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殿忱
(北華大學(xué) 文學(xué)院,吉林 吉林132013)
《新唐書·儒學(xué)傳》載:“盧撰,吏部尚書(盧)從愿三從父也。自聞喜尉為學(xué)士,終吏部員外郎。兄俌,中宗時歷右補(bǔ)闕?!瓊Y終秘書少監(jiān)。”[1]5705同書《列傳第五十四》稱:“盧從愿,字子龔。六世祖昶,仕后魏為度支尚書,自范陽徙臨漳?!盵1]4478此同《舊唐書》之記載:“盧從愿,相州臨漳人,魏度支尚書昶六代孫。”[2]3123
北魏是由少數(shù)民族拓跋氏于我國北方建立的政權(quán),歷時170年。初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后改漢姓(元),穿漢服,遷都洛陽。范陽郡(治所在今涿州)為其重鎮(zhèn),范陽盧氏為一大望族。盧象一支南遷洛陽,盧僎一支南遷臨漳。按唐時習(xí)慣,范陽為盧氏郡望,而臨漳則為盧僎鄉(xiāng)貫。
《新唐書·地理志》載:“河北道相州鄴郡,望(即列輔、雄之后,緊、上、中、下之前的第三等州郡)。本魏郡,天寶元年更名。……縣六:安陽、鄴、湯陰、林慮、堯山、臨漳,上(即列、赤、畿、望、緊之后,中、下之前第五等縣)?!盵1]1012
《文獻(xiàn)通考·輿地二》稱:“相州,殷王河亶甲居相,即其地也。春秋時屬晉,戰(zhàn)國時屬魏,后屬趙,秦為邯鄲郡……臨漳(西門豹為令,造十二渠,決漳水溉民田)縣?!盵3]2478足見此州(相)、縣(臨漳)歷史之悠久。臨漳之名沿用至今。
據(jù)《新唐書·百官志》載,臨漳人盧僎,初官聞喜縣尉,為正九品下(階)小吏;終官吏部員外郎,為從六品上(階),相當(dāng)于組織人事部處長級干部。
天寶三載(744)國子生芮挺章選編《國秀集》,收錄盧僎詩13首。以之與《萬首唐人絕句》(以下簡稱《萬首》)、《唐詩品匯》(以下簡稱《品匯》)、《唐詩別裁集》(以下簡稱《別載》)、《全唐詩》所收錄詩比勘,發(fā)現(xiàn)若干異文。惜前賢,時俊對此多“述而不作”地簡注:某書作某。這對理解詩意無大裨益。我今不揣淺陋,對異文之間的是非優(yōu)劣給予“宜各從長”之按斷。用以求教于讀者方家。
一. 十月梅花書贈
君不見巴鄉(xiāng)冬候與華別,年年十月梅花發(fā)。
上苑今應(yīng)雪作花,寧知此地花為雪?
自從遷播落黔巴,三見江上舞新花。
故園風(fēng)光靈洛汭,窮峽凝云度歲華。
花情縱似河陽好,客心倍傷邊候早。
春候颯驚樓上梅,霜威未落江潭草。
江水尋天去不還,樓花覆簾空坐攀。
一向花前看白發(fā),幾回夢里憶紅顏?
紅顏白發(fā)云泥改,何異桑田移碧海?
