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云 趙娜 胡琳 王捷
國家統(tǒng)計局和民政部數(shù)據(jù)顯示,從全國范圍來看,2018年結婚率僅為7.2‰,創(chuàng)下了近10年來的新低。相親角里的“主角們”,正是這個群體里的人。在這里,一大群父母正在用自己的方式,為子女爭取“幸?!?。在這里,也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走進來,為自己尋找“幸?!?。而這里,只是一個個普通中國家庭代際溝通轉變和自主追求幸福的一個縮影。
幾十年來,青年婚戀問題從“私人領域”進入“公眾視野”,擇偶行為從遵循“媒妁之言”到“戀愛自由”,婚戀交友形式從“刻板單一”到“豐富多元”,青年一代的婚戀交友形式和婚戀觀都發(fā)生了日新月異的改變。
持續(xù)多年的相親角,是中國一種獨特的景象。
鄭州綠城廣場西游園相親角的王阿姨說:“孩子忙工作,我們就來幫忙看看,看上就聊聊,看不上也沒關系?!备改赶M嘤H角能拓寬子女的交友渠道,更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在擴大的“朋友圈”中為孩子找到幸福的歸宿。
相親角最早出現(xiàn)在2004年北京的龍?zhí)豆珗@。15年過去了,這種交友形式因為突破了依賴于個人和家庭人際范圍的關系網,又被復制到了上海、廣州、深圳、鄭州、重慶等多座城市?!白鳛閷ふ覒偃说姆绞?,相親是一種正常的模式,沒有必要過度標簽化?!痹趶偷┐髮W社會發(fā)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沈奕斐看來,相親角有其合理性。她認為,相親角是傳統(tǒng)婚戀觀的一種延續(xù),是傳統(tǒng)觀念在一個新空間的另一種形式的呈現(xiàn)。
新中國成立初期,社會人口的流動性差,人們的交往范圍比較狹窄,擇偶方式大多通過地域網絡或親朋網絡,擇偶對象大都是從鄰居、同學、單位同事等日常接觸的群體中選取。“父母的意見很重要,并且占有很大的決定權。”沈奕斐指出,這個時期,青年交友圈相對封閉,基本局限在私人領域,自主選擇性也比較小。
隨著社會不斷發(fā)展,人們的活動范圍變得廣闊,人們的思想觀念也不斷發(fā)生變化,婚戀觀從保守逐漸向開放轉變。這些轉變在相親角里展現(xiàn)得尤為明顯:父母將孩子的年齡、學歷、戶口、收入、工作等條件一一列出,以尋求最佳匹配。青年婚戀問題開始進入公眾視野。
“我不反對父母到相親角,我自己偶爾也會來這里?!毙$鲗Ω改傅较嘤H角看得很開,她坦言理解父母的用心,“他們的出發(fā)點是為我好,有父母把關,應該還不錯?!碑斝$髟谙嘤H角看中一個符合自己要求的男生,便和為兒子征婚的家長交換了聯(lián)系方式,“打算先見見,沒有眼緣的話,就當多認識了一位朋友?!?/p>
像小琪一樣,不少青年會接受相親角這種“老土”的方式,甚至自己也會走進相親角。在這里,有妥協(xié)、有融合,通過兩代人的不斷溝通,代際關系逐漸產生了一種平衡?!笆聦嵣希优饝改概c相親對象見面也是由其自己來決定的。”沈奕斐說。自主性更強的青年一代向往穩(wěn)定的家庭關系,對自己的婚姻也有著新的思考和認識。
“中國式相親”的興起,離不開新中國70年來政治經濟文化全面發(fā)展的現(xiàn)實土壤。
“求婚人丁乃鈞,男,未婚,四十歲,身高一米七……月薪四十三元五角。請應求者來函聯(lián)系并附一張近影。”1981年1月8日,《市場報》刊登了這則征婚啟事,征婚人丁乃鈞開啟了我國報紙征婚的先河。一年后,中國的第一家公辦婚介所——廣州市青年婚姻介紹所掛牌成立。至1984年6月,該婚介所先后撮合了1400多對有情人,成功率達14.4%。
大量報紙征婚、婚姻介紹所出現(xiàn)時,正值我國改革開放進入重要轉型期,它給人們的家庭生活帶來的一個重要變化就是:人們可以公開關心自己的婚姻大事了。傳統(tǒng)的媒人介紹已經無法滿足當時大量單身者的需求。報紙雜志征婚、婚介所的興起,恰逢其時。在中國的婚姻嫁娶中起著牽線搭橋作用的“媒人”搖身一變,成了報紙、機構這種新“媒介”。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現(xiàn)代生活方式變得多元化,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又帶來了更多新媒介:電視相親節(jié)目、婚戀網站、婚戀移動應用……通過這些“新媒人”,擇偶者可以廣泛接觸到不同地域、不同性格的相親對象,相親形式又有新突破,相親步入了新相親時代。
