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兵兵
“瀟湘八景”與五山文學
高兵兵
(西北大學 文學院)
我的博士學位是在日本大阪大學讀的,導師是著名漢學家後藤昭雄,其《平安朝漢文學論考》《平安朝漢文文獻研究》《天臺佛教與平安朝文人》是研究日本平安時期漢文學的必讀書。我曾翻譯後藤先生論集《日本古代漢文學與中國文學》,2006年在中華書局出版。我自己本來是受導師的影響,研究日本平安朝漢文學的,重點是菅原道真的漢詩。2007年回國以后,主要從事長安與日本及東亞的文化交流與比較的研究,拿到了國家社科基金,并主編了《長安文化國際研究譯叢》,翻譯出版了七部日本學者研究長安的論著。2015年被北師大的張哲俊教授邀請到他的團隊,共同成功申報了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日本五山文學別集的校注與研究”,我承擔的子課題是“絕海中津《蕉堅稿》的校注與研究”,故而踏進了五山文學的領域。
瀟湘八景在平安朝沒有什么痕跡,倒是在五山文學中看到不少。絕海中津在杭州及南京等地生活過近十年,但他曾寫過八景之中的“江天暮雪”詩,還有與義堂周信等一道完成的大慈寺八景題詠。另外義堂還有一首題詠洞庭秋月圖的詩歌,這些都值得關注。
提到湖南與日本的文化交流,還有一件值得關注的事情,那就是南岳慧思大師轉世圣德太子在日本弘法的傳說。這個傳說起源于奈良時代,在《唐大和尚東征傳》等文獻里有所記載。平安時代則多見于天臺宗的文書,因為這個傳說本身就是附會慧思轉世為天臺智者的傳說。轉世之說均是佛教中為了強調法脈正宗的一種標榜,當然并非事實。中世以后,慧思轉世圣德太子傳說的內容和形式不斷演化,成為日本南岳衡山信仰的重要組成部分,比如出現(xiàn)了很多的南岳衡山繪畫。經(jīng)我介紹認識冉毅教授的日本早稻田大學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長吉原浩人教授就是研究此類繪畫的,前幾年他多次來衡山考察,并帶領日本一些專家與衡山的宗教組織合作召開了研討會。
另外,提到繪畫呢,除了瀟湘八景題材之外,杭州的西湖也是備受日本人鐘愛的。日本各地有很多的“西湖”,像京都府的天橋立,福岡的大濠公園等。西湖題材與瀟湘八景題材,兩者在日本的傳播有著諸多的相似性和關聯(lián)性,加上佛教方面天臺與南岳之間的關系,今后值得湖南和浙江兩地學者共同攜手研究的領域非常多。
昨天我在柳宗元紀念館里聽說,2017年9月我們西北大學文學院承辦了柳宗元國際學術研討會,他們告訴我說,你是做國際研究的,可以做很多東西。你研究柳宗元的話,可以到永州去看看。昨天看到蘋島上種了很多芭蕉,這就肯定能聯(lián)想到懷素在芭蕉葉上寫字這件事,就是說你是看不到瀟湘夜雨本身的,因為它是聽覺的風景,那么夜雨怎么聽呢?它就是雨打芭蕉的聲音,而不是視覺上的感受。
張京華插話:我猜是湖南人眼睛好,瀟湘八景里面好多是夜景,呵呵。昨天領大家走的地方多,有點累,但是希望大家有個好印象。永州比較好的東西里,有幾個大的題目比較重要,其實除了和湖南本土有關,全國甚至更大范圍內的學者也在關注這些題目。一個是在史學上,上古史里面的舜帝南巡,是一個大事件,這個誰也越不過去,在夏商周三代的歷史中,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話題。然后是理學鼻祖周濂溪,他是永州道縣人,還在永州當過通判,在這兒留下了很多東西。還有就是柳河東,他居唐宋八大家第二位,在明清以后對整個東亞的影響都特別大,日本、韓國關于唐宋八大家的課本應該是鋪天蓋地的。還有就是摩崖石刻,對明代、清代金石學的影響是很大的,永州連接桂林這一帶,應該是南方摩崖石刻最集中的地方,而且它的主題不分散,這里面就有瀟湘八景的主題,沿著瀟水湘水,以詩為主,以文學為主。彭敏寫了篇文章叫《元結與摩崖文學》,提出來“摩崖文學”這樣一個概念,“寫在石頭上的文學史”,也就是“摩崖文學”。其實這些學術領域全都有關聯(lián)。蘋島它是瀟湘八景之一,也是永州八景之一,它的主題就是舜帝和湘妃的主題。柳宗元也有詩,寫蘋島瀟湘合流處的五言長詩《湘口館瀟湘二水所會》,研究領域全是連起來的。就像中日文化是連起來的。高兵兵教授是西安人,陳小法教授是杭州人,高平教授是臺州人。假如說,唐代時期的長安對日本影響最大,那么就宋代這一代來講,瀟湘八景對日本可能影響最大,至少中國別的地方不如瀟湘八景影響日本這么大。臺州、杭州大概是在明代往后發(fā)生影響,湖南還要早點。倭寇跟臺州的關系也是明代開始的,而宋代的中日往來,湖南一定要占有一席之地。因為那時的都城,北宋的汴京、南宋的杭州,中日往來不太突出,瀟湘八景反而是比較突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