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再新,周 霞
(1.南華大學(xué) 語言文學(xué)學(xué)院,湖南 衡陽 421001;2.浙江師范大學(xué) 人文學(xué)院,浙江 金華 321004)
《說文廣義》是王夫之闡釋文字的著作,其中有不少關(guān)于虛詞的表述[1],而王夫之的注疏類著作在考證名物的同時,涉及大量的詞法和句法現(xiàn)象,集中體現(xiàn)了王夫之的語法觀。《莊子解》是王夫之解莊之作,學(xué)界集中研究其哲學(xué)與政治思想,無人研究其語法觀,故筆者以王夫之《莊子解》為對象,以岳麓書社出版的《船山全書》中《莊子解》為底本[2],分析其中大量注釋,探討王夫之的語言觀。
《莊子解》中體現(xiàn)的詞類觀念的注釋主要涉及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連詞、語氣詞等類別。表達(dá)觀念的方式主要有同訓(xùn)法、義界法、義訓(xùn)下位詞、補充說明等多種。
《莊子解》中共采用了四種方式表現(xiàn)他的名詞觀念。
1.同訓(xùn)
同訓(xùn)就是用被訓(xùn)詞的同義詞去解釋這個詞,或同義詞相釋,或今語釋古語,或通語解釋方言。如:
(1)《徐無鬼》:藥也,其實堇也,桔梗也,雞廱也,豕零也。
《莊子解》:堇,烏頭也。雞廱,芡也。豕零,豬苓也。
(2)《秋水》: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
《莊子解》:練實,竹實也。
按:以上兩例皆屬于對植物名詞的解釋,第一例采用同一種藥物的另一學(xué)名解釋詞語,表明該詞的名詞性質(zhì),以中藥名“烏頭”“芡”“豬苓”分別解釋“堇”“雞廱”“豕零”;第二例則采用通語“竹實”即竹子的果實解釋“練實”,從而確定“練實”一詞的名詞性質(zhì)。
(3)《齊物論》:見卵而求時夜。
《莊子解》:時夜,司夜雞也。
(4)《齊物論》:螂且甘帶。
《莊子解》:螂且,蜈公;帶,蛇也。
(5)《庚桑楚》:奔蜂不能化藿蠋。
《莊子解》:奔蜂,小蜂也。藿燭,豆間大青蟲也。果贏化螟蛉,化小蟲耳,大遂不能化。
(6)《山木》:鳥莫知于鷾鴯。
《莊子解》:鷾鴯,燕子也。
按:以上諸例均屬于對動物名詞的解釋,大都采用“某,某也”的形式,前者為被釋詞,后者是釋詞,都為同義詞相釋,《莊子解》以這種方式將《莊子》中一般人不認(rèn)識的動物名稱解釋為人所熟知動物名稱,如將“時夜”“螂且”“鷾鴯”分別解釋為“司夜雞”“蜈公”“燕子”,從而確定其名詞性質(zhì),尤其是例(5)將“奔蜂”解釋為“小蜂”,“藿燭”解釋為“豆間大青蟲”,不僅說明了其名詞性質(zhì),而且借此解釋了“小不可化大”的句意。
再如《莊子解》用“子游名” 釋“偃”人名,用 “即蝄蜽”釋“罔象”鬼名,用“竹口帚也”釋“篲”工具名,用“太公兵法” 釋“六弢”書名,用“今謂之響箭”釋“嚆”武器名,用“旁門也”釋“阿門”建筑物,都是以同義詞解釋詞義,體現(xiàn)名詞觀念。
2.義界法
義界,即采用下定義的方式來解說詞義,用一句話或者幾句話來闡明詞義的界限。
表植物名詞的例子如:
(1)《外物》:于是乎有雷有霆,水中有火,乃焚大槐。
《莊子解》:槐者,東方之木,老而生火,謂自生而自賊也。
(2)《人間世》:以為門戶則液樠。
《莊子解》:松心木為樠,音瞞。膏液如樠粘人也。
(3)《則陽》:為性萑葦蒹葭,始萌以扶吾形,尋擢吾性。
《莊子解》:蒹葭卽萑葦也。情之始萌,取聲色臭味以扶形,而內(nèi)已拔去性根矣。
(4)《知北游》:果蓏有理,人倫雖難,所以相齒。
《莊子解》:木實曰果,草實日蓏。
按:以上諸例采用義界中的定義法,對該詞做出簡明扼要的界定。如例(1)確定“槐”為“木類”中“東方之木”,從而判定“槐”為名詞,并對其“自生自滅”的特質(zhì)加以說明。例(2)確定“樠”為“木類”中的松心木,從而判定“樠”為名詞,并解釋其膏液粘人的特點。例(3)則用同訓(xùn)和義界結(jié)合的方式解釋“蒹葭”為“萑葦”,并以其“中空外形”的植物特質(zhì)暗喻“情”,表明其名詞性質(zhì)。例(4)則采用義界法中的比較式,將“果”和“蓏”相近的果實的定義作對比,以確定其名詞性質(zhì),借此顯示兩詞為“木”“草”的果實的區(qū)別。
表動物名詞的例子如:
(1)《逍遙游》:蜩輿鷽鳩笑之。
《莊子解》:鷽鳩,小鳥。鷽音學(xué)。長尾曰鷽,短尾曰鳩。
(2)《齊物論》:猵狚以為雌。
《莊子解》:猵狚音篇達(dá),似猿而狗頭,一名獦牂。
按:例(1)采用義界法中的比較式,先定義鷽、鳩為一種小鳥,確定其名詞屬性,然后以長尾、短尾表明其概念上的區(qū)別,例(2)采用義界法中的比喻式,選用“猿”的形象來代替“猵狚”的形象,既描述了“猵狚”與“猿”的外貌,也揭示了兩者同為動物的名詞屬性,又以“狗頭”與“猿”加以區(qū)別,從而使“猵狚”作為動物的外貌特點更加突出。
表天象名詞的例子如:
(1)《庚桑楚》:我其杓之人邪?
