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益
(昆山市政協(xié) 江蘇昆山 215300)
提 要:鄭若曾是明代最重要的軍事家之一。他的軍事著作《日本圖纂》《籌海圖編》《江南經(jīng)略》等,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痘I海圖編》是中國最早且范圍完整、內(nèi)容詳備的海防軍事地圖集,為后代政府經(jīng)營海疆奠定了主權(quán)海域的輿圖文獻基礎(chǔ),其中明確將釣魚島等島嶼編入“沿海山沙圖”,納入明朝海防范圍之內(nèi),成為當(dāng)今中國政府《釣魚島是中國的固有領(lǐng)土》白皮書的依據(jù)。
鄭 若 曾(1503—1570),明代昆山人。青年時代,曾與歸有光一起師從著名理學(xué)家魏校,后分別迎娶魏校弟弟、光祿寺典簿魏庠的兩個女兒,成為連襟。耐人尋味的是,他們還因為抗擊倭寇而青史留名。歸有光不僅獻計獻策,與官兵們一起守城,還寫下了《御倭議》《備倭事略》《論御倭?xí)贰独ド娇h倭寇始末書》等專論抗倭的文章。鄭若曾則被譽為明代最重要的軍事家。他的軍事著作《日本圖纂》《籌海圖編》《江南經(jīng)略》等,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籌海圖編》,明確將釣魚島等島嶼編入“沿海山沙圖”,納入明朝海防范圍之內(nèi)。2012年9 月25 日,我國政府發(fā)表《釣魚島是中國的固有領(lǐng)土》白皮書,便引用了《籌海圖編》中的有關(guān)資料。
嘉靖中期(1550 年前后),東南沿海頻頻遭到倭寇侵擾。朝廷派胡宗憲擔(dān)任剿倭總指揮。他在廣招有識之士時,發(fā)現(xiàn)鄭若曾雖科舉不利,卻頗具軍事見解。從倭患發(fā)生后,鄭若曾已經(jīng)繪制沿海地圖由蘇州府刊行。于是胡宗憲將其聘入軍中為幕僚,輔佐平倭事宜。當(dāng)時應(yīng)聘前往杭州的,還有徐渭、茅坤、梁辰魚等一批仁人志士。但梁辰魚后來醉心于改良昆山腔,當(dāng)了歌兒舞女的偶像。徐渭則精神錯亂,多次自殺未遂,最終成為獨具一格的書畫家、戲曲家。為抗倭做出最大貢獻的,則是鄭若曾。
或許可以說,鄭若曾是生逢其時。倭寇猖獗的時代,讓他有了用武之地。在對中國沿海、日本及周邊國家開展深入研究的基礎(chǔ)上,他制定了一系列御倭方略,倡導(dǎo)全民抗倭,最終與戚繼光、唐順之等人為共同平定倭寇之亂,立下了汗馬功勞?!独バ聝煽h續(xù)修合志》稱他“幼有經(jīng)世志,凡天文、地輿、山經(jīng)、海籍,靡不得其端委,魏校最器重之。嘉靖中以諸生入北雍,閑中擬元者再,競不遇。倭擾東南,總制胡宗憲辟為贊畫。偵知倭不諳地境,導(dǎo)之者為內(nèi)地奸人,以計間之,寇遁?!?/p>
鄭若曾的軍事著作《籌海圖編》,記載了詳實的倭寇史料,分析了倭寇的狀況,并且首次提出了完整的中國近代海防思想。書中強調(diào)了掌握潮候規(guī)律,對于水兵海戰(zhàn)和海岸行軍的重要性,提出萬里海防的概念,即把廣東、福建、浙江、直隸、山東沿海各省,都作為海防前線整體來看待。明確反對據(jù)守海港而不敢出洋御敵作戰(zhàn)的做法,強調(diào)“防海之制,謂之海防,則必宜防之于海”。他認真制定了海中戰(zhàn)法以攻船為上,其次則靠火器的作戰(zhàn)方案,進而訂立了五十條海防策略,從理論上確保了明代中后期我國東南沿海的長期穩(wěn)定。
如果說,魏校的《觀海說》從哲學(xué)層面敘述了對海洋的認識,闡發(fā)了自己心通天體、與宇宙同大的思想。一介布衣鄭若曾則是從軍事層面闡述了海防思想。當(dāng)然,在《籌海圖編》中他也引用了魏校“公賞罰、固海洋、散賊黨、擇守令、降宣諭”的軍事主張。
