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田錫對北宋“文統(tǒng)”構(gòu)建之貢獻

      2020-01-06 16:39:18楊小紅
      關(guān)鍵詞:校點國威

      楊小紅

      (1.蘭州大學 文學院,甘肅 蘭州730000;2.貴州師范學院 文傳學院,貴州 貴陽550018)

      北宋初期,社會趨于一統(tǒng),但當時文壇之風氣與政局的新氣象相比卻顯得滯后許多,據(jù)《宋史·歐陽修傳》所載:“宋興且百年,而文章體裁,猶仍五季余習。鎪刻駢偶,淟涊弗振,士因陋守舊,論卑氣弱?!雹倜撁摰龋骸端问贰?,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10375頁。可見,在歐陽修之前,宋初文壇依然處于五代文風的籠罩下,整體風貌是不容樂觀的。同時,宋初科舉承襲唐制,以詩賦取士,對技巧和形式的把握成了取勝的關(guān)鍵。士人為了迎合科舉考試,以期能順利步入仕途,不得不以工整華麗為是,對五代文風的久駐形成推波助瀾之勢。然而,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仍不乏力主變革詩文風氣的士人。一直以來,學術(shù)界都以柳開、穆修為宋代詩文革新的開啟者,對與柳開同時的士大夫田錫,卻甚少提及。事實上,以直諫敢言著稱的田錫不僅在政壇上聲譽斐然,在當時文壇上亦有卓越貢獻。他在致力于儒家正統(tǒng)重建的同時,也深刻意識到文統(tǒng)之于國家的重要性。他在《開封府試人文化成天下賦》中寫道:“《易》之教也,厥旨精微;《書》之訓也,俾人貞干。《詩》之教也,致流俗之惇厚;《春秋》之教也,懲賊臣之叛亂。斯乃文之于內(nèi)者也。萬國化之中正,炳然明煥?!雹谔镥a:《咸平集》,羅國威校點,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版,第82頁。因此,他在北宋文統(tǒng)的建構(gòu)上付出了不少心力。田錫很早就意識到宋初文壇所面臨的問題,站在儒學的角度,提出大量補救文壇時弊的文學理論,同時還身體力行,在詩文創(chuàng)作上一掃五代之浮癖,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當之無愧的先驅(qū)。

      一、“文”“道”之關(guān)系

      “文”與“道”之間的互動,早在中唐時期已開始成為文壇的主要議題。韓、柳引領(lǐng)的古文運動,即是基于“文”“道”關(guān)系為核心而展開的。韓愈提倡“文以貫道”,柳宗元也明確提出“文者以明道”,在二者主次關(guān)系上,并沒有明顯的區(qū)分。至晚唐五代時期,道統(tǒng)趨于衰落,“文”“道”開始分離,尤其是平民儒士,開始關(guān)注到“文統(tǒng)”的獨立性。宋初三朝,“文”與“道”幾乎是對立的,科舉考試即以詩賦取士為主,重文不重道。晚唐五代的華靡之風,籠罩了整個宋初文壇。很多覺醒士人,皆奮起直言,務求一掃文壇陰霾。而要重塑文統(tǒng)正宗,仍必須以道統(tǒng)為依歸。宋初文人所尊崇的“文”“道”關(guān)系,基本上是對韓愈思想的繼承。如柳開《應責》文:“吾之道,孔子、孟軻、揚雄、韓愈之道;吾之文,孔子、孟軻、揚雄、韓愈之文也?!雹墼鴹椙f,劉琳:《全宋文》(第六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版,第367頁。不管是文統(tǒng)還是道統(tǒng),他皆以韓愈為偶像。孫復、石介等人亦對韓愈推崇備至。然而,正如羅立剛所言:“趙宋立國之后,‘,‘道統(tǒng)’論再次成為共同關(guān)注的對象時,宋儒的著眼點已不再是韓愈式的存異求同、二者兼取,而是更多地注意到二者之間的差別?!雹倭_立剛:《史統(tǒng)、道統(tǒng)、文統(tǒng):論唐宋時期文學觀念的轉(zhuǎn)變》,上海:東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140-141頁。柳開就表現(xiàn)出明顯的重道輕文的思想傾向:“文章為道之筌也,筌可妄作乎?”②曾棗莊,劉琳:《全宋文》(第六冊),第284頁。他站在道學家的立場上,將“文”完全視為“道”的附庸,認為文統(tǒng)應為道統(tǒng)服務。

