神及其載體的總和。[1]紅色文化資源作為物質與精神的和合體,體現了政治性與民族性的統(tǒng)一,體現了時代性與延續(xù)性的融合,具有豐富的精神內涵和時代價值。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主題精神,紅色文化資源是彰顯中國共產黨人初心和使命的最好活教材。挖掘紅色文化資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獨特育人功能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務,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基礎”課教學是黨的十九大精神落地生根的重要舉措。本文立足“基礎”課的教學實踐,闡述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其中的主要成因、重要針對性意義和對策反思。
紅色文化資源作為展現紅色文化精神的重要載體,生動形象地體現了中國共產黨艱苦奮斗、忠誠愛國、為民奉獻等崇高的精神氣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積極的教育功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將紅色文化資源作為重要的鮮活素材融入教學之中,不僅緊扣時代的脈搏,緊跟黨的步伐,而且符合新時代大學生的內在發(fā)展要求。
黨中央一直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尤其自十八大以來,更是強調把黨的歷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重視傳承紅色基因和創(chuàng)新愛國主義的教育方式。習近平同志指出,各級各類學校的思想政治課要把黨的歷史作為重要教學內容,要開展關于黨的歷史知識、優(yōu)良作風和英雄模范事跡等內容的形式多樣的教育。[2]《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教育系統(tǒng)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施意見》強調創(chuàng)新愛國主義教育的方式和途徑,要求從課堂內外和網上網下有效拓展愛國主義的教育引導,使學生在濃郁的校園文化氛圍中時刻感受到愛國主義精神的熏陶和感染。[3]要發(fā)揚紅色傳統(tǒng)、傳承紅色基因,用好革命歷史類紀念設施、遺址和各類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等紅色資源。[4]加強革命文化教育,深化中國共產黨史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史教育,利用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活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家公祭儀式等組織開展主題教育,是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精神。[5]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陣地,需要始終貫徹立德樹人的教育宗旨,主動承擔愛國主義教育任務,積極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理論教學手段,不斷挖掘紅色文化資源,將中國共產黨近百年的艱苦奮斗史和艱難發(fā)展史潤物細無聲地融入教學中,做細、做新、做深新時代紅色基因代代傳的承繼和傳播工作。
“要以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是十九大報告提出的戰(zhàn)略要求。大學生要真正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肩負起歷史使命和時代責任,必須從多方面提升和發(fā)展自我。一方面,時代新人需要不斷學習和積極了解國史,尤其是中國共產黨在各個階段的奮斗史。大學生只有在深入了解過去的基礎上才能夠真正理解當下,更加堅定“四個自信”,生發(fā)出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借助紅色文化資源可以更為生動、形象、直接和有效地將中國共產黨帶領和團結中國人民推翻三座大山,不屈不撓,帶領中國人民站起來的輝煌畫卷栩栩如生地展現出來。大學生在紅色文化資源中不僅可以豐富學識、開闊視野,而且能夠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和培養(yǎng)深厚的愛國情懷。另一方面,大學生作為時代新人需要通過內外兼修不斷提升自我修養(yǎng),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堅定正確的政治立場。當今社會伴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社會信息化進程的不斷加速,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與碰撞已成為社會發(fā)展的主要趨勢,各種爆炸式的信息難免會夾雜著西方的價值理念,沖擊大學生的價值觀,影響大學生的判斷力。正如美國學者鮑爾萊恩所言:“網絡賦予了每個人發(fā)表言論和發(fā)布公告的能力,卻讓我們失去了對言論和公告質量的甄別。”[6]170網絡上丑化和惡搞歷史英雄人物等扭曲革命歷史的現象以及歷史虛無主義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給一些大學生造成了消極影響。因此,時代新人需要通過與紅色文化資源親密接觸,在身臨其境中感受紅色基因的精神特質和強大力量,為自己的前行找到正確的價值引領。