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雪平
(河南三門峽職業(yè)技術學院,河南 三門峽 472000)
文學鑒賞對于作品的分析和理解是非常重要的,是作者能夠通過自己的感悟對文學作品進行欣賞的一種方式。尤其是對于外國著作來說,隨著國際間的交流越來越多,許許多多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都被翻譯成各種版本,這就促成了翻譯學的迅速發(fā)展。譯者在作品翻譯中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如果譯者要對該作品進行翻譯,就必須對作品本身的文學進行鑒賞。只有在充分了解作品的價值和社會意義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對作品進行翻譯。但是由于譯者個體在文學理解上的不同,因此在翻譯的時候也會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帶有譯者的主觀意識?!讹h》是一部在世界上非常著名的作品,目前已經被翻譯成不同的版本,漢譯本有兩本,通過這兩本漢譯本的對比和研究,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在翻譯的過程中由于作者在生活背景和理解上的不同,因此所翻譯的作品也存在很大的主體性。本文將通過對《飄》的文學鑒賞的角度,對兩個漢譯本進行比較,從而分析不同版本的譯者主體性。
文學鑒賞是對于文學作品在閱讀時的一種審美活動,它是以文學欣賞活動作為研究的一種活動。讀者通過對作品中語言的品讀,對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點有一個主觀的感受和體驗,從而在思想上產生一定的共鳴,達到美的享受和需求,并且對整部作品的文學價值和作者的思想內容有一定深度的理解,這些都是文學鑒賞的內容。一部優(yōu)秀的作品只有經過不斷的被鑒賞,才能發(fā)揮出其藝術價值,并且經久不衰。
文學鑒賞不是一種簡單的閱讀活動,它要求閱讀者既要客觀理性地對文學作品中的內容進行掌握,同時也帶有一定主觀感情對文章的內容進行理解。通過主、客觀的雙重反應,從而發(fā)掘出文學作品的藝術魅力。文學作品不同于其他為了獲取信息而進行的閱讀,它對于審美的要求更高,要求閱讀者能夠沉浸在書中所描繪的世界里帶著自己的感情色彩進行閱讀和欣賞,要具備很高的審美功能。因此,一部作品的作者在創(chuàng)作之初就要考慮到該書所要面對的主要群體以及作品的主要文學和社會價值。文學作品中的信息并不是最重要的,對于它來說,引起讀者的審美和欣賞能力才是文學作品創(chuàng)作的最大價值。對文學作品進行鑒賞的時候我們需要遵循的方法和步驟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一是要從語言賞析的角度對文學作品進行仔細的品讀。對于文中的一些詞句的特點,包括動詞、形容詞等,還有一些句子的運用上,分析和體會創(chuàng)作人當時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意圖;二是要從修辭的角度品讀。修辭手法的運用能夠對文中的一些句子起到很好的修飾作用,例如比喻、夸張、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在閱讀的時候要細細品味,才能更好地體會出文學作品的美;三是要從語言風格上進行賞析。不同的文學作品所采用的語言風格是不一樣,即使是同樣體裁的文學作品,不同的作者所采用的文學語言也是不同的,有的含蓄深沉,有的嚴謹深刻,有的細膩纏綿,有的質樸自然,還有的清婉明麗,有的則體現(xiàn)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蘊,并且在不同的人物描寫、不同的場景中所運用的語言風格也是存在一定的不同,只有讀者對語言風格準確把握,才能正確地理解作者創(chuàng)作人物形象上的特點,才能充分欣賞到文學作品中的藝術價值。此外,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在對文學作品欣賞的時候從情感的角度進行賞析,要深刻體會作者在字里行間表露出的感情,并且要將讀者自己的感情也帶進去,置身于書中,才能對作品的思想感情進行充分深刻的領悟。
每一位閱讀者都是不同的,因此對于文學作品的感悟也是不一樣的,閱讀者自身的思想感情以及他生活的背景和所接受的文化上的差異,使得對同一部文學作品,所得出的文學鑒賞也不相同。最直觀的表現(xiàn)就是對外國文學作品的翻譯了。譯者是先對文學作品進行文學鑒賞,然后再通過不同的語言加上自身的理解從而對文學作品進行再創(chuàng)作。他不是沒有感情的直譯,而是在翻譯中需要帶上自己的感情,有一些難以直譯的語言必須要通過自己的理解將其消化成另外一種語言這就帶有很大的譯者主觀性。翻譯者自身對于文學作品的理解對于翻譯的內容有重要影響。一部作品的翻譯就是譯者對于作品的審美在另一種語言中的再現(xiàn)。
譯者主體性主要指的是譯者在對原著進行翻譯的過程中,在本著對原著尊重的前提下,從而在翻譯中加入譯者自己的一些主觀能動性,主要包括譯者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主觀意識和審美的創(chuàng)造性。也就是說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由于原著在一些語言和習慣上的區(qū)別,在轉化為另外一種語言進行翻譯的時候并不能夠直譯,譯者必須通過自己對于原著的理解和把握,從而將原著很好地還原[1]。