      田錫同樣繼承了韓、柳的為文之道,且時刻以韓、柳文章為榜樣,他在《貽陳季和書》中稱:“韓退之、柳子厚萌一意、措一詞,茍非美頌時政,則必激揚教義。故識者觀文于韓、柳,則警心于邪僻。抑末扶本,躋人于大道可知也。”③田錫:《咸平集》,羅國威校點,第33頁。田錫亦承襲了韓、柳“文”“道”關(guān)系的討論,指出“道”是“文”的前提:“夫人之有文,經(jīng)緯大道,得其道則持政于教化,失其道則忘返于靡漫?!雹芴镥a:《咸平集》,羅國威校點,第32頁。他認為,文章是“經(jīng)緯大道”的,雅正之文必須以“得其道”為基礎,否則文章便會流于浮靡。另外,作為傳統(tǒng)的儒家文化的繼承者,田錫本著崇經(jīng)重道的立場,將儒家經(jīng)典視為文章典范。在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時,雖然文體各不相同,但田錫卻常常喜歡援引儒家經(jīng)典為證,可謂與韓愈尊圣宗經(jīng)的主張一脈相承。然而,與宋初其他士人“重道輕文”觀點不同的是,田錫在韓、柳文道觀的基礎上,提出“文道并重”:“君子以道為心,以信為體,文彩為貌”⑤田錫:《咸平集》,羅國威校點,第43頁。,以文為表,以道為內(nèi)在,二者結(jié)為表里,并無孰輕孰重之分。他又率先提出將“文”“道”分離,承認“文”的獨立性:“文以意為主,主明則氣勝,氣勝則鏘洋精彩從之而生。”⑥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羅根澤校點,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92頁。作文之精髓在于“意”,精彩的文章往往是“以意為主”而無關(guān)乎道統(tǒng)。將“文”脫離“道”而獨立論之,田錫在北宋可謂第一人。在宋初儒學復興的時代背景下,田錫以圓融貫通的態(tài)度,賦予“文”獨立的審美情趣,在當時不可不謂先進。

      二、文統(tǒng)之健全

      除了對前代文學傳統(tǒng)的繼承與討論外,田錫提出的文學觀點也極大地豐富了宋初文統(tǒng),為宋代文統(tǒng)的健全與發(fā)展做出了極大貢獻。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即是在文風卑陋的大背景下,對為文自然的肯定與提倡。文學理論中的“自然”,起源甚早,南北朝時期的文論中已經(jīng)有關(guān)于“自然”的命題存在,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就多次提到“自然”一詞,如“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⑦穆克宏:《魏晉南北朝文論全編》,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12年版,第271頁?!皠菡?,乘利而為制也,如機發(fā)矢直,澗曲湍回,自然之趣也”⑧穆克宏:《魏晉南北朝文論全編》,第373頁。等。劉勰筆下的“自然”,既包含了人性所散發(fā)出來的真實情感,也包括了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時自然流露、不事雕琢的言辭表達。蕭綱在評價謝靈運的詩歌時稱“謝客吐言天拔,出于自然,時有不拘,是其糟粕”⑨穆克宏:《魏晉南北朝文論全編》,第472頁。,對謝詩的“天然”表示贊賞的同時,又對其未能全然表現(xiàn)出真性情而進行批判。由此可見,其時,“自然”就已成為一種理想的文學審美形態(tài)。至唐代,文學家亦如南北朝批評家一樣,極力主張為文應出于自然之性情,創(chuàng)作過程也須“自然”。然至韓愈引領(lǐng)的古文運動確立了構(gòu)建“文統(tǒng)”的意識之后,“自然”與道統(tǒng)便有了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自然”也被賦予了“道”的高度和內(nèi)涵。

