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璞, 張育田, 胡永樂, 林 清, 高更更
(1.西安市鄠邑區(qū)畜牧獸醫(yī)技術推廣中心,西安 710300;2.西安市鄠邑區(qū)氣象局,西安 710300;3.陜西周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管理局,西安 710400;4.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科技學院,陜西 楊凌 712100;5.陜西省珍稀野生動物搶救飼養(yǎng)研究中心,西安 710402)
秦嶺羚牛(Budorcastaxicolorbedfordi),體毛白色或黃白色,老年個體為金黃色,又被稱為“秦嶺金毛扭角羚”,當地人又叫它為“白羊”或是“羊子”,是我國特有的4個羚牛亞種之一,屬我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其他3個羚牛亞種分別是高黎貢羚牛(Budorcastaxicolortaxicolor)、四川羚牛(Budorcastaxicolortibetana)、不丹羚牛(Budorcastaxicolorwhitei)。我國是羚牛資源最豐富的國家,分布在北緯25°15′—34°10′,東經97°30′—109°30′之間區(qū)域。4個亞種體形粗大,其毛色色澤依老幼而不同。毛色根據產地變化由南向北逐漸變淺。
秦嶺羚牛全身毛色為淡金黃色或棕褐色。頜下和頸下長著胡須狀的長垂毛。體形粗大,四肢粗壯,是分布在秦嶺高山中的大型牛科食草動物。雄性和雌性都有粗大的角,角尖光滑,從頭頂先彎向兩側,然后向后上方扭轉,角尖向內呈扭曲狀,一般長約20 cm。前肩于臀部,肩高100~130 cm;尾長15~20 cm;體重250~400 kg。體長約1.8 m,成年雄性可達到2 m以上。吻鼻部高而彎起,似羊。吻鼻部和四肢為黑色。幼體通體為灰棕色。秦嶺亞種是4個亞種中最漂亮的亞種。
秦嶺羚牛主要分布在中國秦嶺西段,陜西境內總計分布在17個縣(區(qū))。主產縣為周至縣1個縣;一般產縣有太白、寧陜、洋縣、佛坪和柞水等5縣;此外,寧強、鳳縣、略陽、留壩、勉縣、城固、鎮(zhèn)安、鄠邑區(qū)、眉縣、藍田、長安區(qū)等11個縣(區(qū))亦有分布。雄性和雌性均具呈扭曲狀角。頭如馬、角似鹿、蹄如牛、尾似驢,其體形介于牛和羊之間,但在牙齒、角、蹄子等更接近羊,是一種大型??剖巢輨游?。它的2個長而粗壯的前肢,2條短而彎曲的后腿,以及分叉的偶蹄這些特點都使秦嶺羚牛能夠適應高山攀爬生活。它們生性警覺,聽覺靈敏。通常少則十幾頭,多則40~50頭組成羚牛群一起生活,分布在秦嶺山中的秦嶺羚牛是4個亞種中體形最大的,其通體白色間泛著金黃,長相最為威武,美麗,秦嶺羚牛在每年的2月前后產崽,每胎1崽。2000年全國第1次陸生野生動物普查結果顯示,整個秦嶺地區(qū)的羚牛數量為5 000~5 500頭[1]。
秦嶺羚牛是秦嶺山脈的特產動物,其分布沿秦嶺主脊冷杉林以上。一般生活在海拔1 500~3 600 m的針闊混交林、亞高山針葉林和高山灌叢草甸,晨昏采食。由于食物的季節(jié)變化,故常作季節(jié)性的移動。春季它們常下至1 500 m左右的山谷中采食禾本科、百合科等的青草、竹筍與竹葉,以及一些灌木的嫩枝幼葉;夏季遷移至高處采食含有多種維生物及淀粉的草本為食,然后進入林陰以避烈日;秋季則采食各種植物的籽實;冬季進入亞高山臺地或向陽的山地,主食秦嶺箭竹、冷杉等樹皮及灌木嫩枝,并利用陽光取暖[2]。
