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中醫(yī)藥高等??茖W校中藥系,山東 煙臺 264199)
《中藥鑒定技術》是一門檢驗和控制中藥的品種質量、研究和制定中藥質量標準、考證與整理中藥的復雜品種、開發(fā)與利用中藥資源的綜合性應用技術課程[1]。為中藥及相關專業(yè)的核心課程之一,與許多課程有密切的聯系,如藥用植物學、中藥化學、中藥炮制、中醫(yī)基礎理論等。本門課程涉及的中藥材品種繁多,知識分散,學習有一定難度;另外,課程具有很強的理實結合特點,通過運用課堂所學,學生需要在實踐中正確識別 400多種常用中藥材。因此,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探索不同的教學方式比如實物教學、比較教學等,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與實踐操作能力[2]。
全國第四次中藥資源普查于 2009年開始籌備,2011年中藥資源普查試點工作陸續(xù)在全國 31個?。▍^(qū)、市)開展[3]。山東省第四次中藥資源普查(試點)工作于 2014年開展,普查試點共有 19個縣(市、區(qū))[4]。山東中醫(yī)藥高等??茖W校聯合棲霞市衛(wèi)生局承擔了煙臺市唯一的普查試點棲霞地區(qū)的中藥資源普查工作,并在后期順利通過驗收[5]。2018年山東中醫(yī)藥高等??茖W校又負責煙臺地區(qū)(蓬萊、萊陽)兩個地區(qū)的資源普查任務。到目前為止兩個地區(qū)的野外調查、臘葉標本的采集與制作、藥材標本的采集、照片整理等已經完成,后期數據整理與上傳等也陸續(xù)進行。從 2014年開始到現在組建的三支普查隊伍均是由山東中醫(yī)藥高等專科學校的藥用植物識別技術、中藥鑒定技術、藥用植物栽培技術等相關專業(yè)的老師和中藥專業(yè)的二年級學生組成。本次普查工作大大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水平和質量,同時也極大地促進了學生的專業(yè)素質。5年來,我們將中藥資源普查與中藥鑒定技術課程教學相結合,分析其對拓展課程教學內容與提升教學質量、強化學生學習效果和增強學生專業(yè)素質等方面的積極影響,為中藥資源普查與中藥鑒定技術課程教學深度結合、培育高素質技能型中醫(yī)藥人才提供發(fā)展思路。
中藥的鑒定方式包括基源鑒定、性狀鑒定、顯微鑒定、理化鑒定等,這四大傳統(tǒng)鑒定方式是中藥鑒定技術課程的重點也是核心內容。其中性狀鑒定是最基本的鑒定方式,也是中藥專業(yè)學生的必備基本功之一,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這是重點要講述的內容。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除了運用多媒體教學,利用圖片視頻生動形象的展示各藥材的特征外,山東中醫(yī)藥高等??茖W校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將課本中的大部分中藥的飲片分發(fā)到學生手中,做到人手一套中藥飲片標本,加深理論知識的鞏固。但是,有些市場上少見正品的中藥,就比較難以實現,如柴胡。柴胡來源于傘形科植物柴胡 Bupleurum chinense DC.或狹葉柴胡 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 Willd.的干燥根,按性狀不同,分別習稱“北柴胡”及“南柴胡”。市場上極難尋見正品狹葉柴胡的根。我們在普查的過程中發(fā)現,蓬萊、萊陽有較大范圍的野生狹葉柴胡。通過采集其原植物做成臘葉標本,采挖其地下藥用部位作為藥材標本,將實物拿到課堂上,讓學生更直觀地掌握柴胡的性狀特征。中藥的性狀不僅有飲片特征還有個子藥材的特征包括形狀、大小、色澤、表面、質地等。無論是分發(fā)到學生手中的中藥、藥材市場上的中藥還是藥房里的中藥,大多是以中藥飲片的形式存在。對于個子藥材尤其是根及根莖類中藥的性狀的學習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短板。藥材標本的采集是中藥資源普查的一個重要任務。在這三個地區(qū)棲霞、萊陽、蓬萊的普查過程中,我們采集到了許多常見根及根莖類中藥的藥材個子,如白蘞、苦參、丹參、防風、南沙參、遠志、白頭翁、葛根、地榆、徐長卿、天花粉、山藥、禹州漏蘆等。實物藥材的充分應用,極大豐富了課堂教學的內容和形式。