      西蜀是道教的發(fā)源地,道家思想給當?shù)氐奈娜藢W者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到了宋朝,巴蜀地區(qū)依然是道教的大本營,巴蜀本土文士,有很多都是“陽儒陰道”。田錫生于洪雅,道家思想自然對田錫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而這種影響,主要反映在文學上。田錫關(guān)于“自然”的論述,即是基于唐人的理論,在道家思想的基礎上生發(fā)的。他在與友人宋白論文時稱:“稟于天而工拙者,性也;感于物而馳騖者,情也。研《系辭》之大旨,極《中庸》之微言。道者,任運用而自然者也,若使援毫之際,屬思之時,以情合于性,以性合于道。如天地生于道也,萬物生于天地也。隨其運用而得性,任其方圓而寓理,亦猶微風動水,了無定文,太虛浮云,莫有常態(tài)。則文章之有聲氣也,不亦宜哉!”⑩田錫:《咸平集》,羅國威校點,第33-34頁。田錫認為,“性”與“情”都是本乎自然的,為文須以自然為尚,性情相合,而不應受常態(tài)、定文的桎梏,隨性而發(fā),寫出來的詩文才會有“聲氣”。他所指的“為文自然”,不僅是合于人之性情,同時還要順乎自然規(guī)律。作為一個文學家,田錫有著自己的創(chuàng)作體驗,他描述自己文學創(chuàng)作時的切身體會,亦是隨心所至,自然而為之:“為文、為詩、為銘、為頌、為箴、為贊、為歌,氤氳吻合,心與言會,任其或類于韓,或肖于柳,或依稀于元白,或仿佛于李杜,或淺緩促數(shù),或飛動抑揚。但卷舒一意于洪濛,出入眾賢之閫閾,隨其所歸矣。使物象不能桎梏于我性,文彩不能拘限于天真,然后絕筆而觀,澄神以思?!雹偬镥a:《咸平集》,羅國威校點,第34頁。很顯然,田錫的思想秉承了南北朝以來的“自然”,且與唐人所謂的“自然”不同,他更加關(guān)注的是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自然隨性和語言的平易流暢。田錫“文法自然”的思想,正是針對五代時期文風的刻意造作而提出的,在當時文壇可謂開一代風氣。

      同時,田錫自出機杼,主張“詩變于文”。他在《貽陳季和書》中寫道:“孟軻荀卿,得大道者也,其文雅正,其理淵奧。厥后揚雄秉筆,乃撰《法言》;馬卿同時,徒有麗藻。邇來文士,頌美箴闕,銘功贊圖,皆文之常態(tài)也。若豪氣抑揚,逸詞飛動,聲律不能拘于步驟,神鬼不能秘其幽深,放為狂歌,目為古風,此所謂文之變也。”②田錫:《咸平集》,羅國威校點,第32頁。將詩和文的功能區(qū)分得很清楚?!霸娧灾尽笔侵袊糯恼撝畟鹘y(tǒng),田錫同樣認為詩歌是人主觀情感的抒發(fā),因此對詩歌這種“變體”采取的是不同的審美態(tài)度和評價標準。為了矯正宋初遺留下來的五代時期過于艷麗華藻的文風,在詩文創(chuàng)作上,他提倡平易清新之風,這種傾向主要體現(xiàn)在他對元白詩歌風格的欣賞。在贊揚友人詩歌的時候,他往往以元白作比,如稱宋白的詩歌“順熟合依元白體,清新堪擬鄭韓吟”③田錫:《咸平集》,羅國威校點,第136頁。,贊陳處士“狂才意度若元白,滿箋靈怪如麟鳳”④田錫:《咸平集》,羅國威校點,第189頁。,足見他對元白詩風的傾慕。同時,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他也有意效仿元白之體,學術(shù)界一般將其歸入“白體詩人”一類。然而,這并不表示田錫對詩文的審美趣味僅限于一種體式,也并不意味著他對五代文風的全盤否定。