馬克思曾經強調,人們自己創(chuàng)造自己的歷史,但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chuàng)造,并不是在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chuàng)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chuàng)造。[7]585紅色革命精神的孕育和產生,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紅色文化資源是在中國土地上誕生的新的文化資源,反映了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精神品質,是大學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精神引領?!盎A”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一門重要必修課,與大學生的成長息息相關,承擔著引導大學生做時代新人的重任,在教學中需要自覺和靈活地運用紅色文化資源。
紅色文化資源采用不同形式記錄著中國共產黨從誕生到成長、成熟和不斷發(fā)展壯大的艱難歷程,是一部部由無數革命黨人演繹出來的血淚史,體現了中華民族從苦難到輝煌的奮斗史。紅色文化資源的形成過程決定了它具有獨特的育人功能,運用豐富多彩的紅色文化資源能夠讓“基礎”課教學更加具有針對性、實效性、豐富性和創(chuàng)新性。
“基礎”課是一門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學性、實踐性于一體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內容上開展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教育,目的在于引導大學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養(yǎng)。[8]7“基礎”課教學的思想道德目標在于幫助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涵養(yǎng)道德品質。在行為目標的培養(yǎng)上需要激勵學生把自己的道德品質外化為具有中國精神和中國風格的道德行為,既要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積極踐行者,又要做向上向善、知行合一,引領社會風尚的道德實踐者。紅色文化資源蘊含著無數仁人志士“舍小家、顧大家,為國家、舍全家”的家國情懷;彰顯著無數革命先烈不畏犧牲、救亡圖存的奉獻精神;蘊藏著無數共產黨人顧大局、守紀律的自律精神,體現著“明大德、崇公德、嚴私德”的本真意蘊。[9]紅色文化資源的育人目標在于以高尚的人格塑造人,以革命的精神鼓舞人,以愛國的情懷激勵人,這種全方位的育人效果更加契合“基礎”課“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換言之,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基礎”課教學,給“立德樹人”工程熔鑄了強烈的紅色基因,使得“基礎”課的育人工作做得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例如,“基礎”課第二章講授實現現階段的共同理想,首要講清楚堅定對中國共產黨的信任?!豆廨x》視頻用真實的畫面再現了中國共產黨在不同困難面前進行艱難選擇和艱苦奮斗的歷史。[10]18紅色文化充分反映了中國共產黨的發(fā)展史,記錄和見證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大地上的巨大威力。紅色文化資源的真實性,強有力地證明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fā)展中國的偉大真理。在教學中利用這段視頻能起到直觀的教學效果。學生在鮮活的紅色文化中能夠深刻領悟到當今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進一步堅定社會主義信念,端正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增強對社會主義的政治情感和政治傾向。
紅色文化資源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引導作用。以史鑒今、以史養(yǎng)德、以史修身、以史明志,“基礎”課教學需要緊密扎根于紅色文化的土壤之中。紅色文化資源內在的精神品質深邃豐富、歷久彌新,可以豐富“基礎”課的教學內容。
樂觀為民的人生目的?!盎A”課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問”,主要內容在于讓剛步入大學校園的青年學子去思考人的本質,考問人生的目的。關于人的本質和人生意義的問題是人類亙古不變的討論話題,是大學生在人生最美之時首先需要解決的人生價值觀問題。許多革命者正是在人生最好的年華參加了革命,他們在最殘酷的生存環(huán)境下保持著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他們的人生價值選擇在于為了人民大眾的利益而不懈奮斗。偉大領袖毛澤東的許多詩詞中都蘊含著強烈的積極樂觀、一心為民的崇高品格。例如:“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薄凹t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北M管面對千難萬險,但革命者永遠滿懷著戰(zhàn)無不勝的信心和決心?;剜l(xiāng)當農民的開國將軍甘祖昌和老阿姨龔全珍夫婦的感人故事,給青年學生在迷茫之時如何做出正確的人生選擇提供了最好的答案。紅色文化資源中體現的樂觀為民的人生目的正是扣好人生第一??圩拥淖钣辛Φ拿髯C。