歸有光是散文家、教育家,也十分關(guān)注經(jīng)濟、軍事。倭寇來犯時,昆山城被圍困46 天,在安亭世美堂講學(xué)的歸有光冒險返回昆山,與守城官兵一起商議御敵之策。事后寫下不少文章總結(jié)抗倭經(jīng)驗,指出要“把截???,不使登岸”,最好“敗賊于?!保艿娇官撩麑⒂岽箝嗪推堇^光的重視。鄭若曾把這些意見寫入了《籌海圖編》。
唐順之,號荊川,既是與歸有光志同道合的“唐宋派”散文家,又刻苦精心鉆研軍事,曾率領(lǐng)水軍主動進擊倭寇,最終獻身于海戰(zhàn)疆場。鄭若曾在《籌海圖編》引言中寫道,唐順之在編書前對他說:“宜有所述,毋復(fù)令后人之恨也?!彼?,此書實際上“肇意于荊川”。書稿寫成一半時,唐順之又熱忱催促他加速,于是數(shù)月而書竣。在《籌海圖編》的“實軍伍、足兵餉、清屯種、慎募調(diào)、收圖籍、鼓軍氣、御海洋”等條目中,鄭若曾引用了唐順之的許多論述。同為“唐宋派”散文家之一的茅坤,也加入胡宗憲幕府,與鄭若曾成為同事,兩人共同以平倭兵計襄助胡宗憲,參與策劃了誘捕麻葉、徐海、王直等重大軍事行動。茅坤為《籌海圖編》初刻本作序曰:“君少多逸氣,欲以功名自喜,及不遇,適國家多外難,卒吐胸中所奇掘如是?!彼脑u價是恰如其分的。
在寫作《籌海圖編》前,胡宗憲召集抗倭前線的文武官員共同謀劃,并讓鄭若曾作實地考察。所以,《籌海圖編》的“參訂姓名”多達七十余人,其實力足以抵達明代研究中日關(guān)系史和海防史的最高水平?!痘I海圖編》全書分十三卷。卷一有“輿地總圖”“沿海山沙圖”“沿??たh圖”“日本島夷入寇之圖”等。例如“沿海山沙圖”,一共72 幅,包括南起廣東和越南交界,北至遼東和朝鮮界河鴨綠江的全部中國沿海地區(qū)的山川、島嶼、地形地物分布狀況。海中島嶼、陸地山脈河流、港口海灣和沿海衛(wèi)、所、墩、臺等軍事地理要素齊全,成為中國最早的而且范圍完整、內(nèi)容詳備的海防軍事地圖集,為后代政府經(jīng)營海疆奠定了主權(quán)海域的輿圖文獻基礎(chǔ)。
《籌海圖編》卷一,福建第七圖,圖中左上的釣魚嶼就是釣魚島,其右雞籠山,就是臺灣基隆山。下方羅源縣,在福州之東北。圖文中的花瓶嶼(山)、彭嘉山(嶼)、釣魚嶼、黃麻嶼(黃尾山、黃尾嶼)、赤嶼(赤尾嶼、赤坎嶼)等,在中國沿海官商民,尤其在漁民中,都稱之為“中華海山”或“中華外山”,廣為人知。
《籌海圖編》卷二,為中日使節(jié)互訪的記錄,太倉(劉家港)、福建(馬尾港)兩地至日本的航海圖和“日本國圖”,并分別記載了日本的地理地勢、官吏制度、島嶼,中日兩國船只的區(qū)別與倭船來華時淡水的處理方法,倭寇常用伎倆等。卷三至卷七,記錄了廣東、福建、浙江、直隸、登萊五省沿??たh圖、倭變圖、邊防官考及事宜。卷八為嘉靖以來惠潮、漳泉、溫臺、寧紹、杭嘉、蘇松、常鎮(zhèn)、淮揚各地倭寇來犯的年表,以及“寇蹤分合始末圖譜”,即倭寇入侵閩廣、直浙和山東的三條主要路線。卷九記載了從永樂至嘉靖年間十幾次抗倭勝戰(zhàn),如望海堝之捷、平望之捷等。為抗倭而死的將士,不甘為倭寇蹂躪而自盡的烈女貞婦,朝臣將帥御倭的言論等,也均有記載。顯然,其體系之嚴密,資料之詳備,見解之深刻,歷代的海防著作很難望其項背。明萬歷以后出版刊行的研究日本的著作,幾乎都會引用《籌海圖編》。
因為平倭有功,朝廷授予錦衣,但鄭若曾沒有接受。又推薦他去修國史,依然沒有答應(yīng)。他無意當(dāng)官,寧可作為布衣,潛心于自己的學(xué)問。后人評論,鄭若曾在他的書中,以治病比擬治國,略顯儒醫(yī)本色。事實上,鄭氏世代為醫(yī),尤其以婦科最為著名,已傳承將近九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