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 杭州 310009
《本草綱目拾遺》(以下簡稱《綱目拾遺》)為清代著名浙江本草學家趙學敏撰著,是“浙派中醫(yī)”之“本草學派”的重要組成部分,成書于1765年,時距《本草綱目》(以下簡稱《綱目》)刊行近兩百年。該書除補《綱目》之遺外,對《綱目》所載藥物解釋不詳的加以補充,對錯誤處予以訂正,對研究《綱目》與明清藥物學、豐富和發(fā)展中國藥物學貢獻卓著。書中載有大量的外用藥物、方劑和外治方法,對其進行綜合性整理、歸納、分析和深入研究,具有傳承創(chuàng)新之重要意義。
1.1 外用中藥材 《綱目拾遺》共10卷,21部,載藥921種(正品716種,附品205種)[1],有716種《綱目》未收載。其中明示外用藥材402種,占總數43.6%;外用藥的表述形式不一,相關條文735條;記載外治頻次數883次。2味及以上藥物計復方有224首。
1.2 外用中藥劑型 外治藥劑型有原生態(tài)的草藥,也有經過加工制作的制劑。將出現的883次外治藥歸屬為21種劑型,另設藥汁、藥渣、其他(如火部、器具部、鱗部、蟲部等多部記載直取原材即用者)類,其中記錄頻次最多的前5位是糊劑(泥劑)、散劑(粉劑)、煎劑、油調劑、油劑等。見表1。
1.3 外用中藥性味 以明示的藥性藥味歸納,藥性:平28種,凉9種,微寒、寒、大寒33種,溫、熱、大熱22種,性烈5種,芳香5種。藥味:甘淡34種,苦29種,辛15種,澀、酸4種,咸、微咸3種。示毒20種:微(?。┒?種,有毒9種,大毒3種(有諸多外用藥材尚未注明性味)。
表1 外用藥物劑型統(tǒng)計
1.4 外用中藥之外來藥 可用于外治的外來藥物27種,多為化學藥物如強水、刀創(chuàng)水、鼻沖水、倭硫磺等,香薰揮發(fā)藥如丁香油、肉桂油、水安息、拔爾撒摩、迦南香、特迦香、香草、臭草、鴉片等,其他如阿勃參、鍛樹皮、通血香、呂宋果、緬茄、洋蟲等。
1.5 外用復方 224首復方用藥涉及350余種,出現頻次最多的前5位是麝香、冰片、雄黃、川椒、硫磺、藤黃,復方中最常用的頻次在6次以上的藥物有36種,大多是辛香走竄易揮發(fā)滲透、清熱解毒以及腐蝕攻毒化學類藥物。見表2。
1.6 外用中藥之基質統(tǒng)計 傳統(tǒng)外用藥劑擬用的基質約有油脂性、醋、蠟、酒、蜜、面粉、糖、鹽、蛋清、姜汁、乳汁、茶汁等13種,記載頻次最多的是油脂性基質,如麻(香)油、菜油等多種植物油與動物油脂等,十分接近于現代外用制劑基質特點。見表3。
表2 外用復方最常用藥物頻次統(tǒng)計
表3 外用復方中常用基質統(tǒng)計
2.1 主治疾病 按原文病癥用語及出現頻次歸類,可分屬內科、外科、婦科、兒科、骨傷科、皮膚科、眼科、牙科、喉科、耳病、鼻病、痔疾、傳染病、燒傷科、蟲蛇毒等15類及其他類。其中主治病癥頻次較多的前5位屬外科、內科、皮膚科、喉科、骨傷科等。見表4。
表4 外治藥物主治疾病歸類統(tǒng)計
2.2 藥物功效 原文有一藥多種功效的,也有諸多藥物未明示功效作用、只述用法病名的,統(tǒng)計按原文記述用語大致可分為15類功效,對出現頻次極少的歸屬其他類藥。記述藥物同類功效出現頻次較多的前5位是:清熱、祛風濕、活血化瘀、拔毒生肌、止血等功效。其中不乏一種藥物因所用劑型、基質、外治方法、作用部位的不同,顯現出對不同疾病的多種療效。見表5。
