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仕吒
(湖南省核工業(yè)地質局三〇六大隊,湖南 衡陽 421001)
衡東縣位于湖南東部偏南,坐落于湘江中游的衡陽盆地和醴攸盆地之間,東臨攸縣,西接衡山,南瀕衡南,北連株洲。區(qū)內由洣水及數條二級支流和公路構成的水陸交通網絡,極大地便捷了對外的交通條件。
衡東地區(qū)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根據衡東縣氣象局統(tǒng)計資料,衡東縣平均降雨量為1 364.6 mm,一般降雨量1 200~400 mm,年最大降雨量在1997年,為1 985.4 mm,年最小降雨量在2011年,為794.6 mm;月最大降雨量在2010年4月,為297.7 mm,月最小降雨量在2011年7月,為2.2 mm;最大日降雨量在2006年8月22日,為71.9 mm。降雨集中在每年5至8月,在這段時期,常出現洪水泛濫,山洪暴發(fā)。境內年均日照1 491 h,年均無霜期297 d,年平均氣溫18.2 ℃,最高氣溫41.2 ℃,最低-7.6 ℃,年均蒸發(fā)量為1 501.9 mm。沿線地表水最終所流經地域屬長江流域湘江水系,主要河流為洣水河。
衡東烈士紀念園邊坡工程位于衡東縣河西新區(qū)新建坪橋路東側,為衡東烈士紀念園建設過程中開挖山體形成的邊坡。
1.2.1 地形地貌
邊坡及山體地貌為剝蝕殘丘地貌單元,場地整體為南高北低,山體較陡,地勢起伏較大,基本保持原始狀態(tài),山體高度為30~50 m,自然坡度為20°~50°。山體地層主要由粉砂質泥巖組成,第四系覆蓋變化較大,厚度一般為1.0~6.0 m,山體植被較發(fā)育,多為灌木及喬木,分布有松樹及杉樹等。
1.2.2 地質構造
根據《湖南省地質圖》、《湖南省構造綱要圖》及現場踏勘,本場區(qū)位于衡陽新華夏系凹陷盆地東北部邊緣,主要出露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和二疊系地層,主要的地質構造為新華夏系NNE向的斷裂構造,為衡陽盆地的基底。該區(qū)零星有海西和燕山期花崗巖侵入體。衡陽盆地自第三系以來,一直處于緩慢抬升階段,區(qū)域性整體抬升是區(qū)內新構造的主要形式,無活動斷裂及區(qū)域性大斷裂通過,場區(qū)處于相對穩(wěn)定狀態(tài)。
該邊坡為衡東烈士紀念園建設過程中開挖山體形成的邊坡。由于現場地還未整平至設計標高,所以邊坡還未完全形成。該邊坡為巖土混合邊坡,邊坡長約為493.4 m,坡高2.6~14.0 m,坡角在45°以上,局部近乎垂直。邊坡上方為自然山體,無建筑物,下方為擬建烈士紀念園。
據鉆孔揭露,場地內各巖土層特征自上而下分別描述如下(其中①~④為地層序號):
①粉質黏土(Qdl):坡積成因,黃褐色,可塑,主要由黏粒及少量粉粒組成,含塊石,粒徑為5~60 cm,最大超過120 cm,無搖振反應,干強度、韌性中等。該層在場地內主要分布在邊坡頂部,厚度1.0~3.8 m。
②粉質黏土(Q4el):殘積成因,紅褐色,硬塑,主要由黏粒及少量粉粒組成,局部含泥巖風化碎塊,土芯刀切面較光滑,無搖震反應,干強度、韌性中等。該層大部分場地有分布,厚度1.0~5.2 m。
③強風化粉砂質泥巖(K):紅褐色、紫紅色,泥質結構,層狀構造,原巖結構構造已大部分破壞,巖石礦物已變色,節(jié)理裂隙極發(fā)育,巖芯破碎,多呈碎塊狀及半巖半土狀,局部短柱狀,巖質極軟,手指可刻痕,錘擊易碎,巖石質量等級為Ⅴ級。該層全場分布,厚度0.9~3.3 m。
