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育強
(華中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盵1]中華民族既有博大精深、燦爛輝煌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又有不屈不撓、奮發(fā)向上的革命文化,更有與時俱進、開拓創(chuàng)新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chǎn)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2]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大學生應當具備堅定的文化自信,做文化自信最積極、最活躍和最自覺的傳播者與踐行者。然而,近年來歷史虛無主義作為一種錯誤思潮沉渣泛起,對國家的歷史、民族的文化遺產(chǎn)采取輕蔑的、否定的和虛無的態(tài)度[3]嚴重影響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心。因此,要充分揭露歷史虛無主義的危害性本質,分析歷史虛無主義對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消極影響及其成因,增進對大學生文化自信教育,自覺抵制錯誤思潮,從而提振其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我國文化自信的深厚根基,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博大精深的精神財富,為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提供了豐厚的滋養(yǎng)。歷史虛無主義者將西方文化奉為圭臬,片面夸大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糟粕,詆毀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沒落的“奴性”文化,只有“全盤西化”方可創(chuàng)造新的輝煌,企圖全盤否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歷史虛無主義者打著“文化創(chuàng)新”的幌子,編造出隱藏西方意識形態(tài)的歷史影視劇作和文學作品,這些作品或抹黑歷史偉人和革命先烈、或美化西方資本主義文化觀念、或否定被歷史所確定的主流結論,其本質都是詆毀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利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外衣精心偽裝和傳播資本主義的價值觀念。歷史虛無主義在高校校園肆意泛濫,將會沖擊大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自信,阻礙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育。由于部分大學生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內涵認識膚淺,少有深入理解其中的思想精華,對于孔孟之道、歷史典故、文化典籍多是一知半解。包裝華麗的歷史虛無主義披著光鮮亮麗的外衣悄然來襲,使得大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錯誤的文化觀念,消解大學生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精華的認知。
黨領導人民在偉大的革命斗爭實踐中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同時又繼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由此不斷培育出了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系列偉大的革命文化。這些富有革命特色、時代特征的寶貴精神文化代表著革命時期中國人民偉大的價值追求,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為我們黨攻堅克難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動力,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寶貴精神財富。歷史虛無主義者曲解革命文化,宣揚“告別革命論”,主張革命沒有任何建設性的意義,只起到破壞性作用。同時他們以“學術研究”的目的“重寫歷史”和“重新評價”歷史事實,極力否定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竭力貶損和否定中國革命,故意顛倒功過是非的評價,對革命先烈追求民族獨立與自由解放的革命斗爭進行庸俗化演義,丑化革命歷史、革命領袖和愛國英雄,美化列強侵略歷史、封建反動人物和賣國賊。高校大學生社會閱歷尚淺,知識儲備有限,獵奇心理濃厚,求知欲望強烈,往往采用碎片化的思維方式思考歷史事件,在看待一些歷史問題時容易混淆主次矛盾。在歷史虛無主義的蠱惑下,部分大學生對造謠和污蔑黨的領袖、革命英雄人物以及貶損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功績的言論和行為產(chǎn)生迷茫與困惑,對革命先烈以革命英雄事跡凝結成的革命文化產(chǎn)生質疑和戲說,歷史虛無主義通過歪曲革命歷史弱化大學生對革命文化的認同。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靈魂,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文化,代表進步的歷史潮流和新時代發(fā)展的要求,展現(xiàn)出中華文明的新形象。