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朝,李 佳,郭俊杰
(1.山西中醫(yī)藥大學,山西 晉中 030619;2.山西省中醫(yī)藥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12;3.山西省中醫(yī)院,山西 太原 030012)
我國2型糖尿病患病率逐年升高,2013年公布的普查結果顯示,我國2型糖尿病患病率為10.4%[1],已超越印度成為世界第一大糖尿病國,其中糖尿病周圍神經(jīng)病變患者多達50%以上[2],影響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因此針對糖尿病周圍神經(jīng)病變的防治工作刻不容緩。糖尿病周圍神經(jīng)病變臨床表現(xiàn)可概括為麻、痛、涼、痿,屬中醫(yī)“痿證”“痹證”等范疇。郭俊杰教授為省級優(yōu)秀專家,山西省名中醫(yī),從事內(nèi)分泌及代謝疾病的臨床、教學、科研工作30余年,對糖尿病周圍神經(jīng)病變的診療有獨到見解,提出從脾、肝、腎三臟論治的治療思路。筆者有幸跟師學習,現(xiàn)將郭俊杰教授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jīng)病變的診療思路介紹如下。
1.1 飲食不節(jié),損傷脾土 郭俊杰教授認為,糖尿病周圍神經(jīng)病變是消渴日久,遷延不愈所致的慢性并發(fā)癥,其根本為消渴病。消渴病的病機,郭俊杰教授認為其根本在于“脾虛”,提出了“脾虛為萬病之源”的觀點。脾為后天之本,主運化水谷精微,平素嗜食肥甘油膩者,脾胃運化之功受損,致使生化無源,五臟六腑失于濡養(yǎng),發(fā)為“痿痹”,肌肉失養(yǎng),“不榮則痛”;精微物質(zhì)運化無序,積聚體內(nèi)成痰、成濕、成瘀,日久則傷陰耗氣,氣虛則無以運血,血行不暢,“不通則痛”。本虛與標實相互作用,致使機體代謝紊亂,成為“消渴痹病”的主要病因。研究表明,腸道細胞分泌的融菌酶溶解微生物后產(chǎn)生的物質(zhì)是胰島素分泌的通行證[3]。因此郭俊杰教授認為,當今人們飲食習慣改變致使脾胃功能受損,是導致糖尿病周圍神經(jīng)病變發(fā)病率逐漸上升的主要原因。
1.2 情志不暢,土虛木乘 情志不暢、肝氣不舒是糖尿病周圍神經(jīng)病變發(fā)生的關鍵病機。糖尿病為慢性病,病程較長,患者需長期服藥,甚則需終生服藥,因此多數(shù)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易出現(xiàn)急躁、抑郁、憂思等不良情緒。七情傷肝,以致肝失條達,氣血津液運行不暢,積滯成痰、瘀、濕等,肝氣不舒,氣滯則痰濕更盛,久之則出現(xiàn)“痹證”的證候。肝主筋,藏血,克脾土,消渴患者脾胃虧虛日久,易被肝木所乘,脾虛無以運化血液,則肝無可藏之血,肝血不足,以致筋脈失養(yǎng),久之發(fā)為“痿痹”。
1.3 遷延日久,傷及腎水 腎為先天之本,消渴患者脾虛日久,致使后天無以滋助先天腎水?!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分醒浴澳I生骨髓”,骨髓由腎所藏之精化生,腎充則髓實,消渴久病,遷延不愈致使腎水虧虛,腎精不足,筋骨失養(yǎng),為消渴變證出現(xiàn)的病機。
