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月華
(廣州番禺職業(yè)技術學院 圖書館,廣東 廣州 511483)
高校圖書館實施的移動閱讀服務是指借助信息技術平臺,向讀者提供的利用自媒體體驗的移動終端知識服務,如利用手機進行網上圖書借閱、數字化閱讀[1]。相比傳統的紙質書籍閱讀,移動閱讀具有泛在化、便捷化、多元化和無限制等優(yōu)勢,給予讀者絕佳的閱讀體驗。高校圖書館必須緊跟“互聯網+”的時代發(fā)展步伐,在移動閱讀服務層面多做“文章”,深入開發(fā)移動閱讀、移動搜索、自助服務、社交互動等服務功能,彰顯高校圖書館知識服務的價值。微信公眾號平臺集平臺、資源、社交于一體,能夠提供豐富的應用程序接口,便于使用者對平臺界面進行個性化設計,完美支持了移動閱讀服務,推動了高校圖書館移動閱讀服務走向便捷化、個性化、泛在化,實現了移動、閱讀和社交深度融合,促進了高校圖書館知識服務內容擴展和服務質量提升。
一直以來,高校圖書館“重藏輕用”為社會各界所詬病,大量的紙質出版物資源未能充分發(fā)揮其知識服務功效。在信息技術時代,將紙質出版物資源轉化為數字化資源,并積極開發(fā)和引進圖像資源、音頻資源和視頻資源等,有助于豐富高校圖書館的館藏資源[2]。更為重要的是,開展移動閱讀服務后,讀者只需在服務平臺搜索所需資源便可樂享閱讀。同時,服務平臺還根據讀者的閱讀喜好精準推送數字化閱讀資源,豐富讀者的閱讀體驗,大大提升了館藏資源利用率。
移動閱讀服務具有便捷、高效、信息量大等優(yōu)勢,不受時空限制,讀者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獲取閱讀服務。傳統高校圖書館閱讀服務過程中,讀者需要步入圖書館并通過圖書檢索自主查找所需圖書,然后才能進行閱讀,而移動閱讀打破了這一限制,讀者無須進入圖書館便可享受優(yōu)質的閱讀服務。同時,讀者可以登錄移動閱讀平臺,打破時空限制實現思想交流和知識分享。此外,移動閱讀服務還能滿足讀者的碎片化閱讀、個性化閱讀、自主化閱讀等需求,增強了閱讀的吸引力,提高了用戶黏性。
移動互聯技術加快了信息傳播速度,同時深度改變了大學生閱讀的習慣。數據顯示,超過40%的大學生每天在線閱讀的時間超過1 小時。然而,大學生在線閱讀多表現為碎片化閱讀、功利化閱讀,內容以短視頻、新聞資訊、網絡小說等為主,而集中于專業(yè)提升和經典名著閱讀的較少。借助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移動閱讀服務,將根據學生的職業(yè)發(fā)展、專業(yè)提升、個人興趣等需求精準推送優(yōu)質閱讀材料,并提供實時交互的咨詢服務,讓大學生樂享差異性、特色化、個性化的嵌入式互動微服務,豐富閱讀體驗,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备咝D書館要推進移動閱讀服務,首先必須開發(fā)功能齊全、兼容性強、使用便捷、凸顯辦學特色的移動閱讀服務平臺,這是開展移動閱讀服務之“利刃”。然而,從現有的情況來看,由于受人力、物力、財力和技術等條件的限制,高校圖書館移動閱讀服務平臺難以實現自主開發(fā),基本上是通過第三方購買的途徑來建設服務平臺。由第三方開發(fā)的移動閱讀服務平臺在服務的特色化、系統功能的擴展性等方面與高校辦學特點、學生學習等方面存在一定偏差,導致服務平臺使用率較低。
當前,高校圖書館移動閱讀服務平臺主要通過第三方購買,版權屬于第三方。在服務條款中,由于版權方面的要求,對數字資源的整合、推送、利用等有一定的限制。第三方開發(fā)服務平臺并非單獨為某一高?!傲可矶ㄖ啤保侵饕獜娬{系統的通用性功能。由于相關條件的限制,本校教育辦學的自建特色數字資源難以在服務平臺進行有效整合,導致自建特色數字資源的上傳和更新受到限制,這一情況的存在不僅降低了大學生對服務平臺的預期,還造成了本校特色教育教學資源的浪費。
