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朱子陽明“格物”之辨

    2020-01-08 02:50:12田曉丹
    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20年3期
    關(guān)鍵詞:窮理古本格物

    田曉丹

    (河南大學 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0)

    “格物”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范疇,源于小戴《禮記》第四十二篇《大學》中八條目?!案裎铩币辉~僅出現(xiàn)于《大學》開篇所論述的八條目段落中,后文再無“格物”概念的解釋,也無任何先秦古籍論及“格物”義。自宋時《大學》成為官方科舉考試必學書目,“格物致知”這一范疇也受儒家學者重視,其相關(guān)注釋亦是甚多。明末劉宗周曾說:“格物之說,古今聚訟有七十二家?!保?]劉宗周以降,又增加了很多不同的見解。自東漢鄭玄始為“格物”作注,到宋儒朱子修訂《大學》文本并為其章句作注解,再至明時王陽明重新尊《大學》古本而否定朱子“格物”義,以至“格物”這一概念的內(nèi)涵成為儒家哲學思想中的一大公案,逐漸成為后來學術(shù)界爭論不休的熱點,至今仍未解。

    近年來,國內(nèi)外學者對朱子、陽明“格物”的詮釋亦各有其說。其中,楊國榮曾說,在化解心性之辨的內(nèi)在緊張方面邁出重要一步的是王陽明。[2]陳立勝認為王陽明的“格物”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將整個人生之事收攝至“心”的向度,成為觀照、關(guān)照與修煉之場域。[3]任繼愈從“格物”說的角度論述了朱子格物說的歷史意義,認為朱子成功地詮釋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把天下萬物眾理歸結(jié)為一個理,其內(nèi)容雖不能說符合原旨,其方法在新舊文化繼承發(fā)展方面卻值得借鑒。[4]張品端認為朱子和陽明在“格物”的分歧主要體現(xiàn)在,一個是于心外之理而格之,一個是于內(nèi)心之意而誠之,并且王學對朱學保持了相對的優(yōu)越性。[5]同時,他贊同蒙培元的看法,認為朱熹之后,在朱熹后學中,一直有取向心學發(fā)展的思潮,由微到顯,最后終于沖破朱熹哲學體系,建立起心學體系。王陽明就是這一心學體系的完成者。[6]李靖新弘認為與其將“朱子學”視為“陽明學”的對立,倒不如將“陽明學”視為“朱子學”的邏輯展開。[7]

    一、朱子論“格物”:格物而窮理

    朱子承二程思想,建立了理本論的哲學體系,并給予“理”形上的本體內(nèi)涵。他的很多理論都是建立在“理”這一基礎(chǔ)上而發(fā)展開的。朱子注遍群經(jīng),自他將《大學》從《禮記》中獨立出來,與《中庸》、《論語》和《孟子》合為“四書”,并為其作章句集注。自宋以降,《大學》成為科舉考試的必備科目。朱子確立《大學》為“四書”之首的地位,并認為,《大學》一書之要便在“格物”二字。朱子的“格物”思想受二程影響,訓(xùn)“格”為“至”,并給予“窮理”之義。

    明道曾說:“‘致知在格物’。格,至也,窮理而至于物,則物理盡。”[8]伊川亦解釋說:“‘致知在格物’。格,至也。物,事也。事皆有理,至其理,乃格物也。然致知在所養(yǎng),養(yǎng)知莫過于寡欲二字。”[8]朱子在二程對“格物”的闡釋基礎(chǔ)上又進行了更為完備的立論:“致,推極也。知,猶識也。推極吾之知識,欲其所知無不盡也。格,至也。物,猶事也。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保?]所謂“窮理”,其意思為窮究事物之理。既包括事物之理的當然,還包括事物背后隱含的所以然。朱子平生在論及“格物”之時,多次強調(diào)“窮理”的重要性。35歲時,朱子在《答汪尚書三》中便明確指出:“格物只是窮理,格物即是明理。此乃大學功夫之始?!薄豆镂创构白嘣分幸嗾f:“夫格物者,窮理之謂也。蓋有是物必有是理,然理無形而難知,物有跡而易賭,故因是物以求之,使是理了然心目之間而無毫發(fā)之差,則應(yīng)乎事者自無毫發(fā)之謬?!保?0](《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十三)在其晚年刊行的《大學或問》中有言:“致知之道在乎即事觀理以格夫物。格者,極至之謂,如格于文祖之格,言窮而至極也?!?/p>