      首先,對于那些富于才氣,出人意表的神來之作,田錫是持支持和贊賞態(tài)度的:“李太白天付俊才,豪俠吾道,觀其樂府,得非專變于文歟?樂天有《長恨》詞、《霓裳》曲、五十諷諫,出人意表,大儒端士誰敢非之?”⑤田錫:《咸平集》,羅國威校點,第32-33頁。其次,對于文采斐然、想像豐富的詩歌,他指出其亦有值得稱道之處:“然李賀作歌,二公(韓愈、柳宗元)嗟賞,豈非艷歌不害于正理,而專變于斯文哉?”⑥田錫:《咸平集》,羅國威校點,第33頁。認為李賀之詩新奇詭譎,卻受到韓、柳等儒士的贊賞,更加證明了“變態(tài)”之詩存在的合理性。對五代時期盛行的宮體詩,他亦采取包容的心態(tài):“莫嫌宮體多淫艷,到底詩狂罪亦輕。”⑦田錫:《咸平集》,羅國威校點,第140頁。田錫的詩賦中亦有此類作品,如《曉鶯》:“春宵已闌更點急,煙柳蒙蒙露花濕。畫堂深邃樓閣寒,碧紗窗中月華入。早鶯百囀催朝陽,簧言綺語何鏗鏘。云飛雨散夢初破,聞時滿枕梨花香。”⑧田錫:《咸平集》,羅國威校點,第176頁。其語言細膩華美,頗有五代綺麗詩風之余韻。由此可見,田錫反對的是五代過于淫艷且于時無補之作,而并非對其全盤否決。然宋初很多文士,對五代文風都是一概持反對態(tài)度的。如與田錫同時的柳開,就極其反感文學作品中的那些“辭華于理”的文章,“文惡辭之華于理,不惡理之華于辭也。理華于辭,則有可視”⑨曾棗莊,劉琳:《全宋文》(第六冊),第284頁。,柳開推崇的是“理華于辭”的文章,甚至認為那些過于華美的文章毫無可觀之處。其完全站在道學家的立場上,忽略了文學作品本身的多樣性。田錫之所以有這樣不拘一格的見解,和他所生長的蜀地文化是分不開的。后蜀時期,蜀地偏安一隅,生活富庶,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相對穩(wěn)定,蜀后主孟昶縱于聲樂,喜好浮靡艷麗的文風,士人爭而為之。廣政三年(940年),尉衛(wèi)少卿趙崇祚編《花間集》,收錄了大量蜀中地區(qū)的文人詞作品,多以辭采華美為主,對西蜀地區(qū)的文學風氣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田錫生于后蜀,前半生都在西蜀度過,其文學審美情趣必然受到這種綺麗文風的熏染。作為一個正統(tǒng)的儒士,田錫提出了與柳開等人相對立的文學觀,他不僅意識到了文學體裁的多樣性,還以兼容并包的態(tài)度客觀看待其存在的合理性,從而避免了在革除五代詩文之弊的同時走上矯枉過正的道路,這在當時是極具前瞻性的。

      三、文統(tǒng)與政統(tǒng)

      五代亂世,儒門淡薄,文士的時事精神亦消失殆盡,其詩文多為應承酬唱或抒發(fā)自身情感而作,甚少體現(xiàn)出對時政的關(guān)懷。然而,蜀中文人卻是一個例外,后蜀歐陽炯“嘗擬白居易諷諫詩五十篇以獻,昶手詔嘉美,赍以銀器、錦彩”①脫脫等:《宋史》,第13894頁。。文士蔣貽恭也以在詩作中敢于針砭時事而聞名,孟氏霸蜀后搜訪遺材,蔣貽恭因而見用,曾作《詠安仁宰搗蒜》,雖然言辭質(zhì)樸無華,卻將一個縣令貪官的無恥形象描繪得惟妙惟肖,詩中語言直白大膽,毫不避諱。不僅蜀中文人有著如此情懷,甚至連當?shù)氐姆鸾讨?,亦對時事頗為關(guān)心,在他們的詩歌當中,也有許多諷刺時政的篇章,其中,又以前蜀時期居蜀的貫休為最。貫休入蜀,受到太祖王建厚賜,以高僧之禮相待,并封為禪月大師,由是居于蜀地。他在蜀的幾年期間,看盡前蜀統(tǒng)治階級的驕奢淫逸,作了大量諷喻詩歌。可見,重視文章的經(jīng)世功能乃蜀士之傳統(tǒng)。