但是譯者同普通讀者一樣,在承擔起對原著的翻譯工作時,首先也得是對作品進行仔細的閱讀和賞析,只有對文學作品的原著進行充分理解和領悟的基礎上,才能將原著按照另外的一種語言進行翻譯。這樣譯者本身的主觀能動性對于翻譯的過程和最后的翻譯成果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其中會摻雜著譯者自己對于原著的理解和審美,主要的主觀性會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的內容:
以《飄》為例,《飄》目前流傳的漢譯本主要有兩個版本,一版是傅東華翻譯的,另一版是李美華翻譯的,這兩位在選擇翻譯對象的時候是非常自由的,也是非常偶然的條件下選擇將《飄》這部外國作品進行翻譯的。因此由于翻譯的理由不一樣,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的主體性就會更加的突出一些。例如,傅東華在翻譯《飄》的機會上是非常偶然的,當時正是一個動亂的年代,全國都籠罩在抗日戰(zhàn)爭的陰影之下,在日本統(tǒng)治下的人們在政治上非常不自由。這是他翻譯創(chuàng)作的外部環(huán)境,而對于傅東華本人來說,一直從事翻譯工作讓他對翻譯有一些疲憊和厭倦,再加上對于《飄》這部著作剛開始他是不看好的,因此在《飄》被拍成電影上映的時候他拒絕朋友的提議,后來機緣巧合之下傅老先生閱讀了原文,被原文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文學價值所折服,認為還是有值得一譯的好作品,這才開始了自己的翻譯之路。由此可見,傅東華在選擇鑒賞對象上非常自由,選擇《飄》作為翻譯對象也是自己的選擇和自由,不受任何外部環(huán)境和其他因素的影響,完全是自己的意愿,因此在鑒賞對象的選擇性上譯者的主體性表達得十分清晰。而另一個版本是由李美華女士翻譯的,李美華生于1951年,她翻譯的《飄》是在2001年出版的,也就是說李美華所翻譯的年代是一個和平的年代,在外部環(huán)境上非常放松。而且這個時候隨著改革開放的風潮,我國同外國的文化交流非常頻繁,翻譯文化的發(fā)展也非常迅速。文學藝術的繁榮使得譯者在翻譯文學作品的時候有充分的自由選擇權。李美華在《飄》的序言中對于思嘉這個人物在性格和形象上的認識就帶有自己充分的主觀性。
在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對于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把握是非常關鍵的,人物形象是一部作品的靈魂。讀者在閱讀原著的時候通常將這些人物形象通過語言的描寫刻畫成腦海中的一個立體飽滿的形象,并且?guī)в凶约旱乃枷敫星槿ンw會書中人物的性格,才能對作品有一個更好的認識和理解。而譯者的工作比普通的閱讀者更加復雜,他需要在充分理解原著作品形象的基礎上,再將原著用另外的一種語言進行轉化。但是,在轉化的過程中譯者自身的主觀性會對原著中的人物藝術形象進行一定的審美評價,會對原著作品形象形成新的認識和創(chuàng)造。《飄》的原作者是馬格雷特,他在書中描寫了許許多多有人物特色的人物形象,其中主人公思嘉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文中對于郝思嘉的語言描寫和心理活動描寫對于這個人物性格的塑造很關鍵,而傅東華和李美華作為兩個異性的譯者,在對原著的理解上也存在著一定的偏差,對于郝思嘉性格的把握也有著不同的見解。這種譯者之間的差異性從而使得人物被翻譯過來后帶給讀者的感受也不相同。下面我們選取原著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一段文字來進行兩個版本不同的翻譯對比。
原著:“When the twins left Scarlett standingontheporch ofTara and the last sound of flying hooves had died away,she went back to her chair likes a sleepwalker.Her face felt stiff as from pain and her mouth actually hurt from having stretched it,unwillingly,it smiles to prevent the twins from learning her secret.She sat down wearily,tucking one foot under her,and her heart swelled up with misery,until it felt too large for her bosom.It beat with odd little jerks;her hands were cold,and a feeling of disaater oppressed her.There were pain and bewilderment in her face,the bewilderment pf a pampered child whohas always had her own wayfor the askingand whonow,for the first time,was in contact with the unpleasantness oflife.”
