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第二實驗學校,吉林 長春 130012)
體驗學習是《道德與法治》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它強調的是“行而體道”“行而察道”,是一種需要兒童進入社會、生活情境,親自參與其中的活動,并在參與中獲得體驗,達到教育目的。為此開展豐富多彩的綜合實踐活動成為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主要教學形式,目的是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升華道德情感,從而達到教學的有效性。
課程標準指出:“兒童的品德與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钡珒和牡赖滤仞B(yǎng)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并不是在生活中自發(fā)產生的,而是他們經過主體參與、主體探索、主體實踐,在個性化的體驗活動中逐漸形成的。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應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規(guī)律、學習能力,有針對性地組織教學活動。選取能夠貼近學生生活、反映學生需要的內容和形式,引導學生通過調查訪問、參觀考察、操作實踐、情景模擬、交流討論、設計制作等多種富有個性的體驗活動,幫助學生觀察社會、感受社會和研究社會,使學生在理解生活的意義基礎上形成符合社會規(guī)范的價值觀,以此來實現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有效性。
在“一起畫張平面圖”的教學中,教師設計了“我認識平面圖”“我能使用平面圖”和“我能繪制平面圖”的三個體驗活動。然后通過有效的活動載體,如“我的新發(fā)現”(收集、整理生活中各類的平面圖)、“我做小導游”(為參觀動物園的游客選擇合理的游覽路線)、“我們探秘去”(考察校園的主要建筑設施)、“我的小創(chuàng)作”(繪制校園平面圖)和“我們的展覽會”(欣賞同伴的作品),為學生形成“識圖”“用圖”“繪圖”的能力建構了完整的知識體系[1]。學生是在自主學習的活動中積極探索、實踐體驗,在體驗中思考、感悟,從而達到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又如“生命最寶貴”一課,教師讓學生們扮演“準媽媽”。學生將自己的書包綁在自己的肚子上,然后完成一系列的走、坐、拿物品等運動。學生在比較長時間的重負中,深刻地體驗到了母親十月懷胎的艱辛,從而讓學生很好地理解了母愛,萌發(fā)了要做媽媽心目中好孩子的愿望。
可見,個性化的體驗活動為學生的發(fā)展提供了充分的空間,它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給學生營造實踐體驗的機會,使學生做到學以致用。當學生成了學習的主體,教師實現了引導者、組織者和參與者的轉變,那么我們的課堂就真正地“動”起來了。余文森老師說:“對于學生,如果學生投入的學習活潑、主動,體驗成功的喜悅,感受生命的滿足,那學生對你的課就產生了期待,就達到了課堂的有效性?!?/p>
“走進生活的教育是活教育,走進兒童的教育是真教育?!币惶米哌M孩子們心靈的課,需要教師著重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充分挖掘學生身邊的生活素材,讓生活走進品德,讓品德回歸生活,使課堂成為學生放飛心靈的舞臺。情感體驗是用感性帶動心理的體驗活動,在教學實踐中是可以獲得和培養(yǎng)的,具體方法如下。
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教育必須采用兒童樂于和適于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眲?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如:聽故事、講事例、看圖片、賞音樂、做游戲等,都能夠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使其在愉快的情境中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
如“規(guī)則在哪里”一課,學生在沒有明確游戲規(guī)則的前提下,教師組織學生玩“打電話”的游戲,當評比結果揭曉后,有些學生就對游戲的評比結果提出了質疑。師問:那么怎么能讓我們玩得公平、玩得快樂呢?這時學生們獻計獻策,制定了游戲的規(guī)則,然后教師組織學生再次體驗游戲。通過二次游戲的體驗,學生懂得了規(guī)則的意義[2]。
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無論采取何種形式,一定要從真實的生活源頭出發(fā),以體驗學習為紐帶,以情感為生命,才能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品德,塑造健康的人格。
多媒體教學以它獨特的教學優(yōu)勢不僅能向學生展示廣闊的社會天地,而且可以成為學生獲得情感體驗,內化道德品質的媒介,將傳統(tǒng)的抽象說教變?yōu)樾蜗蟮难菔?,啟迪著學生的心靈。
如:“爸爸、媽媽撫育我”一課,課尾教師播放了兩組視頻。鏡頭 1是央視的一則公益廣告“媽媽洗腳”。學生伴隨著 46秒的廣告重溫了成長記憶的美好瞬間,懂得了讓愛心傳遞下去,將中華傳統(tǒng)的孝行代際傳承。鏡頭 2是被狠心子女遺棄的孤寡老人,他們有的流浪街頭,有的病臥醫(yī)院無人照料。隨著畫面的更替,學生的臉上流露出對狠心子女的氣憤與對孤獨無助老人的同情,顯然兩組鏡頭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正沖擊著學生們幼小的心靈。他們在感受父母為自己成長過程所付出的心血同時,也萌生了對父母的感激、尊敬和孝敬之情,并要把對父母的濃濃親情化為每天的行動。
生活是學生最好的實踐課堂,課程的教育意義就在于對學生生活的引導,用經過生活錘煉的、有意義的教育內容教育學生,使其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獲得經驗,逐步提高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
在“我與安全標志和設施交朋友”課后,為配合我校開展的“安全教育”活動,教師組織學生進行了“校園安全圖標設計”展覽。學生們踴躍參與,爭做小小的安全宣傳員。他們借助了解到的安全標志常識,設計了即實用又美觀的校園安全標志,如:“小心被門撞傷”“按指定線路走”“禁止推搡”等。一幅幅作品出自稚嫩的小手,它凝結了學生愛校、關注校園安全的責任意識,同時學生在實踐參與中也受到了“我自護我平安,我自護我健康”的教育。
引導學生走向生活、參與實踐,幫助他們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深化認識,教育就會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美國教育家蘇娜丹戴克說:“告訴我,我會忘記,做給我看,我會記住,讓我參加,我就會完全理解?!苯裉斓慕逃魡疽匀藶楸荆o學生一個體驗的機會,也許就成就了學生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