因此,作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新時代大學生,應當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武裝自己的頭腦,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創(chuàng)新者和傳播者。然而,當今國內外各種文化思潮交織激蕩,文化多元化趨勢日漸凸顯,西方資本主義發(fā)達國家不斷向我國進行文化滲透,歷史虛無主義趁機充當了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實施和平演變的思想武器,大量輸出文化產(chǎn)品,大肆宣揚“馬克思主義過時論”和“共產(chǎn)主義破產(chǎn)論”。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深刻指出的:“歷史虛無主義的要害,是從根本上否定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和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否定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4]歷史虛無主義者借助網(wǎng)絡媒體傳輸西方價值觀念,對我國大學生進行“西化”與“分化”,沖擊大學生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削減大學生的文化意識,迷惑大學生接受西方文化觀念,造成部分大學生價值評判標準的混亂,削弱部分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文化的認可。
大學生文化自信之所以會受歷史虛無主義的影響,這與它特別善于利用多種手段巧妙地包裝和表現(xiàn)自己密切相關。歷史虛無主義總是包裝華麗精美,偽裝成為精巧的糖衣炮彈,常常給大學生以不備之襲。 一方面,歷史虛無主義在理論表達上具有一定的迷惑性。歷史虛無主義者以所謂的“歷史真相”為名,對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進行隨意化裁剪、碎片化解讀,他們披著“學術研究”的外衣,將其錯誤的思想包裝成“學術創(chuàng)新”等看似合理的、新穎的學術論題,巧妙地融入到全民思想解放的大環(huán)境中,通過“虛無”的身份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進行攻擊。這些看似“合理”和“獨特”的理論表達,對部分大學生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增加了準確識別該思潮的難度。另一方面,歷史虛無主義在傳播路徑和表現(xiàn)形式上具有很強的隱蔽性。歷史虛無主義作為一種特殊的政治思潮,由于它所宣揚觀點的顛覆性、敏感性和反動性,因此該思潮在傳播路徑和表現(xiàn)形式上非常隱蔽[5]。歷史虛無主義者往往把自己的觀點滲透在書籍、報刊和文學藝術作品之中,特別是滲透在以歷史為題材的影視劇作之中,利用電影、電視、手機等大眾媒介傳播其思想觀點。善于運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語言、圖像和視頻等表現(xiàn)形式不斷滲透到校園文化之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無形之中消解大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自信心。
自媒體是當今網(wǎng)絡傳播的新模式,是指網(wǎng)民借助現(xiàn)代化網(wǎng)絡信息技術發(fā)布和傳播自己所見所聞事情的載體。歷史虛無主義搭乘自媒體的快車,在網(wǎng)絡空間誘導和迷惑大學生。一是傳播速度快捷化引發(fā)輿論效應。歷史虛無主義者抓住自媒體信息快速傳播、評論和分享的特點,利用部分抱有政治目的“網(wǎng)絡大 V”或“網(wǎng)絡紅人”等不法分子,傳播包含歷史虛無主義言論的文本、圖像和視頻。經(jīng)微信、微博等自媒體平臺發(fā)布,即刻被粉絲評論、點贊和轉發(fā),在網(wǎng)絡上迅速形成輿論效應,容易造成大學生群體的思想困惑和精神文化迷失。二是傳播內容碎片化解構歷史真相。歷史虛無主義者利用自媒體環(huán)境下人們的消息接收和評論具有零散性、碎片化和短小精悍的特點,抓住人們喜好“淺閱讀”和“快餐文化”的閱讀方式,以小故事來展現(xiàn)大歷史,把邏輯嚴密的歷史事實化整為零?;驍嗾氯×x地篡改歷史事件和人物;或用歷史片段和細節(jié)來描述歷史全局;或故事化地營造“真實”的歷史氛圍。這些碎片化的內容極易扭曲大學生的價值取向,淡化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心。三是傳播方式娛樂化降低文化含量。歷史虛無主義借助圖像、視頻、表情包和內涵段子等方式,采用娛樂化的手段,通過戲說、演義和惡搞的方式傳播其思想觀念,以野史趣聞和醒目標題來吸引人們眼球。大量客觀的歷史事實、鮮活的人物事跡、著名的歷史人物,被娛樂性地加以篡改和戲說,導致歷史的文化含量大打折扣。
高校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時代新人要具有針對性、時效性和實效性,做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但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滯后性的特點,工作內容缺乏針對性,不能及時有效應對歷史虛無主義的對大學生思想觀念的侵蝕。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對歷史虛無主義缺乏重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缺少專門的對歷史虛無主義的講解內容,大多是停留在教材梳理層面,注重理論和形式,而輕視大學生實際生活的困惑和需要,缺乏必要的歷史觀教育,未能及時與熱點歷史事件相對接,難以準確地幫助大學生識辨出歷史虛無主義的本質與危害。另一方面,高校文化育人的實效性不足。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大學校園文化作為思想傳播的重要渠道,能充分調動大學生參與文化創(chuàng)新、傳承與交流的積極性,使得大學生在文化活動中踐行和傳承民族優(yōu)秀文化,增強大學生文化認同感以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不良影響。但是當前校園文化建設的力度不夠,主流價值觀引導不足,對熱點歷史事件發(fā)聲答疑不夠及時,造成部分大學生受歷史虛無主義錯誤價值觀的侵蝕,導致文化自信心減弱。