《莊子解》:杓,音標(biāo),斗柄第一星,遍指十二方以為標(biāo)準(zhǔn)。
(2)《逍遙游》: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莊子解》:野馬,天地間氣也。塵埃,氣也。塵埃,氣蓊鬱似塵埃揚也。
(3)《逍遙游》: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
《莊子解》:羊角,風(fēng)曲上行如羊角然,俗謂之旋渦風(fēng)。
按:例(1)將“杓”定義為“斗柄第一星”,從而確定其作為星象的名詞性質(zhì)。例(2)則將“野馬”定義為“天地間氣”,將“塵?!倍x為“蓊鬱之氣”,從而確定其氣象名詞的屬性。例(3)則采用同訓(xùn)法和定義式結(jié)合的方式,以俗語“旋渦風(fēng)”釋“羊角”,確定其作為風(fēng)類名詞的性質(zhì)的同時,以定義法描述風(fēng)似羊角的形狀。
表飾物名詞的例子如:
(1)《說劍》:曼胡之纓,短后之衣。
《莊子解》:曼胡,粗纓無文理也。
(2)《應(yīng)帝王》:加之以衡扼,齊之以月題。
《莊子解》:月題,馬轡飾。舊注“馬額上當(dāng)顱如月形,乃的盧也”,非是。
按:例(1)采用義界法中的嵌入式,首先以“曼胡之纓”中的“纓”嵌入義界占據(jù)主訓(xùn)詞的位置,肯定了“曼胡之纓”作為“纓”這類飾物的名詞性質(zhì),然后以“無文理”來顯示該詞的詞義特點。例(2)則采用義界法中的排除式,表明了其作為馬的配飾的名詞屬性的同時,又肯定了此配飾為馬頸上的器具而非馬額頭上如月形的配飾。
表音樂名詞的例子如:
(1)《達(dá)生》:梓慶削木為鐻。
《莊子解》:鐻,音據(jù),樂器?;蛟荤姽闹畺匆病?/p>
(2)《則陽》:以十仞之臺,縣眾間者也?
《莊子解》:間,簨簴也。其樂如登高臺奏大樂。
按:例(1)采用定義法,或直接指出“鐻”作為樂器的名詞性質(zhì),或者以“鐘鼓之柎”這種定中短語表明其名詞屬性。例(2)則采用特指法,將“間”釋為“簨簴”,“其樂”更是表明了它是屬于具備發(fā)音的事物的名詞屬性,以“如登高臺奏大樂”這種特點區(qū)別于他物。
以上諸詞均采用義界法中定義式、比較式、特指式、比喻式、嵌入式等方式,既解釋了被釋詞的名詞屬性,又突出了被釋詞的主要特點。
3.義訓(xùn)下位詞
《莊子解》中常通過某些形式標(biāo)志或其他手段揭示義訓(xùn)詞的事物性、行為性、性質(zhì)狀態(tài)性、指代性等小類,從而確定其名詞性質(zhì)。如用“屬”表示被訓(xùn)釋詞與訓(xùn)釋詞代表的事物同類。
(1)《齊物論》:狙公賦茅。
《莊子解》:狙,子余反,又七慮反,猿屬。
(2)《胠篋》:惴耎之蟲,肖翹之物。
《莊子解》:肖翹,翾飛之屬。
按:以上兩例均以“屬”字表示被釋詞和釋詞代表的事物同類,由此便可確定“狙”作為“猿猴”這類動物的名詞屬性以及“肖翹”作為會飛的昆蟲的名詞性質(zhì)。
有用“者”組成“某者”的格式。如:
(1)《庚桑楚》:圣人工乎天而拙乎人。
《莊子解》:言仁義禮智信者,圣人也。
(2)《齊物論》:有成與虧,故昭氏之鼓琴也。
《莊子解》:昭氏名文,古善琴者。
(3)《駢拇》:屬其性于五味,雖通如俞兒。
《莊子解》:俞兒,古之知味者。
(4)《則陽》:至齊,見辜人焉。
《莊子解》:辜人,有罪而被斬者。
(5)《山木》:林回棄千金之璧,負(fù)赤子而趨。
《莊子解》:林回,即假人之亡者也。
按:以上諸例均采用特殊指示代詞“者”組成“某者”的格式來表示人或物,揭示其名詞性質(zhì),如對“圣人”“昭氏”“俞兒”“辜人”“林回”的解釋皆可翻譯為“言仁義禮智信”“古善琴”“古之知味”“假人之亡”,加“……的人”的形式,從而判定其名詞屬性。
采用“名”用以指明被釋詞的名詞性質(zhì)。如:
(1)《知北游》:大馬之捶鉤者。
《莊子解》:江東三魏之間,謂鍛為錘鉤。舊注:劍名。
(2)《逍遙游》:諧之言曰。
《莊子解》:齊諧,書名。
(3)《秋水》:商蚷馳河也。
《莊子解》:蚷音渠商蚷,蟲名。
(4)《至樂》:羊奚比乎不箰。
《莊子解》:羊奚,草名,根如蕪菁。
按:以上諸例均采用“名”用以指明被釋詞之類,從而判定其名詞性質(zhì),如釋“捶鉤”為“劍名”,并采用同訓(xùn)法指出“江東三魏之間,謂鍛為錘鉤”,分別釋“齊諧”“商蚷”“羊奚”為“書名”“蟲名”“草名”。
4.標(biāo)句讀
以此種方式體現(xiàn)的名詞觀念,如:
《齊物論》:樞,始得其環(huán)中,以應(yīng)無窮。
《莊子解》:樞,句。合于道樞,則得環(huán)中。
