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勍 天津商業(yè)大學
中華民族的崛起、振興、繁榮、昌盛正在一步步有條不紊的向前推進,這對中國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暗锰煜掠⒉哦讨薄睹献印けM心上》對“教育”一次最早的闡述,必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事,國家強大為中國教育事業(yè)奠定堅實的基礎,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為國家富強保駕護航。
高校思想道德修養(yǎng)理論課的設立在我國高校由來已久,對于處在人生重要階段,經歷大學校園洗禮后即將步入社會的適齡青少年來說,猶如他們成長道路上的一盞明燈,更似茫茫大海上閃亮的燈塔。有了正確的引領,當代大學生勢必能夠成長為具有鮮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時代優(yōu)秀青年。在此基礎上,響應黨中央“思政”理念進課堂的號召,把中國優(yōu)良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滲透到大學英語教學中,從語言學習的角度加強中國青少年民族文化感和自豪感,中國青少年的成長與國家強大通向同行。
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受中國教育幾千年的傳承和影響,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都保持著以教師“教”學生“學”為主相對固定的關系和模式。這種教師負責“講課”,學生負責“聽課”;教師布置作業(yè),學生完成作業(yè);教師設置考題,學生參加考試的一系列看似“分工合理”“有條不紊”“步調一致”的師生教學關系,在我國沿用了幾千年,可能仍然會繼續(xù)發(fā)展下去。
本著存在即合理的原則,完全沒有必要全盤推翻舊的教學模式,而可取也是明智的做法應該是:理性分析,去偽存真,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時代的更迭,社會的發(fā)展,對當代大學英語教師提出了全新的標準和挑戰(zhàn),站在固有的“安全”范圍內必定不能進步,新時代就要有新面貌,新變革,這不僅僅是對青少年的要求,更是對教師自我修養(yǎng)的衡量。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強調:“高校要成為馬克思主義學習、研究、宣傳的重要陣地。”[1]如果教師只教書不育人,教育存在就失去了真正意義,中國高校是培養(yǎng)優(yōu)秀青年的基地,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恰好具備了引領中國青少年正向價值觀的條件。
“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chuàng)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tài)的總體。中華傳統(tǒng)文化首先應該包括思想、文字、語言,之后是六藝,也就是:禮、樂、射、御、書、數(shù),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來的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jié)日、民俗等?!盵2]中國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五彩斑斕、多姿多彩是語言學習與研究的寶庫。
讀史以明鑒,中華文明瑰寶上下五千年,屹立在世界文明之林,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奠定語言學習的基礎,豐富青年學生的底蘊,培養(yǎng)儒雅博學,才思雋永的中國青少年。曾幾何時,我國青少年盲目追歐美明星,追日韓穿搭,竟然忽略了寶藏一樣存在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國人民從不否認別國的先進技術和杰出成就,我們尊重世界各族人民的文化與習俗,我們擅長學習,樂于交流。然而,中國文化是中華兒女民族自信的基礎,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存,文化自信是中國人民的底氣,我們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要堅持中國人民的文化自信。
大學英語教學涉及聽、說、讀、寫、譯五個方面,其中的漢英翻譯綜合考查學生語言基本功的掌握程度。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水平考試中的漢英翻譯項占卷面總成績的15%,翻譯內容主要涉及中國歷史、文化、經濟、社會發(fā)展等。這已經不單純是一個語言運用能力的測試,而對考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背景知識和社會發(fā)展現(xiàn)狀的了解程度都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從另一方面看,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融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知識和信息的講解與分析,成為打開這道難題的一把嶄新的鑰匙。在語言知識信息講解的過程中“滲透”輸入,潛移默化,讓學生能夠聽懂英語言對中國文化的闡述,擁有用英語語言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把中國文化傳播到全世界。這一做法也能切實解決大學英語沿用已久的傳統(tǒng)教材中嚴重的西方化問題,以免出現(xiàn)個別學生對于西方文化的盲目追捧。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奠定中國青少年成長中的文化底蘊、底氣和自信。學生在大學英語課堂學習中不僅得到語言能力的提高,而且成長為文化積淀深厚、道德素養(yǎng)高尚、精神追求豐富的優(yōu)秀青年,不隨波逐流,不落俗套,擁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永遠積極、陽光、向上。
假使青少年時期時常表達的話語中包括“恐怕我不行”“這件事對我來說太難了”“我覺得不可能”,那么步入社會之后成功的概率往往不會超過50%。原因很簡單,在嘗試之前已經為自己預先設立了障礙和難關,這對于接下來的通關可以說是致命的打擊。世界上沒有不可能的事,這么一個內心是否自信的問題,對于個體和集體,國家和民族,道理是一樣的。中國當代青少年對中國文化有了根深蒂固、不可撼動的信念,勇于奮斗,那么民族復興,國家興亡的大業(yè)便指日可待。中國人民攜手前行在實現(xiàn)中國夢的陽光大道上,為中國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奮斗。大學英語教師是這條道路上一粒微小的石子,把“課程思政”理念帶進課堂教學,在三尺講臺無聲潤物,澆灌幼苗,培育出一棵棵具有“國際視野”“思維廣度”“人文素養(yǎng)”“高尚品格”和“深厚底蘊”茁壯成長的參天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