      然田錫之前的宋初士大夫,對詩文的“美刺”功能甚少提及。由五代入宋的徐鉉在《成氏詩集序》中稱:“詩之旨遠矣,詩之用大矣,先王所以通政教、察風俗,故有采詩之官、陳詩之職。物情上達,王澤下流。及斯道之不行也,猶足以吟詠情性,黼藻其身,非茍而已?!雹谠鴹椙f,劉琳:《全宋文》(第二冊),第189頁。他雖提到了詩歌的政治教化功能,但卻是以一種兩可的心態(tài)來看待詩歌的,認為若“斯道不行”,詩歌就全成為“吟詠情性”的工具,不免有失狹隘。且又因其貳臣的身份,故而在他入宋后的詩文當中,很少流露出對時政的關(guān)心與諷諫。田錫所仕太宗、真宗兩朝,最高統(tǒng)治者還未徹底認識到“文”的實踐性與實用功能,科舉考試仍以詩賦取士為主,而有實用精神的策論反而不被重視。在此環(huán)境下,一方面,田錫因深受蜀中文化浸染,十分注重文章“諷時事”的功能;另一方面,作為宋初重要的文人士大夫,亦主張恢復文之實踐精神。入仕為官后,田錫一直秉持著詩文創(chuàng)作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為政治服務之原則。他認為,得大道之文必須“持政于教化”,其在《進文集表》中寫道:“臣聞美盛德之形容謂之頌,抒深情于諷刺莫若詩。賦則敷布于皇風,歌亦揄揚于王化。下情上達,《周禮》所以建采詩之官;君唱臣酬,《舜典》于是載賡歌之事。”③田錫:《咸平集》,羅國威校點,第236頁。田錫主張恢復文學“美刺”的傳統(tǒng)功能,并給文學作品賦予了明顯的功利性,將詩、歌、頌等不同文體的功能最終都歸結(jié)于為政統(tǒng)服務。

      他不僅在理論上提倡文學的政治功能,還積極將其付諸創(chuàng)作實踐中?!皣L因疊嶂危樓,既登高而必賦;釣臺淺瀨,亦倚棹以成詩。豈唯抒子牟戀闕之心,其實歌文王南國之化。菁英雖寡,編綴靡遺。”④田錫:《咸平集》,羅國威校點,第236頁。自己之所以能筆耕不輟地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抒發(fā)自身感情還在其次,主要目的則是為了“歌文王南國之化”。身處太平盛世,出于愛國情懷的感召,對朝廷歌功頌德是士大夫不由自主的感情生發(fā)。田錫的這個觀點,在他對揚雄和司馬相如的態(tài)度上也能夠體現(xiàn)出來。揚雄、司馬相如作為漢代蜀地具有代表性的文學侍從,在宋初是極具爭議性的。有些士大夫?qū)P雄等人以辭賦悅君王的行徑很不以為然,甚至認為有辱文人氣節(jié),對此二人表示不屑。而田錫恰恰相反,他一直以揚雄、司馬相如為自己的人生榜樣,同時對他們所作的辭賦時常流露出贊賞和仰慕。在《依韻和呂抗早秋賦》中,他對漢代的文人侍從稱贊有加,并認為“歌事曰風,而布義曰賦,賦可金門而獻之”⑤田錫:《咸平集》,羅國威校點,第65頁。,認為辭賦本來就是可以獻于天子以資圣覽的,只要文章能夠讓君王看到后有所收獲,則作侍從之臣并無不妥。田錫所仕太宗、真宗兩朝,正是大宋比較安定繁榮的時期,因此,他的詩文中有很多歌頌太平盛世的,如《太平頌》《河清頌》《圣主平戎歌》等,不僅表現(xiàn)出對最高統(tǒng)治者英明決斷的極力歌頌,更流露出生在太平之世的自豪。當然,除了唱贊歌之外,對于朝廷治下的不足之處,田錫亦給予毫不留情的揭露。他不僅提倡詩歌語言應如元白之清新自然、言淺意遠,而且在內(nèi)容上也同樣效法樂天,關(guān)注時事與民生疾苦,如他在《思歸引》中詳細描述了時政弊端對百姓造成的惡劣影響:

      河朔受詔書,移官向湖外。初問禁法茶,次問丁身稅。稅口征四百,茶利高十倍。老死及充軍,縣籍方消退。采摘不入官,公家定科罪。何以升平時,遺民猶未泰。何以在位者,興利不除害。我愿罷秩歸,天顏請轉(zhuǎn)對。一言如沃心,恩波必霶霈。①田錫:《咸平集》,羅國威校點,第197-198頁。