按:此句 “樞”字?jǐn)嗑?,且隨文釋義“樞”為“道樞”,可見“樞”為名詞。
5.詞類比較
主要是對“古今字”“假借字”“通用字”進(jìn)行比較,并通過分析對比,體現(xiàn)詞與詞之間的相關(guān)詞性,并以此方式體現(xiàn)名詞觀念。如:
(1)《德充符》:四者,天鬻也。
《莊子解》:鬻,古“粥”字。
(2)《人間世》:獸死不擇音。
《莊子解》:“音”與“蔭”通,林木之蔭也。
(3)《秋水》: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p>
《莊子解》:“虛”同“墟”。
(4)《達(dá)生》:吾始乎故,長乎性,成乎命,與齊俱入,與汩偕出。
《莊子解》:“齊”“ 臍”通,水之旋渦如臍也。
按:以上諸例,王夫之分別對“古今字”(鬻和粥、虛和墟)、“假借字”(音和蔭、齊和臍)一一對應(yīng)分析,通過古今字和假借字之間均有意義上的關(guān)聯(lián),從而從意義的角度說明“鬻和粥”“音和蔭”“虛和墟”“齊和臍”均為名詞詞性。
6.校誤文
通過對句中錯誤的校訂,體現(xiàn)詞語的名詞觀念。如:
《天地》:若夫子之言,于帝王之德,猶螳螂之怒臂以當(dāng)車軼。
《莊子解》:軼一本作轍。
按:用 “一本作”表示“字之誤”,指出“軼”為“轍”之誤,“軼”處之字應(yīng)當(dāng)與“車”構(gòu)成名詞詞組,意為“車轍”,從而表明其名詞屬性。
7.語音分析
語音的變化有時候反映了詞性的變化,《莊子解》通過描述語音的變化來體現(xiàn)名詞觀念。如:
(1)《繕性》:時無止,分無常,終始無故。
《莊子解》:分,去聲,得失之?dāng)?shù)曰分。
(2)《繕性》:是故大知觀于遠(yuǎn)近。
《莊子解》:大知之知,去聲。
按:上述兩例子,《莊子解》有意運用破讀之法區(qū)別詞義,例(1)用讀去聲作名詞的“分”區(qū)別讀平聲作動詞的“分”,故后面用“得失之?dāng)?shù)曰分”補充說明其名詞詞性。例(2)則用讀 “去聲”作名詞的“知(智)”區(qū)別讀平聲作動詞的“知”。
《莊子解》中涉及動詞觀念之例,按其表現(xiàn)方式分為以下幾類。
1.同訓(xùn)法
第一,采用“某,某也”的形式。如:
(1)《齊物論》:其厭也如緘,以言其老洫也。
《莊子解》:緘,封也。
(2)《齊物論》:麋鹿見之決驟。
《莊子解》:決驟,奔?xì)w也。
(3)《人間世》:故其君因其修以擠之。
《莊子解》:擠,子禮切,排也,陷也。
(4)《德充符》:且子見執(zhí)政而不違。
《莊子解》違,避也。
按:例(1)至(4)皆采用“某,某也”的形式,來表現(xiàn)前者釋詞和后者被釋詞的同義關(guān)系,從而判定“緘”“決驟”“擠”“違”與“封”“決驟”“排”“避”共同具備動詞性質(zhì)。
第二,采用術(shù)語“猶”。如:
(1)《人間世》:回之未始得使。
《莊子解》:使猶教也。
(2)《馬蹄》:齕草飲水,翹足而陸。
《莊子解》:陸?yīng)q陸梁之陸,跳也。
按:二例皆運用術(shù)語“猶”表示釋詞和被釋詞的同義或近義關(guān)系,體現(xiàn)“使”“陸” 的動詞性質(zhì)。
第三,運用術(shù)語“曰”。如:
《胠篋》:贏糧而趨之。
《莊子解》:贏音盈,擔(dān)負(fù)曰贏。
《漢志》:“贏三日糧?!?/p>
按:運用術(shù)語“曰”,并引用《漢志》,說明“贏”表“擔(dān)負(fù)”義的動詞性質(zhì)。
2.功能分析
通過分析動賓或主謂結(jié)構(gòu)來確定詞語的動詞屬性。如:
(1)《齊物論》:昭文之鼓琴也,師曠之枝策也。
《莊子解》:枝,柱也。策,杖也。瞽者柱杖,舉而擊節(jié)賞音。
按:王夫之釋“枝策”為“柱杖”,“枝”所支配的對象為“杖”,說明他意識到此處為動賓結(jié)構(gòu),“柱”當(dāng)為動詞。
3.代換法
通過對動賓短語中賓語的替換從而表明動賓結(jié)構(gòu)中的動詞性質(zhì),如:
(1)《天地》:離堅白,若縣寓。
《莊子解》:離,剖析之也。
(2)《胠篋》:毀絕鉤繩,而棄規(guī)矩,攦工倕之指。
《莊子解》:攦,折之也。
按:以上兩例均用代詞“之”去代替“離”“攦”的支配對象“堅白”“工倕之指”,并分別解釋為“剖析”“折”,確定“離”“攦”的動詞性質(zhì)。
4.義界法
以下定義的方式來判定某個詞的動詞屬性,如:
《齊物論》:大仁不仁,大廉不嗛。
《莊子解》:嗛音謙,喉含物也,當(dāng)吞而不吞。
按:將“嗛”描述“喉含物也,當(dāng)吞而不吞”的動作,意為“含而不吞”的這個動作,從而確定其動詞屬性。
