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大學,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1)
成語是漢語在長期使用中歷經(jīng)錘煉而形成的固定短語,是漢語詞匯寶庫里的精華。它以生動的形式、形象的手法反映著豐富的語言內容,蘊涵著深刻的社會哲理。漢語成語中含有大量由植物語素構成的成語,我們稱之為“植物成語”。這些成語除了表達詞語本身的概念意義以外,大多負載著民族的道德理想、價值觀念、審美意識、民俗風情等文化信息,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蘊。
含有植物語素的成語賦有豐富的文化附加義,是一個特殊的語匯群體,在語義表現(xiàn)上有不同于其他語言的獨特特點.
漢語中以植物作為語素構成的成語數(shù)量眾多,它們不是個別和零散的,而是呈現(xiàn)出類聚性與系統(tǒng)性的特點。從分類的角度看,植物成語具有豐富的語義類別,這不僅表現(xiàn)在植物作為整體生態(tài)群的民間分類上語義類別齊全,也體現(xiàn)在植物成語在個體植物的分類上,植物的諸多組成要素均構成大量的植物成語,且這些植物成語各有自己的分類義場。
植物作為人類生存的基本物質,很早就是先民分類的對象??ㄏ栐凇度苏摗分性劶啊胺诸愂侨祟愌哉Z的基本特性之一。命名活動本身即依賴于分類的過程?!倍懊恳环N分類都是被特殊的需要所決定和支配的。并且顯然地,這些需要是根據(jù)人們社會文化生活的不同條件而變換的[1]?!睔v數(shù)我國典籍,《詩經(jīng)》記載植物一百多種,涉及谷類、蔬菜、纖維、染料、藥材、果樹等多種植物;《爾雅》將植物分為草木兩大類。唐代歐陽詢的《藝文類聚》將植物分為草、百谷、果、木四類。取材諸子群經(jīng)、歷代詩賦以及唐初諸家作品的《初學記》(唐· 許堅)則將植物分為草、果木、木三類。明朝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依據(jù)植物外形及用途將植物細分為草、木、谷、果、菜等五個部分,其分類比較科學合理,代表了我國民間對植物分類的標準與方法。人們對客觀世界的感知和體現(xiàn)促進語言形成的同時,也必然會在語言中得以體現(xiàn)。同植物的民間分類相應,漢語植物成語的語義類別豐富,層次清晰,在草、木、谷、果、菜等五大類別中都有所涉及,如寸草春暉、枯木逢春、不差累黍、讓棗推梨、早韭晚菘就分屬草類、樹木類、谷類、果類、菜類。
作為個體植物,其生命形式一般由根、莖(干)、枝、葉、花、苗、果(實)共同構成,以這些成分作為構詞語素的植物成語在漢語中數(shù)量很多,形成較為特殊的語匯類聚。例如:含“根”類植物成語“根深蒂固、根深葉茂、尋根究底”;含“花”類植物成語“花容月貌、花香鳥語、殘花敗柳”;含“葉”類植物成語“粗枝大葉、枯枝敗葉、落葉歸根”等等,不勝枚舉。
從系統(tǒng)關聯(lián)的角度來看,在很多植物成語中,作為構詞成分的植物語素具有一定關聯(lián)性和系統(tǒng)性,它們在語義上常常形成對舉。如:“桃”與“李”對舉:李白桃紅、桃來李答、桃李春分、以桃代李;“松”與“柏”對舉:蒼松翠柏、餐松啖柏、松柏寒盟、松柏之志;“蘭”與“桂”對舉:桂殿蘭宮、桂馥蘭香、蘭桂齊芳、桂折蘭摧等。其他如“桑”與“榆”“梓”“荊”與“棘”“枝”與“葉”“花”與“柳”等語義的對舉,不一而足。另外,除了語義之間的關聯(lián)性外,植物成語的語義也呈現(xiàn)出一定的系統(tǒng)性。我們僅以涉“花”類成語為例。植物成語中包含著大量的涉花類成語,花朵艷麗嬌嫩,姿態(tài)美好,習性各異,相對于植物的其他組合元素具有更顯著的外部特征。這些生態(tài)特征或生長習性經(jīng)人類思維加工上升到語言層面,以比擬的方式投射到人或事物概念上,從而形成鮮活的隱喻,構成獨特的隱喻系統(tǒng)。相對于涉草類植物成語多以草喻人之平凡、渺小與卑微,涉花類植物成語常以花朵外形映射女子的外貌形態(tài),如以閉月羞花、花容月貌、花枝招展來形容女子姿容的美麗;也以某些花的生長習性隱喻人的道德品性,如以蕙質蘭心隱喻高潔雅致的品行、以寒梅傲雪象征堅忍不拔的精神、以秋菊傲霜體現(xiàn)不趨炎附勢的品格;還借花之美來喻藝術、思想、言論之精彩,如妙筆生花、花團錦簇、百花齊放…花卉因生長習性的特點被賦予了不同的人格特征和藝術特征,也成為中國文人君子比附自喻的對象和托物寄情的載體。