憑借曝光率高、針對性強等優(yōu)勢,電視相親在婚戀交友形式中異軍突起?!斗钦\勿擾》等電視相親節(jié)目席卷熒屏。相比于電視相親這種看得見的關系擴展,互聯(lián)網的普及,像一張看不到的網,在男女認識交往中產生了更大的影響。2003年,世紀佳緣創(chuàng)辦,互聯(lián)網媒介從此走進大眾視野。
“我要結婚了。”85后小能在朋友圈發(fā)布了這條消息后,立刻收到了無數(shù)親友的點贊祝福。3年前他怎么也不會想到,自己和未婚妻的媒人竟然是一款網絡交友APP。一次聚會上,他偶然得知同學通過某網絡交友平臺脫單結婚?!巴瑢W的經歷給了我信心,便抱著試一試的態(tài)度也注冊了?!焙芸欤∧芫秃蜅l件相當、性格互補的90后女生婷婷建立了聯(lián)系。
目前,網絡交友在單身男女相親方式中所占比例頗高。《中國青年報》對1972名單身青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8.8%的受訪單身青年在婚戀交友平臺注冊過。不過,一些新問題也隨之而來。南開大學人口與發(fā)展研究所教授原新指出:“電視相親節(jié)目娛樂性強,婚戀網站的虛擬性給了一些不法之徒趁機牟取不正當利益的機會,網絡詐騙事件時有發(fā)生?!?/p>
“這種面對面看看的方式比較好?!痹谏虾H嗣窆珗@相親角,為女兒相親的魏先生認為,由自己直接把關更靠譜。事實上,這些看似不同的婚戀交友形式正在相互交叉,通過“媒介融合”,實現(xiàn)資源互補。在鄭州綠城廣場西游園的相親角,一張“公益服務”的宣傳單道出玄機。“加群報名,免費參與年輕人面對面交流的相親會?!备改競儗⑾嘤H角搬到了網上,線上線下聯(lián)動,為希望脫單的適齡男女提供更多機會。
“小小的世界”被放大到“大大的社會網絡”,當下青年的婚戀交友形式已顛覆了傳統(tǒng)婚姻結合模式,選擇機會更多,流動性也更大?!懊饺讼嘤H的方式不管怎么變化,內涵本質上都是一樣的,就是提供一種人與人之間認識了解交流的方式。”原新認為,“無論是哪種觀念,或是通過哪種方式,找到一個適合的人,才是最好的。”
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青年擇偶偏重于配偶的身份與出身,到了70年代偏重于人的品德和職業(yè)穩(wěn)定性,80年代的人們擇偶時經濟因素比重加大,電視機、洗衣機、電冰箱等物件成為婚姻“剛需”。如今呢?
“既然你沒時間來娶我,今天我就主動來嫁給你?!迸严蛭渚貞?zhàn)隊員李高寬的浪漫求婚火爆網絡。北大碩士研究生劉滿、梁欣在校園里相遇、相知、相戀,畢業(yè)后放棄高薪工作雙雙投身農村基層,用別樣的青春成就別樣的愛情……此外,當下青年婚禮形式的選擇范圍擴大。旅行婚禮、集體婚禮、電子結婚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待婚禮的態(tài)度愈發(fā)追求個性化、簡潔化,自由性更強。
婚戀交友形式的不斷轉型走向多元化,折射出人們婚戀觀的變化,更深深打上了時代發(fā)展的烙印。如今,人民的精神需求不斷提升,愈加重視情感因素,婚姻質量成為重點。
從勇于在媒體上公開征婚到勇于提出情感訴求,從不同的城市到不同的省份甚至跨國戀,尋找伴侶的標準從物質層面上升到精神層面。人們的思維心態(tài)日益開放,人與人之間的空間距離日益縮短,青年婚戀交友方式日益多樣。
未來,相親角會消失嗎?“有需求就必然有市場?!鄙蜣褥痴J為,在對待婚戀這件事上,沒有找不到對象的人,主要看這個人的思維心態(tài)是否積極,“心態(tài)要放好,要求另一半的同時,也要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
努力打破自身傳統(tǒng)觀念,努力克服外在因素的限制,努力尋找適合自己的幸福之路?!扒嗄耆烁矣谧非笮腋#鐣庞谢盍?。青年人能夠獲得幸福,社會才會和諧?!痹跔幦⌒腋5牡缆飞希腥硕夹枰幢M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