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波
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diào),“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黨委負主體責任,紀委負監(jiān)督責任”。落實主體責任、有效治理腐敗,既是維護執(zhí)政安全的戰(zhàn)略任務,也是彰顯黨的信用的民心工程。黨委作為反腐敗責任主體和黨的信用“大戶”,要像王岐山同志所指出的那樣,增加而不能透支黨的信用。實踐證明,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抓得好,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威信、信用就會增加;反之,“責任欠賬”太多,就會造成權力透支、信用透支。各級黨委要嚴把責任關口,強化責任擔當,以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的實效取信于民、置信于黨。
增強主體意識 嚴防“責任欠賬”
所謂主體責任,最根本的就是要回答黨風廉政建設“誰來做?做什么?怎么做?做的不好怎么辦?”其關鍵在于,各級黨委要成為權責對應、名實相符的責任主體,成為以上率下的領導者、以身作則的執(zhí)行者和以點帶面的推動者。
彰顯主體性。要強化主腦、主導意識,不可“只做主不當家”。常言道,“老大難,老大重視就不難”。強調(diào)主體責任就是破解落實責任的“老大難”問題,黨委切實加強對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的實際領導,徹底清剿“抓業(yè)務是硬任務,抓廉政是軟約束”的消極思想、“抓發(fā)展是分內(nèi)之事,抓反腐是沒事找事”的糊涂認識、“政績工程親力親為,正紀工作人見人推”的不良習氣,以及“不出腐敗是成績,抓出腐敗是問題”的錯誤觀念。黨委“一把手”既要樂于“佩花戴帽”,也要敢于“黑臉摘帽”。與以往所強調(diào)的領導責任相比,主體責任更加具體化、實體化,諸如選人用人責任、作風建設責任、風險內(nèi)控責任、改革治權責任、懲治腐敗責任等,必須牢牢抓在手上、扛在肩上。
打好主動仗。要強化主打、主辦意識,把“不抓黨風廉政建設就是失職”落到實處。觀念一轉(zhuǎn)天地寬。黨委需變“要我做”為“我要做”,變“絆腳石”為“墊腳石”,扛起黨風廉政建設的領導責任、推動責任、執(zhí)行責任,決不能只重業(yè)務不抓黨風政風、只看發(fā)展指標不抓懲治腐敗。如果被動應付,就會處處被動;只有主動推進,方能步步為營。比如,三中全會要求規(guī)范各級黨政主要領導干部職責權限,科學配置黨政部門及內(nèi)設機構權力和職能,明確職責定位和工作任務。這是形成科學有效的權力制約和協(xié)調(diào)機制的基本功,也是考驗主體責任落實度的試金石,因為這樣的“自我革命”只有黨委主辦才能辦成、黨委真抓才能抓好。要主動亮權、清權、限權,主動拿出“權力清單”和“問題清單”,不留任務呆賬和責任欠賬。
拓展主陣地。要強化主抓、主管意識,做到守土有責、守土盡責、守土負責。當然,既要強調(diào)主體責任的共性要求和規(guī)定動作,也要突出落實責任的實踐特色和自選動作。比如,黨政機關、事業(yè)單位、國有企業(yè)的主體責任同中有異,“條條”和“塊塊”的黨委責任也有差別。各地區(qū)各部門黨委要“既掛帥又出征”,找準實際工作切入點,確保責任落實“接地氣”、“有人氣”。要有“特色菜”、“一招鮮”,而不是“一勺燴”、“一刀切”。要做到全面領導、問題督導、教育引導和壓力傳導“四統(tǒng)一”,把管人管權管錢管事的“家務活”做到位、“內(nèi)功”練到位,確保職責權力延伸到哪里,組織監(jiān)管就跟蹤到哪里;腐敗風險潛藏在哪里,配套措施就跟進到哪里,不留死角、不留隱患、不留特區(qū)。
增強責任意識 嚴控“風險敞口”
在治國理政的實際工作中,那些發(fā)生未發(fā)現(xiàn)的腐敗行為、初起未惡變的作風問題,猶如黨的信用資產(chǎn)的“風險敞口”。黨委是權力主體,也是責任主體,必須有能力、有辦法保證風險可控,并將其對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大局的負面影響最小化。