卻想華年故園時,唯有一片空心在。
空心弔影向誰陳?云臺仙閣舊遊人。
儻知巴樹連冬發(fā),應(yīng)憐南國氣長春。[4]301
詩題,《品匯》無“書贈”二字。[5]278按:從詩中得知:作者曾遭貶謫黔巴,三年里年年驚異于中原臘月里盛開的梅花,十月里便如雪花般飛舞枝頭!于是便起鄉(xiāng)關(guān)之思。故有“書贈”二字為好,無論是贈與故人,抑或是贈給自己。
“冬候”,上引書作“春候”,《全唐詩》作“氣候”。按:“氣候”較“春、冬”二候的“種概念(下位詞)”而言,為“屬概念(上位詞)”,所以概括得更準(zhǔn)確。生命力也延續(xù)至今。
“與”,《品匯》作“中”。上文已言:黔巴氣候與中原(華夏)殊別,故句中“與”字佳。
“舞”,《全唐詩》作“開”。[6]250此同《品匯》。按:“開新花”不若“舞新花”靈動。
“光”,《全唐詩》作“花”。又,“靈”,《品匯》《全唐詩》均作“虛”。按:句意為:推想故園的風(fēng)光活靈活現(xiàn)在洛水匯入黃河之處,與下句說自己卻在邊遠(yuǎn)的江峽艱難度日,形成鮮明對比?!肮狻㈧`”二字佳。
“尋”,上引二書俱作“侵”。按:“尋”字將江水?dāng)M人化了,較客觀敘述狀“江水連天”的“侵”字更耐人尋味。
“回”,《品匯》作“廻”。按:1955年國家公布《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其中規(guī)定,“廻”為“迴”的異體字,一般情況下不再使用。下文所言正異體字,均據(jù)此表。又,“回”為本字,“迴”為后起字。在古漢語中表示回還、旋轉(zhuǎn)之意,二字通用。故于此語境“回、迴”兩可。而舉凡兩可之字詞,均應(yīng)依從早出之書或版本。
“故園”,上引二書均作“故國”。按:此詩題旨由異地風(fēng)物引發(fā)鄉(xiāng)關(guān)之思,尚未涉及家國情懷,“園”字佳。
“唯有”,上引二書皆作“唯馀”。按:“馀”者,留下也。“唯馀”,較“唯有”更讓人感傷。
另“弔、遊”二字,今為“吊、游”之異體字。
二. 稍秋曉坐閣遇舟東下?lián)P州即事寄上族父江陽令
虎嘯山城晚,猿鳴江樹秋。
紅林架落照,青峽送歸流。
歸流赴淮海,征帆下?lián)P州。
叔父江陽令,盛業(yè)繼前修。
文掩崔亭伯,德齊陳太丘。
時哉惜未與,千載且為儔。
憶昔山陽會,長懷東上遊。
稱觴阮林下,賦雪謝庭幽。
道濃禮自略,氣舒文轉(zhuǎn)遒。
高情薄云漢,酣態(tài)坐芳洲。
接席復(fù)連軫,出入陪華辀。
獨(dú)善與兼濟(jì),語默奉良籌。
歲月歡無已,風(fēng)雨暗颼颼。
掌憲時持節(jié),為邦邈海頭。
子人惠雖樹,蒼生望且留。
微躬趍直道,神甸忝清猷。
仙臺適西步,蠻徼忽南浮。
宇內(nèi)皆安樂,天涯獨(dú)遠(yuǎn)投。
忠信徒堅(jiān)仗,神明豈默酬?
觀生海漫漫,稽命天悠悠。
云昏巴子峽,月遠(yuǎn)吳王樓。
懷昔明不寐,悲今歲屬周。
喟無排云翮,暫得抒離憂。
空灑霑江淚,萬里逐行舟。[4]302
“猿”,《全唐詩》作“猨”。[6]250按:“猿、猨”今為正異體字。
“上遊”,上書作“上游”,是。上文已言“游、遊”今為正異體字,但有個必要的說明:凡涉水事物如游泳,上、中、下游,皆不可寫作“遊”。此句中的“東上游”與名詞“山陽會”對舉,而不應(yīng)是主謂詞組的“東上遊”。
“賦雪”下注:“原作‘雪賦’”。按:此句言東晉謝安命子侄輩詠雪之事,終以謝道蘊(yùn)“未若柳絮因風(fēng)起”為佳。與上句“稱觴”對舉,動賓詞組“賦雪”大勝名詞“雪賦”。
“趍”,上書作“趨”??迹骸洱堼愂骤b》云:“趍,同趨?!?/p>
“默酬”下注:“原作‘黜酬’”。按:“黜酬”難索解,神明冥默中相助為是。又“酬”,上書作“詶”。“酬、詶”為正異體字。
“昏”,上書作“昬”。按:“昏、昬”今亦為正異體字。
“江”,上書作“紅”。按:“紅淚(正體作‘淚’)”即血淚。還是“江”字與“行舟”配搭為佳。句意類似“孤帆遠(yuǎn)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的情意殷殷。
另,“浮”字在上古音中入“幽部”韻,與今韻大不相同。
三. 初出京邑有懷舊林
賦生期獨(dú)得,素業(yè)守微班。
外忝文學(xué)知,鴻漸鴛鴦間。
內(nèi)傾水木趣,筑室依舊山。
晨趍天日宴,夕臥江海閑。
松風(fēng)生坐隅,仙禽舞亭灣。
曙云林下客,霽月池上顏。
雖曰坐郊園,靜默非人寰。
時步蒼龍硤,寧異白云關(guān)?