④中風化粉砂質泥巖(K):紫紅色、紅褐色,泥質結構,層狀構造,巖石主要由黏土礦物及少量碎屑礦物組成,局部夾薄層砂巖,節(jié)理裂隙較發(fā)育,巖芯較完整,呈短柱狀、柱狀,夾碎塊狀,遇水易軟化,干時易開裂崩解,屬于軟巖,巖石質量等級為Ⅳ級,RQD為70~85。該層全場分布,最大控制層厚19.9 m。
邊坡上覆地層主要為坡積粉質黏土①和殘積粉質黏土②,下伏基巖為下第三系粉砂質泥巖。坡積粉質黏土①層中含較多孤石,孤石粒徑為5~60 cm,最大超過120 cm,在特大暴雨或重力作用下極易發(fā)生孤石墜落。
場地覆蓋層較厚,基巖未完全出露于地表,邊坡坡度較緩,且不是順層邊坡,巖石發(fā)生大規(guī)模崩塌、滑移的可能性較小。現場測得邊坡巖層產狀為260°~275°∠4°~7°。邊坡未進行放坡處理或采用任何支護措施,現在雖未發(fā)生大規(guī)模的滑動,但局部已經發(fā)生小規(guī)模的土體坍塌。
根據對勘察資料進行分析和現場調查,影響邊坡穩(wěn)定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地質構造條件。場地邊坡節(jié)理裂隙較發(fā)育,雖未存在有順坡向節(jié)理面,且邊坡表部巖體裂隙大多數呈閉合狀,但不排除巖石節(jié)理交錯形成楔形體,造成楔形體崩塌。
(2)巖土性質。坡面出露的巖層為粉砂質泥巖,粉砂質泥巖屬于軟質巖石,極易風化,巖體裂隙發(fā)育,易發(fā)生局部崩塌、楔形體滑塌。
(3)水文地質條件。該邊坡坡體大部分由粉砂質泥巖組成,巖體中裂隙較發(fā)育,大多數為閉合裂隙,屬弱透水層;邊坡地下水埋藏較深,地下水對該邊坡的穩(wěn)定性影響較小。
(4)人為因素。因建路對山體進行開挖,且開挖時采取了大型機械作業(yè),致使坡面表部巖體破碎、松動,對邊坡造成了較大的破壞,使該邊坡坡腳呈較陡坡面,巖石裸露,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山體原有的應力平衡狀態(tài)。
該邊坡為巖土混合邊坡,現還未完全開挖完成,預計邊坡變形破壞模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在巖質部分,由于巖體節(jié)理裂隙發(fā)育,若存在兩組不連續(xù)的結構面,當兩組不連續(xù)面產狀組合達到一定條件時,它們與坡頂和坡面組成的楔體沿兩組不連續(xù)面交線滑動,形成楔形體滑動崩塌;另一種是在土質部位,可能發(fā)生的變形破壞模式為粉質黏土的圓弧滑動,以粉質黏土下部為剪出口的圓弧逐級滑移變形破壞。
防治工程方案:(1)采用錨桿擋土墻或格構式錨桿擋土墻進行支護;(2)坡面增加深層泄水孔,泄水孔插入土體深度應不小于1.0m;(3)坡面、坡頂植樹種草,完善截水、排水措施。
綜合分析巖、土體物理力學試驗成果,并參照《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guī)范》有關規(guī)定,邊坡支護參數取值見表1。
表1 邊坡支護參數建議值表
按委托要求,本次邊坡勘察基本查明了邊坡的地質環(huán)境條件及其規(guī)模、類型、范圍和發(fā)展趨勢,為邊坡地質災害治理設計提供了工程地質依據。經現場調查分析與穩(wěn)定性計算,邊坡局部地段已經發(fā)生小規(guī)模的崩塌,目前整體處于可能滑動狀態(tài),在遇強降雨及節(jié)理等其他作用下,有沿順坡向節(jié)理面產生崩塌的可能,危及坡腳建筑物和行人安全,因此必須進行治理。