      此詩作于田錫知睦州之時,當時的北宋政府,為了緩解財政危機,將各種苛捐雜稅轉(zhuǎn)嫁到百姓頭上,除了正常的收稅之外,還有按人頭收費的“丁身稅”,同時又實行嚴格的禁茶制度,禁止百姓販賣私茶,以國家專賣的形式以專其利。在這樣的太平盛世,百姓卻因為重稅等制度的不合理而難以安身,又無法利用當?shù)氐奶禺a(chǎn)進行合法買賣以營利,這讓身為父母官的田錫難以釋懷。又如田錫所作《苦寒行》,對時政之“刺”更加明顯和不留情面,中有“祿粟不憂饑,帑俸無乏絕。江海主恩深,素餐心激切。兒童溫且飽,當風泝凜冽。朝索暖寒酒,暮須湯餅設。不知有饑寒,燈火夜暖熱?!雹谔镥a:《咸平集》,羅國威校點,第190-191頁。官員們衣食無憂,不知饑寒,而百姓辛勤勞作,卻依然無法糊口,兩相對比,不免讓田錫覺得羞愧難當,覺得自己辜負了皇帝的任命之恩,同時也辜負了百姓的期待。身為朝廷官員,生活舒適無憂,卻能夠體察民間疾苦,并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主動為百姓發(fā)聲,這在宋初詩壇上是極其罕見的。

      四、對后世之影響

      田錫提倡的文論觀,不僅為宋初頹靡的文壇帶來了清新空氣,也為北宋詩文革新指明了方向。他強調(diào)恢復文章的“美刺”傳統(tǒng),給北宋士大夫群體自覺精神的養(yǎng)成提供了良好的示范。在田錫等人的倡導下,北宋士大夫群體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的意識日漸凸顯,并將這種自覺意識運用于自身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柳開以及受田錫影響頗深的王禹偁等人相繼提出經(jīng)世致用、宗經(jīng)復古的文學主張,強調(diào)“文從字順”、用語自然。田錫之后的士人文學創(chuàng)作,對致用功能愈加看重。北宋中期,范仲淹在政治革新的同時,大力提倡文學革新,主張?zhí)岣呶膶W的社會功用,文壇盟主歐陽修更是將田錫“文道并重”的觀點加以發(fā)揚,提出“我所謂文,必與道俱”③蘇軾:《東坡全集》(卷九十一),《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本。。其所作之文皆是隨性由心,自然而發(fā),簡練闊達。曾鞏在與王安石的信中云:“歐公更欲足下少開廓,其文勿用造語及模擬前人,請相度示及。歐云:孟、韓文雖高,不必似之也,取其自然耳。”④曾棗莊,劉琳:《全宋文》(第五十七冊),第248頁??芍獨W陽修的為文之道,便是不要刻意模仿前人,而要以自然取勝。歐陽修以文壇盟主的特殊身份,身體力行地進行古文創(chuàng)作,為革除時文之弊傾盡全力,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由此達到高潮。

