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靖軒,馬傳國,2,3,李利君,2,3,劉 偉,劉 君,2,3
(1.河南工業(yè)大學糧油食品學院,鄭州 450001; 2.小麥和玉米深加工國家工程實驗室,鄭州 450001;3.國家糧食局糧油食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鄭州 450001)
甘油二酯是油脂中的天然物質,但在常見的普通油脂中含量較少[1]。甘油二酯的代謝途徑與甘油三酯不同,甘油二酯可以減少動物和人體內的脂肪積累,對肥胖及與體重相關的疾病有益[2]。此外,甘油二酯可作為食品級乳化劑,被廣泛應用于食品、醫(yī)藥和化妝品等領域[3]。甘油二酯的制備方法主要有化學法[4- 5]和生物酶法[6-7]兩種?;瘜W法存在反應溫度較高、催化劑專一性較差、甘油二酯含量低、能耗大以及環(huán)境污染等問題[8]。生物酶法相比于化學法具有反應條件溫和、專一性高、產物得率高、分離純化簡單、環(huán)境友好、固定酶可重復使用等優(yōu)點,是最有應用前景的生產工藝[9-10]。
酯交換法可以引入原料油中含量較低的脂肪酸種類,在催化劑的作用下發(fā)生?;粨Q或者脂肪酸重排,是改善油脂物理性質的有效方法之一。采用酶促酯交換反應具有能耗低、條件溫和、副產物少等優(yōu)點。因此,本實驗以大豆油和單甘酯為原料,在無溶劑體系中利用固定化脂肪酶Novozym 435催化制備甘油二酯,考察了反應溫度、底物摩爾比、反應時間、酶添加量4個因素對甘油二酯含量的影響,并進行了響應面優(yōu)化實驗,旨在為酯交換制備甘油二酯的工業(yè)化生產提供一定的研究基礎和參考。
一級大豆油,許昌邦迪蛋白有限公司;單甘酯,佳力士添加劑有限公司;無水硫酸鈉,分析純;正己烷,色譜純;固定化脂肪酶Novozym 435,諾維信(中國)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DF-101Z 集熱式恒溫加熱磁力攪拌器,AUY-220 型電子分析天平,S25渦旋儀,Agilent 7890B 氣相色譜儀。
1.2.1 酯交換制備甘油二酯
稱取一定摩爾比的大豆油與單甘酯于50 mL圓底燒瓶中攪拌加熱,待達到預定溫度后,加入一定量的固定化脂肪酶Novozym 435,反應一定時間后停止加熱。將反應后的混合物離心使酶與粗產品分離,得到的上層油相即為富含甘油二酯的?;视突旌衔铩?/p>
1.2.2 甘油酯組成測定
取100 μL樣品,加入2 mL色譜級正己烷,渦旋混勻溶解后,加入適量無水硫酸鈉,用1 mL注射器吸出溶液,經(jīng)過孔徑0.45 μm 針式過濾器過濾,打入氣相小瓶中備用,待氣相色譜分析。
氣相色譜分析條件: 氫火焰離子化檢測器;DB-1ht 毛細管柱(30 m × 250 μm × 0.1 μm);升溫程序為柱溫100℃保持0 min,50℃/min 升溫到220℃保持0 min,15℃/min 升溫到290℃保持0 min,40℃/min升溫到320℃保持8 min,20℃/min升溫到360℃保持8 min;進樣口溫度350℃;分流比40∶1;檢測器溫度400℃;高純氮氣流速3.79 mL/min;氫氣流速50 mL/min;空氣流速300 mL/min。各組分含量采用面積歸一化法計算。
1.2.3 脂肪酸組成測定
樣品中脂肪酸采用三氟化硼甲酯化后[11],進行氣相色譜分析。