大學生正處于特殊的年齡階段,社會閱歷淺薄,歷史文化知識匱乏,文化判斷辨別能力較弱,常常不能科學認知各類文化現(xiàn)象,這就給歷史虛無主義留下了可乘之機。一方面,大學生掌握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知識比較匱乏。部分大學生缺乏對傳統(tǒng)文化的關注,不喜歡閱讀學習古代經(jīng)典著作,對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相關知識了解甚少,對于歷史文化事件、文化演進規(guī)律、文化發(fā)展現(xiàn)狀,大學生往往缺乏一種理性、思辨的思考與判斷,偏向于用自己感性的思維來做衡量,喜歡追求娛樂化、感官化的直接視覺聽覺體驗,較易受歷史虛無主義的誘惑,導致價值觀念產(chǎn)生偏差。另一方面,大學生文化判斷力相對薄弱。文化判斷力是指主體對一定文化現(xiàn)象及其價值進行選擇、識別、取舍、整合的高級認識能力[6]。當前我國社會正處于各類文化思想大活躍、大碰撞、大交融的時代,文化判斷力對于大學生科學地看待文化現(xiàn)象,堅定文化自信至關重要。由于大學生正處于走向成熟但尚未完全成熟的時期,文化判斷力不強,面對紛繁復雜的各種文化現(xiàn)象,難以進行理性客觀地甄別、選擇和取舍,這就導致他們對經(jīng)過精心包裝的歷史虛無主義無法做到清醒地判別,從而容易被其具有迷惑性和欺騙性的言論影響和蠱惑,造成對本民族的文化認知產(chǎn)生曲解和偏見,在一定程度上解構了大學生的文化自信。
歷史虛無主義是建立在唯心史觀基礎之上的,是鮮明反對馬克思主義的一種西方社會思潮。因此,要有效應對歷史虛無主義對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消極影響,必須增強相關理論的研究,鞏固主流意識形態(tài)陣地,強化對歷史虛無主義的理論批判,揭露其錯誤言論和欺騙本性。
首先,旗幟鮮明地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牢牢掌握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主導權。針對各種宣傳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言論和傳播“馬克思主義過時論”和“馬克思主義危機論”等反馬克思主義的行為和言論,要一針見血地指出其毒害性,幫助大學生認清歷史虛無主義的謬論,強化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認同感,樹立堅定的文化自信。其次,堅持運用唯物史觀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方法,對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觀點進行深入批判。要從理論層面揭露歷史虛無主義的本質、特征、表現(xiàn)及危害,尤其是對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消極影響。這就要求高校思想理論工作者自覺運用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掌握科學的方法,開展針對歷史虛無主義基本理論批判的研究,層層揭開偽裝精巧的糖衣炮彈,從理論上擊垮歷史虛無主義唯心史觀的理論基礎。最后,加強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歷史虛無主義重要論述的研究,緊密關注新時代歷史虛無主義的活動方向。尤其是要注重高校文化理論建設,及時揭露歷史虛無主義在高校校園文化中的滲透形態(tài),對于歷史虛無主義者的言論和行動要敢于針鋒相對,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實和經(jīng)驗的成功來揭露和批判歷史虛無主義的本性與意圖,從實踐上摧毀歷史虛無主義妄圖構建的幻想大廈。
高校是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場所,也是大學生學習和了解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重要平臺。因此,面對歷史虛無主義對大學生的消極影響,高校應當增強課堂理論教育的優(yōu)勢,充分發(fā)揮校園文化活動的載體優(yōu)勢,加強和改進文化育人工作,增進大學生對歷史虛無主義的鑒別能力,提升大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自信心。
首先,發(fā)揮思想政治理論課主渠道作用。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堂教學中,要以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指導,幫助大學生了解馬克思主義文化理念,要深入淺出地闡釋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深化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科學真理性的認識,提升大學生科學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自覺運用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和方法正確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消除歷史虛無主義的負面影響。其次,加強黨史國情教育。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源于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文化自信從根本上講是歷史文化的自信。