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知遠 唐燮軍
摘? ?要: 在唐史與唐詩的時代劃分中,“盛唐”一直是為后世津津樂道、反復(fù)研究的一個時期。盛唐時代,唐朝的國力達到巔峰,反映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便是對這一時期國家、社會、人文等諸多方面的贊頌和描摹。中唐以降,唐朝國力大不如前,但對“盛唐”的追憶和緬懷在很長一段時期內(nèi)仍然是唐詩創(chuàng)作的主要內(nèi)容。項斯作為中晚唐時期較有影響力的詩人之一,不乏追憶往昔、抒發(fā)“盛唐情懷”的作品,這值得研究。
關(guān)鍵詞: 項斯? ?盛唐情懷? ?詩歌賞析
項斯,字子遷,號純一,浙江仙居人,會昌四年(844)擢進士第,官終丹徒尉。這位中晚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尚有88首詩借由《全唐詩》的著錄流傳至今。從存詩數(shù)量及后世影響來看,項斯遠不能與李白、杜甫等盛唐詩人相比,甚至不及同時期的杜牧等人,但這并不影響項斯在中晚唐詩壇上的地位。國子祭酒楊敬之曾贈詩云:“幾度見君詩總好,及觀標(biāo)格過于詩。平生不解藏人善,到處逢人說項斯?!盵1](105)成語“逢人說項”即來源于此。項斯的詩作,除描寫個人遭逢際遇、抒發(fā)個人感情外,對盛唐的繁榮景象也有細致的刻畫和追憶??梢哉f,“盛唐情懷”是項斯詩作的一大特點。
關(guān)于中晚唐詩歌中的“盛唐情懷”書寫,已有姚錦祥等學(xué)者對此做了研究,有《唐詩里的盛唐氣象》[2](22-25)等論文發(fā)表,文中著重對唐詩所描寫的盛唐時期的社會、經(jīng)濟、文化、生活諸方面做了辨析;李芳民[3]、魏景波[4]等人帶領(lǐng)研究團隊在這一方面提出了獨到的研討和見解。但他們僅將“盛唐”作為一種文學(xué)意象進行討論,所選作品較為廣泛,不拘于一時,涉及某位具體作者的作品集中予以研究的情況較為少見。另一方面,學(xué)界對于項斯的研究,多集中于其生平事跡或詩歌總體的水平成就等方向。葉哲明《項斯生平及其詩歌成就》[5](376-381)一文,對項斯的詩作給出了“以樸素又清麗的文字語言,在景物和情感的交融中,含蓄細膩地抒發(fā)自己情懷,寄寓和展示內(nèi)心的感受和希望”[5](380)這樣中肯客觀的評價。然而,項斯作為中晚唐時期的詩人,他的許多詩作不僅抒發(fā)了個人的際遇和心境,更將這份情懷上升到對整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書寫層面,最具代表性的是他大量抒發(fā)“盛唐情懷”的作品??v觀以往,學(xué)術(shù)界對項斯詩作中的“盛唐情懷”書寫尚缺少研究和討論,項斯在中晚唐詩壇上的重要地位是無法被忽視的,他理應(yīng)在中晚唐時期盛行的追憶盛唐的詩歌創(chuàng)作的浪潮中占有一席之地。茲擬以《經(jīng)李白墓》《長安退將》《舜城懷古》三篇為例,簡要分析項斯詩作中的“盛唐情懷”,斗膽求教于方家。
一
項斯擢進士第前,到過很多地方,長安是他多次應(yīng)試的所在,其他如咸陽、臨潼、渭南、華陰、樊川,也是他常到之地。此外,他還到過西北邊塞的甘肅涇州、四川平武、巴縣,湖北荊州,山西的龍州、大同、舜城,安徽當(dāng)涂,江西彭蠡等地,足跡遍布大江南北,長期過著顛沛流離的漫游生活;中進士后“官潤州丹徒縣尉”[6](105),可見仕途亦艱難失意?!督?jīng)李白墓》一詩,頗有一股與李白同病相憐的意味:
夜郎歸未老,醉死此江邊。葬闕官家禮,詩殘樂府篇。
游魂應(yīng)到蜀,小碣豈旌賢。身沒猶何罪,遺墳野火燃[7](51)。