語濟(jì)豈時顧?默善忘世攀。
世網(wǎng)余何觸?天涯謫南蠻。
回首思洛陽,喟然悲貞艱。
舊林日夜遠(yuǎn),孤云何時還?[4]302
“鴛鴦”,《全唐詩》作“鹓鷺”,是。因“鴻漸”喻仕進(jìn),“鹓鷺”形容朝庭之上官員隊(duì)型排列整齊?!傍x鴦”,大誤!
“趍”,上書作“趨”。說見上文。
“臥”,上書作“臥”。按:《說文》釋“臥”為“休也。從人、臣,取其伏也”?!芭P”為今規(guī)范漢字,《說文》未收。
“硤”,原作殘缺字,據(jù)汲古閣本補(bǔ)。《全唐詩》作“闞”,系指貶謫前之事;此“硤”乃指貶后事也。
四. 上幸皇太子新院應(yīng)制
佳氣曉蔥蔥,乾行入震宮。
前星迎北極,少海被南風(fēng)。
視膳銅樓下,吹笙玉座中。
訓(xùn)深家以正,義舉俗為公。
父子成、釗合,君臣禹、啓同。
仰天歌圣道,猶愧乏雕蟲。[4]302
“蔥蔥”,《全唐詩》作“蔥蔥”。[6]250按:“蔥、蔥”今為正異體字。
“正”,《別裁》作“政”。[7]547按:在“家天下”的封建社會,皇家之正亦即國家之政。
“啓”,上書作“啟”。按:“啓、啟”亦為正異體字,而今“啓”又簡化作“啟”。治水的大禹將天下傳給了兒子啟。這與上句言周之成王與康王(姬釗)皆喻比今皇帝與皇太子?!秳e裁》詩后注:“禹之傳子,即是傳賢,故云‘君、臣’。”有助理解詩意。
五. 奉和李令扈從溫泉宮賜遊驪山韋侍郎別業(yè)
風(fēng)后軒皇佐,云峰謝客居。
承恩來翠嶺,締賞出丹除。
飛蓋松溪寂,清笳玉洞虛。
窺巖詳霧豹,過水略泉魚。
鄉(xiāng)人無何有,時還上古初。
伊皋羞過狹,魏邴服麤疎。
白雪緣情降,青霞落卷舒。
多慙郎署在,輒繼國風(fēng)馀。[4]303
“松溪”,《全唐詩》“松”下注:“一作‘雙’。”又,“溪”作“谿”。按:與“玉洞”對舉,“松溪”略勝“雙溪”。另,“溪、谿”今為正異體字。
“巖”,今為“巖”之異體字。
“鄉(xiāng)人”,上書作“鄉(xiāng)入”。按:與“時還”對舉“鄉(xiāng)入”佳。
“伊皋”,上書作“伊臯”。按:伊尹為商的名臣,皋陶為傳說中舜的名臣?!案?、臯”今為正異體字。
“邴”,上書作“丙”。按:作為姓氏,“丙”稀見而“邴”相對多見。西漢邴吉(《漢書》作“丙吉”)代魏相為丞相,世稱其賢。又有魏弱翁(魏相之表字)同邴吉(《史記》作“邴”)同輔佐漢宣帝一說。
“麤疎”,今為“粗疏”之異體字,現(xiàn)代漢浯已罕用。
“慙”,上書作“慚”。按:“慚、慙”今為正異體字,而“慚”字,今又簡化作“慚”。
“輒”,上書作“輙”。按:“輒、輙”亦為正異體字,而“輒”字,今又簡化作“輒”。
六. 送蘇八給事出牧徐州相國請出用芳韻
金鼎屬元方,璅闈連季常。
畏盈聊出守,分命乃維良。
曉騎辭朝遠(yuǎn),春帆向楚長。
賢哉謙自牧,天下詠馀芳。[4]304
詩題中“蘇八”,據(jù)岑仲勉先生《唐人行第錄》考證,應(yīng)為蘇詵。但行六,而非八。所謂“行第”,即在同一曾祖兄弟間的排行第幾(民間所謂大排行),如李十二白、杜二甫等,是唐人的一種習(xí)慣性稱謂。岑著于“蘇五颋”下稱:“字廷碩,《舊唐書》卷88、《新唐書》卷128有傳。《太平廣記》卷174引《明皇雜錄》:(蘇)瑰子:颋第五,詵第六,冰第七。”復(fù)引盧僎此詩題云:“原注‘相國請出’,相國謂颋也?!卑础杜f唐書·列傳》云:“(蘇)詵歷授右司郎中、給事中、徐州刺吏?!庇衷疲骸啊缎熘荽淌诽K詵碑》則開元七年立,(詵)卒于徐州任也”。[8]192