氣相色譜分析條件:HP-88毛細管色譜柱(100 m×250 μm×0.2 μm);載氣為純度99.999%氮氣;柱初溫140℃,保持5 min,4℃/min升溫至240℃,保持20 min;進樣口溫度260℃;柱流量1.0 mL/min;分流比50∶1;進樣量1 μL;檢測器溫度260℃;氫氣流量45 mL/min;空氣流量400 mL/min。
1.2.4 理化指標測定
酸價,按GB 5009.229—2016測定;過氧化值,按GB 5009.227—2016測定;皂化值,按GB/T 5534—2008測定;碘值,按GB/T 5532—2008測定;水分及揮發(fā)物含量,按GB 5009.236—2016測定。
將上述參數(shù)設置之后,將設計的PLC程序重新燒錄到PLC中,將組態(tài)監(jiān)控程序燒錄到觸摸屏中。用MPI電纜將兩設備連接,再次通訊,通訊成功觸摸屏界面數(shù)值顯示窗口的數(shù)據(jù)顯示為“00000”。
大豆油理化指標見表1,大豆油及單甘酯的脂肪酸組成及含量見表2。
表1 大豆油理化指標
注:“-”表示未檢出。
表2 大豆油和單甘酯脂肪酸組成及含量 %
由表2可知,大豆油以不飽和脂肪酸為主,其中油酸和亞油酸占比接近80%。單甘酯以飽和脂肪酸棕櫚酸和硬脂酸為主。
2.2.1 反應溫度的影響
在大豆油與單甘酯摩爾比1∶1、酶添加量5%、反應時間8 h條件下,考察反應溫度對甘油二酯含量的影響,結果如圖1所示。由圖1可見,反應溫度從70℃升高到110℃過程中,酰基混合物中各組分的含量基本沒有變化,這可能是因為一定范圍內反應溫度的升高降低了混合物的黏度,提高了底物之間的溶解度和擴散速率,有利于酶與底物的相互作用[12]。此外,由于脂肪酶Novozym 435是固定化酶,通常情況下,酶經(jīng)固定化后熱穩(wěn)定性提高,其活性在較高溫度下得到充分發(fā)揮,在這一溫度范圍內,酶的催化效率較高導致甘油二酯含量較高[13]。當反應溫度達到120℃,甘油一酯和甘油三酯的含量明顯增加,甘油二酯的含量明顯降低。這是因為脂肪酶是具有生物活性的大分子物質,反應溫度超過酶的最適溫度,導致酶變性,酶的催化活性降低甚至失活,不易生成甘油二酯??紤]到實際生產的能耗,選擇最佳反應溫度為80℃。
圖1 反應溫度對甘油二酯含量的影響
2.2.2 大豆油與單甘酯摩爾比的影響
在反應溫度80℃、酶添加量5%、反應時間8 h條件下,考察大豆油與單甘酯摩爾比對甘油二酯含量的影響,結果如圖2所示。由圖2可見,隨著單甘酯添加量的增多,甘油二酯含量呈現(xiàn)先增加后趨于穩(wěn)定的趨勢,這可能是由于隨著單甘酯的增多,脂肪酶催化合成甘油二酯比較容易,在大豆油與單甘酯摩爾比為1∶1后反應達到動態(tài)平衡。隨著大豆油與單甘酯摩爾比的繼續(xù)增加,甘油二酯含量基本不變,甘油一酯含量逐漸增多,甘油三酯含量逐漸減少,這也與甘油三酯添加量少,甘油一酯添加量越來越多有關。因此,選擇最佳大豆油與單甘酯摩爾比為1∶1。
圖2 大豆油與單甘酯摩爾比對甘油二酯含量的影響
2.2.3 反應時間的影響
在反應溫度80℃、酶添加量5%、大豆油與單甘酯摩爾比1∶1條件下,考察反應時間對甘油二酯含量的影響,結果如圖3所示。由圖3可見,反應時間在2~6 h范圍時,甘油二酯含量呈現(xiàn)緩慢上升的趨勢,在2 h時已經(jīng)接近40%,而甘油三酯含量略微下降,甘油一酯和脂肪酸含量隨反應時間的變化較小。這可能是因為脂肪酶在80℃時催化活性高,反應效率高,短時間內大量生成甘油二酯。隨著反應時間的繼續(xù)延長,水解速率與酯化速率平衡,反應體系處于平衡狀態(tài),各物質含量變化較小[4]。因此,選擇最佳反應時間為6 h。