首聯(lián)追述李白自夜郎放歸到魂歸采石的事跡。天寶十四載(755),安史之亂爆發(fā),李白與妻子宗氏一道南奔避難。秋,聞玄宗奔蜀,遂沿長江西上,入廬山屏風(fēng)疊隱居。時永王李璘出師東巡,得知李白隱居廬山,遂數(shù)下聘書,李白幾經(jīng)猶豫,決定下山入其幕府。永王不久即敗北,李白也因之被捕入獄,被判罪長流夜郎(今貴州桐梓)。遇乾元二年(759)大赦,在流放途中的李白隨即順長江而下,于上元二年(761)投奔在當(dāng)涂做縣令的族叔李陽冰。上元三年(762),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給李陽冰,賦《臨終歌》而逝。關(guān)于李白之死,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總體可以概括為三種觀點: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此處云“醉死”,恰好體現(xiàn)了詩仙的灑脫俊逸、率性天真。同時也可見,李白“醉后捉月”而溺亡的說法,在中唐時就已出現(xiàn)了雛形。
頷聯(lián)寫李白身后遺存。李白去世后,李陽冰將他葬于當(dāng)涂城南龍山東麓。元和十二年(817),李白生前的好友范作之子、宣歙觀察使范傳正與當(dāng)涂縣令諸葛縱合力遷葬李白于與龍山相對的青山。
頸聯(lián)是典型的浪漫主義筆法,詩仙的偉岸哪是這小小的墓碑所能彰顯的呢?他的精魂應(yīng)該回到他所生長的蜀地,回到那孕育了詩仙的最原始、最純真的地方。李白在四川度過了童年和青少年時期。開元十三年(725),25歲的李白出蜀,“仗劍去國,辭親遠游”[8](587),開始了傳奇的游歷生涯。李白的詩中不止一次地提及蜀中故鄉(xiāng),如“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9](11),“月出峨眉照滄海,與人萬里長相隨”[10](410),“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11](13)等。可以說,沒有川蜀大地的風(fēng)花雪月,就沒有詩仙李白的浪漫無羈。
尾聯(lián)筆鋒一轉(zhuǎn),將前三聯(lián)所構(gòu)建起的對于李白的追憶和崇拜,轉(zhuǎn)化為“身沒猶何罪,遺墳野火燃”的凄涼現(xiàn)實觀察??此剖窃诒瘧懤畎咨吧砗笤庥龅奶烊乐畡e,實際是在哀嘆那令人神往的“開元全盛”的日子一去不復(fù)返的現(xiàn)實。
二
安史之亂,撕碎了大唐盛世的光鮮外衣,也讓一度臣服于唐朝的周邊少數(shù)民族看清了唐王朝的外強中干,它們紛紛趁唐朝衰落之際對朝廷巧取豪奪,昏庸的統(tǒng)治者只能對外低聲下氣,通過盤剝老百姓來滿足外族的無盡欲望。項斯的《長安退將》便滿含著對異族入侵行徑的憤慨和對朝廷軟弱態(tài)度的諷刺:
塞外沖沙損眼明,歸來養(yǎng)病住秦京。
上高樓閣看星坐,著白衣裳把劍行。
常說老身思斗將,最悲無力制蕃營。
翠眉紅臉和回鶻,惆悵中原不用兵[7](68)。
首聯(lián)說,這漫天的風(fēng)沙,似乎失去了那種催人奮進的力量,其作用只是“損眼明”,很讓讀者懷疑那其實是隱喻安史之亂后唐朝國力的下降。那些本應(yīng)該被拒于長城之外的異族,已然紛紛踏破陰山,進入中原腹地,正是“平時安西萬里疆,今日邊防在鳳翔”[12](53)。那漫天的風(fēng)沙,是異族隨時準(zhǔn)備入侵的鐵蹄的寫照。
頷聯(lián)寫因病行動不便,夜晚便登高仰望星空的行為。古人對日月星辰,擁有一套獨特的理解體系,認為天象可以反映人世的變遷。說是“看星”,或許是看人,看這個國家的現(xiàn)狀和未來。唐代軍隊穿黑色衣服,平民多穿白色衣服。作者雖然只是一名身著白衣的平民,但仍然劍不離手,心向戰(zhàn)場,希望能重披戰(zhàn)袍,在沙場上立功殺敵。
頸聯(lián)表達“無力制蕃營”的絕望。雖然詩人有著上陣殺敵建功立業(yè),“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13](58)的宏大愿望,但現(xiàn)實是朝中無將,異族橫行的悲哀。安史之亂,兩京先后淪陷,生靈涂炭。唐王朝無力獨自擊退叛軍,不得不向一直臣服于己的回紇借兵,約定收復(fù)兩京后“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子女皆歸回紇”[14](1678),才最終收回了長安和洛陽?;丶v兵在攻下長安后,卻“縱兵大掠”,長安百姓剛剛從安史叛軍的蹂躪中解放出來,再一次陷入回紇的欺壓的境地,苦不堪言。廣德元年(763),隨著史朝義的自殺,唐軍攻克范陽,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終于結(jié)束。唐朝百姓紛紛盼望能夠重新過上正常的生活,然而東賊剛滅,西蕃又起。吐蕃軍隊趁唐朝國力空虛,根基不穩(wěn),大舉入侵,再次攻陷長安,剛剛即位的唐代宗倉皇出逃,無法逃離的長安百姓又一次經(jīng)受了異族的奴役,民不堪命。曾經(jīng)橫掃漠北、令異族頂禮膜拜的大唐軍隊,如今竟無力抵擋異族的狂妄肆虐,作者之痛苦絕望,不難想見。