意義的整體性是成語的一個重要特點,這一特點在植物成語中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漢語中不少成語其語義僅僅停留在字面上,成語的語義即構詞語素意義的簡單相加,因此往往只具有表層意義而沒有深層寓意。植物成語的意義大多具有雙層性,在指實的表象之下,往往借助植物的某些屬性或特征,用隱曲的方式表露人們真實的情感。因此,植物成語整體的意義并非組成成分意義的簡單總和,而是更高一級的概括與抽象?!袄婊◣в辍泵枋龅氖谴喝毡挥晁礉竦睦婊?,比喻的卻是女子落淚令人愛憐的樣子?!皶一ㄒ滑F(xiàn)”則通過“曇花”這種植物花期短的生長特性來比喻事物的乍現(xiàn)即逝??梢哉f,植物成語的字面意義常具有比喻或聯(lián)想作用,借字面意義曲折反映其深層的真實含義,體現(xiàn)出整體性、象征性、隱喻性的語義文化特點,需要人們整體去理解和把握。
漢語植物成語表現(xiàn)出的類聚性和系統(tǒng)性、整體義和象征義的語義特點,需要借助植物自身所具有的習性特征,根據(jù)事物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而構成廣泛的聯(lián)想,而這種聯(lián)想又與中華傳統(tǒng)文化、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審美心理相契合,成為反映中華文明的一面鏡子。“詞義是語言文化內涵的顯著表征。一種語言的詞義系統(tǒng)蘊含著該民族對世界的系統(tǒng)認識和價值評定,蘊含著該民族的全部文化和歷史[2]”。那么,植物成語語義形成特點背后的生成因素又是什么?
中國處于半封閉的溫帶大陸型社會地理環(huán)境中,土地廣袤遼闊,南北地域植物數(shù)量眾多,種類多樣。由采集業(yè)以及狩獵業(yè)演變而來的農(nóng)業(yè)在古老的中國最早得到發(fā)展,人與植物的關系在遠古時期也已經(jīng)建立起來。早在七千年前的新時期時代,我國先民就已經(jīng)開始了對農(nóng)作物的栽培。根據(jù)文字記載,遠在公元前1600年開始的商代,農(nóng)業(yè)便已經(jīng)成為早期華夏先民最基本的生存手段。作為植物的一個種類,殷墟甲骨卜辭中就有不少與農(nóng)作物有關的記載。植物廣泛存在于人們日常的生產(chǎn)生活中,甚至被賦予某種象征意義,進入人們的信仰和習俗中?!对娊?jīng)》中大量植物被援引入詩,用隱曲的方式表達人們豐富的內心和情感世界?!吨苣稀ぞ矶贰安刹删矶?,不盈傾筐,嗟我懷人,置彼周行?!痹娋渫形锲鹋d,借采摘卷耳這一活動來表達對遠方君子的思念之情?;ń吩谖覈怨啪褪窍懔??!峨x騷》“雜申椒與菌桂,懷椒糈而要之”,其中的“申椒”即花椒?;ń方Y實時,果實繁多,于是,人們常用花椒的果實來比喻子孫的繁盛?!短骑L·椒聊》“椒蓼之實,繁衍盈升”便是這種文化現(xiàn)象的佐證。聞一多在《風詩類鈔》中這樣解釋“椒類多子,所以古人常用來比女人。椒類中有一種結實聚生成房的,一房椒叫作椒房。漢朝人借‘椒房’這個名詞來稱呼他們皇后所住的房室,正取其多子的吉祥意義[3]?!?/p>
在中國傳統(tǒng)的農(nóng)耕社會中,以種植為基礎的農(nóng)業(yè)是華夏民族經(jīng)濟生產(chǎn)生活的中心內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當時社會大眾的典型生活,“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讀書人的人生理想與追求;甚至連統(tǒng)治階層,也要舉行帝親耕、后親蠶的特殊儀式,以表達對農(nóng)業(yè)的重視?!秴问洗呵铩ど限r(nóng)》“天子親率諸侯耕帝籍田……以教民尊地產(chǎn)也;后妃率九嬪蠶于郊,桑于公田,是以春秋冬夏皆有麻枲絲繭之功,以力婦教也。”農(nóng)耕文明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階層,涉及各個領域,成為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延續(xù)下來的一種文化形態(tài)。這種文化形態(tài)必然會催生出一批反映農(nóng)耕社會生產(chǎn)生活的植物成語,而借助植物詞語的語義內容來表達思想,寄托感情和抒發(fā)理想也成為漢民族的一種文化常態(tài)。
