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光
(武平縣城廂中心學校,福建 龍巖 364300)
隨著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小學科學成為義務教育階段的一門基礎性課程?!缎W科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科學教師可以嘗試運用項目學習為導向的課程組織方式?;谵r村小學科學教學現狀,探索項目學習在農村小學科學教學中的運用,成為提升農村小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重要路徑。
本文探討的項目學習,是以課程標準、21世紀技能、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而設計的。以學生為中心,以課程標準為核心的項目學習,讓學生從真實世界中的基本問題出發(fā),圍繞真實情境中的主題,在精心設計任務和活動的基礎上,以小組等方式進行較長時期的開放性探究,制作作品,展示作品,評價作品,從而建構科學概念、提升自身能力,實現促進學生終身學習技能和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目標??茖W素養(yǎng)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及其對社會與個人的影響,知道基本的科學方法,認識科學本質,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并具備一定的運用它們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1]1。由此可見,科學素養(yǎng)是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在科學學科上的具體要求,是公民綜合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客觀上反映著一個國家的科技實力。
項目學習是一種真情境、真問題、真探究的學習模式。將項目學習與科學學習深度融合,可使學生在項目學習中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體驗科學探索的愉悅感與成就感?!斑\用項目化學習的方式可以同時達到強化學科學習和促進學生學會學習,培育學生創(chuàng)造性、批判性思維的目的?!保?]128也就是說,運用項目學習的方式,有助于學生對科學觀念的深入理解和真實應用,有助于學生對科學思維與實踐創(chuàng)新的具體運用,也有助于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與交流反思,還有助于學生形成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與勇于擔當的社會責任感。總之,項目學習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教師作為項目學習的發(fā)起人、組織者、引導者,是項目建設的主體資源,決定了項目學習的成效。加強教師自身項目學習方面的理論和行動研究,必須通過走出去和引進來的方式不斷增強農村科學教師項目學習的專業(yè)能力。
1.推進科學教師走出去
農村小學應結合科學教師隊伍實際情況,以課程標準為指導,以當前國內外項目學習的理念、做法為指引,積極鼓勵教師參加外出學習培訓,聆聽有關專家項目學習專題講座,包括各類專著文獻、視頻教材等的學習,拓寬視野,重新審視自身教學理念,進而做出自我改進的主動行為,從而實現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的發(fā)展與突破。
2.實現專業(yè)教師引進來
“團隊能力越強,學生就能承擔越大的任務與責任。”[3]102農村小學應積極引進專業(yè)教師,注入新鮮教學活力,以增強農村小學科學資源挖掘能力,因地制宜,因時而動,引導農村學生在鄉(xiāng)村生活中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設計學生樂于實踐、喜于探索的科學項目學習方案。
為使科學項目學習具有廣闊的資源背景,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材,必須結合農村小學科學項目資源優(yōu)勢,開發(fā)利用多種多樣的課程資源,實現多渠道、多途徑、多方式優(yōu)化配置資源。
1.挖掘自然鄉(xiāng)土資源,發(fā)揮農村資源優(yōu)勢
針對農村小學科學項目學習中存在的不足,農村小學應注重挖掘農村得天獨厚的自然與鄉(xiāng)土資源的優(yōu)勢,組織開展實踐探索的項目學習。例如,筆者講授了教科版《科學》(下同)六年級上冊《多種多樣的植物》后,一名學生介紹他和父親發(fā)現山谷中有一樹種,結紅色翅果,全家人都叫不出該樹的樹名。我們就以“這是一棵什么樹”為主題開展項目學習,引導學生探究家鄉(xiāng)的植物。學生觀察并做記錄,制作樹皮拓片,拍照,制作植物標本,比對標本,調查了解,查閱文獻資料……經過一系列的研究后,學生終于知道了該樹叫紅翅槭。學生把研究過程寫成小論文,榮獲全國一等獎。其實獲獎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學生在項目學習過程中探索未知等關鍵能力都得到了錘煉與發(fā)展。
