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村房屋量大面廣,受經濟條件、地方文化、標準缺失等因素影響,建造時沒有設計、沒有監(jiān)管、沒有驗收,所用技術基本為當?shù)卮鄠鞯摹巴磷龇ā?,建筑材料大部分“就地取材”,導致房屋自身安全性、抗震性能較差。
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印發(fā)的《城鄉(xiāng)建設抗震防災“十三五”規(guī)劃》要求,提高現(xiàn)有農房的抗震性能;同時《農村危房改造基本安全技術導則》明確要求,在滿足安全要求且經濟可行的前提下,采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進行改造。
天津市地處京津冀地震帶,抗震設防烈度都在7度或8度區(qū)。根據實地調查,農房建筑基本沒有抗震措施,比如混凝土地梁、構造柱、圈梁、過梁、墻體拉結鋼筋等節(jié)點大部分都被”土作法“給避開了;實際是石頭、磚瓦堆砌而成,整個房屋相當于一個連接薄弱的“大積木”,很難經受外力的沖擊,必須對其進行抗震加固改造。
對房屋先進行勘察調研,根據房屋類型進行加固設計,選擇最適宜的加固方法。加固以不破壞房屋的原有結構,不影響百姓的居住生活,保證房屋墻體結構的抗震效果,同時兼顧房屋的美觀為原則。
采用“高延性混凝土”條帶加固墻體,同時在墻體外側設置豎向條帶和水平條帶,讓“高延性混凝土”與磚砌體緊密連接,共同受力,既發(fā)揮磚砌體的抗壓力又發(fā)揮高延性混凝土的延展性,起到提高墻體抗震性能的作用。高延性混凝土是一種新型材料,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作為國家課題研究在農房加固中使用,技術已經很成熟,性能指標優(yōu)越,施工簡單方便,普通抹灰工經過簡單培訓就能完成。
2020年5月11日天津市既有建筑修繕技術服務中心在靜海區(qū)大劉村做了第一戶試點樣板,為該技術的推廣奠定了基礎;2020年8月13日—10月16日,又配合各區(qū)住建委先后在武清區(qū)、靜海區(qū)、薊州區(qū)、寶坻區(qū)、寧河區(qū)、濱海新區(qū)6區(qū)做了抗震改造樣板并召開現(xiàn)場觀摩推動會,順利啟動此項工作,取得不錯的開局,在推動工作的同時,在材料、施工、質量把控和質量監(jiān)督等方面的累了豐富的經驗,為順利完成任務提供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