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6400 江蘇 曹津源
瀏覽2019年的中考作文題,可以發(fā)現(xiàn)有些題目可以采用“借物明理”法構(gòu)思成文。例如“頂出一個春天”(揚州市)、“物微情濃”(沈陽市)、“有一種美麗喚醒了我”(日照市)、“_____陪我遠行”(南充市)、“為_____停留”(恩施市)等。怎樣寫好借物明理文呢?先請欣賞名家的一篇美文。
美文引路
神奇的絲瓜
季羨林
今年春天,孩子們在房前空地上,斬草挖土,開辟出來了一個一丈見方的小花園。周圍用竹竿扎了一個籬笆,移來了一棵玉蘭花樹,栽上了幾株月季花,又在竹籬下面隨意種上了幾棵扁豆和兩棵絲瓜。土壤并不肥沃,雖然也鋪上了一層河泥,但估計不會起很大的作用,大家不過是玩玩而已。
過了不久,絲瓜竟然長了出來,而且日益茁壯。這當然增加了我們的興趣。但是我們也并沒有過高的期望。我自己每天早晨工作疲倦了,常到屋旁的小土山上走一走,站一站,看看墻外馬路上的車水馬龍和亞運會招展的彩旗,顧而樂之,只不過順便看一看絲瓜罷了。
絲瓜是普通的植物,我也并沒有想到會有什么神奇之處??墒呛鋈挥幸惶?,我發(fā)現(xiàn)絲瓜秧爬出了籬笆,爬上了樓墻。以后,每天看絲瓜,總比前一天向樓上爬了一大段,最后竟從一樓爬上了二樓,又從二樓爬上了三樓。說它每天長出半尺,絕非夸大之詞。絲瓜的秧不過像細繩一般粗。如不注意,連它的根在什么地方,都找不到。這樣細的一根秧竟能在一夜之間輸送這樣多的水分和養(yǎng)料,供應(yīng)前方,使得上面的葉子長得又肥又綠,爬在灰白色的墻上,一片濃綠,給土墻增添了無限活力與生機。
這當然讓我感到很驚奇,我的興趣隨之大大地提高。每天早晨看絲瓜成了我的主要任務(wù),爬小山反而成為次要的了。我往往注視著細細的瓜秧和濃綠的瓜葉,陷入沉思,想得很遠,很遠……
又過了幾天,絲瓜開出了黃花。再過幾天,有的黃花就變成了小小的綠色的瓜。瓜越長越長,越長越大,重量當然也越來越增加。最初長出的那一個小瓜竟把瓜秧墜下來了一點,直挺挺地懸垂在空中,隨風搖擺。我真是替它擔心,生怕它經(jīng)不住這一份重量,會整個地從樓上墜下來落到地上。
然而不久就證明了,我這種擔心是多余的。最初長出來的瓜不再長大,仿佛得到命令停止了生長。在上面,在三樓一位一百零二歲的老太太家的窗臺上,卻長出來兩個瓜。這兩個瓜后來居上,發(fā)瘋似的猛長,不久就長成了小孩胳膊一般粗了。這兩個瓜加起來恐怕有五六斤重,那一根細秧怎么能承擔得住呢?我又擔心起來。沒過幾天,事實又證明了我是杞人憂天。兩個瓜不知從什么時候忽然彎了起來,把軀體放在老太太的窗臺上,從下面看上去,活像兩個粗大彎曲的綠色牛角。
不知道從哪一天起,我忽然又發(fā)現(xiàn),在兩個大瓜的下面,在二、三樓之間,在一根細秧的頂端,又長出來了一個瓜,垂直地懸在那里。我又犯了擔心?。哼@個瓜上面夠不到窗臺,下面也是空空的??傆幸惶?,它越長越大,會把上面兩個大瓜也墜了下來,一起墜到地上,同它的根部聚合在一起。
然而今天早晨,我卻看到了奇跡。同往日一樣,我習慣地抬頭看瓜:下面最小的那一個早已停止生長,孤零零地懸在空中,似乎一點分量都沒有;上面老太太窗臺上那兩個大的似乎長得更大了,威武雄壯地壓在窗臺上;中間的那一個卻不見了。我看看地上,沒有看到掉下來的瓜。等我倒退幾步抬頭再看時,卻看到了那一個我認為失蹤了的瓜,平著身子躺在緊靠樓墻凸出的臺子上。這真讓我大吃一驚。這樣一個原來垂直懸在空中的瓜怎么忽然平身躺在那里了呢?這個凸出的臺子無論是從上面還是從下面都是無法上去的,絕不會有人把絲瓜擺平的。
我百思不得其解,徘徊在絲瓜下面,像達摩老祖一樣,面壁參禪。我仿佛覺得這絲瓜有了思想,它能考慮問題,而且還有行動:它能讓無法承擔重量的瓜停止生長;它能給處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擔重量的地方,給這樣的瓜特殊待遇,讓它們瘋狂地長;它能讓懸垂的瓜平身躺下。如果不是這樣的話,無論如何也無法解釋我上面談到的現(xiàn)象。但是,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又實在是令人難以置信。絲瓜用什么來思想呢?絲瓜靠什么來指導自己的行動呢?上下數(shù)千年,縱橫幾萬里,從來也沒有人說過絲瓜會有思想。我左考慮,右考慮,越考慮越糊涂。我無法同絲瓜對話。這是一個沉默的奇跡。瓜秧仿佛成了一根神秘的繩子,綠葉子照舊濃翠撲人眉宇。我站在絲瓜下面,陷入夢幻。而絲瓜則似乎心中有數(shù),無言靜觀,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對秋陽。
