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讀著《橋》這篇文章時,文中關(guān)于村黨支部書記的事跡,使我不由得想到《“諾曼底”號遇難記》中的哈爾威船長,那個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讓死神與自己相伴的老人。這兩篇課文有異曲同工之妙,兩位“老”字輩的人物同樣動人心弦,令人敬仰。
相似的境遇使他們和他們率領(lǐng)的群體都面臨著死神的挑戰(zhàn),那些英國人的死敵是海水,而這些中國人的敵人是洪水。前者在船上,一艘眼看就要沉入海底的郵輪,離開這艘游輪就有生的希望;后者在橋上,一座隨時會被洪水吞噬的危橋,早邁過這座橋就有活下來的機會。船上,“人們半裸著身子,奔跑著,尖叫著,哭泣著,驚恐萬狀,一片混亂。海水嘩嘩往里灌,洶涌湍急,勢不可當(dāng)?!贝謇?,“人們翻身下床,卻一腳踩進水里。是誰驚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號人你擁我擠地往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經(jīng)在路上跳舞了,人們又瘋了似的折回來?!币粯拥幕艁y,一樣強烈的求生欲望。
人們慌了神,越亂離死神越近。這時兩位老人挺身而出。你瞧,哈爾威船長,站在指揮臺上,大聲吼喝:“全體安靜,注意聽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婦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員斷后。必須把六十人救出去?!蹦憧?,老漢站在沒腿深的水里,沙啞地喊話:“橋窄!排成一隊,不要擠!黨員排在后邊!”他們心系的是人民群眾,唯獨忘了他們自己!
同樣的威嚴(yán)和“無情”。老船長兇狠地喊大副:“哪個男人膽敢在女人前面,你就開槍打死他?!闭l能說他沒心沒肺?婦女完了,他首先想到的是那個叫克萊芒的孩子。老漢從隊伍里揪出一個小伙子,讓他排到后面去。那小伙竟是他的兒子,誰又能說他無情?最后只剩兩人時,他叫兒子先走。
同樣的視死如歸。船員旅客逃生了,哈爾威船長自己卻隨著輪船一起沉入了深淵,猶如鐵鑄,紋絲不動;村民脫險了,老支書誓死也不離開自己的“崗位”,最后被洪水吞沒,同樣被吞沒的還有他的愛子。
難道是巧合嗎?不,因為在這個世界有著共同擁有的美好的品質(zhì),那就是對他人的愛,那就是舍己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