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梅玲 南京郵電大學仙林校區(qū) 朱桐立 南京郵電大學三牌樓校區(qū) 張青福 南京郵電大學仙林校區(qū)
近些年,互聯網的發(fā)展可以說是迅如猛虎。在今天,它已經達到了相對普及的程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能夠看見,幾乎是人人都備有一部手機。而且大部分的家庭中已經有了電腦?,F代人的日常生活幾乎已經離不開互聯網,對于社會工作者而言更是如此?;ヂ摼W,在工作時是一種高效的工具,也是一種被依賴的網絡上的社會生態(tài)。社會工作其實就是一個助人的工作,在當前的社會背景下,社會工作者需要認識到互聯網的價值,將互聯網的積極作用充分發(fā)揮,以達到促進社會與人的共同發(fā)展。
抖音,微博等,都是當前比較流行的互動平臺。但是在這些平臺上,有關社會工作的信息相較于其他信息數量非常少,更不要說相關的賬號了。不過隨著近幾年,人們對于社會工作越來越關注,可以看見與之相關的公眾號越來越多了,比如社工觀察、中國社會工作等。但是從大的環(huán)境來看,雖然社會工作與互聯網逐漸結合,但是它們之間還有著很大的發(fā)展空間。怎樣做到互聯網與社會工作深度結合,利用互聯網提高社會工作的質量和效率,是非常值得探討的。
首先,在當前“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社會工作者需要面對一些新的問題,需要積極探索合適的工作方法。第一,在互聯網的發(fā)展過程中,社區(qū)的居民在此過程中的需求變化。例如,中老年人群對于新鮮的互聯網知識的接受能力比較弱,難以適應。而青少年對于在網絡中的不良信息做不到很好的抵制。第二,作為社會工作者,需要充分利用好互聯網這一工具,為服務對象提供相應的服務。在工作中,互聯網可以幫助社工與社工、社工與案主進行更加便利和流利的溝通,他們可以利用視頻、語音等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案主能夠通過微信等平臺尋求社工的幫助。這樣一來,社會工作者的工作不僅是在實際生活中,同樣也在網絡中。通過互聯網,社會工作者可以更加全面的了解到服務對象的信息與需求。
其次,互聯網傳播信息更加方便,快捷,而且傳播的途徑也很多,需要選擇合適的傳播途徑。對于社會工作者和相關的機構而言,需要牢牢抓住“互聯網+”這一機遇,對于文化傳播,不僅要以傳統(tǒng)的方式來傳播,更要借助當前環(huán)境下產生的一些新媒介。相應的機構需要做到與時俱進,好好把握互聯網這一給予,利用互聯網的方式向廣大群眾普及社會工作的知識。宣傳正確的價值觀,提高社會工作行業(yè)的影響力。社會工作者也要強化關于互聯網的思維,將自己的工作與“互聯網+”的大環(huán)境相結合,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社會工作者也可以運用產生的新的媒介來對社會系統(tǒng)改良。
最后,政府方面也要加大支持的力度,加強社會工作的人才建設。在“互聯網+”的時代下,社會工作的相關機構也面臨一些新的問題,比方說在網絡上相關工作的服務流程、人員職責不清楚等問題,應當明確人員分工,并且完善服務的流程。除此之外,社會工作機構還要尋求政府的支持,在政府的幫助下,能夠使得相關機構能夠搞笑的建立并完善服務體系,在宏觀上把握好未來的發(fā)展,從而推動社會工作行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在高校中,對于相關人才的培養(yǎng)需要得到重視,在傳統(tǒng)的課程基礎上,可以增加互聯網的相關課程。高校學生也應該積極學習相關支持,提高自己的學習意識,為將來上崗作準備。
總而言之,在當前“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互聯網與社會工作相結合是未來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時時刻刻都享受著互聯網帶給我們的好處,讓互聯網與傳統(tǒng)的服務業(yè)相結合,能夠使得二者在未來能夠更好的共同發(fā)展。社會工作者要把握好網絡的優(yōu)勢,充分利用這一工具來創(chuàng)新相關工作的服務模式與服務方法。在未來發(fā)展中,我們要不斷的完善社會工作在互聯網上的建設,才能使得未來社會工作朝著更加專業(yè)的方向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