羚牛垂直遷移主要與氣候、食物、水源有關。植物的季節(jié)變化影響著食物的豐富程度,迫使羚牛追隨食物、水源進行垂直遷移,活動差異性較大。春季從海拔2 700~1 600 m向下遷移到溝道地帶尋找食物。5—6月份由原路線從海拔1 600~2 400 m上遷,遷移速度較慢,逐漸上遷至中高山地帶。7—9月份進入夏季,上遷海拔2 400~2 800 m處的亞高山停棲。10月份后,開始向下遷移到海拔1 700~2 300 m中山地帶。周至羚牛活動范圍在1 000~2 800 m之間。當寒冬來臨,又按原來的路線回遷到海拔2 300~2 700 m中高山地帶,進入到冬季棲息地內,直到翌年的4月份。羚牛水平遷移時,盡可能回避人為活動干擾多的區(qū)域,羚牛通過規(guī)定區(qū)域,集聚匯結成大小不等群棲息在高海拔山地區(qū)內。以牛背梁為例,從水平角度來看,9—12月份光頭山地區(qū)羚牛主要活動在光頭山以南區(qū)域內,遇見概率15%,但有明顯的活動痕跡。5—6月份高山地帶食物豐富,逐漸回遷上升到中山地帶,遷移速度較慢。7—8月份上遷至高山灌叢草甸地段,主要停留在高山灌叢、亞高山草甸、松花竹、冷杉林地邊緣地帶,避開日曬。中高山地帶人為干擾相對較少的區(qū)域已成為羚牛一年四季活動的主要路線和區(qū)域,易見到羚牛等動物實體、糞便、取食痕跡等。各種人為活動的干擾,迫使羚?;顒訁^(qū)域發(fā)生轉移,中高山地帶成為羚牛等主要活動區(qū)域和棲息地。
秦嶺羚牛集群性強,常10多只一起活動,多至20~30只,甚至多達100只以上的大群,冬季還會出現數量更多的集群。羚牛行進時的隊伍非常有紀律,健壯的公牛分別走在隊伍的前面和后面,隊伍的中間是母牛和幼牛。群牛不會主動攻擊人,危險性要低很多。但獨牛的性情跟生活在群體中的羚牛則大不一樣。牛群移動時,由強壯個體領頭和壓陣,其他成員在中間,一個挨著一個順小道行走。牛群平時活動時,一般有1只強壯者屹立高處瞭望放哨,如遇敵害,頭牛會率領牛群沖向前去,勢不可擋,直至脫離險境。平時成年雄羚牛喜歡過孤獨的生活,故有“獨?!敝Q;也有2~3頭同棲的,稱為“對?!盵3]。群牛在逃跑時會出現分群現象,羚牛迅速反身或向下坡沿一個方向逃跑。群體越大,分群逃跑的可能性就越大。羚牛遇敵害求生存的這種策略——分群逃跑,可以分散捕食者的注意力而增加存活下來的機會。當群體小于10只時,羚牛一般不分群逃跑。羚牛的奔跑能力很強,常??梢匝杆偻ㄟ^坡度大于60°的地段,進入林中躲藏。
羚牛是以集群方式生活在亞高山地區(qū)的森林環(huán)境中,與其生活在同一環(huán)境中的主要天敵是虎、豹和豺。目前周至保護區(qū)發(fā)現的天敵有生活在同一區(qū)域內的金錢豹、金貓、黑熊、大熊貓等[1]。羚牛脾氣大,體型龐大,近年來常有羚牛在路上攆人或下山闖入農舍撞人的報道,羚牛襲擊人只是在極為少數的情況下發(fā)生的。宋延齡觀察并記錄了羚牛對人的防御行為[1],把野外羚牛與人相遇的形式歸納為3種:偶遇型、作死型、中獎型。無論何種情況,羚牛對于人類的預防和天敵如出一轍,它對天敵的防御行為反應一般分為4個階段。發(fā)現階段:羚牛通過聽覺、視覺、嗅覺偵查周圍情況,主要靠靜聽(70%),嗅聞和觀望各占15%[2]。一旦發(fā)現較遠的距離異常情況,及時躲避。預警階段:羚牛發(fā)現有人類或者其他天敵靠近,會站立不動,警覺地觀察并判斷危險性的等級,如目標不動,羚牛會繼續(xù)先前的活動。示警階段:羚牛根據威脅程度,通過鼻腔發(fā)出類似“呋呋”的不同聲音向同伴發(fā)出示警信號。御敵階段:同伴聽到示警后,稍遠處全部停止采食,公牛守護外圍,亞成體及幼仔慢慢靠攏在一起,并向具有威脅性的異類進逼,母牛帶領亞成體及幼仔先逃走,公牛最后逃走。只有在所有的和平努力都不起作用的時候,攻擊才成為其最無奈的選擇。羚牛會沿一個方向主動迅速地向人(或敵害)沖去,沖撞后逃走。單獨活動羚牛在距離危險源小于5 m時,攻擊人的可能性更大。