(摘自2012年6月9日《隴南日報》)
技法借鑒
“神奇”絲瓜的美麗喚醒了“我”的人生哲思,“我”多次為之停留、徘徊,驚嘆其頂出一個春天的生命力,絲瓜在“夢幻”中“無言靜觀”,于是,一篇物微、情濃、理深的美文應(yīng)運而生。
一、寫活物貌,突顯情境,打好聯(lián)想基礎(chǔ)。作者對絲瓜的三次“擔心”和三次發(fā)現(xiàn),涉及的是一種植物的長與停、直與彎、大與小、此與彼的辯證轉(zhuǎn)化關(guān)系,傳達的卻是人生哲理和生命智慧。這樣的“傳達”是以對絲瓜細致鮮活的描寫為基礎(chǔ)的。作者筆下的“神奇”絲瓜,有的能彎身,有的能平躺,有的似“綠色牛角”;有的會“發(fā)瘋似的猛長”,有的卻“仿佛得到命令”似的停止生長;有的“孤零零地懸在空中”,有的卻“威武雄壯地壓在窗臺上”……對絲瓜生長模樣精細生動的描寫,既激起了讀者的閱讀興趣,又為文章“借物明理”奠定了基礎(chǔ)。
二、邊議邊問,引發(fā)哲思,蘊含生命智慧。作者說面對絲瓜會“陷入沉思,想得很遠,很遠……”,說“絲瓜有了思想,它能考慮問題”,都說明文章的主旨不在益知悅心,而在于明理?!拔摇钡摹鞍偎疾坏闷浣狻保荚谝I(lǐng)讀者由絲瓜生長之“神奇”自然而深刻地聯(lián)想人們的生活環(huán)境,與作者一起“陷入夢幻”,走向哲思高地,嘗試揭示“沉默的奇跡”背后的秘密:當環(huán)境難以改變時,我們怎樣改變自己,尋覓最合適的生存狀態(tài)?人與人之間要能和諧共生,該具備怎樣的心地和素養(yǎng)?……至此,絲瓜成長之“奇”與生活智慧之“理”自然接通,顯示出因“物”引“理”,“理”因“物”明的構(gòu)思特色。
我仿我秀
苦瓜讓我明白……
226400 江蘇如東高級中學陳慧梅
殘冬已盡,春回大地。
矮墻邊,一株不起眼的幼苗,正在努力地向上攀爬,它的纖纖細手緊緊握住墻上凸起的小樹枝,在風中搖曳……
這是一株苦瓜幼苗,前幾個月剛種下的。它在春雷聲中驚醒,長出青翠的葉片。外公在它旁邊支起一個木架。它仿佛明白了什么似的,日復一日,努力向木架那兒伸呀攀呀,像一條靈巧的綠蛇,搜尋著獵物。那一天,它一觸上那根木棒,便像遇到救星一般,在風中拍著葉片歡笑。它的智慧與堅守,使它有了放飛夢想的天空。
它努力伸長自己的細手,只要碰到可以纏住的東西,便用盡全力,飛快地像一卷膠帶那樣粘在上面,一卷又一卷,一圈又一圈,牽引著身體快樂地生長。有一次,我出于好奇,把它的一只手臂從木棒上分開來,只見那手臂自然地形成一個卷,還是很有力,仿佛在調(diào)侃我:“收起這招吧!”第二天,它又纏住了曾經(jīng)纏過的那根木棒,一卷又一卷,一圈又一圈,比先前更加有力。我明白了,認準一個目標,凝心聚力不分開,這就是苦瓜藤的生存智慧。
有一天,我被屋外的狂風暴雨聲驚醒。跑出門外,我被眼前的情景深深震撼:透過那密密的雨簾,只見一個綠色的生命在風雨中“安如山”,它的莖死死貼著墻面,手臂牢牢抓著木架,只有幾片葉子在風雨中擺動。在它旁邊的橘子樹雖然高大粗壯,卻被吹得劇烈地搖晃。哦,我又明白了,在驟然來襲的災(zāi)難面前不退縮,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頑強應(yīng)對,這更是苦瓜藤的生存意志和智慧。
幾日后,它長得愈發(fā)茂盛,葉片也大了許多。怎么還有許多小生命在葉片上爬動?仔細一看,呀,原來這里還是個“樂園”呢——螞蟻在這兒急匆匆地找食物,蜘蛛在這兒拽著細絲蕩秋千,小飛蟲在這兒起起落落躲貓貓……哦,我再次明白,苦瓜借出幾片葉子,為昆蟲們營造了一個熱鬧歡樂、自由有趣的家,也為自己的生命增添了色彩。此時,我頓悟:我們這些被重負擔、快節(jié)奏傷得身心疲憊、郁悶的中學生,面對大自然這樣的生活智慧,在嘆一聲“羨慕”的同時,是否應(yīng)該進行一番心靈安撫和深刻反思呢?
點評
這是一篇成功借鑒范文技法的借物明理散文。作者運用擬人等修辭手法,對苦瓜生長狀態(tài)的描繪具體可感且有趣味,在描寫基礎(chǔ)上,由“我明白”“我又明白”“我再次明白”等過渡語引出精妙議論,分層揭示苦瓜苗的生長智慧;結(jié)尾處的“我頓悟”深入一層,由物及己,聯(lián)系熱點進行反思,在對比中更見“苦瓜智慧”的啟示意義,立意由此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