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蓮花
(重慶市酉陽縣麻旺鎮(zhèn)中心小學校 重慶酉陽 409800)
小學語文教師要重視閱讀活動的開展,通過這種信息輸入方式,讓學生擁有豐富的生活見識,讓學生懵懵懂懂的情感、思想不斷被強化,進而實現(xiàn)“語文教學”目標與“內(nèi)在教育”目標。而開展閱讀教學不能僅靠解讀一篇“經(jīng)典”[1]。要想讓學生擁有豐富的見識、豐富的情感,要想讓學生生成可以輸入、輸出信息的信息素養(yǎng)以及成熟的語感、思想,教師就要不斷為學生拓寬閱讀的空間,精選閱讀的資源,借助“群文閱讀”模式[2],促使小學生通過閱讀同一題材的多篇文章、同一作者的多篇文章,通過參與小組合作的群活動,提升閱讀水平,形成閱讀能力。當然,要想實現(xiàn)這一目標,教師的作用無法取代。教師要努力展現(xiàn)自己的教育智慧,精心選擇書單,精心設計每一個活動環(huán)節(jié),為學生營造適宜的閱讀氛圍,構建可以交流互動的學習空間,進而使群文閱讀的優(yōu)勢能夠充分展現(xiàn)出來,讓小學生能夠實現(xiàn)預期的發(fā)展。
在人們的認知中,小學生不具備參與“群文閱讀”活動的能力。原因很簡單,一是小學生自身能力不足,難以找到“讀的方向”,缺少閱讀的方法做支持,讀的效率也不高;二是“群化”的閱讀資源對小學生來說是散亂的,他們很難找出其中的聯(lián)系[3]。筆者認為,小學語文教育者可以通過查找“突破點”幫助學生把這些散亂的內(nèi)容整合起來,讓學生通過“以點帶面”的方式完成閱讀目標。教師是按照一定的關聯(lián)性來選擇閱讀書單的。在引導學生完成群文閱讀活動時,教師需要做的就是幫助學生找到這種關聯(lián)性,“捅破那層窗戶紙”。如在群文閱讀活動中,教師選擇的資源往往是同一個主題、同一個體裁、同一種風格、同一種寫作方法、同一個作者、同一個時代背景等的文章。在引領小學生閱讀這些資源時,教師要注意讓學生在辨析“同與不同”中生成情感、思想、見識、認知。這些也就是學生突破群文閱讀問題的“點”。
在閱讀活動中,學生需要完成的不僅是“讀”,而且要投入自己的情感去解讀作者的情感,應用自己的思想來碰撞作者的思想,用自己的生活體驗去融合文章所展現(xiàn)的人生百態(tài)。由此可見,在人們看起來最簡單、直接的信息輸入方式其實也是飽含“科技”含量的。在這一過程中,筆者認為,教師必須以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為基礎。在參與“同文”閱讀時,學生要應用求同思維,找到文章之間的“共同點”,將群文聯(lián)系起來,以“某一篇”為參照物完成其他書目的閱讀。此時,“求同”思維的價值無法取代。當然,教師還要讓學生擁有“求異”思維,讓學生在查找不同的過程中不斷地質疑,不斷地提出問題,進而生成問題意識。只有不斷地“求異”,小學生才能在群文中發(fā)現(xiàn)每一個作品的個性。這一過程也是學生生成審美能力的過程,對于學生加深對作品內(nèi)涵的理解、生成對比分析的能力、全面深入把握知識的內(nèi)涵有極大幫助。因此,在開展群文閱讀活動時,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搜集信息、獲取見識,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在一次次的“求同”“求異”過程中生成個性化的思想,生成會學能力。
在開展語言類知識的教學時,教師往往會從聽、讀、說、寫四個環(huán)節(jié)入手,通過完善聽、讀活動讓學生學會搜集信息,通過參與說、寫活動讓學生分享自己個性化的感想、情感以及需求。在引領學生完成“群文閱讀”活動時,筆者認為,即使面對的是“小”學生,教師制定的也不能是“小”目標。教師要讓學生通過這種閱讀方式深化學習目標。在這方面,筆者提出的建議是要整合寫作教學的優(yōu)化活動,讓二者互為載體,借助群文閱讀中對文章主題、體裁、寫作方法、修辭手法、情感內(nèi)涵、思想脈絡的解讀與模仿,讓學生獲得豐富的感受和體驗。這些內(nèi)容就是學生生成寫作能力的基礎。另外,學生參與寫作活動需要反反復復地錘煉語言,凝聚思想、情感、生活感悟。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以借助仿寫活動、續(xù)寫活動,夯實自己的語言基本功。有了這些做基礎,學生才能在群文閱讀活動中快速把握住關鍵點。由此可見,讀、寫之間可以形成一種有機聯(lián)系。如果教育者展現(xiàn)出二者的價值,必然會對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產(chǎn)生極大幫助。
綜上所述,在落實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目標時,教師要注意從小學生的個人特點出發(fā),從語文學科的特點出發(fā),搭建教學平臺,設計教學空間。通過實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小學生喜歡這種“群”的學習方式。借助這種“群”資源,教師增強了學生與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增強了學生的情感和思想,將會對學生把握語文知識的內(nèi)涵、生成語言素養(yǎng)有極大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