又,題中“徐州”以下七字為注文。其中“用”,原作“同”,據(jù)汲古閣本改。另“韻”,今為“韻”之異體字。
“璅”,今為“瑣”的異體字。
“向楚長”,《全唐詩》作“向楚?!薄0矗壕湟鉃榍巴熘莸乃沸谐毯荛L。“?!弊终`!再說,首聯(lián)末字已為“?!薄4嗽姙槲迓?,按例應(yīng)避文字的重復(fù)。
“詠”,今為“詠”之異體字。
七. 季冬送戶部郎中使黔府選補(bǔ)
握鏡均荒服,分衡得大同。
徴賢一臺上,補(bǔ)吏五溪中。
雨露將天澤,文章播國風(fēng)。
漢庭睽直諒,楚峽望清通。
馬逐霜鴻漸,帆沿曉月空。
還期鳳池拜,照耀列星宮。[4]304
“溪”,《全唐詩》作“谿”。此五溪指:雄溪、蒲溪、酉溪、沅溪、辰溪。即李白送王昌齡往夜郎詩句“聞道龍標(biāo)過五溪”之五溪。
八、九. 讓帝挽歌詞(二首——原缺此二字,《全唐詩》補(bǔ))
(一)
泰伯玄風(fēng)遠(yuǎn),延州德讓行。
闔棺追大節(jié),樹羽冊鴻名。
地戶迎天仗,皇階失帝兄。
還聞漢明主,遺劍泣東平。[4]304
《全唐詩》題下有注:“開元二十九年冬十一月,太尉、寧王憲薨。帝失聲號慟曰:‘天下,兄之天下也!固讓與我?!俗分u曰‘讓皇帝’?!贝擞涊d在《新唐書·讓皇帝傳》中得到印證:“讓皇帝憲,始王永平。文明元年,武后以睿宗為皇帝,故憲立為皇太子……睿宗將建東宮,以憲嫡長,又嘗為太子,而楚王(即李隆基)有大功,故久不定?!睉椶o曰:“儲副,天下公器,時平則先嫡,國難則先功,重社稷也。使付授非宜,海內(nèi)失望,臣以死請?!盵1]3596
“玄”字,《全唐詩》缺最后一筆,是為避當(dāng)時皇帝康熙之名玄燁的避圣諱字。
“遺”,《全唐詩》注:“一作‘解’。又“劍”作“劎”。按:“劍” 為“劍”的簡化字,而“劎”為“劍”的異體字。聯(lián)系“東平”原作“陳平”,全句之意為借歌頌漢代明君而贊當(dāng)朝皇帝唐玄宗的重情重意。然而西漢陳平全身而退,東漢劉蒼封東平王均無令君王“遺(或解)劍”感懷之事跡。所指待考。
(二)
朝天馳馬絕,冊帝□宮祖。
愰惚陵廟新,蕭條池館古。
萬化一朝新,哀樂此路同。
西園有明月,修竹韻悲風(fēng)。[4]304
《全唐詩》詩后注:“第二句缺一字?!卑矗呵逋樾拮搿度圃姟诽卦O(shè)揚(yáng)州詩局,延聘諸多飽學(xué)之士,均未敢妄填此字?!耙孕艂餍?,以疑傳疑”的治學(xué)態(tài)度值得肯定。
“館”,《全唐詩》作“舘”。按:“館”為“館”的簡化字;“舘”為“館”的異體字。又“韻”為“韻”的異體字,已見上文。
十. 題殿前桂葉
桂樹生南海,芳香隔楚山。
今朝天上見,疑是月中攀。[4]305
“楚山”,《萬首》作“遠(yuǎn)山”。[9]13《全唐詩》“楚”下注亦云:“一作‘遠(yuǎn)’?!盵6]250按:與具體名詞“南海”對舉,實(shí)指“楚山”,勝泛指的“遠(yuǎn)山”。又,唐都長安與南海確有楚山相隔。
十一. 歲晚還京臺望城闕成口號先贈交親
紫陌開行樹,朱城出晚霞。
猶憐慣去國,疑是夢還家。
風(fēng)弱知催柳,林青覺待花。
交親望歸騎,幾處擁年華?[4]305
“騎”讀去聲,才合此詩之格律。
十二. 南樓望
去國三巴遠(yuǎn),登樓萬里春。
傷心江上客,不是故鄉(xiāng)人。[4]305
詩題,《全唐詩》作《南望樓》,與題旨在南國登樓北望——相乖背。原題佳。