保護區(qū)屬秦嶺中山或亞高山山地,主要是秦嶺山地地貌。柞水牛背梁(海拔2 802 m)、周至光頭山(海拔3 000 m)是分別秦嶺東段最高峰,具有垂直差異明顯的山地氣候特征,年降水850 mm,夏季溫涼濕潤,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極端降雨導致滑坡、泥石流、洪水的發(fā)生,直接沖毀動植物棲息地,對生態(tài)環(huán)境和羚牛的棲息地是最直接的破壞。2003年6月9日,在不到40 h內累計降雨量達347.8 mm,為50年一遇特大洪水[4]。短時間、高強度、局部集中的強降雨使土壤含水量達到極限,引發(fā)了大面積的山體崩塌和泥石流災害。泥石流使野生動物的棲息地破碎化、生境片段化,嚴重阻礙了物種在保護區(qū)內的交流,從而導致羚牛等重點保護物種局部性瀕?,F象發(fā)生。極端降雨天氣的出現,會使植物間和動植物間的競爭與依賴關系也發(fā)生深刻的變化。特別是使中高緯度植物的生長季節(jié)延長,打破了保護區(qū)植物正常的生長物候。秦嶺里竹類植物的影響最為明顯,氣候異常導致竹類植物開花期提前,其非正常開花,加速竹類植物的死亡。另外,極端降雨導致水土嚴重流失,竹子表面的有機質被沖走,造成竹子根部裸露,加速竹子的死亡。中高緯度生長的華桔竹(Fargesiaspathacea),是羚牛冬季食物的大宗來源,羚牛冬季采食華桔竹占其食物總量的95%以上。同時,在冬季棲息地內聚生的華桔竹林為羚牛躲避天敵提供了最佳的隱蔽條件,使羚??梢蕴用撎鞌车淖凡丁HA桔竹的生長安全直接影響到羚牛種群安全。竹類植物的安全也關系著以其為食物的其他珍稀野生動物。
極端降雨常常伴隨雷電及大風,由于羚牛多生活在高山上遠離人們的生活區(qū)域,對雷電及暴雨人們觀察得很少,這方面知道得很少,高山高海拔地區(qū),云層低,極易誘發(fā)雷電天氣。逃離危險區(qū)域是羚牛的主要防御策略, 野外羚牛對雷電天氣策略主要是主動回避性,公羚牛通過聽覺、視覺、嗅覺偵查周圍情況,靈敏的聽覺幫助羚牛群體及早發(fā)現雷電的可能,嗅聞和觀望讓其知道極端氣候即將出現,然后給其他示警,在同伴示警后,稍遠處的其他羚牛全部停止采食,慢慢靠攏在一起。在雄牛會守衛(wèi)在群牛中有亞成體及幼仔外圍,母牛帶領亞成體及幼仔先逃走林地內。林地內,雷電天氣可以發(fā)現很多群體進入林中躲藏。高海拔林地內的食料至少包括100多種植物,甚至可達300種[3]。它們具有多方面的營養(yǎng),有些是天然的中草藥,還有羚牛喜愛舐食巖鹽、硝鹽或喝鹽水以滿足自身的需要。調查發(fā)現林中含鹽較多的地方,常是牛群的集聚喜群棲點。雷電天氣多出現在出現春季、夏季、秋季。春季羚牛采食林地內禾本科、百合科青草、竹筍與竹葉以及灌叢的一些嫩枝幼葉。夏季遷移至高處采集多種維生素及淀粉的草本植物。秋季采食植物的果實,冬季雷電很少發(fā)生時,進入高山臺地或向陽的山地,主食箭竹,冷杉等樹皮及灌木嫩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