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馮輝(內蒙古自治區(qū)科爾沁右翼前旗巴日嘎斯臺鄉(xiāng)政府)
布魯氏菌病是由布魯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傳染病,是世界范圍內流行廣泛的人畜共患病之一,給畜牧養(yǎng)殖業(yè)帶來較大損失。筆者從布魯氏菌的病原、生存環(huán)境、鑒定、診斷程序和免疫幾方面進行簡要介紹,希望為布魯氏菌病防控提供參考以及借鑒。
布魯氏菌的菌落較小,不能游動,呈球桿狀,為革蘭氏陰性菌。由于不能通過含0.5%乙酸的改良抗酸染色技術進行脫色,因此抗酸染色陽性。體液或組織涂片中的布魯氏菌經(jīng)抗酸染色呈特征性的成簇分布的紅色球桿菌。由于布魯氏菌的遺傳相似程度高,所以有人建議都歸入馬耳他布魯氏菌。然而,這一決定在2005年發(fā)生了變化,重新認定6種布魯氏菌。此外一些新的種屬,包括來自海洋哺乳動物和田鼠的布魯氏菌,根據(jù)血清學特性,分為流產布魯氏菌、馬耳他布魯氏菌、豬布魯氏菌、綿羊布魯氏菌、犬布魯氏菌、沙林鼠布魯氏菌、海豚布魯氏菌、海豹布魯氏菌。
布魯氏菌通常存在于性成熟的雄性和雌性動物的生殖器官,每種布魯氏菌會感染特定的動物種類。被感染的動物作為傳染源通常會持續(xù)感染其他動物。感染動物排泄的細菌在潮濕環(huán)境中可以存活幾個月。通常是通過直接接觸感染的動物和流產相關的體液和組織來傳播。
布魯氏菌可通過菌落的外觀形態(tài)、生化實驗、特定的培養(yǎng)需求和染料的生長抑制來鑒定。此外,與單特異性血清的凝集、對噬菌體的易感性及分子生物學方法也被用于細菌種類的鑒別。
分離初期,流產布魯氏菌、馬耳他布魯氏菌和豬布魯氏菌的菌落小而光滑,3~5天后變?yōu)橛泄鉂傻摹{色的、半透明的菌落。隨著培養(yǎng)時間的增加,菌落變得不透明。相反,綿羊布魯氏菌、犬布魯氏菌的菌落呈粗糙型、無光澤、黃色、不透明、易碎。布魯氏菌在血瓊脂培養(yǎng)基上不溶血。
布魯氏菌的診斷主要依賴血清學檢測和細菌的分離鑒定。運輸與處理樣品時應非常小心,應在安全柜中操作。
實驗室檢測的樣本必須與特定的臨床癥狀相關。用MZM染色涂片法對標本進行檢測,尤其是胎盤絨毛小葉、胎兒真胃內容物和子宮分泌物,常常顯示出特征性的MZN陽性球桿菌。在含有細胞的樣品中,這些細菌可能成簇出血。可用PCR方法檢測樣品,對此方法已有不同的描述。其優(yōu)點是靈敏度高,可用于檢測少量的樣品和微生物。常用營養(yǎng)豐富的培養(yǎng)基來分離。培養(yǎng)基在37℃、5%~10%二氧化碳中可保存5天。雖然二氧化碳是個別細菌種類所需的特殊物質,但多數(shù)的布魯氏菌是嗜二氧化碳的。在國家根除方案中,血清學檢測用于國際貿易及鑒別被感染的牛羊群和個別動物。布魯氏菌的抗原和一些其他的革蘭氏陰性細菌如小腸結腸炎耶爾森菌O∶9血清型,在凝集實驗中產生交叉反應。
盡管初產母牛和經(jīng)產母牛的流產會預示此病,但是臨床感染沒有特異性。胎盤絨毛小葉涂片的改良的抗酸染色,顯示成簇的陽性球桿菌可確診此病,此外通過檢測胎兒皺胃內容物和子宮排放物也可發(fā)現(xiàn)抗酸染色陽性球桿菌。流產布魯氏菌的分離鑒定方法已經(jīng)被確認。分離鑒定標準:菌落的特征,改良的抗酸染色陽性,高效價抗血清的細菌凝集,快速尿素酶活性。生物學鑒定試驗,已經(jīng)開發(fā)出來包含PCR分子生物學方法等。
感染布魯氏桿菌的牛難以治愈。國家撲殺計劃是以檢測和屠殺受感染牛為基礎,通過血清學方法來檢測。幼齡母牛的預防接種是根除計劃早期的一項戰(zhàn)略性措施,當布魯氏菌病達到較低的流行水平時可以被終止。布魯氏菌主要是細胞介導免疫。目前,牛主要用減毒株19(s19)疫苗,以及更新的RB51疫苗:減毒株19疫苗可在雌性小牛(5個月齡以上)接種。而成熟動物接種后可保持持續(xù)性的抗體效價。
RB51株式是穩(wěn)定的、粗糙型突變體,它對預防動物流產有良好的保護作用,并且在傳統(tǒng)的布魯氏菌病監(jiān)測中不會監(jiān)測到血清學反應。在一些國家,它是預防布魯氏菌的官方指定疫苗。
佐劑滅活疫苗雖然保護效果不顯著,但是在過去已被用于一些國家的根除計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