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德貴
“月盛齋”醬肉
光緒十二年(1886年)十月,慈禧太后做壽,滿朝文武大臣到處搜尋奇珍異寶為她備壽禮。有位大臣尋思:“給老佛爺送什么壽禮呢?宮里的奇珍異寶多得數(shù)不清,早就不新鮮了,我得送一份與眾不同的壽禮!”
于是,他特意來到“月盛齋”,備了一份包裝精美的大禮盒,并系上“祝皇太后萬壽無疆”的綢帶,進奉給老佛爺。
不曾想,慈禧太后品嘗了“月盛齋”的醬肉之后備加贊嘆,特賜“月盛齋”四道“腰牌”,作為出入宮之憑證。每隔一日,“月盛齋”就會送特制的醬肉到御膳房。
慈禧“撤簾歸政”、退居頤和園后,每晚必有一頓夜膳,而所食之物,又必有“月盛齋”的醬肉、燒餅和粥,自此“月盛齋”便名揚京城。
羊眼兒包子
相傳,清朝康熙皇帝曾微服到前門外,品嘗回民的羊眼兒包子??滴趸实圩哌M羊肉包子鋪,掌柜向康熙皇帝問安后,賠著笑臉說:“不怕爺惱,爺在里邊(宮廷)什么山珍海味沒嘗過,還屈駕來嘗羊眼兒包子,小的實在不敢孝敬?!?/p>
康熙明知自己的身份已被識破,還是要吃包子。掌柜只好從命??滴跤每曜訏兑粋€放在碟子里,細心地觀察,只覺陣陣香味撲鼻,放到嘴里一嘗,果然味道鮮美。
但是,康熙左找右找也未看見“羊眼兒”,便問掌柜:“為什么看不見羊眼兒?”掌柜忙回答說:“回爺?shù)脑?,餡肉沒有羊眼兒,只是做得精細些,包得個頭小一點,像羊眼兒,就給起了個‘羊眼兒包子的名字?!?/p>
康熙嘗了兩個,覺得非??煽冢銈髦紝⑵浣?jīng)常送入宮中。從此,羊眼兒包子譽滿北京城。
“三不粘”的傳說
傳說清朝乾隆年間,安陽縣令的父親過七十大壽,宴席上少不了當?shù)貍鹘y(tǒng)的桂花蛋。廚師因為是第一次用大鍋做,只能一邊炒一邊往里添油。結(jié)果,這回炒出來的桂花蛋色澤黃潤,晶瑩欲滴,香氣四溢,大家品嘗了之后,都夸獎這道菜味道鮮美,甘甜爽口,實在是菜肴中難得的佳品。于是,桂花蛋很快就在安陽聲名鵲起,風(fēng)行開來。
不久,乾隆皇帝到江南巡察民情,路過安陽,提出來要品嘗安陽的風(fēng)味小吃。安陽縣令就讓廚師精心炒了一盤桂花蛋,獻給乾隆品嘗。乾隆吃了這道菜肴之后,十分高興,他見這道菜肴不粘盤子、不粘筷子、不粘牙齒,就當即下了圣旨,將桂花蛋賜名“三不粘”。并讓縣令把此菜肴的制作方法教給了皇宮里的御膳房,以備自己和后宮嬪妃及皇親隨時品嘗。
御膳房的“驢打滾”
據(jù)說有一次,慈禧太后吃煩了宮里的食物,想嘗點兒新鮮玩意兒。于是啊,御膳大廚左思右想,決定用江米粉裹著紅豆沙做一道新菜。新菜剛一做好,便有一個叫小驢兒的太監(jiān)來到了御膳廚房,誰知這小驢兒一個不小心,把剛剛做好的新菜碰到了裝著黃豆面的盆里,這可急壞了御膳大廚,但此時再重新做又來不及,沒辦法,大廚只好硬著頭皮將這道菜呈給慈禧太后。慈禧太后一吃這玩意兒,覺得味道還不錯,就問大廚:“這東西叫什么啊?”大廚想了想,都是那個叫小驢兒的太監(jiān)闖的禍,于是就跟慈禧太后說:“這叫驢打滾?!庇谑牵〕浴绑H打滾”就這樣誕生了。
其實,“驢打滾”真正名字的由來,是因為成品黃、白、紅三色分明,非常好看。加上最后制作工序中撒上的黃豆面,猶如老北京郊外野驢撒歡打滾時揚起的塵土,因此而得名。
“天福號”醬肘子
乾隆年間,山東人劉德山在北京城里西單牌樓開張了一家“天福號肉鋪”,專門制售各色山東風(fēng)味肉食。有一天他的兒子值夜看管煮肉的湯鍋,竟不知不覺睡著了。等劉老板前來查夜時,鍋里已是肉爛如泥,黏稠一片。此時,晨曦將露,想重新再煮菜是來不及了。劉德山是精明之人,他急中生智,和兒子一起動手,仔細地將鍋里尚成形的醬肘子一塊一塊起出,小心地擺到鋪面上出售。說來也巧,次日清晨頭一個前來光顧的竟是老主顧刑部大臣。此人平時酷好享用“天福號”的肉食,此時買來是準備招待幾位地位顯赫的客人,因為平時信得過,他不多說便付錢取貨而去。且說刑部大臣家宴正酣,幾位顯赫官員們?nèi)汲缘媒蚪蛴形?,不斷地夸贊醬肘子好吃。刑部大臣也是樂不可支,顯出十二分的風(fēng)光,好生盡到了地主之誼。只隔一天,幾位去刑部大臣家赴宴的官員都指派專人或管家去“天福號肉鋪”,指名購買醬肘子。此刻劉德山老板尚感蹊蹺,經(jīng)小心探詢,才知前日煳鍋的肉食偏偏贏得了客人們的喜愛。大喜之余,劉德山父子便特意精心制作了一鍋加料的醬肘子,不僅肉好,而且料足。如此一來,又有好幾位達官顯貴和刑部大臣一道,成了“天福號”的老主顧了。因為多了一些有身份的顧客吹捧,轉(zhuǎn)眼之間,本來名不見經(jīng)傳的“天福號”醬肘子美名不脛而走。不久,連清宮里的太后和皇上也叫人專門來買醬肘子了。
日后,“天福號”還得到了一塊能夠自由出入皇宮禁地的“路牌”。雖說那也只是為了“天福號”送貨方便,但是這種殊榮還是讓世人無比仰慕,讓同行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