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榮華 肖 侃 向希雄
湖北中醫(yī)藥大學,湖北 武漢 430065
感冒系外感風邪,客于肺衛(wèi),以鼻塞、流涕、咳嗽、惡寒、發(fā)熱、頭身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1]。小兒感冒是兒科臨床最常見的疾病之一,中醫(yī)辨證將其分為風寒證、風熱證、暑熱證、時疫證,并有夾痰、夾滯、夾驚等兼證,治療上以“辛散解表,祛除外邪”為基本治則,根據(jù)所感外邪的不同,分別選用辛溫、辛涼、清暑解表、清熱解毒法[2]。本病相當于西醫(yī)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西醫(yī)認為其絕大多數(shù)與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和腺病毒等病毒感染有關,亦可由溶血性鏈球菌和肺炎鏈球菌等細菌直接或繼發(fā)感染導致,治療上主要采用抗病毒藥物與抗生素進行抗感染治療。但由于目前針對感冒病的特異性抗病毒藥物種類較少,加之臨床上抗生素的不合理應用使得病原菌產(chǎn)生耐藥性,易引起多種過敏及毒副反應,造成患兒免疫力低下,故在治療時常難以達到預期療效。使用中藥治療在改善臨床癥狀、縮短病程方面具有較大優(yōu)勢,而且還能提高患兒的整體免疫力,實現(xiàn)標本兼治,具有較高的安全性。此外,在使用抗生素治療的同時搭配中醫(yī)藥治療,還可起到增效減毒、縮短病程、提高生存質(zhì)量的作用[3]。在小兒感冒的各個中醫(yī)證型中,以風熱證最為多見,主要表現(xiàn)為發(fā)熱較重,惡風,有汗熱不解,或流黃涕,痰黏白或黃稠,咽紅痛,舌紅,苔薄白或薄黃而干,脈浮數(shù),白細胞數(shù)和/或中性粒細胞比值升高,CRP陽性或正常[4]。筆者將近五年中醫(yī)藥治療小兒感冒風熱證的相關臨床及經(jīng)驗報道進行整理,從內(nèi)治法、外治法兩個方面進行分析,以期為小兒感冒的研究提供一定思路。
1.1 中藥 根據(jù)《中醫(yī)藥單用/聯(lián)合抗生素治療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臨床實踐指南》[5],對于小兒感冒風熱證的治療,推薦使用湯藥銀翹散。陳麗杏[6]通過對比加味銀翹散與利巴韋林分別治療小兒感冒風熱證的治療效果發(fā)現(xiàn),兩者在治療總有效率上接近,但使用加味銀翹散治療的患兒退熱起效時間、體溫恢復正常所需時間均較利巴韋林治療組明顯縮短。李凡[7]將70例風熱感冒患兒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35例。治療組給予銀翹散4次/d分服法,對照組予銀翹散2次/d分服法,用量均為120 mL,均治療3 d。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1.4%,高于對照組的71.4%(P<0.05),治療組起效時間與解熱時間皆短于對照組(P<0.05),說明使用銀翹散治療小兒感冒時多次頻服可以有更好治療效果。王力寧[8]設置對照試驗對銀翹散復方煮散與傳統(tǒng)銀翹散飲片湯劑治療效果進行對比。結果顯示,銀翹散煮散與飲片療效相同,還克服了傳統(tǒng)湯劑煎煮麻煩、攜帶不便的缺點。采用煮散湯劑的形式進行治療,可以更好的利用藥物有效成分,同時節(jié)約藥材,降低藥費,體現(xiàn)中醫(yī)“簡、便、廉、驗”的特點。上述研究結果表明,使用銀翹散治療小兒感冒風熱證可以取得很好療效,也提示在選擇治療方案時,除考慮具體用藥外,還應當重視藥物劑型和服用頻率的選擇。