5.詞類比較
主要是通過通假字判定詞語的動詞性質(zhì)。如:
(1)《齊物論》:鴟鴉耆鼠。
《莊子解》:耆,嗜同。
(2)《人間世》:隱將芘其所藾。
《莊子解》:芘、庇通。藾,蔭也。郭象曰:“其枝所蔭,可以隱芘千乘?!?/p>
按:以上二例均采用通假字判定詞語詞性,表明“耆”“芘”與“嗜”“庇”同為動詞,例(2)引郭象言“隱芘千乘”進(jìn)一步通過支配對象的補充來確定其動詞詞性。
6.語音分析
《莊子解》以此種方式表示動詞觀念,如:
(1)《德充符》: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
《莊子解》:“中地”“不中之“中”,去聲。
(2)《德充符》:子產(chǎn)蹵然改容更貌。
《莊子解》:更,平聲。
(3)《天地》:非王德者邪?
《莊子解》:王,去聲。
(4)《山木》:攬蔓其枝,而王長其間。
《莊子解》:王,去聲。長,上聲。王長猶言為王為伯。
按:以上諸例均依據(jù)破讀原理,有意標(biāo)明“中”字是讀去聲的動詞,而非平聲的名詞, 標(biāo)明“更”字為平聲的動詞,而非讀去聲的副詞,標(biāo)明“王”為去聲的動詞,而非平聲的名詞。
7.校誤文
此類例子如下:
(1)《應(yīng)帝王》:竄句游心于堅白同異之間,而敝跬譽無用之言,非乎?
《莊子解》:跬當(dāng)作毀。
(2)《山木》:舜之將死,眞冷禹曰。
《莊子解》:眞泠字訛。舊說:乃命二字之誤。楊慎曰:“眞泠即丁寧?!?/p>
按:以上二例采用“當(dāng)作”“字訛”“某字之誤”的校訂詞語錯誤的術(shù)語,例(1)認(rèn)為名詞“跬”當(dāng)為動詞“毀”,例(2)指出“眞泠”為“乃命二字之誤”,再引楊慎之言“眞泠即丁寧”,確定作為動詞的性質(zhì)。
8.標(biāo)句讀
以此種方式體現(xiàn)動詞觀念,如:
《達(dá)生》:桓公曰:“然則有鬼乎?”曰:“有。沉有履,灶有髻?!?/p>
《莊子解》:有,句。
按:王夫之注釋“有”字句讀,是為了表明此處“有”為對“有無鬼”的回答,故王夫之此處確定“有”作為表存在義的動詞。
1.同訓(xùn)法
《莊子解》中主要采用“某,某也”“某,某意”的訓(xùn)詁方式,通過同義詞來解釋詞語的形容詞性質(zhì)。如:
(1)《知北游》:彷徨乎馮閎。
《莊子解》:馮音憑,盛也。閎,大也。
(2)《天地》:聰明睿知,給數(shù)以敏。
《莊子解》:敏,捷也。
按:以上二例均采用同義訓(xùn)釋,均借“也”字術(shù)語釋詞,從而證明“馮”“閎”“敏”具有其釋詞“盛”“大”“捷”相同的形容詞詞性質(zhì)。
2.詞性揭示
主要用術(shù)語“某,某貌”體現(xiàn)形容詞觀念。如:
(1)《逍遙游》: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
《莊子解》:綽約,輕秀貌。
(2)《天地》:子貢瞞然慙,俯而不對。
《莊子解》:瞞然,目失神貌。
(3)《齊物論》:為其脗合,置其滑愍。
《莊子解》:滑愍,未定貌。
(4)《應(yīng)帝王》:泰氏其臥徐徐,其覺于于。
《莊子解》:徐徐,安舒貌。于于,無知貌。
按:各例均直接運用術(shù)語“貌”,表明了王夫之對于“綽約”(輕秀貌)、“瞞然”( 目失神貌)、“滑愍”( 未定貌)、“ 徐徐”(安舒貌)、“于于”(無知貌)形容詞性質(zhì)的認(rèn)識。
3.詞類比較
主要是通過通假字判定詞語的動詞性質(zhì)。如:
(1)《達(dá)生》:以瓦注者巧,以鉤注者憚,以黃金注者殙。
《莊子解》:殙與惛同。
(2)《天地》:葂也汒若于夫子之所言矣。
《莊子解》汒同茫。
按:此二例釋“殙”與“惛”同,“汒”與“?!蓖f明王夫之意識到了“殙”“殙”二字的形容詞屬性。
4.語音分析
(1)《大宗師》:與乎其觚而不堅也。
《莊子解》:與,平聲,和適貌。
(2)《說劍》:瞋目而語難,王乃說。
《莊子解》:說,音悅。
按:例(1)注“與”為“平聲”,意在說明此為形容詞,而非讀成上聲的連詞和讀成去聲的動詞。例(2)意在說明“說”是讀成“悅”表示“高興”的形容詞。
代詞是具有指代作用的一類詞,在《莊子解》中涉及代詞觀念的例子,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1.詞性揭示
主要通過其功能意義的揭示體現(xiàn)其詞性。如:
(1)《齊物論》:然則我與若與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耶?