十三. 臨川送別
秋郊日半隱,野樹煙初映。
風(fēng)水正蕭條,那堪動離詠?[4]305
“煙、詠”,《萬首》作“煙、詠”。說已見上文。
《全唐詩》共收盧僎詩14首,除上述13首之外,另錄1首。
途中口號
抱玉三朝楚,懷書十上秦。
年年洛陽陌,花鳥弄?dú)w人。
此詩是為懷才不遇者鳴不平的。首句典出《韓非子·和氏篇》:“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xiàn)之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xiàn)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為誑,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qū)氂穸}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遂命曰:‘和氏之璧’?!盵10]95
第二句典出《戰(zhàn)國策·秦策一》:“(蘇秦)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黑貂之裘弊,黃金百斤盡。資用乏絕,去秦而歸?!盵11]64
《全唐詩》何所據(jù)收此詩列盧僎名下?極可能依據(jù)同時代學(xué)者王士禛所撰《唐人萬首絕句選》中的《途中》一詩。[12]12題注曰:一作《途中口號》(“口號”為古體詩之一種,即隨口吟出之詩,又名“口占”)。王士禛自號漁陽老(山)人,序其詩云:“宋(代)洪文敏公邁,嘗集唐絕句至萬首,經(jīng)進(jìn)孝宗御覽,褒揚(yáng)優(yōu)厚。余少習(xí)是書,惜其踳駁,久欲為之刊定而未暇也。歸田之五載,為康熙戊子(四十七年)乃克成之?!盵12]2王氏于此詩,不僅未梳駁雜,反倒張冠李戴平添混亂!原來洪邁進(jìn)呈之《萬首》,盧僎名下只選五言絕句三首:《題殿前桂葉》《南樓望》《臨川送別》。而《途中口號》的作者則為郭向。所以揚(yáng)州詩局的詞臣們特于此詩題下加注:“一作郭向詩?!睆?fù)于卷203郭向名下錄此重出詩。又王氏則極有可能沿裘《品匯》之誤。高棅選錄盧僎五言絕句三首,其三即為《途中口號》,題下注:“《(文苑)英華》作郭向詩?!盵5]394
那么,以今人眼光判斷此詩究竟何人所作?答案是名不見經(jīng)傳的郭向。理由是:編選《國秀集》的芮挺章是以當(dāng)世人的身份編選當(dāng)時人之詩。權(quán)威性不容置疑!吏部員外郎盧僎位列卷上第19名,錄詩13首(已詳上文);太子尉郭向位列同卷第24名,只錄詩一首,即《途中口號》。[4]308
即便為弘揚(yáng)地方文化,居于千年古城臨漳的后人,亦絕不會讓先賢盧僎去強(qiáng)占郭向的署名權(quán)。盡管有河北籍著名學(xué)者高步瀛教授為高棅、王士禛站臺——在《唐宋詩舉要》中,置盧僎13首詩于不顧,偏偏將郭向唯一一首傳世詩硬安到盧僎名下,[13]752使之被擔(dān)了掠人之美的“污名”。古語云治學(xué)之事應(yīng)“前修未密,后出轉(zhuǎn)精。”拙文不敢言“精”,但不迷信權(quán)威,實(shí)事求是的精神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