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云芬
(江蘇省溧陽市燕湖初級中學 江蘇常州 213300)
批判性思維是一種基于充分的理性和客觀事實而進行理論、評估與客觀評價的能力與意愿,具體而言,是主體以現(xiàn)實根據(jù)為支撐,不伴隨任何個人主觀情緒而進行的理性思維活動。初中英語教師一定要重視對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尤其在閱讀教學中,要大力驅動學生的批判性意識,讓其能對初中所涉及的各類復雜文本展開全方位的審視與研究辯證,學會從作者角度研究文本主張與意圖,從客觀角度出發(fā)提煉線索,并從理性角度出發(fā)品悟情感,以便獲取深層次閱讀見解。下文將從閱讀教學導入、授課指導與讀后拓展等方面,全面研究有關學生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的模式與方法。
在學生還未直接接觸到教學材料(閱讀語篇)時,教師可以批判式的方法對閱讀內容進行高效導入,具體導入方式可以是提供一些有關閱讀教學內容的背景資源,如課內插圖,與閱讀內容相關的音樂、課件影像等題材資源。選用或提供這些之后,教師應引導學生合理運用這些資源對即將學習的閱讀內容進行合理的預測、分析、洞察或評估,這些行為都是批判性思維運作的具體表現(xiàn)。
以插圖這種教材現(xiàn)實資源為主要導入工具,并以牛津譯林版八年級“Wild animals”為課例,當教師想要展開Reading A模塊“The story of Xi Wang”的語篇教學時,可利用語篇插圖對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進行有力驅動,讓其能對本語篇的主旨內容或基本概況進行批判式的預測與客觀的分析。如要求學生觀察語篇含有的兩幅圖片,以問題驅動其主動思考:
What kind of animal is shown in the text?
Wha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two pictures?
Do you like animals? How do you get along with animals?
Imagine if your favorite animal was persecuted, what would you think?
前兩項問題是圍繞語篇插圖而設計的,學生根據(jù)問題指向,在觀察插圖內容并分析插圖之間的關系時,能運作批判式思維對語篇所描寫的對象進行精準預測。后兩項是基于插圖的延伸性發(fā)問,學生在思考時,首先應極力洞察教師設此問的意圖,以便從問題字眼與指向中深析有關語篇的內容概況。此外,立足后兩項問題,學生也能聯(lián)系實際生活的所見、所聞與所感來深度反思,以“已知”尋“未知”,順利探知出語篇可能是圍繞“動物遭受迫害”與“拯救方法”等方面展開基本描寫的。
導入完成后,教師便需圍繞具體的教學材料(閱讀語篇)展開閱讀指導,此時不妨繼續(xù)以問題為依托,培育學生在研讀語篇時的批判性思維。此方法屢試不爽,是由于引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與對問題的深刻關注,能讓其做出自主化的問題評析與審視思考,這是批判性思維生成與發(fā)展的必經過程。但授課階段的問題驅動方式與導入階段有所不同,此階段更講究問題的明確指向性,讓學生以問題為指引,更具目的地研讀語篇材料,高效汲取所需信息,完成深度閱讀探究。針對本語篇可設問如下:
分析類問題:In what aspects does the article describe the giant panda? Based on this different aspect, what information do you get?
評價類問題:What is the author's main intention in writing this article? Is the description of giant panda complete? What other ideas do you have?
創(chuàng)造類問題:Combined with what you have seen and heard, talk about other causes of endangered animals. In addition to the ways of protecting giant pandas reflected in the article, what other opinions do you have?
分析類問題需在學生正式閱讀語篇前提出,讓其更具目的地施展信息分析及總結概括等閱讀技能,對語篇內容及脈絡層次進行有效研究。評價類與創(chuàng)造類問題需在學生完成語篇閱讀后提出,這其中,評價類問題可讓學生以審視辯證的態(tài)度,嘗試從作者角度獲取對大熊貓瀕危問題的深刻見解,并對語篇不足之處加以自主完善與創(chuàng)造發(fā)揮。最后的兩項創(chuàng)造類問題則能延伸語篇主旨,讓學生以現(xiàn)實生活為依據(jù),洞察大熊貓及其他動物的瀕危問題。
經此多組發(fā)問可全面訓練學生分析、洞察、評價與創(chuàng)造等方面的批判性思維,使之獲得深刻的閱讀見解。
若想高度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在閱讀授課后期的讀后活動拓展是必不可少的。在這一階段,教師可提高課堂教學的開放性與互動性,讓學生在組內結合爭議度較強的閱讀話題展開多方研討,以辯證審視的態(tài)度交互觀點,伴隨強烈的頭腦風暴,獲取批判性思維技能的鍛煉與更為理性的閱讀感悟。
如針對“The story of Xi Wang”這一語篇,學生在教師的授課指導中能以問題為依托,大致研究出語篇的脈絡層次:The endangered status of giant panda. —The causes of endangered problems. —Measures to protect giant pandas,但由于語篇篇幅較短,所涉的信息及要點可能會存在疏漏,這時教師需把握好這一契機,對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進行高強度訓練。如讓學生在組內對語篇脈絡層次不嚴謹或信息不全面的地方加以審視,并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補充。
經此,學生可能會發(fā)現(xiàn)文中缺少“The impact of the disappearance of giant panda(animal) on human and society”這一要點。組內各成員便可根據(jù)自身所見所聞對這一要點進行補充。之后還需交互思維,從更理性、客觀的方面發(fā)掘原語篇的不足之處,并就不足之處展開交互探討、印證或反駁,最終集聚各方智慧,由個體吸納各方客觀想法,獲取對動物瀕危話題較為深刻的見解與更理性的認知。
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要不斷以問題觸發(fā)學生的批判意識與辯證思考,指導其立足課內重要文本展開深層次的內容及脈絡探索,以及理性的情感與主旨深究,在此期間,學生能不斷施展批判性思維技能,最終切實提高閱讀學習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