《莊子解》:天謂之彼。
(2)《山木》:女殆著乎吾所以著也。彼已盡矣,而汝求之以為有,是求馬于唐肆也。
《莊子解》:“彼”字,指“吾所以著”者而言。
(3)《繕性》:故不為軒冕肆志,不為窮約趨俗,其樂彼與此同。
《莊子解》:彼謂軒冕,此謂窮約。
按:例(1)采用“謂之”的術(shù)語釋“彼”指代“天”為,例(2)用“指……而言” 釋“彼”指代“吾所以著”,例(3)用術(shù)語“謂”釋“彼”謂“軒冕”、“此”為“窮約”,以此表明“彼”“此”的代詞屬性。
2.詞義訓(xùn)釋
訓(xùn)釋方式多為同義訓(xùn)釋,如:
(1)《齊物論》:既使我與若辯矣。
《莊子解》:若,汝也。
(2)《齊物論》:我勝若,若不吾勝,我果是也,而果非也耶?
《莊子解》:而亦汝也。
(3)《應(yīng)帝王》:吾與汝既其文,未既其實,而固得道歟?
《莊子解》:而,爾也。
按:上述例子釋“若”為“汝”、“而”為“汝”、“而”為“爾”,說明王夫之有嚴(yán)格意義的代詞觀念。
《莊子解》中涉及語氣詞觀念的實例,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
1.術(shù)語運用
《莊子解》常運用“疑詞”“助語詞”“語詞”等傳統(tǒng)術(shù)語來注釋語氣詞。如:
(1)《天運》:天其運乎?地其處乎?
《莊子解》:乎,疑詞。
(2)《大宗師》:而我猶為人猗!
《莊子解》:猗,助語詞。
(3)《德充符》:而奚來為軹?
《莊子解》:軹,語詞,“只”通。
按:例(1)王夫之直接指出“乎”用作疑詞,說明他意識到“乎”位于句末表示疑問語氣。例(2)王夫之指出“猗”為助語詞,說明王夫之知道“猗”表感嘆語氣。例(3)王夫之指出“軹”為“語詞”,與“只”通,說明王夫之知道此處的“軹”與“只”一樣位于句尾,表示疑問語氣。
2.校異文
異文指同一書的不同版本,或不同的書記載同一事物而字句互異的現(xiàn)象。這些異文有些是古今字、通假字的關(guān)系,但是在流傳過程中,可能由于抄寫者和出版者認(rèn)為詞性、意義、作用皆同的字可以互換,所以有些異文的詞性和作用是相同的。如:
(1)《駢拇》:天下惑也!
《莊子解》:也,一本作矣。
(2)《天運》:知窮乎所欲見,力屈乎所欲逐,吾既不及,已矣!
《莊子解》:已,一本作夫。
按:上述二例用異文表明了“也”和“矣”、“已”和“夫”都是語氣詞。
3.代換法
用詞性用法相同的語氣詞代換表明詞性。如:
《齊物論》:果有言耶?
《莊子解》:果有所見而立言乎?
按:上例《齊物論》中的“耶”,《莊子解》用“乎”代替,可見王夫之知道二者皆可以在疑問句里表示疑問語氣。
《莊子解》所關(guān)注的詞類活用范圍主要在于名詞和形容詞兩種。
1.名詞活用
《莊子解》主要有名詞活用作一般動詞、名詞活用作狀語兩種。如:
(1)《刻意》:熊經(jīng)鳥申。
《莊子解》:熊經(jīng)如熊攀樹,鳥申如鳥之申頸。
(2)《逍遙游》: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
《莊子解》:宿舂糧,謂隔宿舂糧。
(3)《齊物論》:道之人,何由興乎世?
