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妍妮
(河池學院 教師教育學院,廣西 河池 546300)
《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guī)劃》提出要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要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推動形成基于信息技術的新型教育教學模式與教育服務供給方式。在“十三五”期間,教育信息化觀念也發(fā)生了四個轉型,其中之一為“從服務課堂學習拓展為支撐網絡化的泛在學習”[1]。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泛在學習已經深入學生日常學習中。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師不僅要教授學生心理健康知識,而且要關注學生心理素質的提升,為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保駕護航。為了實現(xiàn)該目標,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師要適應“泛在”環(huán)境,與時俱進地進行角色重構,以滿足時代發(fā)展需求。
泛在學習,又稱為普適學習、無縫學習、無處不在的學習等,是指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刻獲取所需任何信息的新學習方式,旨在讓學生處于隨時隨地利用任何終端特別是網絡進行學習的教育環(huán)境中,融合了數字化學習和移動學習的優(yōu)點。這也是當下大學生常用的學習方式?;ヂ?lián)網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各種應用軟件的研發(fā)與更新,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信息獲取方式。他們只要打開電腦、手機等終端設備,就可以輕而易舉地接觸到豐富的資源,并實現(xiàn)利用各種碎片化時間進行學習。學生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利用各種數字終端、移動設備進行自主學習,讓學習變得無處不在、無時不在。
這種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學習是對課堂教學在時間、空間維度上的有效補充,能夠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要,促進學生學習能力、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诖髷祿脚_的網絡成為學生獲取知識、解決疑難問題的重要途徑,學生的疑問能夠得到及時回答,真正實現(xiàn)教育的差異化和因材施教[2]。然而,由于泛在學習資源繁多,時間隨意性大,學生個體主動性、自覺性及自身能力的差別會影響泛在學習的質量和效果,制約泛在學習積極作用的發(fā)揮。
泛在學習是實現(xiàn)學生終身學習的理想模式,也是未來教學改革的重要依托。在泛在學習背景下學生的學習方式發(fā)生轉變,教師的角色也應隨之改變。教師須介入學生的泛在學習中,自覺承擔起自身的職責,扮演好特定環(huán)境下的角色,從而最大程度上發(fā)揮泛在學習的優(yōu)勢,克服泛在學習的弊端。在該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師要充當指導者、組織者、領航者和傾聽者等角色[3]。
在泛在學習模式下,學生可從多種渠道共享“云”資源,網絡資源雖然內容豐富,但質量良莠不齊,不良信息影響學生的生活,甚至改變其價值取向。此時,教師就要發(fā)揮其指導者角色的作用,為學生的學習指明方向,讓他們少走彎路。此外,由于學生視野、閱歷、知識有限,且鑒別力、選擇力尚有欠缺,因此,難以有效篩選泛在學習環(huán)境下的眾多資源,從而影響學習效率和效果。由此,教師要挖掘并整合有效的學習資源,確保泛在學習資源的質量,并對學生進行科學引導,讓其在泛在學習環(huán)境中提高學習效率。
泛在學習以學生課外學習、個體自主學習為主。但是,在課外自主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自控能力不強,容易忘記學習目標,甚至沉浸在網絡休閑娛樂中,較少與其他學生開展互動合作,也較少進行相互交流和相互競爭,導致學習效果較差。因此,教師要在線下充當隱形的指揮棒的角色,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監(jiān)控并組織引導。具體來說,可組織開展一些學習活動、設計學習任務等,使學生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也能積極參與互動,找到學習的樂趣,從而持續(xù)地、有效地實現(xiàn)泛在學習效果最優(yōu)化。
互聯(lián)網的信息更新速度較快。教師作為知識傳遞的引領者,原有的知識儲備已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要及時更新知識,不斷充實自己,走在時代前列,走在學生前面,了解學生生存狀態(tài)和心理需求,以便于在教學過程中做到課程與生活的有機結合,從而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在互聯(lián)網時代,大學生對網絡的依賴性較大,他們通過網絡這種虛擬的情景釋放自己、宣泄自我,因此,常常出現(xiàn)現(xiàn)實的“我”和網絡的“我”兩個鏡像,學生也會困惑究竟哪個才是真實的自己。作為心理健康教育課的老師,既要關注眼前的、現(xiàn)實中的學生,更要積極了解虛擬世界中的學生,為學生搭建溝通的平臺,讓學生在課堂上、課堂外敢于傾訴,樂于傾訴。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作為專業(yè)的傾聽者,應用專業(yè)的心理學知識,及時發(fā)現(xiàn)并處理學生的困惑,為處在消極情緒狀態(tài)的學生雪中送炭,幫助學生健康成長,為他們的成長保駕護航。
