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慶
摘 要:文人畫,亦稱“士大夫畫”,主要是指中國封建社會中文人、士大夫所畫。而隨著宋代的文人畫理論的逐漸雛形,與宋代之前士人情懷與文人身份的繪畫是有所區(qū)別的。此時文人畫的藝術語言使繪畫理論又步入了一個新的高峰,理論的形成浸染著宋代文人畫現實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成長,由此實現了人格主義和自然主義兩個視角的轉變,在審美語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關鍵詞:宋代;文人畫;米芾;蘇軾
“士大夫”繪畫的作品在蘇軾的《跋晗杰畫山》文獻中記載中過:“觀士人畫如閱天下馬,取其意氣所在”,蘇軾從而強調出“士人畫”應有的理論觀念。文人畫一般多以山水、花鳥、植物等符號來寄托文人的“性靈”或者個人抱負,從而反襯出對現實生活或對政治腐敗憤懣之情。他們畫作理論中帶有筆墨的法度,心與物、心與手的軌跡,畫乃心印的情懷,有注重將文學和書法的品德修養(yǎng),氣韻生動的意境。
首先,文人畫,是文人陶冶生活的一部分,是反應文人情趣的藝術形式,是文人一種精神的寄托。雖然文人把畫自己生活當中的深嗜,但畫家一般不認為作畫是自己最專長的藝術門類,喜歡將詩、書作為自己的獨特標簽。與此同時文人士大夫也不愿意自己的繪畫被商業(yè)格式化,也正因如此,文人畫有自己的豁達的精神世界與人格追求。書畫他們只是作為自己余興時的點綴,可是人人都有自己內心的世界和心理活動:人人都有自己向往的生活。但有時因為現實原因卻不得以實現。也正是因此,宋代的文人畫理論的發(fā)展才會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11世紀末,有大量的文人的書畫詩文在汴梁城異?;钴S,如李公麟、米芾、蘇軾、文同等人。但是宋代繪畫出現了不求形似、逸筆草草的新畫風,在理論的發(fā)展上增加了濃厚的一筆。他們借畫強調自我情感的個人抒發(fā),以傳統(tǒng)繪畫的語言來抒發(fā)個人內心向往,是一種抒情的方式,這跟現代繪畫某些畫派有著相同的地方。畫家們的目的并不只是繪畫本身,而是有著更高的精神追求,所以才使用了對創(chuàng)作約束力小的藝術手段和思想力約束較小的繪畫內容。宋代文人士繪畫潮流甚至影響到了北朝的遼、金,在理論和實踐上都為元明清文人畫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蘇軾認為畫書畫都屬于藝術,就所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都在一律,都有著相似的創(chuàng)作規(guī)律,也都需要自然地天工與清新。蘇軾作為當時文人大家的標簽,他將文人畫重格調、重意境、重文學修養(yǎng)的延伸到作品中去對后世會畫家的影響也是功不可沒的。由于文人畫強調這四個字“畫中有詩”,就帶來了許多繪畫技巧上的變革,使之與傳統(tǒng)畫法不相同。最后甚至影響到了繪畫工具和載體,比如紙、筆等也和傳統(tǒng)繪畫產生了區(qū)別。因此,理解蘇軾“畫中有詩”這一理論點就成為了了解文人畫這種藝術作品類別的前提。
宋代文人繪畫的氣韻意象理論在蘇軾的《枯木怪石圖》(圖一)得以體現,他以文人蒼老剛遒有力的筆墨法度,將木頭、石頭的意象形態(tài)表現出來,造型看似圓潤卻不失棱角,但巧妙的筆觸將陰陽面化解,從而使下面的陰影呈現的清楚可觀,增添了畫面的立體感和真實感,正是這個立體感與真實感寄托了文人畫的氣韻與孤傲,使得文人畫講求心印得以抒發(fā)。枯木右傾彎曲而上,頂部枯枝有點像鹿角,填補了畫面右邊的空白,顯得不突兀。同時跟左邊的叢竹、怪石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保持了視覺平衡感。此外,枯樹底下的雜草點綴了畫面,使之顯得不那么呆板,從整個圖來看,畫面并無外景和背景襯托,但是,畫面還是顯得充實、內容豐富。
歐陽修曾強調“筆簡而足以”,同在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中得以體現,他表明用筆的理論。與宋代蘇軾的文人繪畫理論的實踐最為貼合、默契的是米芾,并稱為“宋四家”。他的畫作和書法自成一家,比如他存世的作品《珊瑚帖》(圖二)表明了用筆的特殊聯系,使畫面的筆墨法度帶有文人情懷的輕音。在這個作品中米芾用筆迅疾,中鋒直下,一字之間的筆畫粗細多變,甚至每一個筆畫都有豐富的變化。字形字體欲左先右,欲揚先抑,米芾通過書體的姿態(tài)描寫,在作品中體現了其精神、氣概、力度。米芾在作品章法布局上,重視整體、氣韻生動、兼顧細節(jié),充分體現了書法家在書法上的造詣。米芾在書法上的藝術造詣和取得的藝術成就不言而喻。細觀《珊瑚帖》我們能讀懂、看懂作品中字體形態(tài)所帶來的動感和美感,也能通過作品感受書法家流露的性情、心態(tài)和古雅之意,學習并掌握其獨特的書法特點。
文人畫理論能在北宋有一定的成就,最重要的就是文化普及,使得文化精英、文人雅士階層轉向士大夫階層。他們作畫是作為自己表達情感和自我消遣的工具,不以相似論高下,強調筆墨流露主觀情感,有強烈的自我表達意識。文人畫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所提倡“不求形似”“引書法入畫”都對后來文人畫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后世的文人畫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以致于形成了文人畫的基本原則。
參考文獻:
[1]葛路.中國畫論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28-31。
[2]傅抱石.中國繪畫史綱[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5.7:178-181。
[3]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
[4]張毅.宋代文學思想史[M],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