《莊子解》:道之人,有道之人。
(4)《天運》:孰網(wǎng)維是。
《莊子解》:為網(wǎng)以維系。
按:《莊子解》例(1)以“如熊攀樹”“如鳥之申頸”釋“熊經(jīng)”“鳥申”。例(2)“宿”對應(yīng)“隔宿”,修飾“舂糧”這個動賓短語,可見王夫之意識到了“熊”和“鳥”是名詞作狀語。例(3)釋“道”為“有道”。例(4)釋“網(wǎng)”為“為網(wǎng)”, 可見王夫之意識到“道”和“網(wǎng)”為名詞活用作一般動詞。
2.形容詞活用
《莊子解》中的形容詞活用主要有意動用法、使動用法,具體實例如下。
(1)《人間世》:必將乘人而斗其捷,而目將熒之,而色將平之。
《莊子解》:平之,抑之使平。
(2)《徐無鬼》:法律之士廣治,禮樂之士敬容,仁義之士貴際。
《莊子解》:貴際,以與物交際為貴。
(3)《胠篋》:非所以明天下也。
《莊子解》:明謂明示人。
按:例(1)用“抑之使平”釋“平”, 例(2)訓(xùn)“貴”為“以……為貴”, 例(3)訓(xùn)“明”為“明示”,可知王夫之意識到形容詞“平”用為使動,“貴”為意動用法,“明”為形容詞作一般動詞用法。
3.代詞作動詞
如《天運》:“子生五月而能言,不至乎孩,而始誰。”《莊子解》:“誰,知辨誰何?!蓖醴蛑谶@里把疑問代詞“誰”當(dāng)成了動詞注釋。
郭在貽在《訓(xùn)詁五講》中說:“所謂連語(又寫作謰語,又叫聯(lián)綿詞),是指用兩個音節(jié)來表示一個整體意義的雙音詞,換句話說,它是單純性的雙音詞?!盵3]徐振邦認(rèn)為:“聯(lián)綿詞是雙音節(jié)的單純詞,義寄于聲,構(gòu)成聯(lián)綿詞的兩個字只用以表音,詞義與詞形并無關(guān)系,因而不同地域不同時代不同的人用哪兩個字來記錄同一聯(lián)綿詞往往不同,于是同一聯(lián)綿詞出現(xiàn)了幾種形體?!盵4]149他還指出了了聯(lián)綿詞具有 “反轉(zhuǎn)組合”[4]142的靈活性以及聲韻同一性的特點[4]175。
(1)《應(yīng)帝王》:七日渾沌死。
《莊子解》:方以智曰“渾沌”一作“混沌”,一作“倱伅”。按:“昆侖”即“渾淪”也,“渾淪”即“渾沌”也。太歲在子曰“困敦”,《淮南子》曰“坤屯”“犐 ”,皆“渾沌”之聲義。
(2)《齊物論》:厲與西施,恢恑憰怪。
《莊子解》:恑音詭,憰音譎,與詭譎通,皆變異意。
(3)《庚桑楚》:與物委蛇而同其彼。
《莊子解》:委蛇音逶迤。
(4)《齊物論》:山林之畏隹。
《莊子解》:畏,平聲。隹,音崔。與崔嵬通,倒用之。
按:王夫之注意到了例(1)的“渾沌”還可以寫成“混沌”“倱伅”“渾淪”即“渾沌”“困敦”“坤屯”“犐 ”。例(2)“恑憰”還可寫成“詭譎”。例(3)“委蛇”還可以寫成“逶迤”,說明他意識到了聯(lián)綿詞字體多樣性的特點。例(4)則注解“畏隹”為“崔嵬”的“倒用”,說明他注意到了聯(lián)綿詞 “反轉(zhuǎn)組合”的靈活性。徐振邦認(rèn)為:“從王念孫發(fā)現(xiàn)聯(lián)綿詞可以倒言,至今學(xué)界都將這一現(xiàn)象看作聯(lián)綿詞靈活使用的一個特點?!盵4]142其實,這一特點王夫之《莊子解》早就提及。
王夫之主要對詞組的主謂結(jié)構(gòu)、動賓結(jié)構(gòu)、動補結(jié)構(gòu)、數(shù)量結(jié)構(gòu)、狀中結(jié)構(gòu)有所涉及,具體如下。
趙元任指出,“在主謂結(jié)構(gòu)中,主語和謂語的關(guān)系可以是動作者和動作的關(guān)系?!盵5]45《莊子解》的主謂結(jié)構(gòu)觀念主要是從加字分析、語義關(guān)系分析以及標(biāo)句讀三個方面體現(xiàn)的。
1.加字分析
在主謂結(jié)構(gòu)的主語和謂語中間加字,以確定其主謂結(jié)構(gòu)性質(zhì)。如《繕性》:“彼正而蒙己德。”《莊子解》:“彼自正也,而使之蒙己以為德?!蓖醴蛑凇氨恕焙汀罢敝g加了反身代詞“自”,使“彼正”的主謂結(jié)構(gòu)更為清晰。
2.語義關(guān)系分析
通過分析詞語間的語義關(guān)系來判定主謂結(jié)構(gòu),如:
(1)《齊物論》: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是之謂兩行。
《莊子解》:兩行,兩端皆可行也。
(2)《齊物論》:厲風(fēng)濟(jì),則眾竅為虛。
《莊子解》:厲風(fēng),猛風(fēng)也。濟(jì),風(fēng)過也。
按:例(1)王夫之分析“兩行”為“兩端皆可行也”,說明他認(rèn)識到“兩”為“行”的施事者,“兩行”是“施事者與施行動作”的關(guān)系。同理,例(2) “厲風(fēng)濟(jì)”亦為施事者和施事動作的主謂結(jié)構(gòu)。
《莊子解》中涉及的動賓結(jié)構(gòu)主要為詞義詮釋,如:
(1)《馬蹄》:燒之,剔之。
《莊子解》:燒其毛,如今火印,剔其蹄。
(2)《至樂》:攓蓬而指之曰。
《莊子解》:攓同搴,音牽,取也。取蓬枝而指之。
(3)《田子方》:今也又蘄見我,是必有以振我也。
《莊子解》:振、拯通,謙言救己之失。
(4)《徐無鬼》:兵革之士樂戰(zhàn),枯槁之士宿名。
《莊子解》:宿,遲留也。不汲汲于時,留身后名。
(5)《人間世》:因案人之所感,以求容與其心。
《莊子解》:容與,徐動之也。言我因察人之情以求動其心。
(6)《人間世》:無遷令,無勸成。
《莊子解》:遷改其辭令,勸人成事。
(7)《駢拇》:竄句游心于堅白同異之間,而敝跬譽無用之言非乎?
