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若寒
你參觀過博物館嗎?相信你的回答一定是“yes”!那么,換個問題,你“會”參觀博物館嗎?也許很多同學(xué)頓時就沒了底氣。
如何提前做功課,如何準備飲食,要注意哪些參觀禮儀……類似的博物館觀展攻略早已層出不窮。作為一位在博物館領(lǐng)域耕耘多年的“業(yè)內(nèi)人士”,今天我不教大家如何做一個循規(guī)蹈矩的觀眾,而是告訴你們一些經(jīng)常被普通人忽略或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觀展時應(yīng)該注意的細節(jié)。揣著這些“必殺技”,今后再去參觀博物館,在看文物、讀歷史、品藝術(shù)的觀展過程中,你就能比普通游客多領(lǐng)略一些不一樣的東西!
被誤解的文物色彩
提起青銅器,也許你的腦袋里就會冒出一種通體青綠色的器物。然而,如果文物能說話,非得氣死,因為這是對青銅器色彩的一個巨大誤解!其實在古籍中,青銅器被稱為“金”或“吉金”,也就是說,青銅器剛被鑄造出來時是華貴燦爛的金黃色,而不是青綠色。
那么,附著在金銅之外的青綠究竟是什么呢?青銅器在傳世過程中經(jīng)受著水分、酸、堿、空氣與微生物的長期影響。在正常室溫下,銅會與空氣中的氧發(fā)生反應(yīng),先產(chǎn)生氧化亞銅,然后再與二氧化碳和水反應(yīng)生成堿式碳酸銅,呈翠綠色。堿式碳酸銅就是生活中常見的銅銹的主要成分。當銅銹“霸占”了銅器的表面,久而久之,人們就習(xí)慣了這樣的“新外衣”,于是“青銅器”就慢慢取代了“吉金”之名。
和青銅器“同病相憐”的還有雕像。一說起秦陵兵馬俑,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灰蒙蒙的樣子。事實上,兵馬俑原先是彩色的。據(jù)參與發(fā)掘的考古人員披露,剛出土?xí)r,不少兵馬俑表面還殘存著彩繪,有紅、綠、藍、白、紫等顏色。不過,與青銅器“裹上銅銹外衣”相反,雕像的色彩變化,是顏料與空氣、水和二氧化碳長期反應(yīng)后“褪去彩色外衣”的結(jié)果。
知道了文物色彩被誤讀的真相后,下次參觀展覽時,不妨在青銅器、雕像等展品前多駐足觀看一會兒,仔細尋找文物原色的蛛絲馬跡?;蛟S,當你的目光投向原色時,你就與千百年前的工匠和藝術(shù)家展開了一場靈魂對話。
禁止閃光燈拍照的一千條理由
在博物館里,當你用相機或手機對喜愛的書畫作品進行一通閃光燈操作時,總會有值勤人員斜刺里殺出,喝止道:“不準開閃光燈!”這樣的經(jīng)歷并不美好,但請你不要對他們心生憎惡。他們并不是怕你的閃光燈影響他人,而是擔心閃光燈會對文物造成不可逆轉(zhuǎn)的損傷。
幾乎每一件文物,都比我們的歲數(shù)大。漫長的光陰,使它們承載起豐富的歷史信息,但另一方面,時光的累積也使其衰老得厲害,尤其是織繡品、紙張書畫、染色皮革、動物標本等文物,它們的內(nèi)部結(jié)構(gòu)極其脆弱。閃光燈中包含著具有熱效應(yīng)的紅外線,會破壞紡織品纖維,還會促使染料和顏料發(fā)生改變,讓文物變脆、變硬。與此同時,閃光燈中的紫外光還為氧化反應(yīng)提供了能量,加快氧化的速度,容易使文物老化、泛黃、變色甚至龜裂。
禁止閃光燈拍照,并不是真的有一千條理由。但對于不可再生的文物而言,不使用閃光燈可以延長其壽命,保護其價值,讓后人也能像我們一樣,在博物館中繼續(xù)尋覓歷史的蹤跡。這一項意義足以頂過一千條理由。
歷史的“證人”與“替補證人”
去博物館,當然是奔著貨真價實的文物去的,因為只有凝視近在咫尺的真實展品,才能切身體會到真實的歷史。然而,在當代博物館里,展品不一定都是“真”的,除了真實的歷史遺存物,還存在著不少文物的仿制品,以及表現(xiàn)特定歷史時期生活現(xiàn)象的雕像與場景等展品。那么,如何判斷一件展品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呢?
只要沒有特別標注是仿制品,博物館里的展品一般就是真實的歷史生活的見證物。或許是一面唐代的青銅鏡,或許是一張明代的桌子,博物館界稱它們?yōu)椤皩嵨镎蛊贰?,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真品”。
當一些重要的事件缺失相應(yīng)的實證物,而策展人又希望保證展覽故事的完整性時,一方面會出于彌補物證缺失的遺憾而復(fù)制或仿制文物,另一方面也會通過布置場景或雕像等造型的方式,再現(xiàn)過去的生活,博物館界稱它們?yōu)椤拜o助展品”。它們自然不是通常意義上的“真品”,但它們也不是“贗品”,因為它們都是基于嚴謹?shù)目脊叛芯砍晒谱鞯?。比如,良渚博物院在講述五千年前良渚先民如何規(guī)劃與建設(shè)莫角山王城的歷史時,制作了一處大型場景。場景里的油畫、人物雕像、木構(gòu)件模型等輔助展品,并不是憑空想象的,而是基于良渚古城遺址的考古研究報告繪制、勾形、制作完成的。由于良渚先民修建宮殿時沒有留下足夠直觀的實物證據(jù),在歷史“證人”缺失的情況下,這些輔助展品相當于“替補證人”,同樣印證了真實的歷史。
實物展品與輔助展品都是為了更好地闡釋歷史故事,并沒有什么高下、貴賤之分,我們應(yīng)該對它們一視同仁。真正需要大家警覺的,是發(fā)生在那些不規(guī)范的博物館里,明明是仿制品卻不標明其身份的現(xiàn)象。這種情況下,仿制品就是徹底的“假品”或“贗品”,請毫不猶豫地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