      田錫的文學創(chuàng)作方法及理論對“三蘇”也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如他所崇尚的詩文創(chuàng)作祖述六經(jīng)、引史入文,就深深地影響到了蘇洵。蘇洵在《史論》篇中即提出“經(jīng)史互資”的觀點。田錫十分強調(diào)作文時以“意”統(tǒng)攝全篇的重要性,蘇軾亦以“意”為作文之要。蘇軾在與友人討論作文之法時提到:“儋州雖數(shù)百家之聚,州人之所須,取之市而足。然不可徒得也,必有一物以攝之,然后為己用。所謂一物者,錢是也。作文亦然,天下之事散在經(jīng)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攝之,然后為己用。所謂一物者,意是也。不得錢不可取物,不得意不可以明事,此作文之要也?!雹莞鹆⒎剑骸俄嵳Z陽秋》,《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蘇軾認為作文的關(guān)鍵是“意”,為文之時,首先須立意,然后以“意”統(tǒng)領(lǐng)全篇,才能夠收放自如。這一觀點,與田錫所提出的“文以意為主”可謂一脈相承。更為重要的是,蘇氏父子同樣將“自然”作為創(chuàng)作至文的不二法門。蘇洵在《仲兄字文甫說》中就強調(diào)“自然”的重要性:“今夫玉,非不溫然美矣,而不得以為文;刻鏤組繡,非不文矣,而不可與論乎自然?!雹尢K洵:《蘇洵集》,邱少華點校,北京:中華書店2000年版,第145頁。他認為“刻鏤組繡”之類的東西,雖然經(jīng)過紋飾,但人為創(chuàng)造出來的美終究難以與自然之美相提并論,從而將“自然”作為審美意識中的最高形態(tài)。蘇軾同樣主張文法自然,他在《南行前集敘》中說:“夫昔之為文者,非能為之為工,乃不能不為之為工也。山川之有云霧,草木之有華實,充滿勃郁,而見于外,夫雖欲無有,其可得耶?自聞家君之論文,以為古之圣人有所不能自已而作者。故軾與弟轍為文至多,而未嘗有作文之意?!雹咴鴹椙f,劉琳:《全宋文》(第八十九冊),第189頁。蘇軾認為,有雕琢痕跡的文章皆不能算是好文章,真正的文章應該是聽從內(nèi)心之意,隨心所發(fā),感情不能自已,噴薄而出,就如同大自然的萬事萬物一樣無存在感而又自然存在一樣。蘇轍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中亦稱“公(蘇軾)之于文,得之于天”①曾棗莊,劉琳:《全宋文》(第九十六冊),第260頁。??梢姟叭K”不僅倡導“文法自然”,在自身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亦以自然為貴。三蘇在北宋文壇的重要性和影響力不言而喻,而正是這些基于田錫文學觀的傳承,極大地豐富了蘇氏蜀學的內(nèi)容。

      田錫一生都致力于宋初道統(tǒng)與文統(tǒng)的重建,實無愧于入仕前立志“左屬忠信之櫜鞬,右執(zhí)文章之鞭弭,以與韓、柳、元、白相周旋于中原”②田錫:《咸平集》,第44頁。之初心。在宋初文統(tǒng)的建構(gòu)上,他以儒道為依歸的同時又主張兼容其他文風特色,為北宋文學的多元化發(fā)展提供了先例。田錫的文論思想雖然在當時并沒有產(chǎn)生多大的反響,卻對后世的文學觀影響頗深。正是田錫等人對北宋文統(tǒng)建設作出的不斷努力,終于引起最高統(tǒng)治者的重視。慶歷四年,貢舉實行了較大的改革,“進士三場,先策,次論,次詩賦,通考為去取,而罷帖經(jīng)、墨義”③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版,第3565頁。,將考驗士子時政能力的“策”定為去留的關(guān)鍵,大大提升了士人所作文章的致用功能。在國家層面將文統(tǒng)與政統(tǒng)相結(jié)合,可說是對田錫等士大夫努力的最好反饋。

      猜你喜歡
      校點國威
      《埤雅》校點本商正三十四則*
      抗美援朝精神贊
      中華魂(2022年12期)2022-02-10 08:31:27
      古籍校點方法舉例
      “乒乒乓乓”的青春:狼媽教我不瘋魔也能活
      《開元占經(jīng)》稱引《史記·天官書》考校
      文教資料(2018年34期)2018-03-27 15:41:44
      強國圖
      晚晴(2018年11期)2018-01-15 10:23:48
      《包龍圖斷歪烏盆傳》校點失誤舉偶
      《石郎駙馬傳》校點失誤舉偶★
      四川:“同步課堂”村小全覆蓋
      史國威作品
      洛宁县| 景宁| 楚雄市| 平和县| 秭归县| 民和| 伊通| 清河县| 长岭县| 鄢陵县| 东光县| 手机| 天镇县| 库尔勒市| 鄂托克前旗| 青田县| 冀州市| 安仁县| 鄂托克旗| 大足县| 沧源| 含山县| 灌南县| 长春市| 延长县| 黔东| 海林市| 石狮市| 乐至县| 南华县| 梁山县| 瓮安县| 阿克苏市| 吴忠市| 四会市| 巢湖市| 仙桃市| 抚顺市| 西林县| 房山区| 万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