傅東華先生的譯文中對這段的翻譯是:“那雙胞胎兄弟走時,思嘉站在走廊上送他們,直到馬蹄聲消失,她才夢游人似的回到她的椅子上。她的臉覺得木僵,仿佛有什么痛楚似的,她的嘴巴確實在發(fā)酸,這是因她方才怕那哥兒倆看破她的秘密,精裝著笑容裝得太久的緣故。她疲乏地坐了下去,將一條腿盤了起來,只覺得心凄楚得發(fā)脹,脹得幾乎把胸膛也裂破了,同時又在那里斷斷續(xù)續(xù)地跳著。她的手是冰冷的,有一種大禍臨頭的預感壓迫著她。她臉上顯出苦痛和惶惑,仿佛是一個縱容慣了的孩子,平時有求必得,而今破題兒第一遭嘗到不如意事的滋味似的?!?/p>
李美華的譯文:“兄弟倆離去時,思嘉仍在塔拉的游廊上。等到飛馳而去的馬蹄聲漸漸消失之后,她才像個夜游的人一樣回到椅子上坐下。內心的痛苦使她緊繃著臉,嘴巴也因強裝微笑而感到不適,因為她不想讓這孿生兄弟倆看透她心中的秘密。她疲憊不堪地坐下來,盤起一條腿,內心涌起了一陣陣悲苦。這悲苦愈演愈烈,直到她那顆心再也無法承受。她的心不時地在微微抽痛,雙手發(fā)冷,一種即將被毀滅的感覺壓迫著她,臉上便現(xiàn)出一副痛苦不已卻又茫然無措的神情,就像一個嬌生慣養(yǎng)的孩子,從來都是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的,可現(xiàn)在,生活中第一次遇到了不順心的事,于是就表現(xiàn)出這種茫然不知所措的神情來?!?/p>
通過兩個不同版本中的翻譯,我們可以看出譯者對于發(fā)生在同一個人物身上的同一件事,看法也不同。郝思嘉在孿生兄弟告訴她消息離開之后她的一系列心理活動和動作描寫,都是她這個人物形象的一種體現(xiàn)。相比之下,李美華的翻譯更加的溫婉,對于女主人公在聽到消息之后的反映寫得更加細膩和溫柔一些,這也體現(xiàn)了一個女性角度對于人物的揣摩。傅東華寫的是“心凄楚得發(fā)脹,脹得幾乎把胸膛也裂破”,可見難過之程度是非常深的,而李美華的版本中“那顆心再也無法承受。她的心不時地在微微抽痛”,雖然也能夠感受到思嘉的難受,但是顯然在表達方式上是更加含蓄的。此外,在一些英語的翻譯上也不同。a pampered child在傅東華的版本中是“被縱容慣了的孩子”,在李美華的版本中是“嬌生慣養(yǎng)的孩子”,顯然郝思嘉從小生活在一個優(yōu)渥的家庭環(huán)境中,又是一個女孩,應該是嬌生慣養(yǎng)更為合適,而縱容就在感情色彩上比較濃重了一些。因此可見,不同的譯者由于在性別以及其他因素上的不同,對于原著中的語言和人物性格的把握也不同,在翻譯的時候就會帶有一定的主觀性。即使是已經非常接近原著了,但是由于譯者的主體性的影響,在翻譯上仍然會有一定的偏差。
由于譯者生活的年代和主觀意識的不同,因此譯者在對原著進行解讀的時候也會不自覺地將自己的主觀意識也帶入其中。兩版譯者在性別、年代背景以及所接受的文化上都是不一樣的,因此對于原著的理解和認識也就不同。傅東華更傾向于原著中的愛情故事而不是它所描寫的戰(zhàn)爭帶給人們生活的影響,而李美華更注重思考其在內戰(zhàn)背景下發(fā)生的人物性格和命運,兩者所考慮的價值和研究的方向不同,因此在翻譯的時候也就會在語言上、風格上存在很大的差異。兩個版本角度不同,但都是經典,這也體現(xiàn)了譯者的主體性在文學鑒賞中的重要影響。
總之,我們通過對《飄》的兩個不同的版本在翻譯上的對比,可以看出由于譯者的不同,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會對原著的認識和理解也不同,從而使得文學鑒賞能力存在差異,翻譯的成果也就有不同的審美形象。這正是譯者的主體性在文學鑒賞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