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伶俐
(宿遷學院外國語學院 江蘇宿遷 223800)
在新聞中,隱喻和漢語的暗喻有異曲同工之處,兩者都是通過較為婉轉的方式把不同的事物進行形象化比喻的。翻譯采用隱喻的手法,會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語氣肯定,便于讀者理解。隱喻顧名思義不是直接表達出來,但是想表達的意思全部藏在句子中。在新聞英語中的隱喻,語氣是肯定的,喻體其實就是本體。這點和漢語相比,顯得更加生動、直接,沒有漢語那么晦澀難懂。
對于不那么明顯的事物,人們往往會通過明顯的事物來加以理解,用已知的去推測未知的。隱喻就是把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所常見的事物用來解釋一些較為抽象、陌生的事物。隱喻并不局限于正式場合,在口語中也會出現(xiàn),使新聞英語中常用的詞往往會有另一層含義。對于隱喻來說,其沒有固定的格式,可能是一句話,也可能是一段話,或者一篇文章,深刻的寓意都隱藏在其中引發(fā)人們深思。隱喻是一種修辭手法,更是一種思維方式。人們的習慣和行動都是思維方式的體現(xiàn)。
現(xiàn)在是信息時代,人們之所以能夠快速了解世界及身邊發(fā)生的事情,都得益于新聞。人們從新聞中獲得相關信息。由于每個人所處的環(huán)境不同,其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自然不同。任何事物都是對立、統(tǒng)一的。人們之間有矛盾,但也有共識。新聞英語使人們進行文化交流、思想進行碰撞,讓人們更加了解彼此的文化和社會習俗。新聞英語中往往傳遞著大量的信息,用比喻的手法,可以更加生動地表達出情緒,引起讀者的注意。新聞英語使用隱喻可以讓句子簡單、生動,而又包含大量的信息引發(fā)人們的思考。隱喻像一個裝置,需要讀者去理解和探索,才會發(fā)現(xiàn)其中的奧秘。人們在生活中喜歡用比喻的方式來說話,從人們的日常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隱喻可以幫助其更好地了解世界。[1]
對于翻譯來說,最常見、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直譯。新聞中的隱喻翻譯也是如此,新聞翻譯的重點在于用詞準確、語言貫通、主題突出。翻譯者想要快速地捕捉到隱喻并進行翻譯,這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積淀,如要了解國外的風俗習慣、語言習慣等。國家與國家之間雖然存在文化差異。但是,人類的相似性導致在不同文化下也有許多相似的內(nèi)容。英語和漢語之間也有相似的意境,使讀者會有相同的感觸。翻譯者在翻譯時應保留原文的修辭手法和語言結構,采用直譯的方法更加方便讀者理解。比如,Wallstreet is catching the Asian Flu.這句話直譯出來是“華爾街患上亞洲流感”。這句話運用了隱喻的手法。我們根據(jù)時代背景可以知道,在20世紀90年代,亞洲發(fā)生了金融危機,對全球的經(jīng)濟都造成了影響。句中的亞洲流感則暗指金融危機,這句話其實是在說美國的經(jīng)濟蕭條。[2]如果遇到句中的比喻較為簡單,或者是一個時事熱點,翻譯者采用直譯,保留比喻,會使語言顯得更加幽默。
由于英語和漢語之間有著文化差異,因此,讀者和作者的思維會不一樣。同一個比喻,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翻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喻體的翻譯不能完全對接。在英文中,一些詞匯是特有的。翻譯者用直譯的方法無法使讀者明白作者的意思。因此,在翻譯上,翻譯者首先要正確表達作者的意思,形式上可以有差異,不用比喻的手法直接表達原文內(nèi)容。翻譯者用直譯法,翻譯出來的意思會有出入。此時,翻譯者可以換一種方法來翻譯,采用意譯法,抓住關鍵詞進行翻譯。意譯法盡管與原文的詞語有些出入,但能使原文意思呈現(xiàn)出來。[3]
翻譯者在翻譯時,如果隱喻和漢語表達方式一致,喻體又不明確,就會出現(xiàn)有很多詞語與它相對應的情況。這時,讀者就容易混淆,甚至出現(xiàn)理解錯誤。翻譯者如果用直譯的方法來翻譯,就會發(fā)現(xiàn)直譯出來的內(nèi)容過于生硬,與原文想要表達的意思有差距。因此,翻譯者可以考慮用轉譯法來翻譯,抓住重點詞轉譯。這樣,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在英語新聞中,復雜的長句、難句經(jīng)常出現(xiàn),這些句子往往采用隱喻的方式不易被人理解。翻譯者只有理解這些句子中的隱喻,才能正確翻譯。要正確翻譯出隱喻,翻譯者需要對語句的本義和語境進行分析。這樣才能準確理解整個句子所傳達的信息??傊谟⒄Z新聞的翻譯中,翻譯者要靈活采用不同的方式來翻譯,生動展示新聞的內(nèi)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