3.1 按治法表述用語 外治方法計63種,記錄頻次較多的前5位是敷法、涂法、搽法、貼法、擦(拭、抹、揩)法等,體現了中藥外用簡單、操作便捷、藥物直接作用局部、取效快、毒副作用小相對安全的獨特優(yōu)勢。見表6。
3.2 按治法不同種類 諸多藥物僅一味就可以用多種外治法來同病異治、異病同治。所記載一藥多法前3位的是:一藥8法有草棉,一藥7法有金錢草、萬年青、龍眼核,一藥6法有煙草火、小將軍、香草、臭草、川槿皮、藤黃、辣茄等。見表7。
4.1 研究意義 作者趙學敏是“浙派中醫(yī)”之“本草學派”的杰出代表[2],對于民間草藥和外治法研究頗深。在其先于《綱目拾遺》前所撰的《串雅外編》中,已薈萃了大量民間中藥外用方藥治法,研究結果早有刊示[3]。但迄今尚未見對《綱目拾遺》全書中的外用藥作整理歸類報道。上述研究展示了中醫(yī)藥外治的傳統(tǒng)特色和一般規(guī)律,從一個層面反映了浙派本草學派善于創(chuàng)新、經世致用、遵經重典、藥用鮮清等學術特點[4]。對保存和傳承中醫(yī)藥簡便廉驗的特色和優(yōu)勢、促進中藥外治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都具有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表5 外治藥物主要功效歸類統(tǒng)計
表6 按治法表述用語統(tǒng)計
表7 按治法不同種類統(tǒng)計
4.2 術語口徑 《綱目拾遺》參考、引據醫(yī)藥文獻282種,經史書藉343種,記載體裁無統(tǒng)一格式,有引經據典考證實例,引用方歌、藥訣、詩詞、諺語等,還有趙氏驗案[2]443,記述有詳有略。因此,對外用中藥的界定,及其劑型、主治病癥、功效、治法等的分類,本著尊重原著、體現中醫(yī)發(fā)展歷史特定術語原貌的原則,均按原文用語表述歸類口徑。對疑似外用但未明示外用方法的藥物,均未納入統(tǒng)計范圍。
4.3 特色優(yōu)勢 《綱目拾遺》所載藥物中有近半數可用于外治,取材地域遼闊,藥源豐富;外治適應癥廣,有外病外治,有內病外治,有防治結合;外治方法繁簡靈活,外用藥劑型多樣,制劑方法多樣;使用基質繁雜。敢于使用西方傳入的外用藥,首次編入西方的強水、刀創(chuàng)水(碘酒之類)、鼻沖水(嗅劑之類)等藥。綜前所述,充分體現了中藥簡便廉驗、包容性強、注重療效的特色優(yōu)勢。
4.4 借鑒價值 為了適應現代社會醫(yī)療需求,醫(yī)療科研人員已經對中醫(yī)外治方藥朝著三效(高效、速效、長效)、三?。ǘ拘孕?、反應小、用量?。┖臀宸奖悖ㄉa、運輸、使用、保管、攜帶)的方向努力[5]。因此,《綱目拾遺》中的諸多外用中藥及驗方、劑型,對現代外用制劑依然有挖掘利用、研發(fā)創(chuàng)新的價值。目前,中國正在實施中醫(yī)藥標準化的重大戰(zhàn)略,專家學者非常重視中藥標準化問題與對策研究[6]。相信只要中藥外治與中醫(yī)理論相結合、與臨床指導作用相結合、與統(tǒng)一中藥質量標準相結合,逐步形成和實施中藥外治標準化,必將會推進傳統(tǒng)中醫(yī)學更快地走上世界醫(yī)學圣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