習總書記批判歷史虛無主義時曾重點強調歷史研究的重要性:“古人說:‘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瘒鴥韧鈹硨萘ν褪悄弥袊锩贰⑿轮袊鴼v史來做文章,竭盡攻擊、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亂人心?!盵7]高校要給大學生講清楚中國革命史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設史,使其準確認識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了解中華優(yōu)秀文化內涵和偉大民族精神,不斷提高對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最后,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高校要結合教學任務,根據(jù)所處的地域來充分利用文化資源如校史、歷史古跡、歷史文化博物館、歷史事件紀念館等等,開展文化實踐活動,讓大學生切身體驗歷史文化的真實性。同時舉辦傳統(tǒng)文化專題講座、研討會、讀書會、學術沙龍等文化實踐活動,讓大學生在領悟經(jīng)典、現(xiàn)場體驗的過程中提升文化自信。
互聯(lián)網(wǎng)快速發(fā)展尤其是自媒體的大眾化普及,為歷史虛無主義的加速傳播提供了便捷的平臺。歷史虛無主義者借助網(wǎng)絡傳播的新渠道,通過各類自媒體平臺廣泛傳播錯誤的思想觀點,給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育造成了消極影響。因此,必須加強網(wǎng)絡空間的治理,營造風朗氣晴的網(wǎng)絡空間。
首先,牢牢掌握網(wǎng)絡宣傳陣地的話語權。高校應建設具有思想引領力的網(wǎng)絡平臺,占領自媒體陣地,打造自媒體文化品牌,如微博、微信公共號、微課程、微視頻等精品欄目,建設具有吸引力、影響力、創(chuàng)新力的文化傳播教育網(wǎng)站,推送和發(fā)布優(yōu)秀網(wǎng)絡文化作品,積極傳播和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以潤物無聲的形式悄然沁入大學生的心靈,使其自覺抵制歷史虛無主義。其次,發(fā)揮“意見領袖”的輿論引導作用。要培養(yǎng)熟知歷史文化知識、熟練網(wǎng)絡傳播技巧的“意見領袖”,及時澄清歷史虛無主義錯誤言論,披露了解歷史虛無主義的反動本質,疏導大學生網(wǎng)絡輿情。同時要大力宣傳中華優(yōu)秀文化,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社會正氣,對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言論要勇于亮劍,堅決發(fā)聲批判,引導大學生正確看待網(wǎng)絡文化。最后,加強自媒體平臺的監(jiān)管,做好網(wǎng)絡輿情監(jiān)督工作。要建立網(wǎng)絡自媒體輿情監(jiān)督機制,特別要加大對微信、微博、貼吧、論壇等自媒體平臺的監(jiān)管力度和信息審核力度,對不良信息進行過濾和清除,著力構建網(wǎng)絡信息安全法治防火墻,不給歷史虛無主義提供生存的土壤和空間。
遏制歷史虛無主義對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消極影響,必須調動一切可以利用的積極因素,但最根本的是要激發(fā)主體意識,將外部力量內生為自身的思想意識,并外化為行為實踐。開展自我教育,提升自我文化素養(yǎng)和思辨能力,是大學生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重要一環(huán)。
首先,主動學習優(yōu)秀文化知識,完善自身歷史知識結構。一方面,大學生要努力學習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主要內容,整體了解和把握其中的精髓要義,由文化自覺走向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大學生還要主動學習西方先進文化,了解世界文化的發(fā)展方向,做到知己知彼,從知識儲備上完善自我,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荒謬怪談。
其次,加強文化素養(yǎng)教育,增強理性思辨能力。一方面,大學生要通過課堂教學、網(wǎng)絡媒體、書籍報刊等來豐富自身文化知識,不斷提升自身文化素養(yǎng),認清歷史虛無主義的價值屬性。另一方面,大學生要轉變思維方式,不斷學會使用辯證思維方式,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敘事邏輯要有敏銳洞察力和理性思辨能力,看待問題不應該在書本或網(wǎng)絡上尋找現(xiàn)成答案,而要樹立科學的歷史觀,在紛繁復雜的現(xiàn)象中抓住事物的本質,并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與選擇,自覺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滲透。
最后,積極參加文化實踐活動,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方面,大學生要積極參加科學的文化實踐活動。例如,參加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活動,可以感受其中的魅力與價值,投入學術文化活動,能夠加強自身對文化內涵的認知和認同。另一方面,大學生要切實做到勤學、修德、明辨、篤實,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自己日常生活遵守的基本準則,身體力行,真正落實到自己的行動中去,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自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