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冠云
【摘要】在小學美術課堂中融入繪畫心理是有助于教師更好地了解兒童的心理世界,同時也有助于兒童健康心理的培養(yǎng)。在美術課堂上,教師能高效地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教師根據不同學段的兒童繪畫心理發(fā)展特點來因材施教,正確處理兒童繪畫中反應的兒童心理與美術教學的關系,以此促進校園中的師生關系以及生生關系,幫助他們在藝術活動中更好地培養(yǎng)心理健康、感情豐富、思想健全的人格。
【關鍵詞】美術課堂;繪畫心理
一、美術課堂融入繪畫心理的原因
(一)利用美術課堂主動疏導學生心理問題
近年來學生的身心健康問題成為社會大眾的關注重心,大部分學校會配置一個心理咨詢室,但是心理咨詢室的使用率不高。如果在小學美術課堂中融入繪畫心理,美術教師通過課堂上學生的繪畫作品走進他們的心理世界,對學生所呈現出的心理情況進行分析,幫助他們在藝術活動中更好地培養(yǎng)心理健康、感情豐富、思想健全的人格。在傳統(tǒng)的美術課堂中,美術教師往往重視繪畫技巧而忽視班級中學生在作品中表現出來的心理、情緒等方面的變化。若沒有對學生的心理健康進行關注和預防,有些學生容易產生心理疾病,使用一些極端的方式來面對和處理問題。所以筆者希望將繪畫心理融入美術課堂中,教師可以主動疏導學生心理問題。
(二)在美術課堂上提供高效率的心理輔導
美術課堂可以針對有相同問題的學生提供有效的團體輔導,輔導過程中繪畫以一種隱藏性和不具威脅性的方式,讓團體成員在課堂內利用繪畫呈現出真實的心理活動,所以團體輔導是應用廣泛,并且是最經濟和最有效的輔導方法之一。在美術課堂中融入繪畫心理教學,通過分析學生的繪畫作品或心理測試等方式,找出需要心理輔導的學生,從而進行完善心理健康的援助。
二、美術課堂融入繪畫心理的意義
(一)可以讓學生通過繪畫表達內心的想法
著名心理學家范瓊芳說過:“兒童的繪畫不是一種藝術,而是一種語言?!蓖ㄟ^學生的繪畫作品,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了解他們的沖突、防御以及人際交往的情況,而不用直面地接觸到學生的脆弱。在輔導地過程中,老師需要更加有耐心地傾聽學生的內心想法,適當的運用目光追隨、提問、情感反應、鼓勵等言語或者非言語的方式使學生受到尊重、理解和關懷。這樣能營造出一種安全的、溫暖的氛圍,使得學生最大限度的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情感,有效地促進師生的互動教學。
(二)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
繪畫心理主要繪畫方式表達自己內心真正的感受,通過作品把不良情緒宣泄出來,從而達到提升個人社交等多種能力。教師在美術教學的過程中,能夠及時地發(fā)現學生的問題,及時給予干預,有利于更好的開展教學工作。學生可以自由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問題,也可以充分的發(fā)揮自己的想象,這樣的表達是隱秘的。如果這種隱秘性能及時地被教師發(fā)現,能夠被社會接受,教師可能把它們轉變?yōu)榻ㄔO性的能量。將繪畫心理應用于小學美術課程中,繪畫不僅可以作為篩查方式來評估學生當下的心理狀態(tài)包括知情意,還能借助畫面與來訪學生開啟溝通的話題,方便建立咨訪,也利于教師直觀呈現學生的問題嚴重程度。繪畫心理,讓畫者有畫可說,有話可說。
三、小學美術課堂中根據不同的學段融入繪畫心理的教學策略
(一)表象的開端—初級階段(6-7歲)
一、二年級學生(第一學段)處于兒童繪畫的初級階段。此階段的兒童繪畫的創(chuàng)作過程比創(chuàng)作的作品重要,《美術課程標準》中指出:“興趣是學習美術的基本功之一?!苯處熞鄳萌粘I顏硪龑W生去認知和感受,這樣學生能更多地注入情感,初步感受學習知識的樂趣。以《我的自畫像》為例,教師課前準備了一面鏡子,讓同學們輪流傳遞照看,照看完了,再向同伴介紹自己。課程的導入采用了生動的方式,直接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調動起來了。接著再給學生欣賞一些能吸引他們目光的優(yōu)秀的自畫像作品,開拓他們的思維,在學生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播放音樂,多與學生交流,讓學生在一個輕松的氛圍下把自畫像畫出來。
作品分析:
首先這名學生自畫像中的頭部畫得相對他的身體來說是偏大的,說明他我感覺較良好,自我評價較高。嘴巴較大,這名學生也比較能說會道。眼神是向上看的,為人上進積極,但是沒有畫耳朵,說明這名學生不善于傾聽,微笑的表情說明這位學生是開朗的,身體主要為長方形的塊狀,比較有自己的個性也比較倔強。