要樹好“責任觀”。責任是觀念更是能力,會抓黨風廉政建設就是能力表現(xiàn)。要明確黨風廉政建設責任不落實是失職,黨風廉政建設抓不實是瀆職。黨委領導班子成員分工不分家,都扛起“一崗雙責”,對職責范圍內(nèi)的黨風廉政建設負直接領導責任,黨的執(zhí)政體系才會形成完整的責任鏈條和防控風險的閉環(huán)效應。黨委書記對本地區(qū)本部門黨風廉政建設負全責、首責、總責,必須具體抓、抓具體,系統(tǒng)抓、抓系統(tǒng),做到工作重心有把握、任務重點有明細,重大事親自辦、重要案親自督。要站好“一班崗”、調(diào)動“一班人”,處理好勤政建設和廉政建設的關系,做到“雙受益”而不是“一頭沉”,防止出現(xiàn)“不做事不出事,只過關不過硬”。
要立好“責任狀”。黨風廉政建設容不得半點虛功假戲,不能把每年的責任分解和任務分工當成“例行公事”,不能把寫在紙上的工作量、簽字蓋章的承諾書都變成無需兌現(xiàn)的“空頭支票”。各級黨委要定期向上級黨委和紀委報告落實責任制情況,經(jīng)常聽取部門和紀委工作匯報。要有工作臺賬和信息管理及反饋系統(tǒng),堅持問題導向,加強督導檢查,一級抓一級,層層傳導壓力,讓各級責任主體為履職盡責“簽字背書”,杜絕“出工不出力,出力不賣力”。如果責任書華而不實,責任狀落而不實,就會導致黨和國家反腐敗資源投入“打水漂”,引發(fā)腐敗風險“倍增效應”,更會蠶食黨員群眾對反腐敗的信心。
要種好“責任田”。從操作層面看,落實主體責任要把握兩個層次的“落點”:一是黨委班子及其領導權責,二是職能部門及其工作權責。比如,組織人事、財政等關鍵部門及崗位,既是黨風廉政大廈的重要支點,又承擔懲防體系建設重點任務,必須做到“支撐而非支應,牽頭而不縮頭”。因為這些部門相關職權“含金量高”、風險系數(shù)高,如果名下的“責任田”成了“自留地”,“責任人”成了“尋租者”,勢必造成腐敗風險擴散,以及執(zhí)行不力的“腸梗阻”,甚至搖撼整個責任體系。要堅持抓重點、重點抓,針對高風險職權、高危崗位度身打造“制度之籠”,形成管控“風險源”的防護網(wǎng),防止黨的信用被少數(shù)不廉不勤者透支。
增強信用意識 切實取信于民
言必信,行必果,是共產(chǎn)黨人的立身之本、施政之基。搞改革發(fā)展是這樣,抓黨風廉政更是如此。從嚴治黨立言必行,從嚴治標立信于行,才能贏得治本時間、空間和民心。
提高治腐確定性。黨委在綜合治理腐敗方面有知情權、話語權等優(yōu)勢,應當以“定點除腐、定向清污”的實效來體現(xiàn)主體責任。對腐敗精確定位、精準打擊,才能兌現(xiàn)“零容忍”的政治承諾,確保黨在人民群眾中長期積累的信用“保值增值”。反之,有的地方把反腐掛在嘴上,工作浮在面上,正風肅紀環(huán)節(jié)充滿“不確定性”。其典型表現(xiàn)是長期不辦案、不出案,一朝發(fā)案就是“拔出蘿卜帶出泥”的驚天大案,而“捅婁子”的根由往往是黨委主要負責人“捂蓋子”。這不但對黨的形象和信用造成“末端傷害”,也會重度挫傷人們對中央反腐決策的信心。因此,必須制定實施嚴格的問責制度,嚴肅追究反貪懲腐不作為者的領導責任。
提高黨內(nèi)誠信度。應當看到,“房叔、房姐”不時曝光,個別干部貪腐金額畸高,凸顯了黨內(nèi)相關報告制度和組織監(jiān)管的“缺環(huán)”,也折射出個體誠信度和群體公信力的“雙輸”后果。黨要管黨不是空洞的口號,從嚴治黨也不是擺擺姿態(tài)。十八大之后,從中央巡視組抽查個人事項,到三中全會要求推行新提任領導干部有關事項公開制度試點,再到中組部修訂領導干部報告?zhèn)€人事項制度,黨內(nèi)誠信體系建設的節(jié)奏和步點不斷加密,顯示出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反腐決心和必勝信念。各地區(qū)各部門黨委應當乘勢而上,強化監(jiān)管,強勢“倒逼”,讓存在隱匿財產(chǎn)、“裸體做官”等行為者“現(xiàn)出原形”,促使領導干部從“不敢腐、不能腐”到“不想腐”。
提高制度執(zhí)行力。黨委是建章立制的行為主體和決策主體,說到就要做到、“創(chuàng)制”就要見效,決不能向黨員群眾打“制度白條”。制度建設要樹立執(zhí)行導向,建構完整的路線圖,拿出清晰的時間表,明確具體的責任人,加強效果的后評估。執(zhí)行不了的制度就不要急著推出來,效果不好的制度就要抓緊“廢改立”。要注意克服“制度形式主義”,防止制度疊床架屋但收效甚微,甚至以“編寫制度代替抓落實”、“編印制度體現(xiàn)工作量”。眾所周知,像八項規(guī)定這樣管用有效的“硬制度”多一些,黨員群眾對中國反腐敗的認可度、信心度、滿意度等就會保持上行態(tài)勢。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中國廉政研究中心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