《莊子解》:竄句游心,點竄文句,游治其心。
(8)《齊物論》:昭文之鼓琴也,師曠之枝策也。
《莊子解》:枝,柱也。策,杖也。瞽者柱杖,舉而擊節(jié)。
按:例(1)重點訓(xùn)釋動詞所支配的對象“之”分別為“毛”“蹄”,意為“之”分別受“燒”和“剔”支配,可見王夫之認(rèn)識到“燒之”即“燒其毛”,“剔之”即“剔其蹄”,均為“動詞+名詞”的動賓結(jié)構(gòu)。例(2)至(5)均重點詮釋動詞,可見王夫之意識到“取”“拯”“宿(遲留)”均為動詞,“取”與“蓬”、“拯”與“我”、“ 宿”與“名”分別構(gòu)成動賓結(jié)構(gòu)關(guān)系,皆是“動詞+名詞”的動賓結(jié)構(gòu)。例(6)至(8)兼釋動詞和動詞所支配的對象,據(jù)其分析“令”“句”“心”“策”分別受“遷”“竄”“游”“枝”支配,“遷令”“竄句”“游心”“枝策”皆為“動詞+名詞”的動賓結(jié)構(gòu)。
《莊子解》中涉及的動補結(jié)構(gòu)主要通過加字分析來體現(xiàn)。如:
(1)《達(dá)生》:開天者德生,開人者賊生?!哆_(dá)生》
《莊子解》:有德于生。
(2)《達(dá)生》:使之鉤百而反。
《莊子解》:百、陌通?!蹲髠鳌贰扒x三百?!便^陌者,鉤旋于陌上也。
(3)《徐無鬼》:禮樂之士敬容,仁義之士貴祭。
《莊子解》:飾敬于容。
按:以上諸例,“德生”釋“有德于生”,“ 鉤百”釋“鉤旋于陌上也”,“敬容”釋“飾敬于容”,說明王夫之認(rèn)識到“生”“陌”“容”分別作“有德”“鉤旋”“飾敬”的補充成分,并還意識到此成分是“于”所引出,說明王夫之較為了解動補結(jié)構(gòu)的特點。
《莊子解》涉及的王夫之的數(shù)量結(jié)構(gòu)觀念,如:
(1)《逍遙游》:之二蟲又何知?
《莊子解》:二蟲謂鵬、蜩也。
(2)《天運》:天有六極、五常。
《莊子解》:天、地、日、月、風(fēng)、云,各盡其極。
(3)《駢拇》:多方乎仁義而用之者,列于五藏哉!
《莊子解》:肝神仁,肺神義,心神禮,腎神智,脾神信。
按:例(1)釋“二蟲”為“鵬、蜩”,直接點名二蟲的內(nèi)容,例(2)釋“六極”為“天、地、日、月、風(fēng)、云”,例(3)釋“五藏”為“肝、肺、心、腎、脾”,可知王夫之意識到“二蟲”“六極”“五藏”為“數(shù)詞+名詞”式的數(shù)量短語。
《莊子解》中體現(xiàn)王夫之句法觀的主要有被動句、判斷句、疑問句三種特殊類型。
《莊子解》所涉及的被動句在注文中主要通過“為N所V”的形式體現(xiàn),例如:
(1)《天道》:夫至人有世。
《莊子解》: 世為其所有。
(2)《天地》:方且為緒使。
《莊子解》:為事之所役。
(3)《天地》:方且為物絯。
《莊子解》:絯,公才切,絯束也,為物之所縛。
(4)《達(dá)生》:故其靈臺一而不桎。
《莊子解》:桎猶牿也。不為物所牿。
按:例(1)“人有世”一句,《莊子解》注為“世為其所有”,“人”為主動者,“世”為被動者做主語,說明王夫之已有被動句觀念。例(2)的“為緒使”、例(3)的“為物絯”,《莊子解》注為“為事之所役”“為物之所縛”,說明王夫之注意到了被動句式的標(biāo)志“為N所V”的形式。例(4)“不桎”注為“不為物所牿”,說明王夫之注意到了無標(biāo)志的意念被動句。
《莊子解》中所涉及的判斷句觀念主要通過解釋句意以及類比句式體現(xiàn)。如:
(1)《繕性》:夫德,和也;道,理也。
《莊子解》:和乃德也,理乃道也。
(2)《徐無鬼》:凡成美,惡器也。
《莊子解》:成美者,成事之美,猶工之成物,必資利器,刀斧椎鑿,皆惡器也。
(3)《齊物論》:三子之知,幾乎皆其盛者也。
《莊子解》:三子之知,句。
按:例(1)“德,和也;道,理也”,“和”是“德”的謂語,“理”是“道”的謂語,而《莊子解》注為“和乃德也,理乃道也”,“德”變成“和”的謂語,“道”變成“理”的謂語,說明王夫之知道它們是判斷關(guān)系,故加副詞“乃”強調(diào)。例(2)王夫之于“成美”后加“者”,說明他已認(rèn)識到“成美”應(yīng)當(dāng)作為整體語義的判斷對象,“惡器也”,便是其陳述語。例(3)王夫之于“三子之知”后斷句,可知他已經(jīng)意識到該處“三子之知”與“幾乎皆其盛者也”之間是表判斷的陳述關(guān)系。
《莊子解》中涉及王夫之疑問句觀念主要以“術(shù)語運用”和“語音分析”的表現(xiàn)方式來體現(xiàn)。如:
(1)《齊物論》:吾誰與為親?汝皆說之乎。其有私焉?