漢語植物成語常常借助隱喻的方式,將自然植物界與人體、人類社會相對應,用植物概念來隱喻人的生命歷程或與人緊密相關的社會事物?!袄婊◣в辍?,字面上描述雨打梨花,實則隱喻美女傷心落淚、惹人愛憐的姿態(tài)?!敖鹬τ袢~”以美好的花樹枝葉來比喻皇族子孫以及出身高貴的人?!八砂睾蟮颉北臼侵参锷L的特定規(guī)律,卻用以比喻志士在艱危的境況中奮斗到最后?!按绮荽簳煛眲t比喻子女報答不盡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隱喻作為一種符號性的活動,是建立在聯(lián)想的心理基礎之上的,這種聯(lián)想?yún)s又根植于文化傳統(tǒng)并受其激發(fā)、引導和制約。漢語植物成語在語義上將植物與人及與人密切相關的事物作比,是受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天人合一”觀念的深刻影響,是“天人合一”觀念影響下宇宙自然觀的現(xiàn)實投影。
“天人合一”觀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國哲學最基本最重要的命題。它強調人與天道本質的生養(yǎng)、贊化、共運的關系,即人與自然同是天造之物,稟一脈之氣而生,因此人與天地萬物一樣,都是生命的主體,人與自然同類同構。在“天人合一”觀念的影響下,人與自然是物我合一、物我交融的和諧與統(tǒng)一,而非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這種萬物一體、平等和諧的天人合一觀念將植物與人類賦予了相似的情感,植物的特性與人的形態(tài)、秉性相比附,人自身的思想與愿望投射到各種植物身上,從而導致了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格化。無論是用“花容月貌”“梨花帶雨”“芙蓉出水”“弱柳扶風”等植物姿容、形態(tài)來表現(xiàn)人的外在之美,還是用“玉潔松貞”“黃花晚節(jié)”“蘭質蕙心”“梅妻鶴子”等植物特性寄托人對美好道德、情操的向往與追求,都是通過植物的擬人化來展現(xiàn)人與自然的平等和諧的思想觀念。
漢語植物成語往往具有深層次的語義內涵,這種語義內涵的形成受到儒家尚“德”思想的深刻影響,是漢民族倫理道德觀念傳播與鞏固的必然要求[6]。
古代的中國,社會秩序依靠建立在封建宗法社會基礎之上的倫理道德來維系,因此,整個社會都高度重視倫理道德的教育。儒家思想在中國古代長期占有統(tǒng)治地位,其倡導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為歷代統(tǒng)治者所推崇并積極倡導。儒家講究德性的培養(yǎng),認為仁、義、禮、智、信是評判一個人德性優(yōu)劣重要標準,只有具有這些高貴品質的人才是“仁人義士”“謙謙君子”,才能受到社會的尊敬和人們的敬仰。而中國傳統(tǒng)的“天人合一”觀又使人們在觀察和認識周遭世界時“萬事皆備于我”,因此,才會將人與自然植物界進行聯(lián)想比附,讓植物的某些特點與人的道德屬性相關聯(lián),在欣賞利用植物的同時,賦予它們種種精神意義,使它們成為儒家推崇的德性的象征[7]。于是,松柏的不畏嚴寒對應了人的頑強堅韌,蓮花的出淤泥而不染象征了人的潔身自好,蘭花的空谷幽香化身謙謙君子的美好情操。植物的美不僅僅出于它的自然屬性,更重要的是它蘊含的道德意義。借助于被情感化和人格化了的植物這一載體,儒家的倫理道德觀念深入人心。
漢語植物詞語的語義具有濃厚的人文性,展示出生動鮮活的社會生活畫卷,“民族語言是民族文化的載體,語言本身也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語義的人文性,是民族語言文化內涵的直接反映[4]?!敝参锍烧Z的文化語義與漢民族的物質文化系統(tǒng)與觀念文化系統(tǒng)密切相關,不同的文化觀念和思維方式正是這種民族文化系統(tǒng)催生的必然結果,它引導和制約著人們的聯(lián)想,也必然會影響語言的表達和語義發(fā)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