1.4 三臟虧虛,瘀血貫穿 消渴病久,脾、肝、腎三臟虧虛。脾氣虧虛,水谷精微運化無力,停滯脈中,久則化瘀,致使血脈澀滯;肝氣結郁,調(diào)達不暢,氣郁則運行不暢,以致痰瘀內(nèi)生,阻塞血脈,不通則痛;久病及腎,腎精不足,筋骨失養(yǎng),不榮則痛;先天受損,脾氣無以資助,致使血脈運行無力,久之生瘀??梢婐鲅粌H為三臟虧虛的病理產(chǎn)物,也是糖尿病周圍神經(jīng)病變發(fā)生的致病因素。
2.1 勞食相宜,調(diào)補脾胃 郭俊杰教授認為,糖尿病周圍神經(jīng)病變癥狀雖常表現(xiàn)于局部,但在治療時應從整體出發(fā),以顧護后天脾胃為主,此符合“治痿獨取陽明”的治則。筋肉、四肢、百骸的滋養(yǎng)皆依賴水谷精微化生精氣,而此皆源于脾胃;糖尿病患者多有飲食不節(jié)、多臥少動等習慣,而治療時需長期口服藥物,日久傷及脾胃,或影響藥物及食物的吸收,或出現(xiàn)胃腸功能紊亂等系列癥狀,故郭俊杰教授在治療時多囑患者控制飲食,適當運動,藥物多用顧護脾胃之品,如茯苓、白術、山藥等。
2.2 調(diào)暢情志,疏肝理氣 肝為藏血之臟,喜疏惡郁,脾氣虧虛,可致肝失疏泄,另消渴患者因長期抑郁、焦慮等情緒影響,易傷肝臟,致使肝氣郁結,肝血不足,筋脈失養(yǎng)而為病,故治療時常以滋養(yǎng)肝血之品與疏肝解郁之品同用,如白芍、當歸、熟地黃、梔子、香附等。肝腎同源,兼以補腎填精之品,如杜仲、女貞子、桑寄生等。
2.3 滋補先天,益腎養(yǎng)陰 腎藏精,為先天之本,《丹溪心法》曰:“腎虛受之,腿膝,骨節(jié)酸疼?!盵4]消渴病程較長,久病及腎,腎虛則無以藏精,骨髓生化失源,無力資助先天之脾,致使脾胃虛甚,以致筋骨、肌肉失養(yǎng)而為“痿痹”,故在治療時常給予益腎養(yǎng)陰之品,如金櫻子、芡實、山萸肉等。
2.4 標本兼顧,活血化瘀 消渴日久,則氣機不調(diào),氣血運行不暢,傷精耗氣,虛熱內(nèi)生,致使血液運行不循常道,形成瘀阻[5]。瘀血作為肝、脾、腎三臟受損產(chǎn)生的病理產(chǎn)物,是導致消渴痹病癥狀的標證,也是貫穿本病始末的病理因素,故在用藥時常佐以活血化瘀之品,如鬼箭羽、丹參、玄參、木瓜等。
消渴痹病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瘀血”貫穿始終,郭俊杰教授在治療時以“氣為血之帥,氣旺則血行”為指導,重用補氣藥,兼以活血化瘀之品,常用黃芪、丹參、木瓜、鬼箭羽、川芎等貫穿治療始終。郭俊杰教授在多年臨床觀察中,依據(jù)臟腑辨證將消渴痹病分為脾虛濕盛、肝郁氣滯、肝腎虧虛、脾腎兩虛4型。
3.1 脾虛濕盛型 常表現(xiàn)為納呆,胸悶,四肢困重,形體肥胖,大便稀溏,手足蟻行感,或疼痛不適。舌質(zhì)暗紅,或伴齒邊痕,苔白,脈沉細。治以健脾祛濕,活血化瘀,方用六君子湯加減。方中四君子湯益氣健脾,氣行則濕化,生痰之源則消;重用白術,增強燥濕化痰之效;半夏祛濕化痰,降逆和胃;陳皮理氣,氣順則痰消。胸悶惡心甚者,加枳殼、竹茹等理氣化痰;胸悶痛者,改枳殼為枳實;手足麻木、蟻行感較明顯者,加僵蠶、防風等祛風化痰;大便稀溏甚者,重用生白術,酌情給予厚樸等健脾燥濕。
3.2 肝郁氣滯型 常表現(xiàn)為憂思抑郁或焦慮心煩、易怒,脅肋憋脹不適,肢體麻木、疼痛。舌質(zhì)暗紅,苔薄白,脈沉澀。治以疏肝理氣,活血化瘀,方以柴胡疏肝散加減。方中柴胡善疏肝解郁;川芎活血行氣,香附疏肝理氣,兩藥合用,助解郁同時,增強行氣活血之效;陳皮、枳殼理氣;芍藥柔肝止痛。諸藥合用,疏肝理氣,即達“木郁達之”之效。肝火擾神所致眠差者,加合歡皮、合歡花等解郁安神;肝郁化火所致心煩目糊者,加梔子、淡竹葉、菊花、淡豆豉瀉火除煩;肝氣犯脾所致噯氣、腹瀉、排便改變者,加生白術、防風、木香等疏肝健脾。
