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
摘 要:文言文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小學階段在統(tǒng)編教科書文言文教學中,通過“位為本”“趣為先”“法為重”等策略,實現(xiàn)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與語文教學的有機融合,豐富語文教學的內涵,發(fā)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勢,提升學生對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與熱愛,塑造純正品質,為小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基。
關鍵詞:傳統(tǒng)文化;語文教學;融合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反映了中國人的生活面貌,體現(xiàn)了中國人的思想智慧,凝聚了中國人的精神追求和審美情趣。將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與語文教學融合,能提升小學生學習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與效率。筆者以統(tǒng)編教科書文言文教學為例,談談將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與語文教學融合的策略思考。
在中國,文言文具有強大的歷史根基和沉淀,它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學生通過學習文言文,不僅可以了解與文字相關的歷史知識,形成一定的文化底蘊,為以后的語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對其自身發(fā)展及個性的養(yǎng)成和正確價值觀的確立都有特殊的意義。如何進行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文言文教學,并與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有機融合呢?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有如下嘗試。
一、位為本
2019年,小學語文統(tǒng)編教材開始全面使用。筆者認為,準確定位是開展好統(tǒng)編教材文言文教學的根本??梢詮幕凇敖y(tǒng)編教材”,聚焦“核心素養(yǎng)”,樹立“文體意識”三個方面著手。
(一)基于“統(tǒng)編教材”
語文課程肩負著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使命。因而,全國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中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比重大幅增加,小學占比25%。旨在讓學生從小熱愛祖國傳統(tǒng)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做有根的中國人。語文統(tǒng)編教科書中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內容中蒙學讀物、古代文學作品等都是用文言文記錄。小學語文統(tǒng)編教科書中編入古詩文136篇,增加55篇,增幅80%,其中文言文課文14篇。
通過統(tǒng)編教材與人教版教材文言文分布的對比,我們可以看到統(tǒng)編教材文言文編寫兩個顯著的變化。一是選文數(shù)量增多。增幅驚人,由4篇增加到14篇,分布在三至六年級,其中三年級每學期1篇,四至六年級每學期2篇。二是文言文學習起步提前。由五年級下冊開始學到三年級上冊開始學,提前了兩年多??梢?,小學階段文言文起步和啟蒙更早了。這樣的教材編排變化是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使命使然,同時也是基于一種共識:小學階段是培養(yǎng)學生文言語感的關鍵時期。因此,基于“統(tǒng)編教材”,我們對文言文教學的把握和研究才會更具針對性。
(二)聚焦“核心素養(yǎng)
語文核心素養(yǎng)有四個方面: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思維的提升與發(fā)展,審美的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的理解與傳承。四個方面,在不同內容,不同文體教學中的培育側重點也不盡相同。
文言文教學中,同樣需要注重核心素養(yǎng)的落地,要有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意識。文言文這一文體的教學可側重文化的理解與傳承。古人搖頭晃腦讀,文字從右往左寫,文言文沒有標點,文字簡潔等,這些都滲透著文化的認知:古人書寫習慣、文字特點、古人讀書習慣、生活習俗、傳統(tǒng)美德等。
同時,在教學中,我們也要引導學生進行語言的建構與運用。例如《楊氏之子》一課教學中,有以下幾處可進行文言句式的遷移運用,以培養(yǎng)學生的文言語感。
①課題《楊氏之子》
師:我姓李,如果是我的兒子,用課題中的句子怎么說?(李氏之子。)
師:如果是我的女兒呢?(李氏之女。)
師:你姓黃,就是——?(黃氏之子);你姓馬,就是——?(馬氏之女)……
②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慧。
師:你也用這樣的句式來夸夸班里的同學。
(湖南張氏之子十一歲,甚勤奮。)
(湘潭曾氏之子十二歲,甚帥氣……)
③為設果,果有楊梅。此是君家果。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師:如是李氏之子,孔君平可以怎樣說?
(為設果,果有李。此是君家果。)
師:如果是牛君平來訪,你是楊氏子,你會怎么回答?