    朱子之所以將“格物”釋以“窮理”之義,是因為他認為:“未有這事,先有這理。如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不成元無此理,直待有君臣父子,卻旋將道理入在里面。”[11]朱子堅持“理在事先”的這一觀點,在事物出現(xiàn)之前,其理已先存在。就好比在君臣、父子這一關(guān)系形成之前,其君臣、父子之間的理已然。

    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從物之表里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此謂物格,此謂知之至也。[9]

    朱子認為,“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并且,天下萬物共有“一理”。這“一理”具有普遍性和統(tǒng)一性,是萬事萬物的內(nèi)在本質(zhì)和共性,具有本體之義;而這“一理”散落于萬物,遂有了萬物自有其理,這個理是各物的自性、特殊規(guī)律,乃為用。這便是“理一分殊”理念。正是萬物這一“分殊”之理及其共有“一理”的貫通性,因此在朱子看來,“格物”便可“窮理”。

    朱子的“格物”是從客體出發(fā),通過“外格”的方式、由外及內(nèi)而通曉內(nèi)外貫通之理。朱子認為,“萬個是一個,一個是萬個”(《語類》卷九四)。當然,朱子的“格物”,并非要格盡天下之物,方得其理。這方面,朱子認同伊川的觀點:

    程子謂:“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積習既多,然后脫然有貫通處?!蹦硣L謂,他此語便是真實做功夫來。他也不說格一件后便會通,也不說盡榜得天下物理后方始通。只云:“積習既多,然后脫然有個貫通處?!保?1]

    朱子繼承伊川之理路,認為每物各有其理。當知曉這些分殊之理到一定程度,即量變到一定程度便會有質(zhì)的飛躍,也就是豁然貫通,物的共有一理便可盡得。這種通過研究具體事物而獲得道理的“即物而窮理”思想,曾一度被理解為“這便是歸納的精神”[12]。此后,不少學者從知識論(或認識論)的角度理解“格物”,把“理”看作是外在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13]盡管朱子理路確有歸納的精神,但其“格物”而窮得的“理”卻非具體“規(guī)律”,而是分殊之理背后所容含的本體“一理”。朱子在“格物”功夫論中,秉承的是心物二元論的理路:心為體,物為用;“一理”為體,分殊之理為用。這種“格物”的路徑不能完全說是從知識論抑或認識論的角度,而有著存在論的范式。朱子通過格具體之物而要窮得的“理”,具有形上內(nèi)涵、“存有”之義。朱子繼承伊川之思想將致知格物,走其“順取”之路,力反“逆覺”之路。[14]此外,朱子還特別強調(diào),“格物之論,伊川意雖謂眼前無非是物,然其格之也,亦須有緩急先后之序,豈遽以為存心于一草一木、器用之間而忽然是懸悟哉!且如今為此學而不窮天理、明人倫、講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木、一器用之間,此是何學問!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炊沙而欲其成飯也?!保ā洞痍慅R仲》,《文集》卷三十九)由此亦可見得,朱子所格之物雖是具體事物,但其所得之理卻非具體的客觀規(guī)律、“分殊之理”,而是具有形上本體內(nèi)涵的“性理”,這也正是應(yīng)他的“性即理”的理論。

    二、陽明“格物”義:從格物到格心

    朱子注遍群經(jīng),尤其是他修整注釋過的《大學章句》在明朝學術(shù)界更是官方權(quán)威。唐君毅先生亦說:“朱子權(quán)威太大,朱子講《大學》,所以人人講《大學》?!保?5]到陽明時,亦講《大學》,并且極為重視“格物”這一功夫論。然而,陽明所用《大學》版本并非朱子本,而是《大學》古本,對“格物”的解釋亦異于朱子的注釋,并且認為朱子義非《大學》“格物”的本意:“朱子‘格物’之訓(xùn),未免牽合附會,非其本旨?!保?6]一改朱子外格的方式,陽明以內(nèi)省的方式,從心物一體論的角度,將“格物”指向“格心”的進路。“格心”一詞,始見于《禮記·緇衣》:

    子曰:夫民,教之以德,齊之以禮,則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齊之以刑,則民有遁心。格,來也;遁,逃也。(《禮記·緇衣》第三十三)

    此處,訓(xùn)“格”為“來”,這一解釋與“格物”的最早注釋鄭玄義是一致的:“格,來也。物,猶事也。其知于善深,則來善物。其知于惡深,則來惡物。言事緣人所好來也。此致或為至?!保?7]陽明亦沒有依循古人的最早注釋,而是訓(xùn)“格”為“正”:“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歸于正也?!保?6]

    “物者,事也,凡意之所發(fā)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謂之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歸于正之謂也。正其不正者,去惡之謂也。歸于正者,為善之謂也。夫是之謂格?!保?6]

    陽明從《大學》古本入手,依循孟子心學的進路,從正心之義。陽明認為,格物乃至善的實踐功夫,如孟子的“大人格君心”之“格”,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體之正。而這一所正者,正是為善去惡。

    在“格物”的過程中,陽明極為重視“格物”與“正心”“誠意”的關(guān)系,并注重所“格”之“物”的主體性地位。在《大學》古本中,“誠意”部分作為第一解釋內(nèi)容,本在“三綱領(lǐng)八條目”之后。自朱子調(diào)整了古本《大學》的內(nèi)容順序,“誠意”在《大學》理論中的重要性也隨之放諸其后。朱子對《大學》內(nèi)容進行調(diào)整這一行為與陽明尊《大學》古本這一態(tài)度,與二人對“格物”注釋的進路是呼應(yīng)的。在《傳習錄·答羅整庵少宰書》中:

    來教謂某“《大學》古本之復(fù),以人之為學但當求之于內(nèi),而程、朱‘格物’之說不免求之于外,遂去朱子之分章,而削其所補之傳?!狈歉胰灰?。學豈有內(nèi)外乎?《大學》古本乃孔門相舊本耳。朱子疑其有所脫誤而改正補緝之,在某則謂其本無脫誤,悉從其舊而已矣。失在于過信孔子則有之,非故去朱子之分章而削其也。[16]

    “格物”者,《大學》之實下手處,徹首徹尾,自始學至圣人,只此功夫而已,非但入門之際有此一段也。夫“正心”“誠意”“致知”“物”,皆所以“修身”:而“格物”者,其所用力,日可見之地。故“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其知之物也:“正心”者,正其物之心也;“誠意”者,誠其物之意也;“致知”者,致其物之知也。此豈有內(nèi)外彼此之分哉?理一而已。[16]

    在陽明看來,朱子將“格物”的路徑從外出發(fā),不僅違背了《大學》古本的原意,也違背了“道問學”的根本?!洞髮W》乃孔門著作,而“格物”又是八條目(格物—致知—意誠—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第一條,更是圣賢之道的首要功夫?!洞髮W》古本在后面的分章解說中并沒有解釋“格物致知”,而是從“意誠”開始。這更讓陽明堅信,無論是學至圣人,還是《大學》“格物”本義,都是“心學”的內(nèi)發(fā)路徑。

    “誠意”“正心”“致知”具有內(nèi)在一貫性,其一貫性由所“格”之“物”的主體性所決定??酌弦浴靶摹睘楸?,“心”乃身之靈明的主宰。陽明以孟子“心學”的進路,講求“心物一體論”。這一“心物一體論”,并非否定“物”的客觀實在性,而是將“物”與“心”相聯(lián)系、相統(tǒng)一。因此,“格物”者,格的便是心之物、意之物、知之物。陽明認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勿需外求,應(yīng)由內(nèi)而發(fā)?!靶摹?,乃本心,并非體內(nèi)那一團血肉,而是“天理”于人道的最本質(zhì)存在,是實現(xiàn)天人合一的本體?!耙狻保司褚庾R,包括已發(fā)意識和未發(fā)意識?!爸?,乃良知,是孟子的見孺子入井而發(fā)的惻隱之心。良知已發(fā),便無私意障礙,即所謂“天理”。陽明在為徐愛解答“格物”的“物”為“事”字時曾說: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fā)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親,即事親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阅痴f無心外之理,無心外之物。中庸言“不誠無物”,大學“明明德”之功,只是個誠意。誠意之功,只是個格物。[16]