尾聯(lián)緊承上句,一針見血地道破唐王朝解決對外戰(zhàn)事的手段,不是金戈鐵馬、氣吞萬里的反擊,而是屈辱的和親。那些正逢二八年華、姿容正艷的妙齡女子,卻要為了統(tǒng)治者的“一夕安寢”,將自己最燦爛的青春芳華埋沒在遠離故土的異國,將自己最美麗的朱顏云鬢奉獻給踐踏家鄉(xiāng)的敵酋。統(tǒng)治者自以為“和親”就可以避免戰(zhàn)爭,但那只是抱薪救火,于事無補,強大的異族會尋找一切機會再次入侵中原,以滿足他們的無盡貪欲。只可憐那些遠嫁他鄉(xiāng)的少女,她們負荷著“和平”使命前往異國,卻難以得到尊重和敬佩,只能將內(nèi)心的哀怨化為晶瑩的淚珠,最終僅留一座青冢孤獨地遙望家的方向。造成這一切的原因,是唐朝政府和軍隊失去了開元年間那奮發(fā)前進的動力和奮勇殺敵的英氣,而沉醉于“和平”的美麗假象之下,忘卻了時刻潛藏的危機。
三
盛唐的離去,讓無數(shù)文人墨客為之惋惜,也激發(fā)了他們托古諷今、希望盛世重現(xiàn)的心愿。自古以來,堯舜“禪讓”治國的故事就廣為人傳誦,貫穿了整個中國思想史,孔子、孟子等一批思想家都主張回到堯舜時期由賢人治國的時代。項斯所處的中晚唐,正是唐朝國力衰微、奸臣佞幸當(dāng)?shù)赖臅r期,詩人為這黑暗的政治現(xiàn)實而感到失望,渴望能有像堯舜一樣的賢人出世,將國家?guī)Щ嘏d盛富足的軌道。其《舜城懷古》詩就是這種情感的抒發(fā):
禪禹遜堯聰,巍巍盛此中。四隅咸啟圣,萬古賴成功。
道德去彌遠,山河勢不窮。停車一再拜,帝業(yè)即今同[7](37)。
首聯(lián)“禪禹遜堯聰,巍巍盛此中”,詩人在舜城追憶堯、舜、禹的禪讓事跡,仿佛這座古城里的一草一木,都見證了那個賢人當(dāng)國、四境皆安的美好時代。同時代的著名散文家孫樵《舜城碑》有云,“帝承天休,纂堯之勛,啟宮于蒲,守不以城”[15](69),其中“蒲”就是舜城所在。李泰《括地志》云:“河?xùn)|縣南二里,故蒲坂城,舜所都也?!盵16](56)也就是今天山西省永濟市。作者在這一聯(lián)中,一方面表達了對堯舜禹三位先賢的敬仰,另一方面反諷了當(dāng)時的政治形勢。
頷聯(lián)指出,正因為堯舜有放眼天下的視野和胸襟,才能在眾生之中找到真正可以托付天下的賢人,而不是僅僅局限于自己的子孫或者近臣,自己開創(chuàng)的事業(yè)才不會因為所托非人而毀于一旦。這一聯(lián)同樣是在諷刺堯舜之后“傳子不傳賢”的事實。自夏朝建立,帝位的傳承就僅限于一家一姓之中,君主在選定繼承人時,考慮的是如何讓這份“基業(yè)”在自己的家族中代代相傳,而不是天下百姓會不會因為君主不賢而遭遇困苦。從“傳賢”變成“傳子”,表明后世君主將天下變成了一家的私產(chǎn),“天下為公”的美好愿景變成了只存在于史書中的傳說。君主從私心而不是為天下蒼生的公心出發(fā),各種苛政由此而出;因為不滿君主專制,“盜竊亂賊”由此而生,以致顛覆政權(quán),改朝換代。想要“傳之萬世”的家業(yè)終究化作一抔塵土,變成后世記載的寥寥數(shù)語。
在頸聯(lián)中,作者向統(tǒng)治者發(fā)出規(guī)勸,要想使江山穩(wěn)固,達到“勢不窮”的境地,唯一的方法是以賢德治國。堯舜禪讓之事,雖然已經(jīng)是遙遠的過去,但為政以德、治國以賢的道理卻不會因為時間的流逝而消失,反而更應(yīng)該成為統(tǒng)治者需要遵守的條格和戒律。
尾聯(lián)“停車一再拜,帝業(yè)即今同”,看似在向舜城古跡而拜,實際上是為堯舜禪讓的美德而拜。在作者看來,幾千年前的古人尚且知道“傳賢”,今日的統(tǒng)治者更應(yīng)該從古人身上習(xí)得這種精神,起用真正賢明的人,讓他們?yōu)樘煜伦龀鲐暙I,尋回那失落已久的盛世樂土,這才是開創(chuàng)“帝業(yè)”的必由之路。