四大傳統(tǒng)鑒定法一般是以性狀、顯微鑒定為主,理化鑒定為輔,基源鑒定為次。因此,基源鑒定是學習中藥鑒定的一個薄弱環(huán)節(jié),通常一句話帶過。實際上,基源鑒定是從源頭上保證了中藥的品種的準確性。以全草為入藥部位的中藥,大部分經過干燥切碎后,藥材皺縮不完整,性狀鑒別非常困難。觀察全草類中藥的原植物能更好地掌握其性狀特征。中藥資源普查,就是把課堂搬到野外,讓學生直接接觸植物,觀察各個器官的細小特征。比如在野外學生們能準確區(qū)分作為青蒿藥材使用的黃花蒿與植物青蒿,區(qū)分作為車前草藥材使用的車前、平車前與常見混淆品大車前,認識了茵陳、仙鶴草、萹蓄、瞿麥、益母草、薄荷、豨薟、紫花地丁等藥材的原植物。另外,資源普查中遇到了許多中藥的正品與偽品原植物,真?zhèn)翁卣鞅容^使學生更準確地掌握藥材的性狀特征。如翻白草與委陵菜、紫花地丁與早開堇菜、黃花蒿與白蓮蒿、萹蓄與習見蓼、沙參與桔梗等。這些中藥在煙臺的這三個地區(qū)都普遍存在。我們將資源普查過程中制作的大量的藥用植物的臘葉標本,采集的大量的藥材、拍攝的大量的原植物圖片,都充分地運用到課堂教學中,使沒有參與普查的學生也能享受到中藥資源普查的成果。
萊陽地區(qū)與蓬萊地區(qū)的資源普查的野外調查工作是從 2018年9月份開始,一直到 2019年11月份結束,跨越四季,見證了許多中藥原植物的生長過程。比如芫花的花先于葉開放,的開花期在 4月中旬,所以要在 4月中上旬采集;播娘蒿的種子要在 4月初采集;遠志植株矮小不容易被發(fā)現,所以最好是在開花時采挖;紫花地丁的花期采收期為 4月份;黃花蒿的采收期為 9、10月份;酸棗的采收時間為 10、11月份等。不同的植物在不同季節(jié)時期原植物形態(tài)不一樣,比如茵陳、益母草等,有助于判斷其最佳的采收時機。將這些中藥原植物進行采集、加工做成臘葉標本及藥材標本、儲存的過程中,加深了對這些中藥的全面認識,更好地掌握了藥材的特征。
另外,中藥資源普查中走訪當地中藥材市場、各個藥店醫(yī)院,拜訪當地的中醫(yī),調查當地的中藥種植情況,收集民間藥方,了解用藥情況。這些都為中藥鑒定技術這門課的教學擴充了內容,更加體現出了中藥鑒定技術這門課程的實用性。
中醫(yī)藥高等??茖W校參與中藥資源普查的學生都是大二的學生,他們已經學習完藥用植物識別技術這門課程,中藥資源普查與中藥鑒定技術的學習正好同步進行。藥用植物識別技術是中藥鑒定技術的的基礎,這兩門課有極其密切的聯系[6]。在教學過程中發(fā)現學生只是單純地能夠鑒別中藥飲片或中藥材,對于原植物卻一點都不了解,這樣對于某些中藥的鑒別是不利的,比如莖木類、皮類、葉類、花類、全草類中藥。中藥資源普查過程中引導學生回顧藥用植物學相關知識,使學生在掌握了中藥的性狀特征的同時也熟悉了中藥原植物特征,讓所學內容更加立體豐滿,加深了中藥鑒定知識點的記憶。在資源普查過程中熟練地識別中藥的原植物,促使學生養(yǎng)成了只要到野外就會下意識去尋找是否有可入藥的植物的習慣。所以中藥資源普查提高了學生學習中藥鑒定技術的主動性。在實踐中鞏固和理解理論知識。
中藥資源普查分工明確,找合適的樣套、拉樣方、定位、識別、記錄、拍照、采標本、做標本、采種子、挖藥材等野外工作是每名隊員通力協作才能完成的。工作量大,工作時間長,學生要克服各種各樣的困難,比如高溫炎熱、荊棘遍布、山高陡峭、天氣多變、路途崎嶇等,磨煉了大家的意志,吃苦耐勞的精神。在普查中我們使用了高清攝像機、GPS系統(tǒng),配制置了軌跡儀、PDA等設備,每名隊員都能夠對這些儀器熟練運用,掌握了新技能[7]。在野外作業(yè)過程中植物的準確識別、臘葉標本的制作,藥材標本的采集等都需要學生細致耐心地去完成。在整個資源普查的全過程中我們遇到許許多多的問題,在專業(yè)老師與同學們的共同努力下都一一克服,學生的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升。學生參與到中藥資源普查這一科研課題中,影響著他們將來的學歷的提升以及專業(yè)方向的選擇,也為將來科研工作積累寶貴經驗。隨著資源普查工作的不斷推進,成果的不斷累積,每名隊員心中都有滿滿的責任感自豪感。學生會在潛移默化中將所獲得的綜合技能在中藥鑒定技術及其他科目的學習過程中充分發(fā)揮出來。
總之,將中藥資源普查的豐碩成果充分地運用到《中藥鑒定技術》的教學中,拓展了教學思路及教學方法,教學效果得到顯著提升。資源普查過程中“身臨其境”的學習方式,增加了學生學習的趣味性與主動性,實踐技能與綜合素質得到提升,為他們將來的深造與工作都有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