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鵬舉
(甘肅省平涼市涇川縣涇明鄉(xiāng)中學 甘肅平涼 744000)
眾所周知,語文對于提升學生情感表達、思維方式、句段的理解都有很大的幫助,初中語文也不例外。目前,我們國家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深入人心,很難改變,導致老師沒能跟緊時代的步伐更新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這樣對學生的思維能力、情感表達能力、情感感受能力有所抑制。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目前為止,老師們雖然認識到核心素養(yǎng)對語文教學的重要性,但并未真正運用到課堂中,對核心素養(yǎng)的初中語文課堂的構建認識有所欠缺。首先,老師運用以前的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無法滿足現(xiàn)在社會時代對學生的要求;其次,核心素養(yǎng)下要求學生是一個綜合素質的體現(xiàn),要求老師必須掌握和與初中語文教學相關的技能,加大了老師的責任與知識的豐富度,要求綜合性的人才的老師;最后,核心素養(yǎng)要求老師可以跟緊時代的步伐,運用一些技術手段 比如多媒體、PPT等的與教學的融合,這樣讓老師的負擔加重,使部分老師感到力不從心。
大部分老師運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沒有注重學生自己動手能力、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傳統(tǒng)的課程要求學生只要在課堂上視線跟著老師走,跟著老師轉,就可以判斷一個人是否在認真聽講。而核心素養(yǎng)下的語文教學,要讓學生參與進去,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的討論以及回答的問題的正確性要讓學生自己判定,讓學生主動地接受老師在課上拋出的問題,提升學生對語文的興趣。有的老師雖然在通過自己的方式更新課堂,但是往往一種教學方式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與多種教學方式結合起來,保證教學效率,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根據(jù)調查得知,大部分教師在提升自己的綜合技能時,只是一味地在學校參加集體培訓,并未在課下進行自我培訓,認為自己自我培訓會是一大筆的開銷,部分老師不愿意花大筆開銷在提升自己的綜合素養(yǎng)方面。而學校會認為老師在培訓的這段時間會對教學產生影響,從而很少派老師參加繼續(xù)教育。這樣對老師的綜合素質的提升沒有作用,導致學生的綜合素質不好。此外,一些學校組織的培訓在實用性方面沒有很大的幫助,導致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不高。
我們都知道語文課的知識與其他科目相互融合,只要學好了語文,就相當于為其他課程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加強口語教學的方法有兩個,其一便是朗讀,在學習語文這么長時間一來,我們了解到朗讀對語文的重要性。朗讀可以提升我們的語感,加強我們對精美語言的積累,提升學生語言的構建。另外一個方法便是對話,對話可以說是在生活中無孔不入,老師可以讓學生進行情景對話,讓學生在情景對話過程中,細細揣摩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并讓我們身臨其境地感受,這樣能夠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提升學生語言的運用素養(yǎng)。老師可以讓學生品味優(yōu)美的詞段、語句,引導學生對情感的正確把握。[1]
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相對于白話文而言,古文是體現(xiàn)思維能力重要最有力的證據(jù)。例如,《和氏璧》一文,廉頗與藺相如到秦國保住和氏璧的故事,在與秦王斗心計的時候體現(xiàn)了藺相如的思維能力,從而保住了自己的國家,也保住了和氏璧。語文教學在不斷地進步,核心素養(yǎng)下的語文教學運用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對語言的把握能力,在不斷地創(chuàng)新中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老師應該根據(jù)每個學生的特點,更新教學方法,找到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提升學生思維發(fā)展與品質素養(yǎng)。[2]
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往往是不夠的,核心素養(yǎng)下的語文教學應該與課外閱讀結合起來,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傳承與理解素養(yǎng)。語言這門學科是我們的母語,語言傳達著中國人的情感。例如,《靜夜思》中我們以明月代表著孤獨、與思念,柳這個詞往往出現(xiàn)在與古人分別時,代表著作者對友人的分別時的不舍心情。課外閱讀的培養(yǎng),讓我們在讀到這些詞時更能更快地體會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幫助我們提升對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能力,以及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