堅定崇高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教育在“基礎”課教材中處于重要地位,是第二章的全部內容。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之“鈣”,缺失了“鈣”就會得“軟骨病”。大學生作為時代新人,不僅需要認清理想信念在人生發(fā)展中的巨大推動力,而且需要更加堅定崇高的理想信念。每個紅色人物都展現了對堅定崇高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如英勇奮斗、誓死不屈的方志敏;要想其改變信仰,除非太陽西邊出,贛江水倒流的伍若蘭;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的夏明翰……一個個紅色人物的革命故事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理想與信念的相互關系,真正掌握崇高理想信念之于人生的重要意義。
敬業(yè)奉獻的愛國主義。愛國主義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既是“基礎”課第三章弘揚中國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第四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涵。每個民族和國家都必須知道自己是誰,自己是從哪里來,又要到哪里去,如果這些既想明白又想對了,就必須堅定不移朝著目標前進。[11]171“基礎”課在講解新時代的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時,可以借助大量的紅色文化資源進行說明。如隨身總帶著布袋子、手電筒和記事簿“三件寶”,擔任工農檢察部部長的何叔衡;瑞金“八子參軍”的楊榮顯;為了黨的利益和需要,可以舍棄一切包括生命的曾志……紅色經典故事中濃厚的愛國情懷能夠讓學生明白革命先輩對祖國的無限深情,思考新時代愛國主義的要求。
無畏擔當的責任意識。責任需要擔當,擔當需要無私無畏的精神。強化學生的責任意識,激發(fā)學生敢于擔當的實踐精神是“基礎”課每個章節(jié)的最終落腳點,也是“基礎”課做到知行合一的重要體現。無所畏懼、勇于擔當是中國革命者優(yōu)秀的精神品質。例如馬前托孤的女紅軍李美琴;身負重傷病榻受命守井岡的張子清;為革命忍辱負重的磨盤山下三姐妹(筱金花、曹林花、楊蓮花)……催人淚下的紅色經典故事所詮釋的革命前輩任何時刻都無所畏懼、責任重于泰山的擔當精神,能夠培養(yǎng)學生高度的責任感和堅韌不拔的意志,激勵學生自覺擔當起民族復興的歷史重任。
公平正義的法治精神。公平正義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堅定不移的價值追求,既是第四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涵,又是第六章法律篇中重要的法治精神。中國共產黨人一直都在為追求公平正義而不懈努力奮斗,這種精神品質深深地蘊藏在紅色文化資源之中。如在我國高校招生制度改革之初,身為中組部主要領導的曾志為在井岡山農村的曾孫女“安排”了一所中國首批民辦自費大學。曾志寧愿讓自己的權力“過期作廢”,也不用權力為自己疼愛的曾孫女搭就飛黃騰達的平臺。[12]109紅色文化中有許多猶如曾志“心底無私天地寬”的革命先輩,他們嚴于律己、以身作則,堅守并踐行著公平正義的法則,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前行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動力,為大學生涵養(yǎng)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yǎng)公平正義的法治理念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食糧。
紅色文化資源可表現為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兩種形式,不同形式紅色文化資源的運用能夠進一步活躍“基礎”課的教學手段。
紅色文化資源在物質層面通過一些革命歷史遺跡、烈士陵園、文藝作品等形式表現出來,具有體驗性和欣賞性?!盎A”課教學借助紅色資源可以打破只能在教室里授課的傳統(tǒng),開發(fā)現場體驗教學課堂。每一個紅色旅游景點都是一個常學常新的生動課堂。[13]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觀紅色文化遺址,借助紅色文化資源的各種物質載體,如博物館、革命烈士紀念館、革命烈士陵園等,讓學生去親身感知和切實體驗,從而獲得最真切的感受。學生通過直觀和生動的體驗活動,能夠深刻領悟到革命先烈艱苦奮斗和樂于奉獻的精神,從中得到心靈的洗禮,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紅色文化資源在精神層面形成了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等偉大的革命精神。紅色精神是無形的、無窮的,更是震撼人心的?!盎A”課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通過演講、辯論、拍攝視頻和表演情景劇等形式創(chuàng)設情境再現革命歷史,感悟紅色基因的強大力量。如講授愛國主義內容時,組織學生朗誦紅色家書;講授理想信念問題時,組織學生朗誦和品讀《梅嶺三章》,組織學生表演情景劇,通過角色扮演再現方志敏同志在獄中為了堅定的信仰而誓死不屈的堅貞。在朗誦、表演等方式中,學生的思想能夠進入特定的情境,心中油然而生愛國情感,產生身臨其境、感同身受的效果。再現紅色文化的歷史情境可以讓學生感受革命先烈的奮斗精神與愛國情懷,感受前輩的人生理想及對中國共產黨的堅定信念,體會革命英雄在生命危急關頭的人生選擇和人生價值。“基礎”課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引導學生以不同的方式展現紅色文化資源,促使學生在情境中產生體悟,在體悟中生發(fā)新的道德高度,收獲生命的成長。