    “意”由“心”發(fā),以“良知”為體,以“物”為用。比如事親、事君,事親與事君便是“物”(猶事也)。“物”之所格,乃誠意之功夫。此意之誠的程度,可謂“心外無理,心外無物”。正如陽明與其友人游南鎮(zhèn)時的一段對話:

    先生游南鎮(zhèn)。一友指巖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于我心亦何相關(guān)?”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16]

    有關(guān)事物的客觀實在性問題,并非陽明所要討論問題的范圍之內(nèi)。而其“天下無心外之物”思想,是將萬物與人聯(lián)系起來,這是一種以人類為中心的思考方式。世間萬物無窮無盡,任人窮其一生也難以盡數(shù)了解。即便盡平生之力博覽天下之書(知識),然世間亦有很多事處在多變和未知之中,其普遍之理亦難以通達,成圣為賢的大道更難以通曉。然,人心乃“身之主宰”,時刻體認本心,方知“格物”之旨,圣人之道,正心誠意而已。

    三、朱子、陽明“格物”關(guān)系:求同徑異

    關(guān)于《大學》“格物”這一概念的注釋,朱子和陽明解釋的區(qū)別主要在“格”字之義。朱子訓(xùn)“格”為“至”,陽明訓(xùn)“格”為“正”。按字源解說來看,格,從木,各聲。各,即是聲旁,亦是形旁,表示進犯。格,有的甲骨文假借“各”,表示進犯。甲骨文=(各,進犯)+(亍,行),表示行軍作戰(zhàn)。有的金文以“木”代“亍”,=(木,械具)+(各,進犯),表示用木械進犯、攻擊。篆文承續(xù)金文字形,后演變?yōu)榭瑫案瘛?。“格”的造字本義為動詞,用木械攻擊。例如,《周書·武稱》:“窮寇不格。”《書·湯誓》:“格,爾眾庶,悉聽朕言。”后引申為名詞,意思為規(guī)格,標準。例如,《禮記·緇衣》:“言有物而行有格也?!?/p>

    由以上字源解說的內(nèi)容來看,“格”與“正”的本義是比較相近的,皆有“伐攻”之義。在詮釋“格物”的“格”字意思時,陽明并沒有沿用朱子的“至”的解釋,也是采用與“格”字本義相近的“正”作為注解。陽明用本義相近的“正”來解釋“格”是出于有意識的還是巧合,這一情況暫且無從考證。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其選義確是要尊古人之最根本宗旨的。這一宗旨,是陽明自小便有意識要追尋的——成圣之道。

    陽明自小在朱子學術(shù)氛圍中成長,甚至在少年時演出一場“格竹子”的鬧劇。在陽明《年譜》中有這樣一個記載:“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語之者,不覺呼躍,從者皆驚。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保?6]“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可見在過去的二十多年里,“格物”一直是陽明思想中的核心問題。[18]并且這一問題的思考深受朱子“格物”思想的影響,并從對朱子“格物”思想的尊崇直到由朱子“格物”思想中再掙脫而出。這一大轉(zhuǎn)變奠定了陽明的求圣進路由“格物”轉(zhuǎn)向“格心”,由朱子的“性即理”的外向路徑轉(zhuǎn)向“心即理”的內(nèi)向路徑。陽明對“格物”的釋義,是由于對朱子之義進行批判性反思而得。進而,陽明對身邊人解釋“格物”之義時,大多與朱子義對比著來闡述。二人皆肯定“格物”是為了“窮理”,但其方式方法卻是不一致,甚至相反。朱子“務(wù)外”,陽明“正內(nèi)”。

    《大學》“格物”思想在程朱系統(tǒng)中有著本質(zhì)上的作用。[14]然,不僅是程朱,對于陽明學系統(tǒng)亦是如此。受朱子對“格物”釋義的影響,陽明親身實踐“格竹子”而不得,進而反思其理,將“格物”的進路導(dǎo)之以內(nèi)。朱子訓(xùn)“格”為“至”,陽明訓(xùn)“格”為“正”,二者對“格物”的詮釋之義,彰顯了二人的學術(shù)進路的不同。朱子、陽明對“格物”的注解各有其理,在實踐功夫論中的實用性,因其個人資質(zhì)而定,不可偏廢其一。盡管二人進路不同,其目的都是一樣的。無論是朱子的道問學,還是陽明的尊德性,都是為了做到《大學》中的“三綱領(lǐng)八條目”,皆是對至善的追求,進而達到“圣人”這一理想人格。