(未聞牛是夫子家畜。)
我們可以像這樣引導學生在創(chuàng)造中理解文言句式之美。并在生動的情境中運用文言句式,積累語感。并在此過程中感受古代兒童的聰慧。
在文言文的教學中,我們也要注重學生思維的提升與發(fā)展。以《司馬光》一課教學片段為例:
師:群兒戲于庭。這一群孩子一開始在庭院里做什么?(做游戲)
師:在庭院里游戲的孩子很多,他們玩什么游戲呢?他們有的---“有的”在文言文中用這個“或”字來表示,你可以說群兒戲于庭,或---
說一說:群兒戲于庭,或----,或----,或----。
同學們的想象真豐富。我好像看到一群活潑的孩子在庭院里玩耍。相機指導朗讀。
師:講《司馬光》這個故事時把想象到的這些快樂的場景加進去能讓故事更生動。
此片段教學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加深對文言文的理解,讓文字有畫面感,是文言文學習的好方法。閱讀中思維的打開便是想象,這樣的文言文學習,學生的思維也得到了較好的發(fā)展。
(三)樹立“文體意識”
閱讀教學實施“三位一體”:精讀,略讀,整本書閱讀。強調文體意識,區(qū)分不同課型。不同文體閱讀方法應該有所不同。教一篇通一類。文言文作為一種離學生非常遙遠的文學形式,難讀,難教。這一類文本該怎么教呢?我們也需要要強烈的文體意識,站在兒童的角度,實現(xiàn)從文言文怎么教到文言文怎么學的轉變,創(chuàng)設以“學”為中心的文言文學習課堂。
二、趣為先
創(chuàng)設以“學”為中心的文言文學習課堂,我們首先要明確,小學階段文言文學習首要教學任務是激趣。
從統(tǒng)編教材文言文從選文來看,14篇當中,有12篇是故事性的文本,且短小易學,因而更能引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讓學生有學習的成就感。三年級就開始學習的第一篇文言文是《司馬光》。為什么將它列為首篇?應該是因為《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孩子們從小就耳熟能詳,基于學生的生活經驗,編者希望以此拉近學生與文言文的距離,降低學習的難度,感受到文言文學習的快樂。
那么在教學中,我們要著重打造文言文的樂學范式,因為文言文最重要的學習方法就是讀。以《司馬光》第二課時教學中“熟讀成誦”環(huán)節(jié)的教學為例:
師:今天這節(jié)課老師可要提高讀的難度啦,大家愿意挑戰(zhàn)嗎?
搖頭晃腦讀:古人讀書時這種停頓產生一種節(jié)奏感,一種像音樂一樣的美感,所以他們喜歡搖頭晃腦地慢慢地讀?,F(xiàn)在我們一起搖頭晃腦地慢慢讀一讀。(帶讀)
去標點讀:你們的朗讀聲傳到了千年前,喚醒了那久遠的記憶。你們看,古人寫文章是沒有標點的,誰想挑戰(zhàn)讀一讀。
豎排讀:古人寫文章還是從右往左豎排來寫的,你們能依著古人的章法讀好嗎?我想請男女生比賽讀。(男、女賽讀)
難度升級了,這樣你能讀?去人物讀:(單個接讀,再齊讀)
難度再次升級,這樣還能讀嗎?我讀提示部分,你們來接讀。
去事件讀:(師生接讀)
放插圖背誦:(師生背誦)
師小結:你看,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白x”是學習文言文最重要的方法。
由此可見,文言文的學習,始于“悅讀”,可以通過教師范讀、學生領讀、去標點讀、豎排讀等方式,激活學習動力。讓學生在快樂的“熟讀”中做足涵泳工夫,在生動的情境“悟讀”中喚醒主體智慧。
三、法為重
創(chuàng)設以“學”為中心的文言文學習課堂,遵循教學規(guī)律,遵循學生學習規(guī)律很重要。
(一)定準教學目標,往深處讀。
教學目標定位是否恰當、準確,關系到教學效率與質量。統(tǒng)編教材閱讀教學“雙線組元”,為教學目標的確立做了清晰的指導。但我們會發(fā)現(xiàn)文言文在閱讀教學中卻自成體系。有些文言文與語文要素有關聯(lián),如《楊氏之子》等,我們就要在教學目標中落實。但有很多并沒有關聯(lián),我們就不能牽強。
那我們如何找到文言文教學訓練目標的系統(tǒng)性和發(fā)展性呢?筆者發(fā)現(xiàn)有一個好抓手——課后習題。
關于“讀”:
三上:跟著老師朗讀課文,注意詞句間的停頓。
三下:把課文讀通順。讀好“因釋其來而守其株?!?/p>
四上: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四下:借助注釋,理解課文中每句話的意思,再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五上: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做到連貫而有氣勢。
其他: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關于“文意理解”:
三年級、四上:借助注釋,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個故事。
四下:繼續(xù)強調借助注釋,新增組詞法
五上:新增結合相關資料
五下:聯(lián)系上下文猜測字義