另外,每種紅色文化資源蘊含的都是一個個鮮活的、可歌可泣的悲壯故事,革命英雄是這些感天動地故事的親歷者?!盎A”課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對紅色文化資源創(chuàng)造的英雄主體或英雄后代和對相關人物進行采訪,在追憶中去感悟前輩們非凡的人格力量,在交流中去領略紅色人物獨特的人生價值。紅色文化資源見證的是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的艱難歷史,折射的是革命先輩崇高的革命理想信念,承載的是黨優(yōu)良的革命傳統(tǒng)和集體智慧。“基礎”課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老紅軍和紅軍后代的獨特資源,通過訪談突破傳統(tǒng)教學中簡單的師生“雙邊關系”,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讓學生在零距離接近榜樣力量時獲得強烈的感染和極大的感動,從而真正理解生命的真諦。
從“基礎”課教學實踐出發(fā),要在“基礎”課教學中更加有效地滲透紅色文化資源,需要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敝挥羞M行科學合理的頂層設計,“基礎”課教師才能更加有序地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教學之中,大膽進行教學創(chuàng)新,增強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基礎”課教學的實效性。筆者所在的高校通過頂層設計創(chuàng)新推出“高校紅色教育生態(tài)圈構建”的理論,打造“四維協(xié)同模式”的特色實踐?!八木S協(xié)同模式”實踐是指推動四步教育環(huán)節(jié)(目標、方法、實踐、拓展)、四門思政課程、四類教育主體(思政教師、專業(yè)教師、黨團干部輔導員、知名紅色文化專家)和四度教育空間(紅色思政課堂教學、紅色校園文化打造、社會紅色文化資源觀摩、紅色網站開發(fā))等四個維度內部和相互之間的有機協(xié)同。[14]“高校紅色教育生態(tài)圈”的構建不僅強調把紅色文化資源有機融入“四維協(xié)同模式”實踐之中,而且強調紅色文化資源在“基礎”課教學中運用的價值觀切入點和道德情操側重點,強調“基礎”課從大學生的生命成長和涵養(yǎng)學生生命的視角去選擇紅色文化資源的特色內容和獨特教學方法,為“基礎”課教學運用紅色文化資源提供了總體方案。
增強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基礎”課的實效性,高校需要構建有效的協(xié)同機制,樹立大思政教育理念,宣傳部、學工處等需要與馬克思主義學院形成合力。如筆者單位在思政課教學中,建立了傳承紅色基因與踐行立德樹人“深度融合”的長效機制:構建了具有全面保障功能的“紅色基因傳承協(xié)同中心”,凝聚多方合力;構建了“高校紅色教育生態(tài)圈”,保障紅色教育資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和傳承;實施了集體備課機制,努力保障紅色基因融入立德樹人各環(huán)節(jié);打造了紅色資源共享平臺,與井岡山干部學院等單位合作,共享紅色官網育人平臺;建立了校內外有機聯(lián)動機制和紅色文化的培訓計劃等提升教師的紅色歷史涵養(yǎng)和教育教學水平。充分挖掘和利用紅色教育資源離不開各地方政府的積極配合,高校和政府可以深度開發(fā)一些隱性的紅色文化資源,將紅色文化遺址、紀念館、陵園免費向學生開放。
要在“基礎”課中有效滲透紅色文化資源,需要強化師資隊伍,大力提升教師素養(yǎng),用新的理念引領“基礎”課教師的教學。首先,要增強“基礎”課教師紅色文化教育的思想意識。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立德樹人”的基點必須立足于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中國的歷史和基本國情。因此,“基礎”課教師需要有正確的歷史觀,尤其需要有革命史觀,才能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把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基礎”課教學實踐之中。其次,要提升“基礎”課教師的歷史學素養(yǎng)?!盎A”課教師的歷史學功底尤其是中國近現代史的涵養(yǎng)決定了教師在教學中能否有意識地融入紅色文化資源,決定了教師能否有效運用好紅色文化資源。只有教師自己首先對紅色文化資源的內在本質精神有深刻的理解和相應的把握,才能真正挖掘出紅色文化資源所內含的教育功能,才能有的放矢地創(chuàng)新紅色文化資源的表現形式。再次,要強化“基礎”課教師的生命教育理念。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基礎”課教學旨在從思想源頭關愛學生的生命成長,教師需要抱持強烈的生命關懷意識?!盎A”課教師強烈的仁愛之心會讓學生更容易理解紅色文化的真諦,使紅色基因真正熔鑄到學生的血液之中,從而達到生生不息之效。在全員與全方位育人的過程中,提升教師素養(yǎng)是將紅色文化資源有效融入“基礎”課的重要法寶。
總之,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更加重視運用紅色文化資源,深入挖掘紅色文化資源之于“基礎”課教學的重要作用,采取多層次、全方位、多形式、新理念的思路,強化紅色文化資源與“基礎”課教學之間的深度有機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