2.整合家庭教育資源,發(fā)揮農村家長優(yōu)勢
鄉(xiāng)村振興和產業(yè)化發(fā)展為農村小學教育資源拓展開辟了新路徑。農村小學可積極統(tǒng)籌農村小學生家庭教育資源,以實現科學項目學習與家庭教育資源深度融合的目標,不斷拓展科學教學資源外延。例如,在某項目開始前,筆者向家長發(fā)送了《致家長的一封信》,旨在讓家長明確科學項目學習的重要性,知道動手研究、創(chuàng)新實踐的意義,鼓勵家長和孩子一起對家庭飼養(yǎng)、種植的動植物進行與科學教材相對應的簡單的項目式科學探究,運用項目式學習去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從而讓農村學生經歷更加真實的科學探究全過程。項目學習結束時,筆者組織召開家庭項目學習成果發(fā)布交流會,展示成果,表彰先進,以激發(fā)家長持續(xù)支持學生開展項目學習的熱情。
3.實現城鄉(xiāng)資源互動,搭建資源交融平臺
農村小學與城市小學應積極互動,打造城鄉(xiāng)一體化科學項目學習資源交融互動平臺,實現農村自然資源和城市優(yōu)質資源共享,共同推進農村小學科學項目學習常態(tài)化發(fā)展。城市有圖書館、科技館、博物館、少年宮、科技實驗基地、科研院所等機構,農村小學可與這些機構及相關工作人員建立聯系,形成協(xié)作關系,聘請相關專業(yè)技術人員、專家擔任科學項目學習的指導教師,請他們深入農村小學開展指導科學項目學習、研究性學習。筆者所在鄉(xiāng)村曾因過度發(fā)展生豬養(yǎng)殖造成跨省水質嚴重污染,為此,筆者組織學生開展“青山碧水待何時”項目學習。項目學習實施過程中,筆者邀請的新加坡三達國際集團廈門三達凈水科技有限公司專業(yè)技術人員帶來儀器設備,指導農村小學生實地取樣、化驗水質。緊接著,筆者引導學生創(chuàng)辦校園“垃圾小銀行”,開展“校園垃圾如何處理”項目學習,引導學生掌握垃圾分類的知識和技能。學生在多個項目學習過程中不僅讓學生了解了水污染科學概念,還樹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tài)文明觀。
1.激發(fā)內在好奇心,滿足發(fā)現成就感
好奇心是學生參與科學項目學習的“初心”,也是學生參與項目學習的信心的來源。農村小學應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打造相應主題的科學項目,滿足小學生的好奇心、成就感,保障學生參與項目學習的積極性。筆者在教授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空氣”時,借助教材開篇課《科學家這樣做》,介紹氣象學家竺可楨堅持科學觀測、不停記錄的事跡,設計了“我是小氣象員”項目學習,通過核心問題“科學家是怎么研究氣溫的呢?”闡釋科學概念的豐富性和復雜性,促進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為學生的終生發(fā)展服務;通過驅動問題“氣溫應該怎樣觀測、記錄呢?”引導學生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探索解決問題;通過內容問題“怎么使用氣溫計?怎么記錄氣溫?如何使用柱狀圖來表示同一點地不同時間的氣溫變化?一天中同一地點氣溫變化有什么規(guī)律?”幫助學掌握事實性知識和基礎性的技能,從而為發(fā)展學生高階思維能力奠定基礎。
2.提供支持和幫助,激勵持續(xù)前行
持續(xù)激勵是外在客觀因素,是促進科學項目學習的重要外因。內外因素形成合力,才能促進學生堅持不懈地參與項目學習的全過程。農村小學應結合學生“先天”具備的資源優(yōu)秀和后天環(huán)境缺失的現狀,打造適應其探索的科學項目,保障學習效果,同時要為學生提供一定的器材設備上支持,幫助學生樹立克服困難的信心,營造項目學習開展的環(huán)境。在開展“我是小氣象員”項目學習過程中,鑒于實際情況,教師可提前一段時間為每名學生準備氣溫計,與學生一同設計《同一地點不同時間氣溫記錄表》《同一時間不同地點氣溫記錄表》。同時,考慮到三年級學生第一次接觸定時測量,如果沒有提醒,容易忘記觀測記錄,這就要求教師在剛開始幾天的觀測記錄過程中給予指導幫助。例如:第一天定時提醒學生按時間節(jié)點及時觀測記錄,這是避免學生沒有觀測亂寫數據的有效方法;第二天稍加提示;第三天讓學生自主觀測記錄。同時,事先公布氣溫觀測記錄評價量規(guī),引導學生按時、如實記錄氣溫。由扶到放,不斷激勵,保障“我是小氣象員”項目學習順利推進。
總之,以項目學習為課程組織方式開展農村小學科學教學,可以引導學生較好地進行科學探究,更好地認識科學本質,樹立科學思想,增強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