龐善坤[9]通過對銀翹白虎湯與藍芩口服液治療風熱感冒患兒的臨床療效、退熱時間及治療后的中醫(yī)證候評分積分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使用銀翹白虎湯治療總體有效率更高,中醫(yī)證候評分積分更低,平均退熱時間(19.94 h)較藍芩口服液(44.79 h)明顯縮短。張燕[10]對比自擬解毒清熱飲與利巴韋林的臨床療效及不良反應。結果顯示,自擬解毒清熱飲總有效率更高,毒副反應更少。徐強[11]設立對照實驗發(fā)現(xiàn),小兒感冒方的綜合療效愈顯率、總有效率均高于小兒雙金顆粒,且完全退熱時間較后者更短。熊仙華[12]通過對照實驗發(fā)現(xiàn),使用解表和胃湯治療風熱夾食證較使用中成藥(王氏保赤丸、抗感合劑)治療的總有效率更高。以上研究說明,中藥湯劑對小兒感冒風熱證具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國醫(yī)大師王烈[13]根據(jù)其熱毒理論,認為小兒風熱感冒的病機關鍵是熱、毒,治療應以疏風解表、清熱解毒為主要治法,常運用自擬清感方加減進行治療。張同園[14]遵循《素問·至真要大論》中“熱者寒之”的原則,以疏風散熱、清瀉肺熱、宣降肺氣為基本治法,將麻杏石甘湯和桑菊飲化裁而成麻杏石甘湯合桑菊飲,用于治療小兒感冒風熱證,具有較好效果。
1.2 中成藥 張全法[15]通過對照研究發(fā)現(xiàn),使用熱毒寧治療小兒感冒風熱證高熱患兒的退熱起效時間要短于西藥病毒唑,且退熱效果及臨床療效更好。范建衛(wèi)[16]通過對照研究比較銀黃顆粒與小兒雙金清熱口服液治療輕度風熱感冒的治療效果。結果顯示,小兒雙金清熱口服液較銀黃顆粒治療的總有效率更高,治療后患兒的中醫(yī)證候評分更低。
畢穎薇[17]通過對照研究對比小兒熱速清顆粒聯(lián)合布洛芬與阿奇霉素干混懸劑聯(lián)合布洛芬治療風熱感冒的臨床療效及對白細胞、C反應蛋白和T淋巴細胞的影響,結果顯示,治療組治療小兒發(fā)熱總有效率(90.83%)高于對照組(76.16%);兩組治療后平均退熱時間、白細胞計數(shù)、PCT水平、CRP評分均顯著降低,且治療組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治療組治療小兒發(fā)熱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治療后CD4+ /CD3+、CD4+ /CD8+ 指數(shù)顯著升高,且治療組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王愛珍[18]通過對照研究發(fā)現(xiàn),清熱一號的總有效率和痊愈率均高于利巴韋林氣霧劑,平均退熱起效時間及平均發(fā)熱時間短于利巴韋林氣霧劑。楊坤[19]通過對照研究對比小兒豉翹清熱顆粒聯(lián)合復方木芙蓉涂鼻軟膏與復方氨酚甲麻口服液的治療效果及總有效率,結果顯示,小兒豉翹清熱顆粒聯(lián)合復方木芙蓉涂鼻軟膏在治療小兒風熱感冒中優(yōu)于復方氨酚甲麻口服液,既能達到很好的治療效果,又能避免應用麻黃堿、抗生素等帶來的不良反應。
小兒感冒常有夾痰、夾滯、夾驚等兼證為患,故臨床辨治除考慮主證外,還應當兼顧兼證的治療。申琳[20]通過對照研究比較急支糖漿與小兒肺熱咳喘顆粒治療小兒急性咽-氣管炎(感冒風熱夾痰證)的疾病療效、中醫(yī)證候療效及單項癥狀消失率,結果顯示,兩組疾病治療療效及證候療效無明顯差異,但小兒肺熱咳喘顆粒對于咽紅腫或痛的治療消失率高于急支糖漿。顧國祥[21]通過對照研究發(fā)現(xiàn),小兒豉翹清熱顆粒治療小兒感冒風熱夾滯證臨床療效及總有效率優(yōu)于利巴韋林顆粒。以上研究表明,中成藥治療風熱感冒具有很好的療效,可以作為小兒感冒風熱證的治療方法之一。
2.1 推拿法 邊慧霞[22]通過對照研究,對53例風熱感冒患兒除施于與對照組相同的治療外,另給予推拿治療,結果顯示,給予推拿的治療組患兒總有效率90.4%,明顯高于對照組74.0%(P<0.05)。何森輝[23]通過對照研究發(fā)現(xiàn),對小兒感冒風熱夾滯證治療時,在口服小兒豉翹清熱顆粒的基礎上給予推拿輔助治療,效果及總有效率均明顯高于單獨口服小兒豉翹清熱顆粒治療對照組,且癥狀改善所需時間明顯縮短。
王道全教授認為,在治療小兒風熱感冒時,應當以“疏風清熱,發(fā)散外邪”為基本治法,給予風熱感冒患兒以推拿治療[24]。孫安達在運用推拿治療小兒感冒時,重視汗法與清法的聯(lián)合應用,在治療疾病的同時亦有助于感冒驚風的預防,體現(xiàn)了中醫(yī)“未病先防”的思想[25]。
