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惠
(甘肅省平?jīng)鍪徐`臺縣新集九年制學校 甘肅平?jīng)?744000)
在靈臺縣百里鎮(zhèn)蘆子集村寺咀洼社,有這樣一位孩子:他的媽媽患有先天智障的疾病,而姐姐則患有強制性脊椎炎,家中只有父親一個人支撐著這個搖搖欲墜的家。他的父親常年生活在本地,從未與外界有著過多的接觸,文化知識有限,思想較為保守。在他的心里,這個家里年僅14歲的孩子是唯一一個可以幫助他干農(nóng)活、放牛的勞動力。迫于當?shù)氐纳顥l件與家里的現(xiàn)實情況,這個本該與同學在校園中嬉戲的少年,在沐浴著陽光的操場上自由奔跑的孩子,只能每天與幾頭牛為伴。對沒有同齡朋友的他而言,牛就是他的朋友,一位沉默的朋友。沒有言語,不會傾訴,他只是和他的朋友從家里到山林,再從山林回到家里。
在2016年的一次精準扶貧入戶調(diào)查中,了解到這個情況后,當?shù)卣块T與學校嘗試跟他的父親進行溝通,讓孩子能夠返校學習,享受正常的受教育權(quán)。然而,很遺憾,學校與政府的勸說并未讓他的父親有所動搖。他還是重復著原來的生活。這個孩子叫做張文(化名)。2017年9月,新上任的教育局長張金福一到任就馬不停蹄地展開了對張文的勸返工作。他說作為教育工作者,學生就猶如自己的孩子,我們渴望每一個孩子都獲得知識,也希望每一個孩子都有希望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基于這樣的理念,教師王娟只身騎車遠赴40里地以外的小村莊,完成了這次心靈的救贖。就在她努力的勸說下,張文的父親終于被說動,愿意讓孩子接受國家的教育,而不只是徘徊于這“一畝三分地”的小小村莊。就這樣,她的班級中多了這樣一位“超齡”學生。
張文成為了王娟老師的“特殊”學生。在與張文進一步的接觸中,王老師發(fā)現(xiàn)他的性格極為孤僻,并不喜歡與其它同學交流。他更多的時候是沉浸在自己的小小世界中。頓時,她明白了,他是個嚴重自卑的孩子。[1]
張文的母親因先天智障,沒有生活自理能力,更別提和他的交流了。父親更是由于長年深居大山,人際關(guān)系簡單,思維方式落后,對張文的心理需求置若罔聞,對張文的教育也很是簡單粗暴,動輒打罵。性格上的壓抑讓他對其他人懷有一種敵視心理。他自認為別人看不起他,因而不愿意敞開心扉和人交流。
張文的家是在新集最落后的大山深處。在交談中,我們了解到張文家近三代以來都沒有人讀過書,家境貧寒,靠著政府的幫扶維持生計。長此以往,他們對政府產(chǎn)生了依賴,不求上進。學習“無用論”在他們家人的眼中是那么的理所當然。他的世界中并沒有多余的人,平時很少與人溝通交流,即便是他的父親也是如此。在跟人交談時,他更多的是低著頭,并不敢抬頭看對方。
張文常年生活于大山中,而日常的陪伴伙伴就是幾頭牛。長期的生活狀況讓他與集體脫軌。在上課期間,他經(jīng)常會想這樣或那樣的事情,并不能全心投入,經(jīng)常展現(xiàn)出一種緊張的心態(tài)。與同學的交流中,他也倍顯陌生,甚至猶如敵人一般。與舍友的相處中,他也明顯較為冷漠。
在對張文的情況有所了解、有了初步判定之后,王老師明白只有將愛與教學融合,才可以讓這個孩子健康成長。自此以后,王老師對張文更加關(guān)注,對其生活起居留心了起來。她在生活中踐行愛的箴言。
因為張文與同學之間有嚴重的疏離感,導致其他同學并不了解他。王老師便會跟同學們講述他身上的閃光點。例如,在生活的磨練下,他有著超乎常人的堅毅品格,這是值得很多同學學習的。老師通過這樣的方式逐步幫助他樹立與人交往的自信心。
為了讓張文打開心扉,王老師還會在閑暇時間,帶他徒步遠行,讓他一起感受祖國的大好河山,看向更加寬廣的天地,摒棄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弊端。經(jīng)過王老師長時間的努力,張文的成績有了明顯提升,性格也變得更加開朗了。當大家向王老師討教心得時,她說:“我知道,我不是他的明天,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他送到心靈的彼岸?!?/p>
作為基礎(chǔ)教育中的一名兼職心理輔導教師,如何在基礎(chǔ)教育階段對有自卑傾向的孩子進行有效教育的問題亟待解決。我覺得我們必須對此類學生的行為有所了解?;谝陨习咐?,我認為小學階段,針對自卑學生,心理輔導應該從以下方面入手:[2]
如果我們能快速縮小與他們的心理距離,走近學生心理空間,拉近與他們的心理距離,他們的外在表現(xiàn)從不看你到能主動看你,那么就表明我們能讓他們接納了,能取得他們的信任了。在他們自我封閉的情況下,想要與他們交流,我們就要嘗試進行溝通,用自己的真心感化他們,讓學生能夠心中充滿愛,學會感知外界給予他們的愛,并培養(yǎng)學習愛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教師要多抽出時間來陪伴這些孩子,走進他們的心里,打開他們的心扉,幫助他們將其自身的特別之處慢慢趨于正?;?/p>
對于自卑的孩子來說,我們的教育目標應該是什么?是培養(yǎng)他們的認知能力?改變他們的行為習慣,還是能夠快樂的生活?我認為,對于他們來說,第一是生存,第二為快樂。想要更好的生存,教師就要給學生創(chuàng)造相應的環(huán)境,讓他們適應現(xiàn)在的生活和環(huán)境。想要快樂,教師可以適時鼓勵學生,讓學生獲得極大的認同。
教育從不是個體或單方面努力就能達到的,而是要以學生特點與需求為依據(jù),遵循客觀規(guī)律,對其進行輔導。相信在眾多教師的努力下,自卑的學生正在迎接美麗春天的路上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