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寒
(福建省龍巖市第五中學 福建龍巖 364000)
“活動 探究”是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身心特點,從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出發(fā),設計全新的語文學習模式,切實實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引導者”的新課程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語文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1]。而“活動 探究”單元教學的形式,恰好遵循這一理念。那么文言文教學如何運用“活動 探究”單元教學呢?
在文言文課文方面,教師可以大膽放手,把閱讀的自主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質疑、探究中逐步構建知識體系。
游記散文《小石潭記》中有很多描寫優(yōu)美景物的句子,學生只要多次誦讀就可以領略到景物的優(yōu)美,領悟到作者的情感。寫潭水時,大部分以四個字為主,間或夾雜著五、七個字的句子,如“潭中魚可百許頭……,日光下澈,……,似與游者相樂”,靈活的句式,造成一種錯落有致的節(jié)奏變化美,讀起來和諧流暢悅耳,在靜景和動景中靈活轉換,使人領略到游魚的暢快,進而也感悟到作者心-情的歡快,這些自然美景、內心情思,學生都可以在朗讀中品味出來,從而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境界!
《桃花源記》虛構了一個世外桃源,令人神往。桃花源中的村人都非常熱情淳樸,設酒殺雞款待漁人,喜歡和漁人交談,但為什么又警告漁人不足向外人道也呢?漁人又到底有沒有說出去呢?村人們結局怎么樣了呢?這一個個疑點恰巧符合學生好奇的心理,進而牽引學生帶著疑惑繼續(xù)看下去,最后甚至在漁人處處做記號的情況下,桃花源竟然離奇的找不到,神秘的消失了……
課文《小石潭記》中的“斗折蛇行”中的“斗”“蛇”都是名詞作狀語,像北斗星那樣,像蛇爬行那樣,從遠處看潭水的源流竟然發(fā)現它的形狀彎彎曲曲,恰如天上北斗星排列的形狀,地上蛇爬行時的樣子。這一幅小溪水流的態(tài)勢,學生只要從“斗”“蛇”的詞性活用方面理解,就可以領悟得到。
教師可以恰當引導學生在細讀時產生問題,設計問題,讓學生參與思考,然后進一步討論鉆研下去,在探究中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逐步構建知識體系。
我們應當在教學活動中找準契機,多實踐,多創(chuàng)新,多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度和創(chuàng)造性,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核舟記》是一篇典范而布局嚴謹的說明文,蘇東坡、佛印、黃庭堅賞畫卷的場景,教師可以邀請三位學生到講臺進行人物扮演,盡量以男生為首選,佛印最好請班上體型稍胖的學生扮演,這樣比較貼合歷史人物的形象。角色選定之后,這三位同學就充當雕像演員,全班同學充當導演起。首先對他們的站位進行指導:誰在中間?誰在左邊?誰在右邊?課堂立即就活躍起來,幾乎所有同學的興趣都被調動起來了,笑聲傳來了一陣又一陣。接著,同學們又興致勃勃地指揮起東坡和魯直,他們看畫卷時的手足姿勢是怎樣?左右手怎么放?左右足怎么擺?某些同學還把書本拿來充當畫卷,某些同學按耐不住直接在旁邊幫忙擺弄,第一個賞畫場景就成功展現了。第二個佛印臥地含笑的場景則由一位學生扮演,臥右膝、詘右臂、豎左膝,左臂掛念珠,只要擺放到位,再配以抬頭仰望,袒胸露乳,掛一串念珠道具,相信所有人都會被這一幕逗笑。假如讓表演同學定格三分鐘,其余同學對照課文齊念課文中相應的句子,相信這時候讀書的聲音絕對是洪亮中夾帶著陣陣笑聲的[2]。
這種角色扮演形式,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他們都愿意成為導演或演員參與其中,即使是一篇說明文題材的文言文,在學生的解讀演繹下也會煥然一新,課堂氣氛絕對是活躍的。在不知不覺中,課文甚至都可以背誦下來了!
教學《核舟記》時還可以讓學生根據內容來動筆畫畫,畫出這艘小舟的大致外觀。學生對照課文內容一筆一劃地動手,小舟最終成型。接著,教師還可以選取其中較出色的來展示,讓大家現場評價,在七嘴八舌的評比中,學生對本段內容肯定會更熟悉,甚至也會達到背誦的程度。
“活動 探究”單元教學是以閱讀為基礎,以實踐活動為中心,進而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至始至終遵循學生為主體的理念,打開了語文教學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