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偉嫦
摘要:早期在進行初中古詩詞教學的時候,由于內容的年代背景和學生們差距較遠,很多學生感到十分吃力,導致教師只能完成基本內容分析。而在新課改背景下,教育部要求教師需要滲透傳統(tǒng)文化理念。為此,教師就要轉變教學模式,以古詩文為基礎,優(yōu)化教學模式,從整體角度出發(fā),不斷提升學生們的水平。
關鍵詞:初中教育;語文教學;傳統(tǒng)文化;古詩文教學
分類號:G633.3
引言:對于初中教育而言,古詩文一直都是其中的重點部分?;谄浒奈幕瘍群?,能夠促使學生們樹立優(yōu)良的價值理念,并在提升學生基本素養(yǎng)的同時,促使其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
1.傳統(tǒng)文化教育中古詩詞的重要性
在初中教材之中,所有提供的古詩文都極為經典。通過展開深入學習,對學生的個人發(fā)展有著非常大的幫助,不僅能夠感受當時的文化背景,而且還會對學生的價值理念塑造帶來幫助。為此,教師就要提高對古詩詞的重視度,以此為核心,充分予以利用,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進而促進其持續(xù)發(fā)展[1]。
2.基于古詩文進行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方法
2.1合理運用信息技術
早期語文教師在授課的時候,幾乎全部都采用板書的方式。如此方法盡管能夠幫助學生快速完成知識理解,但從整體角度來說,學生們無法做到具體感知。伴隨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教師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對學生的多重感官帶來刺激,讓其更好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之中,深入體會,更加清晰地獲取知識內容,加深學習影響。長此以往,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就會得以激發(fā)。
例如,在對課程《天凈沙·秋思》教學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先讓學生們對整個詩歌進行通讀,并基于自己的理解,展開豐富想象。之后,教師再通過多媒體設備,將詩文對應的圖像全部展現(xiàn)出來,讓學生們將自己想象的畫面和多媒體畫面全面對比。如此不但能夠使得學生們的想象力得到激發(fā),而且還能讓其加深印象。之后,學生們就能更好地代入到原詩歌的意境之中,體會其中滲透的情感,把握作者自身深刻的思鄉(xiāng)之情。最后,教師再通過大屏幕,為學生們展示我國不同的地區(qū)景色,讓學生們暢談自己心中的家鄉(xiāng),聊一聊自己對于家鄉(xiāng)的印象。在良好的氛圍之中,學生和詩歌原本的時空差距就會有所縮短,使得學生更好地體會古人的真實思想和人生態(tài)度,繼而完成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基本目標。
2.2激發(fā)學生們的興趣
初中語文教材中的所有文章都是精挑細選而成,特別是詩歌,每一篇都有著很強的文字魅力。通過深入體會之后,就能促使學生的精髓世界得以全面深化。所以,教師就要對此予以關注,從學生的文化內涵入手,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價值理念。但為了保證教學的整體效果,教師就要從學生的興趣激發(fā)入手。
例如,在對古詩《登岳陽樓》學習的時候,由于學生的生活閱歷較少,在通讀后,往往只能看懂表面含義,無法體會背后滲透的情感。為此,教師就要對詩歌的背景知識進行分析,并將講解詩人的生平經歷。如此就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知識理解,并加深和作者的情感聯(lián)系,體會其壯志難酬的情感,并對杜甫的詩歌產生更為濃厚的興趣。在課余時間中,也會自主搜索一些其他的作品,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進而提升自身水平[2]。
2.3依靠特殊節(jié)日增強學習體驗
教師在授課的時候,可以嘗試將民俗文化和詩歌本身結合在一起展開深入講解,幫助學生們更好地進行理解。一般來說,最為常見的方式便是特殊節(jié)日。通過應用后,學生們的知識面就會有所拓展。
例如,在中秋節(jié)的時候,教師就可以抽出一節(jié)課時間,讓學生們提前搜集一些和中秋存在聯(lián)系的詩歌,并在課堂中進行朗讀。不同學生的喜好有所不同,收集的詩歌自然也會存在差異。諸如,有些學生就會搜集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有些學生則會搜集蘇軾的《水調歌頭》。在學生們完成朗讀之后,教師再從整體角度出發(fā),讓學生們談一談這些詩歌之間具體有怎樣的聯(lián)系,每一首詩歌滲透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如此一來,不但使得學生們更好地完成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而且還能激發(fā)其潛在的學習興趣,促使其更好地投入到未來的學習活動之中。
2.4設置興趣小組
初中語文教學的內容有很多,每堂課程只有40分鐘,教師不可能將所有時間全部投入到古詩文教學方面。因此,教師就要利用一些課外時間,讓學生們自主展開古詩文學習。通常而言,最為有效的方法便是設置興趣小組。讓學生們基于自己的興趣,自主展開資料搜集,深入交流和探究,加深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感情。
例如,在完成《論語》教學之后,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們提供于丹在百家講壇中的《論語心得》視頻材料,讓學生們自主在課余時間展開觀看和學習,并詳細探討,提出個人觀點。通過這種模式,學生們對儒家思想的認知就會有所加深,從而能夠更好地理解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所在。不僅如此。學生的自我表現(xiàn)能力也會隨之提升,使其對未來的古詩文學習充滿自信[3]。
3.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教學之中,古詩文一直都是重點內容。早期由于教師采取的方法存在缺陷,導致教學質量不高,影響了學生們的能力提升。為此,教師就要轉變教學模式,從傳統(tǒng)文化的角度出發(fā),深入分析,引導學生們認真學習,并嘗試應用多種不同的方式。如此一來,學生們的整體水平就會大幅度提高,為其自身發(fā)展提供了多方面幫助。
參考文獻:
[1]黃鵬.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傳統(tǒng)文化運用——以初中古詩文教學為例[J].文淵(高中版),2019,000(005):267.
[2]趙曉娥.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傳統(tǒng)文化運用——以初中古詩文教學為例[J].科技資訊,2020,018(013):176-177.
[3]唐晶.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傳統(tǒng)文化運用——以初中古詩文教學為例[J].百科論壇電子雜志,2020,000(002):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