《莊子解》:三句皆詰詞。誰親耶?皆悅耶?有私耶?自問則曰吾,問人則曰汝。
(2)《齊物論》:如是皆有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其遞相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
《莊子解》:四句皆疑詞。疑其有真君,非果有也。
(3)《天道》:莫為盜? 莫為殺人?
《莊子解》:莫為,詰而問之詞。
(4)《養(yǎng)生主》:天與?其人與?
《莊子解》:二與字平聲。
(5)《人間世》:惡用而求有以異?
《莊子解》:惡用之惡,平聲。悅賢惡不肖,仁義繩墨之言也。惡用此以求異為耶?
按:以上諸例,例(1)(2)(3),用“詰詞”“疑詞”“詰而問之詞”等術(shù)語去解釋,說明王夫之疑問句有明確的認(rèn)識。例(4)對“與”標(biāo)明語音“平聲”,可見他意識到“與”字念平聲當(dāng)通“歟”,“歟”位于句末表示疑問語氣,從而判定此句為疑問句。同理,例(5)借讀“惡”平聲表示“如何、怎么”之意,而且釋“惡用而求有以異”為“惡用此以求異為耶”,加了表示疑問語氣的“耶”字,從而確定該句為疑問句。
王夫之的《說文廣義》對詞語的意義和用法有不少詳細(xì)而準(zhǔn)確的闡釋。如《齊物論》:“果有言耶?”《莊子解》釋:“果有所見而立言乎?”[6]101用“乎”訓(xùn)釋“耶”?!墩f文廣義》則詳解為:“邪,從邑?,樞?,地名。借為語詞,與‘乎’相近,而緩于‘乎’,蓋亦古人方言,借音不借義也。自漢以下,北人俗諺稱父為邪,又解散字畫,從耳、從邑、造為‘耶’字,流俗更復(fù)加父作‘爺’,形聲乖陋,上下施行之,乃六書之大蠹,莫可如何者也?!盵7]398《說文廣義》不僅闡釋了“邪”和“耶”的正俗關(guān)系,“邪”表示語氣詞是“借為語詞”,還說明了“邪(耶)”和“乎”作用類似而又不全同,所謂“與‘乎’相近,而緩于‘乎’”。再如上文論述代詞的時候,《莊子解》釋“若,汝也”“而亦汝也”“而,爾也”,簡單地說明了“若、汝、而、爾”的意義相當(dāng),而《說文廣義》在闡釋“爾”字時則詳解為:“若‘爾汝’之‘爾’,自當(dāng)作爾,作爾者訛。爾,詞之必然也,指其人而定呼之,故稱卑賤者曰爾。若云爾、但爾、徒爾、偶爾之類,則‘而已’二字合呼。爾、爾、耳,皆而已切,可以通用?!盵7]166不僅說明了“爾、爾、耳”三字“可以通用”,還說明了“爾”字指代的獨特性:“指其人而定呼之,故稱卑賤者曰爾”,還說明了“爾”作為合音詞的用法“若云爾、但爾、徒爾、偶爾之類,則‘而已’二字合呼。”《說文廣義》闡釋“汝”:“汝,本河南水名,以其流經(jīng)女兒山,故從女?;蚪铻椤疇柸辍?,于義無取。古人‘爾女’但作‘女’,不從水,是也?!疇柵q言男女,卑者之通稱,音與爾相近,而字借用‘女’?!q子也,尊之則稱子,卑之則稱女,不應(yīng)從水?!盵7]186詳細(xì)地闡述了“汝”和“女”表示第二人稱的區(qū)別?!墩f文廣義》闡釋“而”:“其用為‘爾’‘汝’之稱者,則音與‘爾’‘汝’相近,方言清濁不同故隨借一字行之。”[7]70此處則闡述了“而、爾、汝”三字用法相同的原因為“方言清濁不同故隨借一字行之”。如果說《說文廣義》是抽象闡釋了一部分語法觀,那么《莊子解》的注解就是《說文廣義》語法觀的具體實踐,只不過是《莊子解》中所包含的語法觀比《說文廣義》更廣,當(dāng)然這是二書性質(zhì)不同的緣故。但是《說文廣義》在闡釋“若”字時并沒有提到其代詞的用法,所以要探究并且全面總結(jié)王夫之的語言觀,最好的方法是結(jié)合《說文廣義》和王夫之注疏類著作研究,這樣才能有更好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