圖3 反應時間對甘油二酯含量的影響
2.2.4 酶添加量的影響
在反應溫度80℃、大豆油與單甘酯摩爾比1∶1、反應時間6 h條件下,考察酶添加量對甘油二酯含量的影響,結果如圖4所示。由圖4可見,酶添加量從1%增加到5%時,甘油二酯的含量從35%左右增加到50%左右,甘油三酯含量則隨著酶添加量的增加有明顯下降的趨勢,酶添加量為5%時,反應體系處于平衡狀態(tài)。這可能因為酶添加量越多,酶分子活性部位與反應底物接觸程度提高,酶促反應效率高,有利于反應進行。但是繼續(xù)加大酶添加量,甘油二酯的含量變化不大,維持在45%左右,這可能是因為當酶添加量過多時,酶的活性部位過量,有可能導致蛋白的聚集作用而不再與底物接觸[14]。因此,選擇最佳酶添加量為5%。
圖4 酶添加量對甘油二酯含量的影響
2.3.1 實驗方案設計和結果
根據(jù)單因素實驗結果,利用Design-Expert軟件設計響應面實驗,對反應溫度(A)、大豆油與單甘酯摩爾比(B)、反應時間(C)及酶添加量(D)4個因素,分別在3個水平上進行Box-Behnken組合設計,以甘油二酯含量(Y)為評價指標,建立數(shù)學模型,確定酯交換制備甘油二酯的最佳工藝參數(shù)。響應面實驗因素水平見表3,響應面實驗設計及結果見表4。
表3 響應面實驗因素水平
表4 響應面實驗方案設計及結果
2.3.2 回歸方程方差分析
用 Design-Expert軟件對表4的 29 組實驗結果進行回歸擬合,得到二次多元擬合回歸方程:Y=46.93-7.76A+4.03B+6.09C+5.77D+6.46AB+5.79AC+1.07AD-4.94BC-5.19BD-5.33CD-7.33A2-2.95B2-3.36C2-3.99D2。
表5 方差分析
2.3.3 最優(yōu)條件及驗證實驗
利用Design-Expert軟件得到酯交換制備甘油二酯最優(yōu)工藝條件為:大豆油與單甘酯摩爾比1∶2,反應溫度82.9℃,反應時間6.4 h,酶添加量9%。在最優(yōu)條件下,甘油二酯含量的預測值為52.8%。考慮到實際操作的可行性,調整工藝條件為:大豆油與單甘酯摩爾比1∶2,反應溫度83℃,反應時間6.5 h,酶添加量9%。對調整的工藝條件進行驗證實驗,甘油二酯含量的平均值為(51.2±0.2)%。劉尊等[15]利用固定化脂肪酶 Lipozyme TL IM催化單甘酯和棕櫚油(24℃)制備甘油二酯,在反應溫度65℃、反應時間3 h、原料質量比2∶8、催化劑用量5%的條件下,產品中甘油二酯含量為26%。本研究采用的是非專一性固定化脂肪酶Novozym 435,耐熱溫度較高,有利于單甘酯與大豆油充分溶解;反應過程在無溶劑體系下進行,且只加入原料和固定化酶,綠色環(huán)保。此外,酯交換反應后的混合物容易快速結晶,應在高溫下將固定化酶與油相分離。
本研究以一級大豆油和單甘酯為原料,在無溶劑體系下利用固定化脂肪酶Novozym 435催化酯交換制備甘油二酯,系統(tǒng)考察了酶法制備甘油二酯的主要參數(shù),并基于響應面實驗優(yōu)化工藝條件,建立了良好的數(shù)學模型指導甘油二酯的合成。實驗確定酯交換制備甘油二酯的最優(yōu)條件為:大豆油與單甘酯摩爾比1∶2,酶添加量9%,反應溫度83℃,反應時間6.5 h。在最優(yōu)條件下,甘油二酯含量達(5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