(二)形體概念的形成—中級階段(8-9歲)
三、四年級學生(第二學段)處在兒童繪畫的中級階段,要注意繼續(xù)培養(yǎng)兒童的觀察力、想象力、記憶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在此階段對美術教師來說運用多樣化的創(chuàng)意方式,引導學生從主觀造型向寫實轉移,喚起他們對美術初步知識的探求欲望。鼓勵實驗鼓勵兒童去探索和發(fā)現新的方法和方式。在一個自由的環(huán)境,每個小朋友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尤為重要,采用滲透的方法傳授淺顯的基礎知識,把這些知識應用到寫生與創(chuàng)作中去。引導學生在繪畫過程中感受解決困難的快樂,學會體驗情緒并表達自己的情緒,激發(fā)學習興趣和探究精神,樹立自信,樂于學習。兒童每天都會有不同的情緒,會有愉快的正面情緒,或壓抑、憤怒的負面情緒,有的兒童可能會因為自己有了負面情緒而感到不知所措,所以會低沉或會向自己最親近的人發(fā)脾氣,但這并沒有讓負面情緒得到合理轉化,反而會影響我們的人際關系與日常生活。所以,我們應該學會如何管理情緒。以《委屈的事》為例:這是一節(jié)自由創(chuàng)作的課,上課時教師讓學生回憶生活中有哪些事會讓你感委屈或不開心,可以在繪畫中表達出來。
作品分析:
繪畫作品簡單,線條肯定,中間的試卷上有82分,有做對的題也有做錯的題。媽媽的表情比較嚴厲,眼情向上,嘴巴用折線表現,臉上還有紅色的腮紅,表現出了媽媽此時十分生氣地說:你怎么考得這么差?”而我的臉上流滿了淚水,說明我是很傷心的,說明此學生對學業(yè)的壓力也很大。表現出了一種無力感。繪畫是表達情緒的方式,讓我們畫出自己的情緒、畫出心理的話,隨心而動,合理宣泄負面情緒,感受自己一點點的變化。
(三)理智之萌芽一高級階段(9-10歲)
五、六年級學生(第三學段)處在兒童繪畫的高級階段,這個階段是兒童自我發(fā)展階段并認識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的關鍵時期,也是智慧、情感、社會關系、美感創(chuàng)造力成長的重要階段。隨著兒童識面漸寬,心理變化較大,觀察力和鑒賞力逐步提高,他們開始表現自己所想的內容。還需要把握孩童力求獨立、有強烈的榮譽感和自尊心的特性,此時最有效的方法是鼓勵兒童利用與人合作的方式,來完成一件作品。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寫生、默寫等學習形式提高繪畫水平,逐步步入寫實階段,在心理上還要引導學生學習克服困難,正確地體驗情緒和表達情緒;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初中階段學習生活做好準備。以《災難面前》一課為例:這一課的設立是因為今年的新冠肺炎 疫情的影響下,有一部分學生有消積的情緒,所以在美術課堂上教師讓學生發(fā)揮想像力,假如發(fā)生了各種各樣的災難,你會如何應對?讓學生用繪畫的形式表現出來。
作品分析:
畫面構圖飽滿,圖中畫了火災的情景,龐大的高樓和熊熊的紅色火焰都說明了在面對災難時,學生是恐懼心理的,消防員相對話的小一些,說明學生知道在災難面前,人類的力量顯得比較渺小,長長的水槍和噴出的巨大水花都說明該學生抗擊災難和戰(zhàn)勝災難決心!在面對這種突發(fā)情況時,在恐懼和消極的情緒后,需要及時調節(jié)情緒,相信自己,給予自己正能量,我們具有解決問題的應對能力。
在美術課堂教學中融入繪畫心理,能夠幫助學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教師站在符合小學生繪畫心理的角度思考美術教學,通過美術作品,更好地讀懂小學生的心,給他們更合適的教育,幫助他們在藝術活動中更好地培養(yǎng)心理健康、感情豐富、思想健全的人格。
【參考文獻】
[1] 林崇德.發(fā)展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326-329.
[2] 周紅.表情達意與心靈潤澤[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5:8.
[3]瑪考爾蒂.兒童繪畫與心理治療[M].李曉慶,譯.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5.
[4] 錢初熹.美術教學理論與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