2.2 穴位貼敷療法 貼敷療法是以中醫(yī)基本理論為指導,應用中草藥制劑,施于皮膚、孔竅、俞穴及病變局部等部位的治病方法。通過對人體表穴位的刺激,穴位貼敷能激發(fā)經(jīng)絡的功能,調(diào)和氣血,改善血液循環(huán),促進和調(diào)整機體的免疫機能,并調(diào)節(jié)人體的動態(tài)平衡。陳青[26]通過對照研究發(fā)現(xiàn),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痛吐散穴位貼敷治療,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治療后的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張媛[27]通過對照實驗比較使用推拿配合敷臍療法或使用小兒豉翹顆粒治療嬰幼兒風熱感冒夾滯證的療效,癥狀、體征及臨床證候積分變化情況。結果顯示,治療組在改善發(fā)熱證候以及提高愈顯率上明顯優(yōu)于對照沮,其余觀察結果無明顯差異,說明聯(lián)合使用多種外治方法治療風熱感冒具有較好療效。
2.3 放血療法 放血療法主要運用三棱針、粗毫針或小尖刀刺破或劃破人體特定的穴位淺表脈絡,放出少量血液,以外泄內(nèi)蘊之熱毒,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其主要具有消腫止痛,祛風止癢、開竅泄熱、鎮(zhèn)吐止瀉、通經(jīng)活絡之功效。楊麗娟[28]通過對照研究發(fā)現(xiàn),在同西醫(yī)治療基礎上給予耳尖放血治療,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的體溫、咽喉腫痛、扁桃體紅腫等癥狀,且總有效率明顯提高。
2.4 中藥熏洗 中藥熏洗是將藥物煎湯,趁熱在皮膚或患處進行熏蒸、淋洗,借助藥力和熱力,通過皮膚、粘膜作用于肌體,促使腠理疏通、脈絡調(diào)和、氣血流暢,從而預防和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高發(fā)志[29]通過對照實研究發(fā)現(xiàn),治療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風熱型時,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另外給予中藥沐浴治療,患兒平均退燒時間、平均病程均明顯縮短,治療有效率明顯提高。
國醫(yī)名師孫浩認為,夏令無論風熱或夾暑夾濕,但見發(fā)熱無汗者,均應解表。解表即所以祛暑散濕也,若表熱熾甚,汗閉膚干者,更須發(fā)汗祛暑。對于辨證為風熱或風熱夾濕及暑濕外感的患兒,其主張用鮮藿香、香薷、薄荷、浮萍、豆卷等祛暑散熱解表之藥及大青葉、竹葉等解毒、清心、利水之藥煎水沐浴治療[30]。
2.5 中藥保留灌腸 中藥保留灌腸是將中藥煎劑或摻與散劑,自肛門灌入,保留在直腸結腸內(nèi),通過腸粘膜吸收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張艷[31]通過對照研究發(fā)現(xiàn),清熱湯保留灌腸對比利巴韋林顆粒具有更好的臨床療效,且退熱時間與總病程均明顯縮短。葛如華[32]研究發(fā)現(xiàn),清熱消食方保留灌腸對比利巴韋林顆粒治療小兒感冒風熱夾食證具有更高的痊愈率及總有效率,癥狀積分改善更明顯。
中醫(yī)藥治療小兒感冒風熱證具有方法多樣、療效肯定、不良反應小等優(yōu)點。但相關研究中亦存在諸多不足之處,例如:相關研究多以臨床觀察研究及經(jīng)驗介紹為主,動物實驗報道較少;在進行對照研究時,多選擇抗病毒西藥作為對照組用藥,但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既可由病毒感染引起,亦可由細菌感染引起,因此,僅研究中醫(yī)治法與抗病毒西藥之間的療效對比,結果有失全面;對照研究的結果主要以臨床療效及癥候改善情況為主,僅有少數(shù)研究對實驗室結果進行報道。
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小兒最常見的疾病之一,西醫(yī)分為病毒性感冒和細菌性感冒,治療上西醫(yī)目前尚無專門針對普通感冒的特異性抗病毒藥物,而過多使用甚至濫用抗菌藥物則容易產(chǎn)生耐藥風險。使用中醫(yī)治法治療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療效確切,安全性高,具有很高的臨床價值,值得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