    四、結(jié)論

    朱子的“格物”釋義成為后世對“格物致知”注釋的主流,也是之后數(shù)百年的官方觀點。在清末的洋務(wù)學堂中,把物理、化學等學科稱為“格致”,便是“格物致知”的簡稱,可見其影響之大。朱子的這一釋義盡管不是《禮記·大學》的本義,但是其思想?yún)s成為了官方權(quán)威,曾讓其他相關(guān)學者難以望其項背。這一孤鳴是思想之集大成之必趨,同時也預(yù)示著學術(shù)思想達到了一定程度的成熟和階段性輝煌。然而,站在整個學術(shù)思想的發(fā)展過程來看,一個思想的權(quán)威性盡管是當時期高峰,同時也將帶來隨之而后的發(fā)展停滯。朱子的“格物”思想正是如此,這一現(xiàn)狀持續(xù)直到明時陽明改程朱理學而從象山的心學路徑。

    陽明早期受朱子學影響頗深,但其后期卻“冒天下之大不韙”,改朱子對《禮記·大學》“格物”思想,而訓(xùn)“格”為“正”。這一訓(xùn)詁,尊孟子之學以釋《禮記·大學》之義,是一種心學路徑,有得意忘象的效果。如此,也有過度詮釋的程度存在,其訓(xùn)詁的嚴格性有待商榷。然而,這也是陽明重新探尋先秦儒家思想,并結(jié)合實踐經(jīng)驗而得的結(jié)果。這一趨向是對朱子之學的繼承和改造,也成為“格物”研究的漫長學術(shù)史上的又一道爭鳴。陽明的內(nèi)向釋義與朱子的外向釋義方式,成為一種對應(yīng),同時亦拉開《大學》“格物”這一哲學思想新時代,也將中國學術(shù)思想推向新的高峰。通過對朱子和陽明有關(guān)《大學》“格物”義的對比研究,不僅對《禮記·大學》中有關(guān)“格物”原意的探究有重要的意義,同時也成為后期研究朱子、陽明思想及其關(guān)系不可逾越的部分,更是為朱子、陽明后學演變情況的探析打下理論基奠。

    猜你喜歡
    窮理古本格物
    《古本戲曲叢刊》五集目錄考述——兼談《古本戲曲叢刊》的目錄學意義
    戲曲研究(2022年4期)2022-06-27 07:08:00
    存世箏譜集古本所承載的文化價值研究
    李退溪“敬”工夫及當代德育價值芻議
    從道德“格物”到政治“格物”——荀子“義”論的新進展
    王申勇:“格物”的精神與“動情”的演繹
    重慶市中醫(yī)藥學會2020年學術(shù)年會暨《涪陵古本傷寒雜病論》影印本首發(fā)式
    略談《古本戲曲叢刊》中的幾部碧蕖館舊藏傳奇
    戲曲研究(2018年4期)2018-05-20 09:38:00
    二程“理”學思想新探
    中州學刊(2017年7期)2017-08-11 04:46:55
    窮理盡性以至于命:《論語》“學而”章與君子之道
    格物
    醒獅國學(2015年5期)2015-05-30 10:48:04
    陆良县| 沭阳县| 依兰县| 宿松县| 如东县| 房山区| 西贡区| 阳原县| 昌邑市| 正镶白旗| 咸阳市| 区。| 宣恩县| 潮安县| 灵石县| 广安市| 浦东新区| 北海市| 安泽县| 马山县| 永年县| 武城县| 沙湾县| 凌海市| 福清市| 嵊泗县| 定西市| 海盐县| 乌兰察布市| 永善县| 石泉县| 神池县| 梁平县| 武强县| 浦江县| 贺兰县| 唐山市| 隆子县| 嘉善县| 茂名市| 郎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