四
項斯作為中晚唐時期的詩人,他的詩作自然浸染著當(dāng)時普遍存在的對盛唐氣象的追憶和緬懷。這份“盛唐記憶”或者“盛唐情懷”源于作者在現(xiàn)實中所見、所聞、所感的與盛唐時代緊密相關(guān)的人、事、物,寄托著對歷史的反思和對現(xiàn)實的希冀。我們在研讀、分析時,不能只停留在文本表面,更要將整首詩放回當(dāng)時的歷史時空,才能實現(xiàn)與歷史文本的對話,了解作者建構(gòu)歷史的緣由所在。
注釋:
①李陽冰《草堂集序》云:“公又疾亟,草稿萬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簡,俾予為序。”可以為證。
②王定保《唐摭言》云:“李白著宮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無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這是目前所見最早有關(guān)李白“捉月而死”的記載。
參考文獻:
[1]楊敬之.贈項斯[A].辛文房,著.張小燕,校點.唐才子傳[M].北京: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7.
[2]張云,姚錦祥.唐詩里的盛唐氣象——兼談文化史教學(xué)的新視角[J].中學(xué)歷史教學(xué)參考,2017(23).
[3]武文娟.中晚唐詩歌中的盛唐記憶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xué),2015.
[4]黃月芬.中唐詩歌中的盛唐書寫[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xué),2018.
[5]葉哲明.項斯生平及其詩歌成就[J].敦煌學(xué)輯刊,2005(02).
[6]辛文房.唐才子傳[M].張小燕,校點.北京: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7.
[7]項斯.項斯詩注[M].徐光大,校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
[8]李白.上安州裴長史書[A].李白,著.郁賢皓,選注.李白選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9]李白.峨眉山月歌[A].李白,著.郁賢皓,選注.李白選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10]李白.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A].李白,著.郁賢皓,選注.李白選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11]李白.渡荊門送別[A].李白,著.郁賢皓,選注.李白選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12]白居易.西涼伎·刺封疆之臣也[A].白居易,著.龔克昌,彭重光,注.白居易詩文選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13]楊炯.從軍行[A].任國緒,選注.初唐四杰詩選[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2.
[14]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當(dāng)代中國出版社,2001.
[15]孫樵.舜城碑[A].孫樵.孫可之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16]李泰.括地志輯校[M].賀次君,輯校.北京:中華書局,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