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南
(南京市中華中學附屬小學 江蘇南京 210000)
陶行知先生曾說:“發(fā)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兒童的“學”因“問”而起。鐘啟泉教授認為無論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什么,都不是直接由教師教出來的,而是在問題情境中借助問題解決的實踐培育起來的。目前,很多體育課處于“教者發(fā)令,學者強應,身順而心違”的狀態(tài)。看似熱熱鬧鬧,但大多數(shù)學生沒有真正參與到體育學習中,都是被動的學習和表面的思考,“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對運動技能缺少深度思維,鍛煉行為也是消極被動。體育課中應做到,激發(fā)學生參與,讓學生思維自由,引領學生在活動中操作、思考、揣摩;引領學生體悟,讓學生在教學的情境中體悟,在課堂上得到精神、品質(zhì)的滋養(yǎng)。
“肩肘倒立”一課的教學重點為一撐、二夾、三繃直。首先幫助學生進行身心調(diào)整,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tài)。通過“蹦蹦車”游戲,引導學生練習夾肘;通過“仰臥穿鞋”的游戲,體驗仰臥舉腿夾臀的動作;通過“蹬自行車爬山”游戲,引導學生分別做仰臥、收腹、舉腿、提臀、大腿交替擺動等動作,并體驗仰臥支撐,逐漸將身體豎立起來。通過幾個游戲,學生的參與熱情高漲,在后倒翻臀向上舉腿練習中:
教師:為什么這位同學的腿可以舉得那么高?
學生1:他后倒的速度好像很快。
學生2:他在后倒的時候屁股用力向上抬。
學生3:他的腰部在用力支撐。
教師(追問):如果沒有了后倒的速度,腿還能舉高嗎?
學生3:不能,因為腿太重,支撐不穩(wěn)會掉下來。(眾生贊同)
教師(追問):你能利用手臂把腿支撐住,不讓它掉下來嗎?
幾個游戲的設置,與最后的“水上舞蹈”存在思維聯(lián)系,一步步解決動作教授過程,整堂課都是在引導學生圍繞教學情境主題進行共同學習。把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練習、體驗、思考,學生在深度思維下積極參與學習過程。
在學習體育與健康基礎知識“健康飲食益處多”一課前,通過“問學單”的使用,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教師也能了解學生的需要,確定教學內(nèi)容。
在“健康飲食益處多”中,學生提出:
1.食物怎么分類,分為哪些類?
2.什么營養(yǎng)成分對身體產(chǎn)生影響?
3.一日三餐分別怎么吃才合理?
在引導學生理解食物分類時,通過回憶“你昨天晚飯吃了什么”,學生積極思考回憶,將食物卡片貼在黑板上。
師:這么豐富的食物你能不能給它們分類???(小組合作完成)
生1:這么多食物怎么分呢,有沒有什么提示?
生2:我覺得可以確定水果類、蔬菜類,這兩類比較常見,你們還能想到些什么?
生3:你們看貼在黑板上的食物,能不能按照它們的特點分類呢?
生4:我覺得可以試試,除了水果、蔬菜,還有主食、肉、雞蛋、豆、油、鹽、糖。
不用過多分析講解,學生完成食物分類,教師做總結(jié):糧谷類、蔬菜類、水果類、肉魚類、奶豆蛋類、油糖鹽類。學生在自主思考、自主分析中,尋找到答案,拓寬了思維的廣度,就是問學的精彩之處。
在了解食物的作用中,學生對碳水化合物、蛋白質(zhì)等專業(yè)名詞不熟悉,為了讓學生了解這類食物中所含的主要營養(yǎng)成分,在設置問題時就要環(huán)環(huán)相扣,“糧谷類食物為我們提供了什么”“如果餓了你有什么感受”“如果餓了你想吃什么”“吃了有什么感覺”等。學生答出餓了沒有力氣,頭昏,肚子咕咕叫,通過切身感受喚起身體多方面感知功能;想吃米飯、饅頭、包子等,再次鞏固糧谷類食物;吃完有力氣了,頭不昏了,肚子不叫了。接著追問“你們知道是什么在發(fā)揮作用嗎?”學生已經(jīng)非常好奇是什么了,通過這個問題鏈引領學生進一步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走進問題,引導學生的思維向更深更廣處發(fā)展。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的時候,不斷和自我對話,和同學對話,和老師對話,思路一步步開闊起來,思維不斷深入,問題也逐漸清晰起來,最終引出答案“碳水化合物”。
學生根據(jù)自己理解搭配出的三餐,有的早餐過于簡單,有的午餐葷素搭配不合理,有的晚餐過于豐富。到底三餐該怎么吃,小組內(nèi)討論,總結(jié)問題如下:
生1:想什么時候吃就什么時候吃嗎?
生2:想吃多少就吃多少嗎?
生3: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嗎?
生4:三餐隨意吃嗎?
在問題的驅(qū)動下,學生討論出要健康飲食不能吃太多,不能隨意吃,早上吃好,中午吃飽,晚上吃少。在解決這些問題的同時,又生發(fā)出一個個新問題。如早上該吃什么,在討論中,學生們發(fā)現(xiàn),關于這個問題似乎并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無論哪種觀點似乎都有道理。這時問題的答案并不那么重要,追尋答案的過程比最終的答案更重要,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合作探究、分享交流,不斷提升思維高度。
技能學習時,教師應考慮到學生的“正確回答”后隱藏著的片面、模糊、淺顯的理解,抓住學生的回答追問,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爭取全面、準確,使學生真正理解動作方法,掌握運動技能。重新組織學生嘗試后倒翻臀舉腿練習,學生探索出了利用夾肘撐背將身體立起來的方法。在教師的連問下,學生的思考更全面、更深人,肩肘倒立的翻臀舉腿立腰動作,不僅需要后倒時的速度,也需要通過兩臂夾肘撐背給身體提供一個固定的支點。課堂上,當學生的動作出現(xiàn)錯誤時,教師要抓住時機,恰當問,引導學生自我反省,及時糾錯,這樣有利于培養(yǎng)思維的精確性。當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回答錯誤時,不要急于給出正確答案,通過一次次追問,誘導學生通過觀察和自己的體驗,發(fā)現(xiàn)存在的錯誤,了解正確的動作,明白其中的道理,其意義遠遠大于教師正確的講解示范。
巧設豐富的教學活動是促進學生進行體驗性、參與性、主動性學習的重要策略,這是學生掌握知識的需要,更是激發(fā)學生生命熱情、提高形象思維能力的需要。
學生分析問題、表達看法是以自己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為基礎的,既有的知識經(jīng)驗是學生認識發(fā)展的起點。受學生認識基礎的限制,當學生遇到超出“最近發(fā)展區(qū)”的新問題時,學生的思路往往不清晰或不流暢,這時需要設計一系列“問題鏈”,鋪墊學生認識的“墊腳石”,給學生思考方法的引導,打通學生思路形成的途徑。
體育課堂中是提出問題、理解及解決問題并產(chǎn)生新問題的過程。以問題為教學的發(fā)端,師生共同討論。雖然有時候?qū)W生“論”的并不到位,答案并不完美,但不要打斷、否定他們,要留給學生發(fā)散思維的時間。
問題是思維的源泉,問題是基礎知識與綜合運用能力之間的橋梁,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離不開問。體育學習是從“發(fā)現(xiàn)問題”到“解決問題”的遞進過程,體育課要解決“學什么”“怎么學”“學會了怎么用”等問題,通過問讓學生真正參與到體育學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