六上:文言文兩則,第一則8條注釋,第二則12條注釋
六下:對照注釋,想想每句話的意思,再連起來說說故事的內容;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字
由上可見,根據(jù)年段的不同,課后習題對教學目標的適度性做了很好的指引,其要求是螺旋上升的。教學時,我們需要如此增強整體意識,樹立整體觀。這樣才能對教學的度有準確的把握,才能準確地設定文言文教學目標?!巴钐幾x”不是要讀得深奧,而是說目標要精準,精簡,聚焦目標,一課一得。
(二)虛化詞意解釋,往整體悟。
文言文教學,要重整體感悟、重語境體驗、重畫面情境的再現(xiàn),切忌逐詞逐句地解釋。
仍以《司馬光》一課教學為例。課后習題中有一題為:借助注釋,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個故事。其意圖是規(guī)避逐字逐句講解,通過講故事的方式讓學生整體感悟文言文。這本應是學習的重點、難點。但實際教學中我們發(fā)現(xiàn),編者為激趣將耳熟能詳?shù)墓适乱晕难晕牡姆绞介_啟學生文言學習之旅,用心良苦。但也給教學帶來了一個困惑。基于學情,學生不需要借助注釋就可以講出這個故事,如何把握文言文閱讀的效果呢?于是,我們設置了兩次講故事的要求。第一次,熟讀成誦后,試著用自己的話講故事,學生初知大意即可。第二次是在老師引導下,通過借助注釋,通過情景體驗,通過反復誦讀,通過想象畫面豐富對文本的理解后,再讓學生講故事。學生此時的故事不僅準確,而且比較生動了。學生就在如何講好這個故事的學習中完成了文言文的整體感悟,也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開闊課堂邊界,往寬處行。
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注重引導學生多讀書、多積累,重視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在實踐中領悟文化內涵和語文應用規(guī)律。
三上、三下各一篇文言文。半年學一篇,中間一片空白,這就為部編教材校本化提供了很大的空間。文言文教材是引子,是例子,我們可以運用“1+x”的思路,拓寬文言文學習的邊界,在豐富的文言文閱讀實踐中習得方法,積累語感。一種是同質鏈接。如學習完《精衛(wèi)填?!泛?,可以引入同是神話故事的文言文《夸父與日逐走》;學習完《伯牙鼓琴》后,可進行文言文《管鮑之交》 的學習,進一步感受真摯的友情;學習完《兩小兒辯日》后,可引導學生閱讀文言文《口鼻眼眉爭辯》,感受爭辯中的哲學。另一種是異質鏈接。如在教學完小學階段第一篇文言文《司馬光》后,我們設計的拓展課叫《趣斗》,選擇了兩篇與爭斗有關的小古文《貓捕魚》《貓斗》學習。之所以這樣做是考慮到學生剛接觸文言文,用同質文本鏈接怕學生有畏難情緒。所以我們采用異質鏈接的思路,選文的原則是有意義與有意思相結合,語文性與趣味性相結合。有意思不等于沒有教育價值,有意思的文章同樣蘊含著不同的價值取向,《貓捕魚》和《貓斗》兩則小古文就彰顯著一種生活情趣和對生活的熱愛。那些隨處可見的小事常常被我們忽略,而在作者的筆下,卻生趣盎然。學生們讀得興趣盎然。我們感受到,學生愛讀了,讀懂了,教育價值自然也就在閱讀的過程中體現(xiàn)了。能將一些值得咀嚼、涵詠,可讀性強,可以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的文言文鏈接進來,既是對部編教科書“文質兼美”選文標準內涵的豐富和發(fā)展,更讓學生在拓展閱讀中鞏固了課堂中習得的文言文學習方法,激發(fā)他們到更廣闊的傳統(tǒng)文化經典中遨游的興趣,深厚對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
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與語文教學水溶交融,讓小學生浸潤于優(yōu)秀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濃烈學習氛圍中,習與智長,化與心成,便能更好地掌握并靈活運用優(yōu)雅、精致的祖國語言,成為一個既有知識、又有文化的現(xiàn)代中國人。
參考文獻
[1]南懷瑾.漫談中國文化 [M].東方出版社,2013.
[2]魏金財.《統(tǒng)整課程教育訓練課程》[M].(刊載于教師研習會:八十七年學術研究成果論文集(pp163-197))
[3]中國教育學會.《中小學傳統(tǒng)文化教育指導標準》 [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
(此文為湖南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小學階段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語文教學融合的實踐研究”研究成果,課題批準號:XJK014CZXX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