“互聯(lián)網+教育”是新常態(tài)下教育發(fā)展的新范式,符合信息時代的學習需要,體現(xiàn)了“以學習者中心”的教育理念。在此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應充分利用自媒體平臺,依托“泛在”優(yōu)勢,發(fā)揮教育的引領性、主動性和針對性作用,重構自身角色,開展教育教學工作,拓展教育空間,提升教育實效[4]。
泛在學習環(huán)境下的資源數量眾多,但繁雜無序,質量參差不齊,學生難以有效選擇出優(yōu)質的教學資源。因此,教師作為組織引導者,要幫助學生發(fā)掘合適的學習素材。首先,教師要按照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進度、教學主題確定素材方向,利用官方網站搜集資料,向學生推送網站網址、視頻鏈接等,幫助學生把好學習資源質量關。其次,整合優(yōu)化學習資源。教師要有效整合各種碎片化的資料,為學生構建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并引導學生按照知識的歸類由淺入深學習,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鏈條。這會使得學生的學習方向更加清晰、更加明確,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再次,幫助學生規(guī)劃學習步驟,即先學什么,后學什么,讓學習有條不紊地推進。最后,考慮學生自主學習中多樣化、個性化的情形,引導學生結合自身實際,建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并指導他們學會從繁多的“云”資源中選擇合適的信息,幫助他們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思維和終身學習的意識。
當前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具有多元化、復雜化的特點,單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無法滿足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需要。因此,教師要建立“線上+線下”的教學平臺,以促進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在線下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結合學生關注的主題內容或泛在學習心得開展團體輔導活動;在線上教學過程中,通過在線的互動問答、頭腦風暴等方式,增強學習的趣味性,激發(fā)學生對泛在學習的熱情,也可以利用郵件、微信、QQ等媒介,實現(xiàn)教學互動,如講解、分析、答疑和作業(yè)反饋等。
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既要為學生講授心理健康知識,又要關注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因此,教師要經常和學生進行必要的私下溝通,這既可以拉近師生的心理距離,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重視和關懷,又可以讓教師深入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心理健康水平,從而使教師更好地修正教學。此外,學生不可避免地會在生活、學習、情緒、人際關系等方面存在心理困惑,但有的學生因有其他顧慮而未找教師進行心理咨詢。此時,任課教師要主動傾聽學生的聲音,了解有問題學生的心理狀況,及時走進學生心中,為他們緩解困惑和壓力,從而讓學生對教師產生信任感。
泛在學習是新形勢下的必然趨勢,其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教學的傳播者、引領者、組織者和管理者,面對復雜多變的外部環(huán)境,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師應以新技術為契機,以高度的責任心和使命感承擔起教書育人的神圣使命,走在學科前沿,及時更新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掌握最新教育技術,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成效,并深入學生內心世界,了解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通過課堂教學、課下互動,不斷構建最新的學習資源,助推學生的深度學習。
總而言之,在泛在學習背景下,教師要認清自己在泛在學習環(huán)境下的角色定位,結合學生實際,積極地、及時地、自覺地實現(xiàn)角色轉變,牢記教育使命,提高自身的能動適應能力,以充分發(fā)揮自身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