3.3 肝腎虧虛型 常表現(xiàn)為面色萎黃,四肢麻木,腰膝酸軟,活動不利,口干,頭暈,大便干燥。舌暗紅,苔少,脈細澀。治以滋肝補腎,活血化瘀,方用六味地黃湯加減。方中山藥、山茱萸、熟地黃三藥合用,脾、肝、腎三陰并補,為“三補”;牡丹皮、茯苓、澤瀉三藥為“三瀉”,以清虛熱、滲脾濕、祛濕濁。視物模糊、目澀者,加菊花、密蒙花、枸杞子等益精明目;軀體感覺異常,或疼痛明顯者,加鬼箭羽、川芎、郁金等理氣活血化瘀;腰膝酸軟明顯者,給予桑寄生、杜仲、懷牛膝等強筋壯腰。
3.4 脾腎兩虛型 脾腎氣虛者常表現(xiàn)為倦怠乏力,氣短,小便頻數(shù),納呆,不欲飲食,腰膝酸軟無力。舌暗紅,苔少,脈細沉。治以補腎健脾,方以腎氣丸合補中益氣湯加減。腎氣丸以溫補腎陽,補中益氣湯以補中升陽。多汗、眠差者,可酌情加黃柏、龍骨、牡蠣、遠志等固澀安神。脾腎陽虛者常表現(xiàn)為四肢不溫,畏寒發(fā)冷,夜尿頻多,腰膝酸軟,男性性功能減退、女性經(jīng)期因寒痛經(jīng),精神不佳,腰膝酸軟困痛。舌暗紅,苔滑白,脈細沉。治以溫補脾腎,方以金匱腎氣丸合參苓白術散加減。夜尿頻,小便伴泡沫者,予以金櫻子、芡實等益腎固精。
患者,男,61歲,2018年11月22日初診。主訴:間斷口干、多飲16年余?;颊?6年前診斷為2型糖尿病,現(xiàn)采用每日中午口服伏格列波糖片(0.4 mg)、三餐前皮下注射賴脯胰島素(每次10 U)、睡前注射精蛋白N胰島素(10U)降糖治療。刻下癥:口干,視物模糊,頭暈乏力,雙上肢麻木,腰膝酸軟,易汗出,下肢偶發(fā)抽搐,納食可,眠輕淺,大便調(diào),小便伴少量泡沫。舌暗紅,苔少,脈沉細。肌電圖示:廣泛輕度周圍神經(jīng)損傷。既往有高脂血癥病史10余年,現(xiàn)未用藥。西醫(yī)診斷:糖尿病周圍神經(jīng)病變、高脂血癥;中醫(yī)診斷:消渴痹病,辨證屬肝腎陰虛兼血瘀。治以滋肝補腎,活血化瘀。方以六味地黃湯加減。方藥組成:熟地黃24 g,山藥12 g,山萸肉12 g,牡丹皮9 g,茯苓9 g,澤瀉9 g,菊花12 g,遠志12 g,合歡花20 g,芡實20 g,金櫻子20 g,鬼箭羽20 g。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服。服藥7劑后,患者仍覺口干,倦怠、易汗,腰膝酸軟,余癥緩解。舌暗紅,苔白,脈沉澀。前方去合歡花、遠志、鬼箭羽,加桑寄生、杜仲各20 g以增強強骨壯腰之效,加玄參20 g以增強滋陰清熱之功。繼予7劑后,口干、汗出緩解,上肢麻木、腰膝酸軟改善,調(diào)整方藥:去茯苓、澤瀉,給予生白術20 g,黃精12 g,以健脾益肺、補氣養(yǎng)陰,14劑。囑其控制飲食,適當運動。后隨訪3個月,患者癥狀明顯改善。
按語:本例患者初診時未見明顯的四肢疼痛不適癥狀,郭俊杰教授依據(jù)其臨床癥狀及舌脈等辨證分析,認為其并不是由痰、濁、瘀等實邪阻塞筋脈所致,實為肝腎兩臟受損,滋養(yǎng)乏源,肌膚失養(yǎng)所致,即“因虛致實,因?qū)嵵绿摗?,故辨病位在肝腎二臟,證屬肝腎虧虛兼血瘀,遵循“方對證,藥對癥”的原則,給予六味地黃湯加安神、澀精之品治療。方中山藥、山茱萸、熟地黃三藥合用,補脾、肝、腎三陰而治本;牡丹皮、茯苓、澤瀉清熱、滲濕、祛濁而祛標,六藥合為六味地黃湯方以對證;另給予“對癥”之菊花、遠志、合歡花、芡實、金櫻子、鬼箭羽以明目、安神、益腎固精??v觀全方,諸藥合用,共奏滋補肝腎、清熱祛濕、化瘀安神之效。郭俊杰教授認為,消渴痹病患者因病程日久,臟腑受損,致使氣血虧虛,治療時不可盲目以溫燥之品活血化瘀,多主張“補虛為主,療本為輔”的治療大法,并在治療后期從“整體觀念”出發(fā),多用健脾滋陰之品,以調(diào)補后天脾土,收效甚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