高校圖書館移動閱讀服務質量與服務平臺滿足用戶知識需求、資源特色密切相關,并直接決定服務平臺的用戶使用率。調查顯示,當前高校圖書館移動閱讀服務平臺在推廣階段用戶數較多、用戶活躍度較高,一段時間后,服務平臺功能不齊全、資源特色不明顯、交互性差、兼容性不足、更新速度慢等問題導致用戶流失較為嚴重。同時,具有“互聯網商業(yè)巨頭”背景的移動閱讀服務平臺通過強大的技術創(chuàng)新,如“微信讀書”“QQ 讀書”等,為用戶帶來優(yōu)質的閱讀體驗,增強了用戶黏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高校圖書館用戶的流失。
微信公眾號是內嵌于微信平臺的移動應用服務程序,開通免費,能夠提供豐富的應用程序接口,包括服務號和訂閱號兩種類型。與移動APP 相比,具有技術要求低、成本低、功能強大的特點,通過個性化的技術開發(fā),可以有效實現與本館OPAC 系統的無縫對接;通過針對讀者用戶的知識服務需求進行二次開發(fā),可為讀者用戶帶來豐富的閱讀服務體驗。同時,微信公眾號集自媒體、社交工具和服務渠道于一體,可實現與用戶的互動交流,及時滿足讀者的知識服務需求,為讀者提供個性化服務[3]。據此,高校圖書館移動閱讀服務應搭建“學校名+圖書館”的微信公眾號,并為讀者開展常態(tài)化移動閱讀服務,如圖書信息推送服務。利用微信公眾號的圖文消息編輯和群發(fā)功能開發(fā)移動閱讀資源并進行推送,積極在校內開展各類閱讀推廣活動,如每周書單推送、專業(yè)必讀書單推送、大學生必讀100本書推送,尤其是推送具有本校教育辦學特色的優(yōu)質資源,包括涵蓋各個專業(yè)的有聲讀物、精品課視頻資源等,方便讀者進行甄選、閱讀。
在“互聯網+”時代,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能夠根據用戶的網絡行為痕跡精準預測用戶的喜好、需求等,并及時向其推送相關信息,開展個性化服務,進而提升用戶黏性。對于高校圖書館移動閱讀服務而言,其根本目標在于滿足用戶的個性化服務需求。因此,可以開發(fā)微信小程序,拓展高校移動閱讀服務功能:資源整合功能,把本校辦學的特色資源進行整合,為用戶提供一站式訪問、檢索服務;精準推送功能,利用大數據技術挖掘讀者的閱讀行為,按照不同專業(yè)發(fā)展需求進行用戶劃分,深度挖掘讀者的閱讀偏好,及時向讀者推送個性化書單、數字化閱讀資源;個性化管理功能,主要為讀者提供入館教育、到館學習預約、移動閱讀借閱等服務,實現小程序與高校圖書館管理系統的對接,增強小程序服務功能的擴展性[4]。同時,在微信小程序內,讀者還可以進行書籍、書單、閱讀推廣活動收藏和分享,并推送至微信朋友圈,讓更多讀者了解相關閱讀信息,開展在線互動交流,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
針對高校移動閱讀服務用戶流失較為嚴重的情況,開展基于微信公眾號的移動閱讀服務能夠有效加大移動閱讀的宣傳力度。高校讀者都有微信號,每天登錄微信十分頻繁,如果高校圖書館開通微信公眾號,讀者打開微信便可以第一時間瀏覽高校圖書館所推送的相關移動閱讀信息。如果移動閱讀信息與其閱讀偏好相吻合,必然能吸引其眼球,留住潛在用戶。對此,高校圖書館要針對館員信息技能的缺陷,開展微信公眾號相關技術培訓,使館員掌握移動閱讀資源挖掘、開發(fā)和整合的相關技術,并積極開發(fā)便捷化移動閱讀資源。館員應及時挖掘、整合和開發(fā)大學生普遍關心社會熱點事件、微博新話題等,策劃關于某一主題的推送服務,并強化在線互動,引導讀者積極參與、評論和轉發(fā),為讀者提升邏輯思維、理性思維、辨析思維提供渠道。讀者在參與移動閱讀服務的過程中還會把關于某一主題內容的資源發(fā)至微信群、朋友群,拓寬高校圖書館移動閱讀服務的宣傳渠道,這將有利于增強圖書館移動閱讀服務在校園內的認知度和認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